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troubleshooting步驟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troubleshooting步驟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troubleshooting步驟產品中有1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2萬的網紅徐國峰 HSU KUO FENG,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希望之後遞上來的是鏡子與麥克風,而不再是空白A4紙】 「不提供線上運動的咨詢服務」是山姆伯伯網站上方的公告標題,之前看到這篇聲明後,就曾認真思考與反省自己到底該不該線上回覆別人關於訓練的問題? 最近接到不少網友傳訊息到這個平台來問問題,經紀人L很強烈的要求絕對不能回,她說遠端回答問題花費...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troubleshooting步驟 在 徐國峰 HSU KUO FENG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希望之後遞上來的是鏡子與麥克風,而不再是空白A4紙】
「不提供線上運動的咨詢服務」是山姆伯伯網站上方的公告標題,之前看到這篇聲明後,就曾認真思考與反省自己到底該不該線上回覆別人關於訓練的問題?
最近接到不少網友傳訊息到這個平台來問問題,經紀人L很強烈的要求絕對不能回,她說遠端回答問題花費你太多時間。事實的確如此:一、要先確定他/她問的重點是什麼?(有些人的問題沒表達清楚,而有些人是還沒有背景知識所以無法比較具體地提問,光問問題本身我覺得就是一門學問);二、若確定知道答案,要花時間把答案有邏輯地整理出來;三、翻文獻確認這個答案跟其他科學家或教練的觀點一致(因為許多答案是觀點的問題,沒有對錯之分);四、若不一致,要說明為什麼我的看法跟其他人不一樣。
每回應一個比較深入的問題,大致上要經過這樣的步驟。所以說很花時間……但花時間不是L認為我不能回應的主要理由,而是「回了就對其他人不公平」。L說:「目前已經有不少人付費接受諮詢服務,所以你再一時衝動去回覆別人線上的問題,對這些付費的人就不公平。」
她說的也有道理,原先很容易看到訊息或信件裡的問題,知道該怎麼回,也有股衝動想分享知識,就悶著頭回,半小時或甚至一小時就過去了,對我來說感覺很過癮,而且在回問題時同樣的知識又在我腦裡跑過一遍,很爽快,跟訓練的感覺很像:我能跑四分速所以就盡情地用四分速跑完設定的目標。我有能力回答,所以有時看到問題就像看到拼到一半的拼圖,很想把剩下的部分拼完。
所以為了繼續滿足我回答問題的渴望,我跟L達成協議,只要是在臉書專頁上發表的文章下面問跟文章有關的問題就可以答(如果答得出來的話),L的理由是:「因為問題跟你最近思考的內容有關,而且他/她也認真看過你那『LOLO長(台語)』的文章,還想繼續跟你討論,所以值得回。」的確如此,我發現這一類的問題都是遠端的朋友思考過後才提的,像是從另一面遞來的鏡子,讓我有機會看到同一個問題在其他角度的面相,才能從鏡中的角度切入來思考原本的論點。
但有很多遞上來的問題,的確無法回答。就算見面也答不出來。像是山姆網站上提到的「下背疼痛怎麼辦呢?」、「膝蓋疼痛怎麼辨?」……等疼痛相關或是「怎麼游才會進步?」「研究論文的方向?」「跑步該怎麼練?」等範圍太大,大到需要用一本書才能答得出來。這一類的提問者就像是遞上一疊空白A4紙給我一樣。這樣的問題當然不可能線上回覆。
但某些「特定提問者」所提的問題,則可以利用現代科技之便來回答,提問者也能獲得「滿足感」。之前我試著回答遞上A4紙的提問者,才瞭解到其實我不管我怎麼努力都不太容易使他們產生滿足感。因為,要先有背景知識織成的網子,才抓得到他人的「回應」,這些回答才能帶來滿足感,不然答案大都從空隙過大的孔洞中穿過。如果提問者本身的網就不夠密,應答著再怎麼努力都沒有用。
提問者是關鍵,因為有時候同一個問題由不同的人來問,我的回答方式很自然就會不一樣。
這是在之前一堂課程中體悟到的,上課講完訓練理論,問「大家有沒有問題?」,都看著我笑,舉手的人不多,接著課表開下去,大家開始訓練訓之後,問題就一個個跑出來了,因為他們已經透過上課建立起自己的運動知識之網了,有了孔隙較密的網子之後,我在線上回覆的內容就能被遠端的學員抓住與吸收,因為上課講過了,他/她馬上想起原來是這麼回事,就記住了(到此時才是真正學會);另一種情況是執行上課講過的知識時碰到問題,例如「練LSD時把強度拉到M可以嗎?」同樣這個問題至少被問過五次以上,這一類的提問者就不是遞上鏡子,而是把答案拿去應用之後產生出新的疑惑,舉著麥克風遞到別人面前,請問他者的意見。
英文裡「Troubleshooting」這一個詞就在說明解決這一類的疑惑的過程。Troubleshooting需要的是主要是經驗,而非知識。就像有很多人問「我知道過度跨步不好,但我還是會不自覺地跨步,怎麼改?」不要把腳掌跨到臀部前方的知識他/她已經知道也接受了,但卻做不到,那怎麼辦?知道怎麼辦的人就是靠經驗,所謂厲害的教練是「知道該練什麼可以達到特定目標的人」,因為他過去有許多成功的教學經驗可以解決同樣的Trouble。
也就是說問題分兩類,一類是知識性的Problem:提問者可以遞上鏡子讓我從不同角度進行思考,以及客觀辯證的問題;另一類是經驗性的Trouble:提問者把麥克風遞上來問我的意見,這是主觀經驗提出的答案。
我發現,只有真的有思考過和認真執行知識的人才遞得出鏡子和麥克風,所以課後的線上問答,時常都變成教學相長的互惠過程。書籍出版後,有不少認真的讀者寄信來討論,回答他/她們的問題,大都很過癮。
因為,不管是遞鏡子還是麥克風給我,我都會覺得受到尊重(與一股回應的衝動)……但實在是希望,不要再收到遠端遞上來的空白A4紙了!!!
我想,如果能設計出一套線上機制,讓你可以在線上把鏡子與麥克風遞到各個領域的專業面前,請他花半小時到一小時回應你,你一次願意花多少錢?像是我爸就很想問專業的農夫,怎麼種芭樂才長得大。我自己則很想向氣功與中醫界的大師請教經脈與氣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