[爆卦]中世紀文藝復興比較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為什麼這篇中世紀文藝復興比較鄉民發文收入到精華區:因為在中世紀文藝復興比較這個討論話題中,有許多相關的文章在討論,這篇最有參考價值!作者friedrich (friedrich)看板historia標題Re: [疑問] 文藝復興時間...

中世紀文藝復興比較 在 看得見的記憶 How Memory Sticks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4-27 21:14:00

【常出現的人臉畫】  還記得早前介紹過的靜物肖像畫嗎?那種異想天開令人印象深刻,今次則為大家介紹另一類奇思妙想的主題,它曾叫中世紀後期和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家樂此不疲,畫了又畫,簡直到了現代迷因的地步,那就是人臉地形畫(Anthropomorphic Landscapes)。  比較典型的人臉...


※ 引述《Anjou (天佑台灣)》之銘言:
:
: 我想用比較貼近我們時代的說法來比喻
: 三十年前 台灣拍的片子跟中國那種歌功頌德的樣板戲沒兩樣
: 把中影的老片子翻出來看 你會覺得噁心到家了
: 動不動就是政府德政領袖英明
: 別的不說 說軍教片就好 黃埔軍魂、成功嶺上 革命軍人多偉大
: 後來社會風氣轉變 逐步的開放 解嚴解禁
: 越來越敢說不同的話題
: 於是有越來越誇張的報告班長系列
: 弄到最後金城武可以綁架滿車的梅花
: 文藝復興運動就是這種感覺
: 當過去所有的藝術是為上帝服務 或者是說是為了上帝的代言人服務
: 導致了藝術的發揮主題必須侷限於感動人心、勸人向善、永納什一
: 也就是拍的片子都是樣板戲 都是裝出來的 不真 不貼切
: 而文藝復興把藝術的眼光回歸到人的身上
: 尺度越來越開放 不再將主題放在神的身上
: 就算是宗教議題 也是焦距在對於人的意義上 而不是神

這樣的比喻會有很高的誤導性. 雖然中世紀的確有許多假借神意之名行統治之便的事實,
但要就此去說當時的藝術都是「樣板戲」, 就會使人誤解中世紀人們的精神生活可以跟
現代人等同而類似.

就技術而言, 中世紀的人們不是沒有能力去創作精緻而美麗的藝術作品, 而是在精神上
沒有這種傾向, 而其可能的原因為物質環境所致. Marc Bloch在其名作《封建社會》中
第四、五章〈物質條件與經濟特徵〉、〈感情與思想的方式〉論述了中世紀的人們(尤
其是第一封建時期)因為當時人口密度極低, 各種人際之間的交往極少, 人們在生活上
極度貼近大自然, 故「在一切生活的背後, 是一種原始的背景, 聽憑無法控制的力量支配
的背景, 單調的自然對比的背景. 這樣的自然環境對人類思想所施加的影響, 是今天的
人類所無法估量的...」(中文版, p.111)

我們可以承認在中世紀如果創作人性過強的創作會受到宗教=政治上的壓迫, 但不代表當
時的創作就都是「樣板戲」=裝出來、不真、不貼切. 尤其是「真」, 如果這指的是視覺
上的真實, 那中世紀的創作的確是不真實的; 但如果是指創作者的意圖和情感的投入, 那
就有待商榷.

中世紀的作品普遍嚴肅而有教喻性(但也有例外,如13世紀的Bamberg Cathedral的最後
審判門廊裝飾), 這不是單純用政治目的就可以去解釋的. 中世紀創作的主題性其實反映
了當時人們對宇宙觀(宗教觀)及人生觀的感受. 如上述引用Bloch所示, 中世紀的人們處
在一種不穩定的物質環境裡, 使得其精神狀態趨於不安定的狀態(p.112頁, 類似的觀點
也可參考Elias的《文明的進程》), 故當時的宇宙觀(宗教觀)是嚴肅的, 人生觀是痛苦
大於快樂的.於是當時的創作主題以最後審判、最後晚餐、聖人殉道、亞當夏娃被逐出
伊甸園為主,而上帝=耶穌的形象也是以威嚴肅穆為主要呈現方式(越晚期的耶穌像往往
越和藹可親).

當然, 單純以物質環境為其時代影響創作的原因, 是不夠深入的. 這樣往往會忽略或
看淺某些超越其所處時代的創作者.而所處時代越具緊張性、衝突性的創作者, 往往其
成就越偉大.

而文藝復興時代就是這樣的時代. 延續著Bloch的觀點, 在第一封建時期後為「第二封
建時期」, 也就是我們一般說的中世紀盛期(這還可商榷). 人口的增長帶動人際交往的
頻繁, 使得商業開始復興, 之後造成社會價值觀的轉變, 最終使得歐洲中世紀的社會體制
產生根本的變化.

在此我們要先界定一下討論範圍, 文藝復興時代分為義大利文藝復興和北方文藝復興.在
時間上, 義大利早於北方, 當義大利開始出現大量的文藝活動時, 北方如日耳曼地區仍是
以中世紀的生活方式為主(日爾曼畫家杜雷1471-1528的創作理念便是中世紀式的).故我
下面提到文藝復興會是以義大利為主.

因為物質生活的變化, 帶動人們的精神生活開始轉變. 在宇宙觀(宗教觀)上, 越來越強調
神愛世人的面向(甚至後期有極度人性的希臘羅馬異教神祇的創作), 在生命觀上, 強調現
世生活的價值, 也就是快樂大於痛苦, 以及以人為本的價值(最經典的主題為大衛像).也
就是說, 文藝復興的根本價值, 是人文主義. 而上面提到的時代緊張性與衝突性, 便是
上帝信仰與人文主義的「天人交戰」, 而這種思考上的焦慮只在少數天才身上才可得見.

故「就算是宗教議題 也是焦距在對於人的意義上 而不是神」此言也是有待商榷的.
「天人交戰」固然是思考人的意義, 但其題是在「上帝之下」, 故說到底這還是在思考神
而非人. 最好的文藝復興代表人物便是米開朗基羅, 他的生平我就不說了, 其創作
「最後審判」(1536-41)便是「天人交戰」的最好說明. 最後審判是自中世紀以降藝術
創作者們熱衷的主題之一. 米開朗基羅在此主題充分傳達出「上帝神意為凡人難以瞭解」
的創作概念. 上帝=耶穌=基督位於此畫中央, 面孔威嚴凝重, 左手驅策人群行動, 右手
高舉而為罪人定罪, 明示人類命運皆為上帝命定和操弄. 而畫中右側為得救者, 左側為得
罪者, 但不細看根本毫無分別, 因為他們皆如待宰羔羊, 只有恐懼而無歡樂. 說明米氏
認為得救者和得罪者其實分別不大, 並且本質上無一人有資格得救.

有人認為, 米氏創作「最後審判」的理念來自於對羅馬教會的對抗, 但此種說法太小看米
氏, 只有叛逆精神是無法有此一見解的. 晚年的米氏深感自己充滿缺陷和罪惡, 神意和
人性的衝突不斷困擾著他.但也因為有此衝突, 米氏創作主題的深刻性是其同時代的創
作者難以比美的(如拉菲爾)(具有衝突感內涵的最著名作品另如達文西的《最後晚餐》).

但我們要說米氏不是文藝復興時代的創作者嗎? 顯然不可能. 但由此可確定的是, 時代
和其中人物的關係, 絕非能用一言兩語便能簡單說明的. 但可以肯定的是, 中世紀和文
藝復興時代的藝術創作主題, 絕不可一分為二的去理解當中的變化.


如神聖→世俗; 上帝→人類. 而事實上, 我們可以說整個文藝復興時代的藝術創作潮流
有俗世化、人文化的傾向, 但最上層的作品, 都是創作者正視人性、面對上帝, 充滿衝
突感之作, 表面上看起來是強調人的意義, 但實際上卻還是在上帝之下, 無所逃於天
地之間.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59.115.181.209
※ 編輯: friedrich 來自: 59.115.181.209 (10/25 12:55)
MRZ:M版主說要推這篇,那另外一個M版主也來推這篇 10/25 20:37
※ 編輯: friedrich 來自: 218.167.70.230 (10/25 23:25)
※ 編輯: friedrich 來自: 218.167.70.230 (10/26 01:29)
friedrich:轉錄至看板 FJU_HiGrad97 10/26 14:08
acculturator:推專業文 10/27 18:57
acculturator:這篇的原 po 應該在某堂課上見過 XD 10/27 18:59
friedrich:樓上是哪位閣下呀? 10/27 21:03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