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toyotomi中文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toyotomi中文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toyotomi中文產品中有3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3萬的網紅鄉民挺起來,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常被柯粉說我們超譯 其實超譯之神是柯市長 柯粉的超譯天地 你功力還不夠喔喔喔XD 偶然看到這個真是冒出滿臉黑人問號,「日本人的『奉公』就是『努力求進步』」,實在蠻好奇是哪裡來的說法。還是KP團隊的歷史老師常常請假? 日文漢字有時跟中文意義不同,對於我們這種中文母語者,剛開始學習時確實...
toyotomi中文 在 鄉民挺起來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常被柯粉說我們超譯
其實超譯之神是柯市長
柯粉的超譯天地 你功力還不夠喔喔喔XD
偶然看到這個真是冒出滿臉黑人問號,「日本人的『奉公』就是『努力求進步』」,實在蠻好奇是哪裡來的說法。還是KP團隊的歷史老師常常請假?
日文漢字有時跟中文意義不同,對於我們這種中文母語者,剛開始學習時確實常搞錯,比如「走る」竟然是跑而不是走,「熱湯」指的是水而不是湯。
不過奉公要變成進步,那可真是要超譯超譯再超譯——簡直堪比每天起床要先吃一顆褪黑激素的奇妙說法。
但話說回來,「奉公」倒也是很有趣的一個詞彙,在日本的文化史上,它隨著時空脈絡的轉變,而有了不同的意義。
熟悉臺灣史的人大概都聽過「皇民奉公」、「滅私奉公」,那是日本帝國在二戰期間推出的口號,因為深陷戰爭泥淖,需要大量動員人力物力,因此要求殖民地子民犧牲自己、消滅私慾,為帝國奉獻。
但日文裡也有「丁稚奉公」或「年季奉公」的說法,這裡的奉公就跟國家沒什麼關係,而是指一種江戶時代常見的制度,年輕人到商家去擔任學徒或勞工,雇主則提供食宿作為報酬。
時代更早一點,在日本的中世與戰國時代,「奉公」則用來描述武士與他的主君之間的關係:主君賜與武士土地在內的各種恩惠,武士則負責以武力保護主君,以示效忠。這種交換互惠的關係,構成了武士時代政治的重要元素。
奉公,真的跟努力求進步沒什麼關係。
我們還是回頭講奉公的歷史意義。
我把江山分一點給你,我有需要時你也會盡全力相助——這說起來雖然是封建時代的概念,不過在今天的政治和社會中,大概也是許多人視之理所當然的想法。
但現實世界當然不會都那麼理想,忠義二字哪裏比得上權力的誘惑,今天是如此,歷史也是如此,所以戰國時代才會有一次又一次「下克上」的事件發生,當幕府將軍的權威不夠,地方諸侯便蠢蠢欲動,隨時準備取而代之。
Column of the History of Warlord Period Japan 寫過一篇解釋戰國「下克上」的傳統,很有意思,裡頭說:
「在當時的武士觀念來說,家臣分為親族、譜代、外樣及新參,前兩者與主君共患難是義務,也是必須的。所謂譜代就是代代相傳去伺候主君家族的世代老臣子,因為有這種紐帶關係,主與從之間已經密不可分,甚至可以說已成為了傳統。
至於外樣及新參,則是外部的人新加入成為家臣,前者前身可能身分地位跟新老闆差不多,只是現在自己不如新老闆,或者需要他保護才加入的,所以本來就是求利為主,後者的新參也是才加入主君家,雖然地位低,但由於以前也沒有跟老闆有什麼交結,所以也沒什麼感情,隨時都有來去的自由。
所以,在戰國時代,家臣的忠誠也要看身分的,能夠而且應該為主君拚命的,只有最早伺候的家臣,其他的「菜鳥」則沒有這種強制性。反過來說,這些「菜鳥」想升值,就必須從自己開始一代代子孫的去盡忠職守才行。
另一方面,為了讓家臣安心留效,主君們便要努力表現,成為一個有安全感的老闆,值得信賴和跟隨,擴張領土,介入糾紛成為戰國大名的課題,間接也助長了戰爭走向長期化。
那麼,背叛了的家臣是否都沒有好下場呢?其實不然,背叛者活的好好的大有人在,只是我們問為什麼家臣不離開,而是選擇背叛的時候,要知道家臣的背叛不一定都是深思熟慮,也不一定都是為了取而代之。他們的叛變可能是為了家族的利益,為了面子等等,真正想取而代之的除了極少數直接弒君外,大部分都是趕走主君,另立新主,自己做幕後操縱者,然後又要努力地扮演好老闆的角色。」
看了這一段,不難理解為什麼戰國歷史今天依舊吸引著現代讀者,因為儘管經過了幾百年,儘管時空背景也都有不同,人們在競逐權力時展現出來的面貌與心思,倒是穿梭時空,古今皆然。
*順道推薦:
喊出「敵人就在本能寺」的光秀,為何不是日本戰國時代最後的勝利者?
https://gushi.tw/akechi-mitsuhide/
只是「代管天下」的豐臣秀次,與京都鴨川邊滿門抄斬的政治血案
https://gushi.tw/toyotomi-hidetsugu-and-kyoto/
toyotomi中文 在 大人的世界史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偶然看到這個真是冒出滿臉黑人問號,「日本人的『奉公』就是『努力求進步』」,實在蠻好奇是哪裡來的說法。還是KP團隊的歷史老師常常請假?
日文漢字有時跟中文意義不同,對於我們這種中文母語者,剛開始學習時確實常搞錯,比如「走る」竟然是跑而不是走,「熱湯」指的是水而不是湯。
不過奉公要變成進步,那可真是要超譯超譯再超譯——簡直堪比每天起床要先吃一顆褪黑激素的奇妙說法。
但話說回來,「奉公」倒也是很有趣的一個詞彙,在日本的文化史上,它隨著時空脈絡的轉變,而有了不同的意義。
熟悉臺灣史的人大概都聽過「皇民奉公」、「滅私奉公」,那是日本帝國在二戰期間推出的口號,因為深陷戰爭泥淖,需要大量動員人力物力,因此要求殖民地子民犧牲自己、消滅私慾,為帝國奉獻。
但日文裡也有「丁稚奉公」或「年季奉公」的說法,這裡的奉公就跟國家沒什麼關係,而是指一種江戶時代常見的制度,年輕人到商家去擔任學徒或勞工,雇主則提供食宿作為報酬。
時代更早一點,在日本的中世與戰國時代,「奉公」則用來描述武士與他的主君之間的關係:主君賜與武士土地在內的各種恩惠,武士則負責以武力保護主君,以示效忠。這種交換互惠的關係,構成了武士時代政治的重要元素。
奉公,真的跟努力求進步沒什麼關係。
我們還是回頭講奉公的歷史意義。
我把江山分一點給你,我有需要時你也會盡全力相助——這說起來雖然是封建時代的概念,不過在今天的政治和社會中,大概也是許多人視之理所當然的想法。
但現實世界當然不會都那麼理想,忠義二字哪裏比得上權力的誘惑,今天是如此,歷史也是如此,所以戰國時代才會有一次又一次「下克上」的事件發生,當幕府將軍的權威不夠,地方諸侯便蠢蠢欲動,隨時準備取而代之。
Column of the History of Warlord Period Japan 寫過一篇解釋戰國「下克上」的傳統,很有意思,裡頭說:
「在當時的武士觀念來說,家臣分為親族、譜代、外樣及新參,前兩者與主君共患難是義務,也是必須的。所謂譜代就是代代相傳去伺候主君家族的世代老臣子,因為有這種紐帶關係,主與從之間已經密不可分,甚至可以說已成為了傳統。
至於外樣及新參,則是外部的人新加入成為家臣,前者前身可能身分地位跟新老闆差不多,只是現在自己不如新老闆,或者需要他保護才加入的,所以本來就是求利為主,後者的新參也是才加入主君家,雖然地位低,但由於以前也沒有跟老闆有什麼交結,所以也沒什麼感情,隨時都有來去的自由。
所以,在戰國時代,家臣的忠誠也要看身分的,能夠而且應該為主君拚命的,只有最早伺候的家臣,其他的「菜鳥」則沒有這種強制性。反過來說,這些「菜鳥」想升值,就必須從自己開始一代代子孫的去盡忠職守才行。
另一方面,為了讓家臣安心留效,主君們便要努力表現,成為一個有安全感的老闆,值得信賴和跟隨,擴張領土,介入糾紛成為戰國大名的課題,間接也助長了戰爭走向長期化。
那麼,背叛了的家臣是否都沒有好下場呢?其實不然,背叛者活的好好的大有人在,只是我們問為什麼家臣不離開,而是選擇背叛的時候,要知道家臣的背叛不一定都是深思熟慮,也不一定都是為了取而代之。他們的叛變可能是為了家族的利益,為了面子等等,真正想取而代之的除了極少數直接弒君外,大部分都是趕走主君,另立新主,自己做幕後操縱者,然後又要努力地扮演好老闆的角色。」
看了這一段,不難理解為什麼戰國歷史今天依舊吸引著現代讀者,因為儘管經過了幾百年,儘管時空背景也都有不同,人們在競逐權力時展現出來的面貌與心思,倒是穿梭時空,古今皆然。
*順道推薦:
喊出「敵人就在本能寺」的光秀,為何不是日本戰國時代最後的勝利者?
https://gushi.tw/akechi-mitsuhide/
只是「代管天下」的豐臣秀次,與京都鴨川邊滿門抄斬的政治血案
https://gushi.tw/toyotomi-hidetsugu-and-kyoto/
toyotomi中文 在 大人的世界史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偶然看到這個真是冒出滿臉黑人問號,「日本人的『奉公』就是『努力求進步』」,實在蠻好奇是哪裡來的說法。還是KP團隊的歷史老師常常請假?
日文漢字有時跟中文意義不同,對於我們這種中文母語者,剛開始學習時確實常搞錯,比如「走る」竟然是跑而不是走,「熱湯」指的是水而不是湯。
不過奉公要變成進步,那可真是要超譯超譯再超譯——簡直堪比每天起床要先吃一顆褪黑激素的奇妙說法。
但話說回來,「奉公」倒也是很有趣的一個詞彙,在日本的文化史上,它隨著時空脈絡的轉變,而有了不同的意義。
熟悉臺灣史的人大概都聽過「皇民奉公」、「滅私奉公」,那是日本帝國在二戰期間推出的口號,因為深陷戰爭泥淖,需要大量動員人力物力,因此要求殖民地子民犧牲自己、消滅私慾,為帝國奉獻。
但日文裡也有「丁稚奉公」或「年季奉公」的說法,這裡的奉公就跟國家沒什麼關係,而是指一種江戶時代常見的制度,年輕人到商家去擔任學徒或勞工,雇主則提供食宿作為報酬。
時代更早一點,在日本的中世與戰國時代,「奉公」則用來描述武士與他的主君之間的關係:主君賜與武士土地在內的各種恩惠,武士則負責以武力保護主君,以示效忠。這種交換互惠的關係,構成了武士時代政治的重要元素。
奉公,真的跟努力求進步沒什麼關係。
我們還是回頭講奉公的歷史意義。
我把江山分一點給你,我有需要時你也會盡全力相助——這說起來雖然是封建時代的概念,不過在今天的政治和社會中,大概也是許多人視之理所當然的想法。
但現實世界當然不會都那麼理想,忠義二字哪裏比得上權力的誘惑,今天是如此,歷史也是如此,所以戰國時代才會有一次又一次「下克上」的事件發生,當幕府將軍的權威不夠,地方諸侯便蠢蠢欲動,隨時準備取而代之。
Column of the History of Warlord Period Japan 寫過一篇解釋戰國「下克上」的傳統,很有意思,裡頭說:
「在當時的武士觀念來說,家臣分為親族、譜代、外樣及新參,前兩者與主君共患難是義務,也是必須的。所謂譜代就是代代相傳去伺候主君家族的世代老臣子,因為有這種紐帶關係,主與從之間已經密不可分,甚至可以說已成為了傳統。
至於外樣及新參,則是外部的人新加入成為家臣,前者前身可能身分地位跟新老闆差不多,只是現在自己不如新老闆,或者需要他保護才加入的,所以本來就是求利為主,後者的新參也是才加入主君家,雖然地位低,但由於以前也沒有跟老闆有什麼交結,所以也沒什麼感情,隨時都有來去的自由。
所以,在戰國時代,家臣的忠誠也要看身分的,能夠而且應該為主君拚命的,只有最早伺候的家臣,其他的「菜鳥」則沒有這種強制性。反過來說,這些「菜鳥」想升值,就必須從自己開始一代代子孫的去盡忠職守才行。
另一方面,為了讓家臣安心留效,主君們便要努力表現,成為一個有安全感的老闆,值得信賴和跟隨,擴張領土,介入糾紛成為戰國大名的課題,間接也助長了戰爭走向長期化。
那麼,背叛了的家臣是否都沒有好下場呢?其實不然,背叛者活的好好的大有人在,只是我們問為什麼家臣不離開,而是選擇背叛的時候,要知道家臣的背叛不一定都是深思熟慮,也不一定都是為了取而代之。他們的叛變可能是為了家族的利益,為了面子等等,真正想取而代之的除了極少數直接弒君外,大部分都是趕走主君,另立新主,自己做幕後操縱者,然後又要努力地扮演好老闆的角色。」
看了這一段,不難理解為什麼戰國歷史今天依舊吸引著現代讀者,因為儘管經過了幾百年,儘管時空背景也都有不同,人們在競逐權力時展現出來的面貌與心思,倒是穿梭時空,古今皆然。
*順道推薦:
喊出「敵人就在本能寺」的光秀,為何不是日本戰國時代最後的勝利者?
https://gushi.tw/akechi-mitsuhide/
只是「代管天下」的豐臣秀次,與京都鴨川邊滿門抄斬的政治血案
https://gushi.tw/toyotomi-hidetsugu-and-kyo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