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並列複句有時有時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並列複句有時有時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並列複句有時有時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並列複句有時有時產品中有18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最近,看到網路社團在討論雪山翠池土地公廟被移除的事情,我想有些事情可以分享一下。 . 姑且不論是不是收到檢舉才執行,臺灣的國家公園本來就有責移除非公設的人造物,這是因為: 1. 【進口荒野精神的體現】 臺灣國家公園體制是戰後美援時代的進口結果。民國54年(1965年),一位叫做盧里(Georg...

  • 並列複句有時有時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8-17 23:48:08
    有 586 人按讚

    最近,看到網路社團在討論雪山翠池土地公廟被移除的事情,我想有些事情可以分享一下。

    .

    姑且不論是不是收到檢舉才執行,臺灣的國家公園本來就有責移除非公設的人造物,這是因為:

    1. 【進口荒野精神的體現】
    臺灣國家公園體制是戰後美援時代的進口結果。民國54年(1965年),一位叫做盧里(George C. Ruhle)的美國國家公園專家應林務局之邀,來臺實地踏查走透透,並在隔年提出了《臺灣國家公園及其他遊樂地區建設意見書》,裡面指出「國家公園之理想概念為一保持其原始情態之廣大荒野,不受人類活動所毀傷及侵擾」。

    換句話說,美國的荒野保護理念早就透過美援導入了(尤指優勝美地國家公園的荒野保護模式),而我們三個高山型國家公園──玉山、雪霸、太魯閣的體制也受到了一定影響。但政府考量到園區內原有的人類活動和觀光需要,於是採用分區管理制度,分為一般管制區、遊憩區、史蹟保存區、特別景觀區、生態保護區(申請入園證的原因)。

    顯而易見的是,荒野理念對於臺灣民眾來說是陌生的舶來品,一般人可能不能理解為何它要近乎偏執地完整保存一草一木一石不得毀傷。其實解釋起來也不難,荒野的核心精神就是「為了未來世代完善保存環境」,也就是說美國人希望後代子孫能見到先民眼中一模一樣的風景(所以保持景觀中沒有人造物也是目標之一)。再者,雖然保存荒野最初也是為了人類育樂的需要,後世採用的卻是生態中心主義(biocentrism),即重視所有生命的道德倫理學,簡單來說是人類沒有比其他物種偉大,人造物亦同。

    在這樣的精神之下,土地公廟是無庸置疑的人造物,也不符合生態保護區「禁止興建一切人工設施」的規定。可能有人會認為不過是一個小小的土地公廟,有這麼嚴重嗎?我認為雪管處早就知道它的存在了,只是一但有人檢舉,園方還真的沒有理由不拆除他。

    (冷知識:所以在石頭上寫字或刻字也是不行的喔)

    .

    2. 【公設 vs. 私設的差別】
    那國家公園的山屋都拆掉算了?玉山西峰的山神廟也應該拆啊是不是?是也不是。確實按照荒野的精神視之,國家公園中不應該出現任何永久性的人造物,但當初政府也考量到緊急避難的需要,所以容許這類設施存在,甚至視需要加以興建。受政府承認並列管的人造物是公設,民間的人造物是私設,土地公廟屬於後者。

    至於玉山西峰的山神廟,前身是日治時代導入神道教而立的西山祠,戰後由玉管處盡量依照原樣重建,改為山神廟。此舉代表政府認為這個神社具人文歷史遺產的價值(戰後全臺神社大多毀壞,確實是碩果僅存),所以讓他成為了公設的人造物。至於民眾自行擺放的觀音像或土地公像,一定難逃被移除的命運,因為政府只承認建築物,並沒有包含信仰。(不然追溯到日治時代,要拜的是天照大神哩)

    有個山友說的也有理,如果國家公園默許土地公廟的存在,那麼基督徒能不能上去立耶穌釘在十字架上的雕像,佛教徒能不能帶佛像上去擺放?顯然是沒完沒了,對吧?

    然而,自2019年「山林解禁」政策之後,我們見到的是政府開始重視登山者的安全和遊憩體驗,掀起了一波基礎設施的開發潮,新的山屋、新的步道安全設施(舉兩個小例子:以前畢祿山有個垂直峭壁需要拉繩攀上,後來就被打了輔助通行的鋼圈,素密達斷崖的鯊魚劍也是)、新的基地站等 ... 這些公設有多少是我們需要的呢?臺灣荒野之於我們的關係又是什麼?這些都還有待我們多加思考。

    .

    3. 【所以說,到底「山神」是啥?】
    最後是一個有趣的問題:到底「山神」是啥?在漢人來臺拓墾之前,土地公存在於臺灣嗎?當然是隨著先民渡過黑水溝來臺的囉!這麼說,土地公對於臺灣不就是個「外來神明」?這個場子是原住民的才對吧?如果今天是族人對這個土地公廟有意見,你又會怎麼看?

    當然,大家都有信仰的自由,有時候經過廟前面拜一拜也只是為了祈求平安,並不會想得太複雜。如此說來,其實考量到漢人在這塊土地上短暫的歷史(在山林之中更是如此),是不是在心裡默拜就好,不用特別建起一座土地公廟呢?

    這就是歡迎討論的開放命題了。

    .
    .

    最後 ... 上面講的都是《登一座人文的山》內容的延伸應用。(寫了這麼多原來是趁機打書!?哈哈哈如果你真的對這些議題有興趣,老實說我覺得拙作是可以有些幫助啦 😂😂😂 )

    照片來自低調不願意具名的朋友

  • 並列複句有時有時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0-07-18 21:00:03
    有 92 人按讚

    【時空旅人之歌(下)】
    ──孫梓評詩境的時間感與音樂性
     
    ◎小編林國峰賞析
     
    3.在音樂裡遊走
     
    在《善遞饅頭》52首詩作裡,同樣也有時間的推移跟變化,然而篇幅有限,筆者試圖以一本一個主題來作論述,但《善遞饅頭》裡有戲劇情節的多達17首,有非常明顯時間感的有八首,但《善遞饅頭》比較特殊的是,開始出現比較多押韻、諧音的使用(多於《如果敵人來了》)。
     
    在鯨向海的推薦序〈夢遊人俱樂部〉特別將孫梓評的音樂性提出,鯨向海講到,因為孫梓評對於押韻的偏好,以及諧音的使用,使得字詞因為這樣的遷就而有了新的意義,鯨向海特別舉出《你不在那兒》所使用的「心寂如墳」的驚人例子。但筆者認為這樣能說明孫梓評在字詞的創新上因為音樂性的偏好而有了獨特的風格,但仍無法具體說明孫梓評的音樂性究竟是何種音樂性,因此試著撇開主題的討論,在閱讀中發現,若以整個詩作結構下去分析,能夠窺其一二,以下說明。
     
    若要談及音樂性,筆者以為要回歸到音樂最小的單位:音符、拍子來做討論,因為這兩個因素的交錯使用,組織成曲子的各種變化以及曲風,而這些正是各個音樂家獨特性的所在,有巴哈、貝多芬、蕭邦等等各有所長,因此筆者想回到作品的最小單位,字詞來做討論,在整個句子的長短排列下,對照音樂的節奏去找出屬於孫梓評音樂的獨特性。
     
    閱讀《善遞饅頭》會發現詩集中有大量的排比句,或字數相同的句子並排,不過這同樣也見於各詩人的作品當中,然而其中有一個方式的展現,而這個方式的偏好,不僅於一個句子,更擴大到整個作品,以此說明。
     
    〈聽說他問起我〉:「石礫與非石礫的下一站」;〈都放棄了〉:「在談論和被談論的角落」;〈安東尼拯救下雨天〉:「安東尼從房間走到房間……」。孫梓評在不同的詩作裡,同樣的字詞循環式地出現在一個句子裡,這樣的安排會讓出現第二遍的詞彙因為前一個詞已經出現過而有了節奏感的變化,在閱讀上會加快一點,這樣的感受有點像是音樂裡的附點音符──第一個詞因為第二個詞與另一個字做結合,形成一個完整的單位:「非」石礫、「被」談論,而第二次出現變成了三音節,但閱讀上還是會跟前面出現過的兩音節做並列,因此閱讀起來會有一種加速感,而節奏就此產生。
     
    以此上述再繼續推論整理,孫梓評也有在一個段落裡的輪迴:〈房間送給時間的禮物〉:「她的房間,有融化的危險……乾涸無語的房間」;〈愛上雨中籃球場〉:「只需要一次午夜散步……又一次感到/體內草原獲得不定時荒蕪」;這樣在段落裡的輪迴再擴大至段落與段落之間,例如〈心兵〉:

      
    心裡有一千個兵
    他們都聽從指揮
    在身體的游擊部隊裡
    孤獨地合群
     
    天空只有一種箭頭
    指向錯誤的戰情
    褪色的堡壘
    黃昏的火
     
    心裡有一千種病
     

    又例如〈月亮來的人〉:
     
     
    月亮來的人總有著過度
    發光的身世
    他踩著樹枝就像世界
    踩著我們的無知
     
    愛上旁觀者的影子
    月亮來的人帶來過多
    視覺
     
     
    將同樣的句型視為一個小節劃分,裡面的句數就會是拍子的長短,因此在一個小節過渡到下一個小節裡面,就會有節奏上的不同,當然裡面再加上意象的豐富、諧音的使用、單一句子的輪迴,這些交錯使用下,孫梓評詩裡的節奏性就躍然紙上,在一個節點跟另一個節點之間,裡面甚至可以有不同角色(對話)存在,就像音樂裡換聲部做為主旋律一樣。

    另外想補充的是《如果敵人來了》裡面的〈咖啡海〉,每一句的結尾都是「游泳」;〈兩人世界〉裡面每一句的開頭都是「他/她在」。若以《善遞饅頭》討論的方式,這兩首詩在旋律上就會很像是快板的呈現。
     
    不過這樣的類比會像是排比句的技術使用,不過孫梓評的音樂性不單只是排比句的使用,他建立在一個單純的方式上做變形,讓這樣的變形從小到大擴散在整個作品當中,因此閱讀上來講會有不斷迴旋、輪迴的效果。再加上上一個段落「在時間裡遊走」提到的距離推進,那麼孫梓評的作品就像是一首不斷向前推進,又轉圈的曲子。
     
     
    4.結語
     
    倘若要以一個相近的詞彙做結論,筆者會將孫梓評的作品以「圓舞曲」作為比擬。這樣的曲風建立在三拍子上面,既單純又可以複雜,讓人理解卻又獨特,不同於四拍的曲子,圓舞曲算是一種風格明顯的曲風。必須要有迴旋、也必須有流動,同時間又不是磅礡的交響曲或者進行曲的激昂。帶有一點華麗又帶有一些想像,也帶有童趣、傷感。這些就是孫梓評的詩作給人的感覺。
     
    另外說明,以此方式閱讀孫梓評的其他詩作可以得到同樣的感受跟結論,用這兩本作品當作論述基礎,是因為想看到第一本詩集與最近期的作品的比較。在整理當中也發現,孫梓評在同樣字詞的使用上,在《善遞饅頭》裡面更會豐富多元,因此不會像《如果敵人來了》裡面〈我記得〉、〈咖啡海〉、〈兩人世界〉這樣比較單純的重複使用一個詞,在《善遞饅頭》幾乎每一個同樣的詞都會與其他字結合產生效能。因此在《善遞饅頭》裡他的音樂性更為豐富。在時間感上面少了《如果敵人來了》直接暴露時間副詞的使用,多了轉化的方式,也讓讀者在閱讀上多了生命哲思,讀者就像是跟著孫梓評一起成長了一樣。
     
     

      
    ◎作者簡介
      
    孫梓評,1976年生。東吳大學中文系,東華大學創作與英語文學研究所畢業。現任職《自由時報》副刊。著有詩集《如果敵人來了》、《法蘭克學派》、《你不在那兒》、《善遞饅頭》。散文集《甜鋼琴》、《除以一》、《知影》。短篇小說集《星星遊樂場》、《女館》。長篇小說《男身》、《傷心童話》等書
     

     
    美術設計:unsplash
    圖片來源:unsplash
     

     
    http://cendalirit.blogspot.com/2020/07/blog-post_18.html

     
    #每天爲你讀一首詩 #每天為你讀一位詩人
    #孫梓評 #圓舞曲 #遊走

  • 並列複句有時有時 在 廖子齊 新竹市議員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18-05-29 22:22:00
    有 396 人按讚


    這是一篇募款文。
    https://donate.spgateway.com/zihci_liao/hsinchu2018
     
    我是廖子齊,時代力量香山區市議員候選人。
     
    曾經,我以為不錯過每次的選舉投票就是行使一個公民所享有的權利,那就夠了。
     
    直到我回到新竹,回到香山,透過持續地關注公眾議題並參與討論,我發現,那遠遠不夠:有些事,是必須進入議會才能獲得更多的資訊,才有力量、才有辦法改變。
     
     
    *環境與人類的共生共榮,不難。
     
    我是一個身體力行的環境主義者,挑戰過零廢棄生活一個月,也就是不產生任何垃圾(包括衛生紙)的生活。很多人覺得「不可能、太難啦」,其實只要多留一點心,像是自備餐具水杯出門、重複使用塑膠袋或自備環保袋,去無包裝商店買菜等等,一個一個習慣的累積,就可以為環境永續盡一份心力。
     
    每天站在路口短講時,最常和香山的朋友分享一個故事:小時候鄰居阿公都會去香山溼地載一竹簍的牡蠣回來,枕著兩塊大石頭,上面架一片鐵網,左鄰右舍的小朋友全都擁上,大家在楊桃樹下吃著肥美的烤牡蠣,又一個風和日麗的下午。
     
    記得小學生物課本裡總有一張圖,人類吃大魚、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的一個金字塔,說明生物累積,懵懵懂懂中,同學們繼續幫國文課本的偉人們變臉。直到香山溼地無法自行淨化流入客雅溪的工業廢水,牡蠣變綠了,現在賣牡蠣大家都要特別補一句:這不是香山產的。
     
    環境的健康關乎著我們人的健康。幾個月前,有幸參與我們要喝乾淨水聯盟發起的工業廢水專管排放的討論,進行交流、提供意見。環境的污染是會累積的,為了不讓悲劇再度重演,我支持工業廢水專管排放,並針對廢水排放檢驗標準、就重金屬做更詳盡的規範。 
     
     
    *只是拍照打卡就滿足了嗎?
     
    香山溼地是台灣最北的養蚵文化據點,也是台灣特有種台灣招潮蟹的重要棲地。溼地是與海洋、森林並列的三大生態系統之一,然而我們卻好像對它很陌生。上個月妹妹要我帶她逛逛香山,我把地圖攤開,說從北到南的各種風景,妳想看溼地我們就沿著海一路往南騎,從朝山出來到中華路再去中隘吧。興沖沖地上路,到了賞蟹步道,看著泥灘地上的水泥結構造型步道,想起八里挖子尾濕地下陷坍塌的水泥橋,「遲早會下陷的」言猶在耳。有幾人是為了賞蟹走那條步道的呢?
     
    十七公里海岸線確實是很多新竹市民假日約會、帶小朋友出門走走的選擇,但,只是拍照打卡就夠了嗎?對於建設,我們是否應該有更多的想像與討論呢?是否應該因地制宜,展現她最大的魅力呢?香山溼地,不僅僅是觀光,更富有生態保育意義,甚至綠能產業潛力。我們難道不應該就著她的特色做出不同於其他海岸線的口碑嗎?(這只是其一。俗話說,錢要用在刀口上,對於新竹、香山的未來發展,希望大家能給予更多的關注,畢竟這些都是用大家辛苦賺錢繳的稅金做的呀。)
     
    沒有時間搞不清楚怎麼一回事的朋友,民主政治,就是讓你可以選擇一個值得信任的候選人進入議會去替你把關,我願意、我也相信我能勝任這個工作。
       
     
    *文化讓我有了根,有了認同。
     
    文化資產保存活動是我積極參與公眾事務的起點,不僅是因為歷史建築的美感價值,除了歲月,更重要的是人,有人就有文化。
     
    「時間的永恆不是以分鐘、小時、年月日來計算的,而是以人來計算,人的生命,來自四面八方人們,數以千百萬計的人們。他們不只從我前面延伸,更超越了時間、延展至未來。」這是國中時看的一本書裡的一段話,至今仍深深撼動我。
     
    新竹是一座充滿歷史的城市,卻長期沒有妥善的老屋修繕補助,沒有歷史地景的都市規劃保護政策。文化治理制度長年怠惰,導致竹塹舊城歷史地景不斷消失!我還記得十多年前在報紙地方版上看到台南市文化局率團來新竹市學習考察,十多年過去了,竹塹的驕傲何在?看看市定古蹟春官第、吉利第的殘破模樣,聽聽除夕強拆太原第的溫家人的掙扎。
     
    我們的城市,需要更完整的都市規劃和文化資產法規去守護我們共同的記憶。
     
     
    *這塊土地的過去、現在、未來,我都關注。
     
    現在的我,沒有專屬助理,在香山也沒有看板和服務處,甚至沒有一台跑到我出生長大的南香山的公車廣告。所以我每天站路口,和其他候選人在東區北區南區掃街、跑市場,但我需要讓更多香山人認識我、找我聊聊,一起替香山找出路。
     
    我相信每一分每一秒的努力,我相信眾志成城,懇請大家給我一個機會,一個更大的發聲舞台,讓我把我對香山和新竹未來的更多更多的想法傳達出去,讓更多有共同想法、或不同想法但都是為了香山好的朋友聚集過來;請大家投資我,讓我進入議會替大家發聲、為香山服務,一同擁抱一個充滿活力、未來與希望的新竹。
     
    這是我的政治獻金專戶,線上捐款連結:
    https://donate.spgateway.com/zihci_liao/hsinchu2018 (手續費2.3%)
    戶名:107年新竹市議員擬參選人廖子齊政治獻金專戶
    帳號:164001011304 台灣銀行 (004) 北大路分行
    匯款後請填此表單,以利後續寄送可抵税收據。
    https://goo.gl/forms/0HEvq4K6Jh0hvAyF2
     
    不管是幾百或是上萬,對我來說都是實現改變的承諾。

    我是廖子齊,香山土地養大的孩子。
    請給予我回饋這塊土地給予我養分的機會。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