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集:宏量營養素的攝取比例 (Marco setting)
上集提及無論Linear定Non-Linear Dieting其實都係睇一星期既平均熱量赤字,今集就講下點樣計一日既Calories同箇中的飲食(Marco)。
首先,解釋下咩係Macro先,Macro全名:Macronutri...
第4集:宏量營養素的攝取比例 (Marco setting)
上集提及無論Linear定Non-Linear Dieting其實都係睇一星期既平均熱量赤字,今集就講下點樣計一日既Calories同箇中的飲食(Marco)。
首先,解釋下咩係Macro先,Macro全名:Macronutrient(中文:宏量營養素的攝取比例)。
日常飲食主要係由三樣營養素組成,包括:
1: 蛋白質 / Protein / P (1g = 4 kcal)
2: 碳水化合物 / Carbohydrates / C (1g = 4 kcal)
3: 脂肪 / Fat / F (1g = 9 kcal)
如果我地知道一樣食物既三大營養素,
我地可以用上面既公式計出食物既卡路里,
例如,每100g的烚蛋,含13g P、0.3g C、11g F,
假設我早餐食兩隻烚蛋,共重70g;先把重量一致(70/100),
把各營養素乘0.7;再把各營養素乘其相應的Kcal,公式如下:
13 P*0.7*4 + 0.3 C*0.7*4 + 11 F*0.7*9
所以兩隻(70g)烚蛋總共 = 36.4 + 0.84 + 69.3 = 106.5Kcal。
換言之,只要掌握1:食物既營養素,2:知道食物既重量或份量,就可以計算出其卡路里。要掌握食物既營養素好簡單,可以上Google查,或用不同手機App(如:MyFitnessPal),均可以瀏覽到不同食物的營養成分,當然啦準唔準確就未必,多少會有一定落差,建議多比較不同網站再三比較和參考。至於食物的重量,在家煮食可以使用磅秤,留意如果磅未煮熟的食物(Raw Food),上網查要查番Raw Food Nutrition Fact,如果磅已煮熟的食物,有鑑於煮法會影響食物的卡路里,所以要查番相對的Nutrition Fact (例如烚蛋Boiled Egg、炒蛋Scrambled eggs、茶葉蛋Tea Leaf Egg等等)。
接下來同大家分享一個新興既彈性飲食法(Flexible Dieting),
就係If It Fits Your Macros(IIFYM/ Iifym)啦,它較適合普羅大眾用於一般減肥,容易上手之餘,亦比嚴密飲食(Rigid Diet)更易執行。
最大特點係只要你不超出限制,你揀食乜都得!!!由於你食乜都得,具非常高的彈性,有助長遠堅持Dieting,最終實現體重目標!
而如何訂立'Macro'有以下兩個方法。
方法一:只計Calories
方法二:計埋P、C、F 的分佈
首先,較簡單既方法一,如果已知2,400係赤字飲食Deficit Calories,
只要一日不超過2,400Kcal,你可以選擇食乜都得,食幾多野都得,只要不超過2,400kcal,就可以了,而重點係你會成功減到肥!
2011年有條友(Anthony Howard-Crow)創建了一個YouTube Channel: Abs & Ice Cream,整個過程為期30日,他每日既卡路里有50%都係來自食雪糕,另外佢有時仲會飲酒添,佢以平均一星期2lb咁減肥,最後佢成功減到睇到曬啲腹肌。正如佢係片中所解釋,其目的係證明只要達到卡路里赤字就可以減肥,亦打破左好多人既謬誤,以為減肥係有好多野都唔食得,這是不對的!
事實引證,
減肥唯一條件:熱量赤字Calories Deficit
減肥唯一條件:熱量赤字Calories Deficit
減肥唯一條件:熱量赤字Calories Deficit
所以唔好再問咩食得,咩唔食得,咩斷食好唔好,生酮好唔好,
只要你做到熱量赤字Calories Deficit,基本上就得,方法有千百種,並無快慢,高效低效之分,每種方法都各有長短,搵一種適合你,而且你係可以好好咁實施既,持續長久地執行既便可以了。
至於方法二,比方法一要做多一樣野,控制埋P,C,F的攝取比例。
網上已經有好多不同的Set Marco教學,在此我簡單講下可以點快速地安排比例,以免文章太冗長,我只概論每樣的攝取比例,鑑於人人生活模式、飲食習慣不同,IIFYM未必適合所有人,僅供參考。
根據美國國家學院醫學院(IOM)的推薦膳食攝取量(Recommended Dietary Allowances/ RDA)。IOM計算出RDA的Marco範圍分佈如下:
蛋白質(總卡路里的10-35%)、脂肪(總卡路里的20-35%)和
碳水化合物(總卡路里的45-65%)。如是者,以2400卡路里為例,
蛋白質應該大概佔240 - 840 Kcal ,換言之,大概要食60 – 210g 蛋白質
脂肪應該大概佔480 - 840 Kcal,換言之,大概要食53.3 – 93.3g 脂肪
碳水應該大概佔1,080 – 1,560 Kcal ,換言之,大概要食270 – 210g 碳水
Comment繼續
tea醫學中文 在 MKbowfoodies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med can 雙餸飯》
.
久違了 🔎#mkbowfoodies中大 系列
發現竟然冇出過 medcan 雙餸飯嘅post😅
medcan雙餸係一種特別嘅存在,
無論係食物定係手寫餐牌都有種人情味,
而且啲餸真係好正,
連附近嘅麻雀都會忍受唔住誘惑一齊食,
金沙骨同蜜糖雞髓都係我至愛💖
去medcan 嗌雙餸飯絕對會選擇困難,
每次去到我嘅時候,
都係未決定都食咩,
然後我尋日先發現原來可以揀omakase,
即係威叔發辦幫你揀😂
對選擇困難嘅我黎講簡直就係救星🤣
“Med can” 李卓敏基本醫學大樓小食店
📍沙田香港中文大學李卓敏基本醫學樓地下
.
#atCUHK #中大canteen #hkcafe #medcan #雙餸飯 #中文大學 #nomnom #hkfoodie #hkfoodblogger #like4like #hongkongeats #topcitybites #fotdhkig #852food #follow4follow #相機食先 #美味しい #foodstagram #foodie #朝ごはん #下午餐 #tea #foodporn #cuhkmedicine #cuhkeats
tea醫學中文 在 當張仲景遇上史丹佛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老同學寄來的讀書感想
今天稍早接到老同學寄給我的「讀書感想」,在這裡和大家分享。韓宜博士很多年前和我一起經由教育部特殊資優輔導計劃保送上台大物理系,後來轉向財經及企業管理,當上教授,現在還和電視劇「三十而已」中的顧佳一樣,經營高品質有機茶葉的事業,她的簡介列在文章後面,讓讀者認識她。大學畢業後,大家都忙於進修、工作、家庭等,二十多年過去了,一直沒有機會好好聚在一起聊聊。這次新書一出版,老同學不但馬上閲讀完整本書,心中感觸很深,立即寫了「讀書感想」,還多買了八九本新書來分贈親友。非常感謝韓博士的支持及鼓勵!
=====
李宗恩醫師新書《當張仲景遇上史丹佛》讀後感
韓宜博士
前幾個星期才和我在英國幫我調整骨骼的大師Barry Pluke和他傳承的兒子Benjamin Raphael Pluke談到人體和重力的問題,討論到西方醫學不承認重力對人體的影響,我當時提到了在美國矽谷及華人圈以中醫赫赫有名的台大物理系同學李宗恩,於是我們開始討論中醫及許多東方傳統醫學與物理的關係,難怪一位懂物理的優秀同學可以把中醫融會貫通到極致!幾小時後,在物理系群組得知了李醫師新書要上市的消息,我馬上跟大師和所有在現場的朋友分享這個好消息。可惜他們都看不懂中文,而這也凸顯了即使西方有很多想要在中醫上面精進的有心人,若無相當的中文基礎,難以深入探討,更不用說在西方主流醫學上能夠有辦法取得任何的發言權。
然而,從小在台灣長大的李宗恩醫師,大學後即赴美深造並長年居住矽谷,這本中文新書『當張仲景遇上史丹佛』至少是一個充滿希望的開始,是一位在西方土地上發揚與實踐中醫的世界級大醫師,以多年的各種案例及最近的新冠肺炎治癒成果,讓全世界各地的中文讀者可以最科學邏輯的思維進入中醫的大門。
我從小在台北長大,從小到大看病都是去西醫,前公公也是知名的台大醫學院名譽教授及前連戰副總統的家庭醫生,為什麼這十年來我選擇完全拒絕西醫的醫療?
當年我三歲大的女兒突然跟我說他背痛,我不想要他從小穿著矯正鐵衣,於是有位朋友介紹我去給中醫看,當時我也如同李醫師書中寫的很多人對中醫的刻版印象,認為中醫不科學、不可靠、江湖術士…..但我沒辦法之下,開始到處問人。
『中醫是五千年人體試驗的結果,人類知識有限,如何能對不知道的東西說他不科學?』第一次在波士頓與一位在知名西藥廠當研發主管的朋友討論西藥和中藥的事情,他接著說『中藥是複方、西藥是單方,中藥一次可以打多個機轉、西藥一次只能打一個機轉。我們想要從中藥裡面得到有效成分去研發西藥,就算投入了巨額經費,也只知其中一兩種成分,你怎麼可以說中醫和中藥不科學?我們人類的知識太淺薄了』。這位高中老朋友給了我很多觀念的糾正。
在我父親去世前一週,我和母親被台北榮總的主治醫師請到房間,他打開電腦給我們看一些難懂的數值,說『因為你父親的肺積水造成感染,我們給他用抗生素,但是他又不能喝很多水以免產生更多積水,所以腎臟的指數一直上來,預計下週就會出現紅字……』。我母親一直哭,我很生氣的問醫生說『你們早就知道會這樣的,不是今天才知道,為什麼先前一直跟我母親說你們可以治?現在擺明了就是你們沒辦法治!為什麼不早一點承認,好讓我母親可以接受我建議的中醫及第三類醫學的治療?』
如同波士頓的朋友所強調,多重問題根本不可能透過西醫和單一的西藥去處理,就算不同科別的西醫會診、聯合用藥,所有的西藥研發過程與上市許可都是嚴格控制在單一機轉上,無法對交叉效果去作預測。
父親的喪禮上,我沒哭,因為我還在生氣。到現在,我也很少哭,因為我還沒生完氣!一直等到看到李醫師的這本書,我才大哭,中醫和中藥一直被包括華人在內的台灣人所不信任,這本書至少得到了一次平反的契機。
但誠如李醫師書中提到許多人的困惑,甚至有些有名的中醫也是故弄玄虛以賺錢為目的,以致中醫背負了許多罪名。『中醫有沒有效?你看了以後自己身體會有感覺。感覺變好,就是有效,如果兩三天都沒感覺,你就再換一個中醫』我在洛杉磯UCLA醫藥管理畢業的表妹建議我。
就這樣,我與朋友介紹的一位台中的中醫師結緣,到最近這十年來,我感冒也看中醫,如果症狀很輕,一帖藥下去就好。後來我每天忙事業和學校,有一天下課後我突然暈眩,學校叫救護車來,我在救護車上要求把我送去中醫,醫護人員說一定要把我送到西醫的急診室,結果檢查搞半天弄不出所以然(我本來就知道會是這樣),給我打了一瓶點滴後,放我離開,我就直接去找中醫,他幫我緩解幾個穴道,躺了一小時後就恢復了。這也凸顯了在現代醫藥制度下,甚至在台灣這麼多優秀中醫的環境裡,我們沒有辦法完全選擇自己的醫療方式。回應到李醫師開頭寫的新冠肺炎可以100%用中藥醫治重症甚至預防的成功經驗,世界各國甚至包括台灣防疫模範生是否可以讓患者選擇使用100%中醫的治療?這真的不是是非題,寧可花大錢用昂貴的西醫西藥,讓醫護人員疲於奔命,讓重症無助地離開,我相信是中西方醫界的發言權位階問題,更是各國政治角力的問題。
借用洛杉磯表妹說的,如果西醫和西藥無法改善,為什麼還要繼續去?
我不能理解的是,我們總是覺得西方先進國家一切都科學,從小被洗腦,但有腦子思考的人,為什麼不問上面這麼簡單的問題,還要一直在西醫拗下去?這就是我在台北榮總生氣的原因,台中的中醫幫我爸爸治好中風,可以下床自己走動,當時也是因為在台北榮總請我中風的爸爸出院時,醫生跟我說『你父親就是要這樣躺一輩子了….』在我母親絕望下,他們願意『試看看』我說的中醫。中醫總是在西醫沒辦法下,成為那最後『試看看』的選擇,好,我也認了,但是已經幫我爸爸治好中風的醫師,為什麼我的母親和妹妹卻在最後還是要選擇那個從來就無法治好爸爸的台北榮總?
後續,我也因此接觸到第三類醫學,每週固定去給一位老先生治療,這位老先生精通易經八卦和氣功,其實身體有很多西方醫學檢查不出來的問題(像是我的暈眩案例),是『氣』不通暢造成。我一直和這位老先生討論各式各樣的這些課題,讓我領悟到許多事情,其實中醫就如李醫師說的『宏觀』,人體是一整個系統,無法用西醫的『微觀』去『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因為頭痛可能是其他的原因造成,就像我長期開車跑農場,坐骨下半身很容易痛,但是那是因為我本來就有脊椎側彎曲問題,導致長時間坐著開車時更加壓迫,不是坐骨本身的問題。李醫師在書中寫到的許多案例,看似表象是什麼問題,但其實另有其因,都是同樣的原理。這就是西醫『治標不治本』,大家從小都聽過,但你有沒有認真想過?尤其人過中年有很多是西醫儀器測不出來的病,相信不少朋友都有經驗。
長期跑農場,我深信健全的生態平衡是最好的永續。人體本身就是一個生態系,西醫的微觀出現最大的問題,就是會失掉生態系的平衡!就像我父親最後腎衰竭離世,絕對不是他的腎臟有問題,而是他的身體生態平衡嚴重失衡造成的。
同樣的,新冠肺炎致死?新冠肺炎就算是世紀瘟疫,也只是身體失衡的一個促動點,和其他流感致死沒有兩樣。至於為什麼要獨厚『新冠肺炎』?為它封國封城、為它隔離、為它在家工作、為它放棄人類文明的基本尊嚴……明明中醫有有效的治療甚至防範方式,卻仍然蒙閉眼睛,告訴大家什麼西藥、什麼趕鴨子上架的疫苗?
這就是我母親和妹妹當年眼看著我父親在西醫的治療下,愈來愈糟,卻仍然不承認他們選擇的錯誤,直到今天,他們還是相信西醫和西藥的『科學』。
以李宗恩醫師深厚的『科學』訓練背景:台大物理系、史丹佛電機博士、矽谷科技新貴…..。他這樣有多重紮實背景的中外知名中醫寫出來的書,希望能取信更多曾經不願意面對中醫科學和有效五千年人體試驗的事實。我在英國有許多朋友也是寧死不打COVID-19疫苗、更不會去NHS(UK National Healthcare System)的。我一直相信,中醫會在海外發揚光大,因為華人自己很難相信自己五千年的智慧累積會比西方更科學,因為我們的知識太有限了。所以,從李醫師的這本書開始,讓我看到了『中醫史丹佛』的未來!加油!
作者簡介
韓宜博士,Dr. I Han,畢業於台大財金系與經濟系、英國University of Reading國際管理碩士、台大國際企業研究所碩士、博士,目前任職於逢甲大學國際經營與貿易學系副教授,並為亞格農時尚社會企業創辦人(Agra Boutique 亞格農時尚),協助台灣小農手作精品,以Taiwan Tea & Co.品牌進軍美國和Formosan Farms品牌進軍英國與歐洲市場(www.taiwanteaco.com, www.formosanfarms.com.tw)。代表著作Social Innovation and Business in Taiwan為紐約Palgrave Macmillan邀請出版,十多年來專注於台灣農業、農村偏鄉社區、弱勢農民的研究、教學、輔導,近年研究與實踐皆以農村永續環境與商業模式,和女性社會創業為主軸。
=====
(http://andylee.pro/wp/?p=9270)
#當張仲景遇上史丹佛
博客來 https://bit.ly/05100135-B
誠品 https://bit.ly/3ocbxvw
金石堂 https://bit.ly/3nruSsq
圓神書活網 https://bit.ly/05100135
tea醫學中文 在 Roger Chung 鍾一諾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大選前夕的台北交流之旅】
人哋鍾意去台灣睇大選,我哋就偏偏大選前去台灣。話說上星期我們倆首次以夫妻擋身份獲邀到台北醫學大學(Taipei Medical University)給講座,那幾天行程忙得不可開交,可以說現在才有復元的跡象。
到達台北那天,因為Minnie前一天晚上工作通了頂,所以完全沒有精力跨年;但仍與新當選的香港區議會議員袁嘉蔚Tiffany 吃了個tea,還在隔離檯遇上和我們的狗狗Pepper極相似的小狗「粉腸」,而他的主人也是香港人。隔離檯的其中一人突然跟我太太說:「我知你是誰,你的名字很易記,我很喜歡聽你說話。」 我心想:「真的到了外地也要行為非常檢點噢!」
翌日,新年當天,我們倆應邀到「佳音電台」接受好友咖啡貓的訪問,談音樂也談我們倆的故事。稍後會把詳情公佈,請密切留意!然後再到一間Cafe與歌手史茵茵和她丈夫及《無家者》作家文萱為著香港與台灣的情況暢談了一整個下午!獲益良多!
交流當天,我和Minnie分道揚鑣,我在TMU的Global Health Program講關於在香港的健康公平的研究,是首次以新成立的中大健康公平研究所 (Institute of Health Equity) 副所長身份給演講;而Minnie則到他們的社會學系演講有關她自己的博士論文跟在香港社運中的性別議題。
會議一個接著一個,到了晚上,我們倆再拍擋在一家香港移民開的Settled cafe 做了一個有關香港社運中的身份認同與衝突的講座,非常多及深入的討論。七點開始的講座,九點半完結,十一時才與座上客交流完畢!累透了的我們,回到酒店,連明天的最後一場講座內容也未想,便立即上床大覺一場!
最後一天的一場講座是與大學學生的對話,分享自己成長與人生中尋找自己、工作、平衡興趣等的經驗,亦小結了我們對人生目標、成功是否重要、甚麼才是生命中重要的東西的一些看法。
最後,TMU的蔡奉真教授帶了我們吃台灣地道珍品小吃(豬大腸包糯米飯、台式臭豆腐、甜不辣等),把幾天的台灣學術交流之旅劃上完美的句號。特別感謝蔡老師與她同事的安排,令每個環節都盡善盡美。此行雖非常累,但亦非常非常滿足!忙不是問題,但忙得有道理方是難能可貴!
#台北醫學大學
#香港中文大學
#中大健康公平研究所
Minnie Li - 黎明
Pepper 小胡椒
#袁嘉蔚
#史茵茵
#佳音電台
#咖啡貓
咖啡貓Cafecat.傾聽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