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三陽重機500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三陽重機500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三陽重機500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三陽重機500產品中有2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2萬的網紅老車事務所,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到老車事務所參觀的車友,看到《長江750》時,總忍不住問, 跟BMW老500比起來怎麼樣? 雖然我自己也很好奇,但我認為不應該這樣比, 這是對BMW百萬名駒的冒犯,畢竟長江只有四分之一價, 首先排氣量就不一樣,而且也不該比二戰後的R50, 要比也是比二戰前,它的技術源頭,1938的R71,...

  • 三陽重機500 在 老車事務所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6-21 05:23:22
    有 624 人按讚

    到老車事務所參觀的車友,看到《長江750》時,總忍不住問,

    跟BMW老500比起來怎麼樣?

    雖然我自己也很好奇,但我認為不應該這樣比,

    這是對BMW百萬名駒的冒犯,畢竟長江只有四分之一價,

    首先排氣量就不一樣,而且也不該比二戰後的R50,

    要比也是比二戰前,它的技術源頭,1938的R71,或1941的軍版R75才公平吧!

    長江馬力是24PS,剛好介於R71的22PS與軍版R75的26PS之間,

    長江極速90km/h,比R71的125km/h遜色很多,但是與軍版R75的93km/h在伯仲之間,

    畢竟還是軍用,

    1956年中國還很窮困,就模仿者而言,全車自製,達到的性能表現,我是滿佩服的,

    長江比例好看,當然是托BMW之福,德國工業設計確實不同凡響,

    同時期日本模仿BMW其實也很普遍,最知名的是《大東製機》,它的DSK 系列還曾被BMW告,

    陸王也這麼幹,同為1956年的クローリーAB就是模仿BMW R25 ,

    同年《岩田產業》的BIM B1就是模仿BMW R51 ,

    1959年還有《ツバサ工業》250cc的《フアルコン》,也是以BMW為本,

    到了1963年的《丸正》的 lilac萊拉庫,大喇喇的就叫R92,

    1965年丸正的R92是最終章,也為日本機車模仿BMW的時期,正式畫下句點,

    此後日本機車由四大廠接手,過程大家都熟悉,我就不贅述。

    1956年,老蔣主政下的台灣,不自由民主,只有進口機車零件組裝,還沒有機車工業可言,

    三陽電機在製造腳踏車的磨電燈,成為台灣機車史的驕傲,

    1956年,長江比我早誕生,我的整個少年時代60-70,都活在反攻大陸與効忠領袖氛圍裡,

    大陸同胞都在啃樹根,吃香蕉皮茍活,幸好我還長腦,知道這些都是政治宣傳,

    80年代台灣解嚴,禁日製重機,

    90年代尾,我購入了一部長江,

    現在的我,正在為它的機車包傷腦筋!

  • 三陽重機500 在 綠角財經筆記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17-07-26 17:21:01
    有 970 人按讚

    左邊是哈雷Sportster Superlow 1200T,右邊是三陽GT Super 2。前者零售價869000,後者68000。哈雷機車售價幾乎三陽的是13倍。

    左邊是Chanel包,右邊是某網路購物商城的包款。前者售價80000,後者2710。名牌包售價幾乎可達平價包的30倍。

    假如仔細看的話,廣告拍的還真不錯。畫面中男主角看到別人騎重機,女主角看到別人拿名牌包時,那種隱忍,按耐的表情清楚可見。

    廣告到這裡,論點相當正確。在收入不多,年輕剛開始起步累積資產時,上圖中左邊的物件都是應該避開的。把錢存下來,才能投資。

    可是問題就出在最後,這對夫妻在查看的基金報價列表。

    這時我們就要看到最後一個對比

    股票型基金的內扣經理費通常就至少1.5%了,內扣總開銷超過2%不算少見。右邊,Vanguard的全美國股市指數型基金,內扣總開銷0.17%。新興市場指數型基金的內扣總開銷則是0.33%。

    假如用國內股票型基金的2%跟Vanguard新興市場指數型基金的0.33%進行比較的話,前者費用是後者的六倍。

    假如你用的是更便宜的ETF版本, Vanguard全美國股市ETF (美股代號:VTI),它的內扣總開銷0.05%。國內一般基金假如內扣費用是2%的話,那是40倍於VTI的高價。

    這種價格差距,和CHANEL與平價包款的價格差別,可說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廣告中這對夫妻在物欲上節約克制,努力省錢。但他們萬萬沒想到他們買的基金,就如同機車界的哈雷,皮包界的香奈兒,是貴得不得了的東西。

    省錢下來,然後讓基金公司每年從裡面扣2%?

    這邏輯通嗎?

    2%沒什麼?

    請搞清楚,是對你的總資金扣2%。

    2%有多嚴重,我可以這樣解釋給你聽。

    今年(2014)最轟動的經濟學大作,當屬Capital in the 21st Century,作者在書中提出財富不均的解決方案,就是對財富課稅。

    作者提出的稅制像這樣:資產總值在一百萬歐元以下,課0.1到0.5%,資產在100到500萬歐元之間,課1%。500到1000萬歐元之間,課2%。再更多的資產,課5%-10%。

    這種稅率不必很高,因為它是年年收。只要一個小小的2%,50年下來,就會產生嚴重的資本減值作用,可以壓抑富人手上資產的成長。

    你去買高內扣費用的基金,就等於讓基金公司對你投入的錢課”資本稅”。稅率等同於基金的內扣總開銷。

    你的資產是有達到500到1000萬歐元之間,所以要交2%的資本稅嗎?

    很抱歉的是,這種基金”資本稅”的收取對象,很多是每月只能挪出三千塊或是一兩萬塊來投資的一般平民啊!

    假如有人跟你說,”啊!基金每年收這1.5%沒什麼啦!”

    那你可以問他,”那麼政府開始收資本稅,每年對所有你持有的財富課1.5%,你覺得好不好呢?”

    怕資本稅怕得要死,卻對基金的內扣費用渾然不覺。這說得通嗎?

    這廣告乍看之下真是動人。一對年輕夫妻,為了還未出世的孩子,努力為未來算計打拼。

    可是當先生查看基金的那個電腦螢幕出現時,它的說服力全沒了。這對夫妻在投資時,有非常高檔的消費習慣。會完全毀滅他們不買高檔車,名牌包的努力。

    名牌包、重機買不下手。基金,內扣費用都不會看,也不知道要看。買了!

    這種行為,可以說是千算萬算,就毀在最後一個沒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