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三相負載計算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三相負載計算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三相負載計算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三相負載計算產品中有34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9,445的網紅黃土條,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三十年老飯盒的田秋堇監委,自請調查台電「三相不平衡」年損45億度電,其實這又是一個炒冷飯的問題。 ■ 陳謨星篇 2014年,反核團體邀請號稱「電學泰斗」的陳謨星教授回台,在非核家園論壇發表一系列意見,後來被我們核終連環踢爆,他連基本電力學都不懂。 陳謨星的主要論述是「三相不平衡」導致台電損失相...

三相負載計算 在 BusinessFocus | 商業、投資、創科平台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1-05 15:37:29

【@businessfocus.io】英國變異毒株失控 「被封關」淪孤島 . 蘇格蘭「趁勢獨立」 歐盟落井下石 . 英國變異新冠毒株影響持續擴大,繼歐盟各國先後對英國「封關」後,香港政府也在21日(星期一)宣布:自22日午夜起全面中斷港英兩地直航,並禁止包括香港居民在內所有過去14天到訪英國的旅客入...

  • 三相負載計算 在 黃土條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9-28 08:00:31
    有 404 人按讚

    三十年老飯盒的田秋堇監委,自請調查台電「三相不平衡」年損45億度電,其實這又是一個炒冷飯的問題。

    ■ 陳謨星篇

    2014年,反核團體邀請號稱「電學泰斗」的陳謨星教授回台,在非核家園論壇發表一系列意見,後來被我們核終連環踢爆,他連基本電力學都不懂。

    陳謨星的主要論述是「三相不平衡」導致台電損失相當「一個核電廠」到「三個核電廠」再到「兩個核電廠」的電。這些是原話,當年我們連秒數都有記下來,他在三立專訪影片就前言不對後語。

    他認為「台電對改善不平衡毫無興趣」、「把錢拿去搞核能了,花核四1%的錢可以把丟的電找回」、「台灣根本不缺電,把浪費的電找回,台灣不用核電」等等。

    這邊不花時間科普「三相不平衡」,有興趣請自行參考電路學。直接講結論:台電歷年線損率都壓在4%以下,全世界只有韓電(KEPCO)比我們優秀,陳謨星的謠言不攻自破。

    順帶一提,陳謨星在美國教書,根據美國能源資訊部的官方數字,全美電力公司線路損失率平均是7%。你就知道這個號稱「電學泰斗」的華人教授在美國混得怎麼樣,總之後來他銷聲匿跡了。

    ■ 郝明義篇

    2016年,郝明義動用特權搞「開放台電」,同樣拿V-V接線問題質疑「三相不平衡」損失電力。

    台電回應,「造成系統電壓不平衡之原因係因用戶用電型態所造成,並非配電變壓器採V-V接線。」這是由於低壓單相負載(家庭用電)才是造成電壓不平衡主要原因。然而不平衡率區間在0.5%以下佔六成,最多不超過2%。

    依照2015年實測數據,線路損失率3.72%,三相不平衡引起的損失又只佔線路損失率的2.14%,故台電計算效率損失為2.14%×3.72%=0.0796%,不到千分之一。

    至於郝明義和方儉要求每個電表的停電紀錄、產業用戶的用電量、含GPS或門牌號碼的配電系統圖等項目,我們一看就驚覺有國安危機,立刻強烈抗議才把他們擋下來,那又是另一個故事了。

    ■ 田秋堇篇

    2021年,田秋堇以監院名義發布新聞稿指出,「由於台電大量使用燈力併變壓器(V-V接線),造成三相不平衡日益嚴重並增加饋線損失」、「台電近三年每年線路損失約45億度至48億度,平均損失金額約92.97億元」。

    但近年台電自發電量皆超過2300億度,小學算數一除,啪啪兩個耳光,差不多是2%,比台電公布的線損率還低。請田大監委不要浪費人民納稅錢炒妳那臭酸掉的冷飯,謝謝。

    --

    🍀小額贊助核四公投宣傳經費
    https://p.ecpay.com.tw/35C87D9

  • 三相負載計算 在 DavidKo Learning Journey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9-23 15:42:19
    有 33 人按讚

    [Accelerate State of DevOps 2021 快速摘要]

    找一些自己有興趣的地方, 快速用 Google 翻譯一下

    主要發現

    1. 表現最好的人正在成長並繼續提高標準
    在我們的研究中,優秀的執行者現在佔團隊的 26%,並且縮短了他們對生產變更的準備時間。該行業繼續加速發展,團隊從中看到了有意義的好處。

    2. SRE 和 DevOps 是互補的理念
    利用我們的站點可靠性工程 (SRE) 朋友概述的現代運營實踐的團隊報告了更高的運營績效。優先考慮交付和卓越運營的團隊報告了最高的組織績效。

    3. 越來越多的團隊正在利用雲,並從中看到了顯著的好處
    團隊繼續將工作負載轉移到雲中,而那些利用雲的所有五種功能的團隊會看到軟件交付和運營 (SDO) 性能以及組織性能的提高。多雲的採用也在增加,因此團隊可以利用每個提供商的獨特功能。

    4. 安全的軟件供應鍊是必不可少的,也是驅動性能的驅動因素
    鑑於近年來惡意攻擊的顯著增加,組織必須從被動實踐轉變為主動和診斷措施。在整個軟件供應鏈中集成安全實踐的團隊快速、可靠和安全地交付軟件。

    5. 良好的文檔是成功實施 DevOps 功能的基礎
    我們第一次測量了有助於這種質量的內部文檔和實踐的質量。擁有高質量文檔的團隊能夠更好地實施技術實踐並整體表現得更好。

    6. 在充滿挑戰的情況下,積極的團隊文化可以減輕倦怠
    團隊文化對團隊交付軟件和實現或超越組織目標的能力有很大影響。在 COVID-19 大流行期間,具有生成性 1,2 文化的包容性團隊經歷較少的倦怠。

    =========================================================

    Technical DevOps capabilities

    我們的研究表明,通過採用持續交付進行 DevOps 轉型的組織更有可能擁有高質量、低風險和具有成本效益的流程。

    具體而言,我們衡量了以下技術實踐:
    • 鬆散耦合架構
    • 基於主幹的開發
    • 持續測試
    • 持續集成
    • 使用開源技術
    • 監控和可觀察性實踐
    • 數據庫更改管理
    • 部署自動化

    我們發現,雖然所有這些實踐都改進了持續交付,但鬆散耦合的架構和持續測試的影響最大。
    例如,今年我們發現,達到可靠性目標的精英執行者採用松耦合架構的可能性是低績效同行的三倍。

    松耦合架構 (Loosely coupled architecture)
    我們的研究繼續表明,您可以通過努力減少服務和團隊之間的細粒度依賴關係來提高 IT 性能。事實上,這是成功持續交付的最強預測因素之一。使用鬆散耦合的架構,團隊可以相互獨立地擴展、失敗、測試和部署。團隊可以按照自己的節奏前進,小批量工作,減少技術債務,並更快地從失敗中恢復。

    持續測試和持續集成
    與我們前幾年的發現類似,我們表明持續測試是成功持續交付的有力預測因素。達到可靠性目標的精英執行者利用持續測試的可能性是其 3.7 倍。通過在整個交付過程中結合早期和頻繁的測試,測試人員與開發人員在整個過程中一起工作,團隊可以更快地迭代和更改他們的產品、服務或應用程序。您可以使用此反饋循環為您的客戶提供價值,同時還可以輕鬆整合自動化測試和持續集成等實踐。
    持續集成還改進了持續交付。達到可靠性目標的精英執行者利用持續集成的可能性是其 5.8 倍。在持續集成中,每次提交都會觸發軟件的構建並運行一系列自動化測試,這些測試會在幾分鐘內提供反饋。通過持續集成,您可以減少成功集成所需的手動和通常複雜的協調。
    持續集成,由 Kent Beck 和它起源的極限編程社區定義,還包括基於主幹的開發實踐,接下來討論。

    基於主幹的開發
    我們的研究一致表明,高績效組織更有可能實施基於主幹的開發,其中開發人員小批量工作並經常將他們的工作合併到共享主幹中。事實上,達到可靠性目標的精英執行者使用基於主幹開發的可能性是其 2.3 倍。低績效者更有可能使用長期存在的分支並延遲合併。
    團隊應該每天至少合併他們的工作一次——如果可能的話,一天多次。基於Trunk的開發與持續集成密切相關,所以你應該同時實現這兩種技術實踐,因為它們一起使用時影響更大。

    部署自動化
    在理想的工作環境中,計算機執行重複性任務,而人類專注於解決問題。實施部署自動化可幫助您的團隊更接近此目標。當您以自動化方式將軟件從測試轉移到生產時,您可以通過實現更快、更高效的部署來縮短交付週期。
    您還可以降低部署錯誤的可能性,這在手動部署中更為常見。當您的團隊使用部署自動化時,他們會立即收到反饋,這可以幫助您以更快的速度改善您的服務或產品。雖然您不必同時實施持續測試、持續集成和自動化部署,但當您將這三種實踐結合使用時,您可能會看到更大的改進。

    數據庫變更管理
    通過版本控制跟踪更改是編寫和維護代碼以及管理數據庫的關鍵部分。我們的研究發現,與表現不佳的同行相比,達到可靠性目標的精英執行者進行數據庫變更管理的可能性要高 3.4 倍。此外,成功進行數據庫變更管理的關鍵是所有相關團隊之間的協作、溝通和透明度。雖然您可以從特定的實施方法中進行選擇,但我們建議,無論何時您需要對數據庫進行更改,團隊都應在更新數據庫之前聚在一起並審查更改。

    監控和可觀察性
    與前幾年一樣,我們發現監控和可觀察性實踐支持持續交付。成功實現可靠性目標的精英執行者的可能性是其 4.1 倍
    擁有將可觀察性納入整體系統健康狀況的解決方案。可觀察性實踐讓您的團隊更好地了解您的系統,從而減少識別和解決問題所需的時間。我們的研究還表明,具有良好可觀察性實踐的團隊會花更多的時間進行編碼。對這一發現的一種可能解釋是,實施可觀察性實踐有助於將開發人員的時間從尋找問題的原因轉移到故障排除並最終回到編碼上。

    開源技術
    許多開發人員已經利用開源技術,他們對這些工具的熟悉是組織的優勢。閉源技術的一個主要弱點是它們限制了您將知識傳入和傳出組織的能力。例如,您不能聘請已經熟悉您組織工具的人,開發人員也不能將他們積累的知識轉移到其他組織。相比之下,大多數開源技術都有一個社區,開發人員可以使用它來提供支持。開源技術具有更廣泛的可訪問性、相對較低的成本和可定制性。達到可靠性目標的精英執行者利用開源技術的可能性是其 2.4 倍。
    我們建議您在實施 DevOps 轉型時轉向使用更多開源軟件。

    source: https://cloud.google.com/devops

  • 三相負載計算 在 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7-30 12:52:06
    有 52 人按讚

    煙花颱風對台灣綠能的貢獻,以及核能無預警跳機的不可預測性!

    文:Tony Yen / 德國弗萊堡再生能源工程與管理碩士/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特約撰述

    近期台灣電力系統有幾個值得注意的新聞,可供未來能源轉型的參考。

    其一是煙花颱風在7/21以後的一週左右的時間,帶來了豐沛的風能發電和水力能發電。這讓7月底每天的風光水等再生能源發電佔比都趨近6%,是夏季的新紀錄。煙花颱風接近台灣的路徑,雖然帶來強風和水力,但因為南臺灣受到外圍環流的影響較小,太陽能仍有效發電,造就了非常理想的再生能源發電情境。

    煙花颱風接近台灣的時間,剛好是台灣負載尖峰最有可能出現的時節-因此,很有可能我們今年的年負載尖峰,因為煙花颱風而有效下降了-雖然具體貢獻需要利用機率性的反事實論證方法來定量分析。

    在以前,人們對颱風的想像,大多伴隨著其所帶來的巨大災難,然而煙花颱風的拜訪,以及其帶來的綠能發電和負載抑低,象徵著另一種想像的可能-在未來,襲台的颱風當然還是有可能造成意外的災害(也包括核電廠必須降載或停機等對於電力系統的損害),但它們也是夏季時節綠能大展身手的最佳機會。

    另一個好消息是,今年截至目前為止變動型再生能源的容量價值實績,因為夜間殘餘負載尖峰的有效抑低,達2.11GW。和去年的1.81GW相比,這是顯著的成長,也代表負載尖峰和殘餘負載尖峰的差值應該會隨著平均用電量的增加而增加,所以未來變動型再生能源的容量價值應該會持續成長。如果夜間殘餘負載成長的幅度確實小於負載尖峰,對於未來供電可靠度的規劃上會是一大福音,變動型再生能源在這裡的貢獻也應該被充分承認才對。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截至目前為止的殘餘負載尖峰發生在7/13的下午三點半,所以太陽能即使到今年也仍有20.5%的邊際容量價值。而季風槽在7月底8月初北上逼近台灣、造成風能發電大增的情況,如果是頻繁發生的常態,在未來計算離岸風能的容量價值時,也應該納入考量。

    最後,正當今年的年負載尖峰發生的時候,台灣三部運轉中的核能機組,竟然有一部因為高腳椅誤觸控制介面,造成緊急停機而不能使用;所幸事發後,白天尚有太陽能支援、傍晚水力能也尚能支應;然而由於核二二號機緊急停機後三天依舊無法滿載發電,也造成了又一波對供電可靠度的討論。

    這種本來只該在《辛普森家庭》看到的荒謬劇情,卻成為現實中真實上演的黑色喜劇。風光電力輸出隨天氣的變化,有大氣輻射學和大氣動力學等嚴謹科學做預測,工作人員誤觸核能機組機關而緊急跳機的事故,又有哪一種科學能做事先預測?傳統機組穩定可靠的定性、以及對於綠能不穩定不可靠的抹黑,在一次又一次台電人為操作失誤引起的傳統電廠事故中,不斷地被事實挑戰著。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