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tae醫學腦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tae醫學腦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tae醫學腦產品中有2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3萬的網紅新思惟國際,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未來科技改變快速,我現在看到的 VS 生活,跟我訓練完當 VS 的生活可能截然不同。 科技出現後,科別的界線會模糊,甚至不同科會彼此搶地盤,要怎麼去避免現在的選擇,造成 6 年後的遺憾?(怕誤上賊船的實習醫師) -- 9/24 (日)《臨床醫師的學術研究》僅剩 4 成名額! h...
tae醫學腦 在 新思惟國際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未來科技改變快速,我現在看到的 VS 生活,跟我訓練完當 VS 的生活可能截然不同。
科技出現後,科別的界線會模糊,甚至不同科會彼此搶地盤,要怎麼去避免現在的選擇,造成 6 年後的遺憾?(怕誤上賊船的實習醫師)
--
9/24 (日)《臨床醫師的學術研究》僅剩 4 成名額!
https://ymrf2017.innovarad.tw/event/
--
【未來無法預測】
人是沒辦法精確預測六年後的趨勢變化的,尤其細緻到醫學次專科的興衰,根本不可能,這點你要先看開。
現在癌症很紅啊,但檯面上我很尊敬的這些高手長輩,像是給我很多指導的中榮張基晟主任,他當年選做肺癌這領域的時候,患者一住院,護理站就是請病人先去買臉盆,因為那是打化療幾乎必吐的年代。當年的他,也不可能預測到後來癌症治療的風起雲湧。
如果你覺得自己的預測能力不錯,那拿來預測次專科變化太可惜了,應該去預測股票走勢,以及樂透開獎號碼。對了,大哥您飛黃騰達買好幾座城堡的時候,請記得提攜小弟一下。
【找到核心感動】
為了克服這種不確定性,選科還是要從自己的特質開始思考起。
以我來說,我也喜歡治病,但對惡質家屬實在沒辦法,實習過程,有兩次與家屬的溝通出現問題,得總醫師出馬社交解決(不是講道理的那種),所以我知道,作為臨床醫師,當年的我,在社會互動上是有缺陷的。
不過,上了幾次 CXR 與 KUB 的教學課程,我發現自己對圖像解謎有興趣,自己去買了一些影像書來看,又能比同儕更厲害些,這個良性循環進展的很快,外調台大實習時,其他病房的實習醫師要報告前,會來找我教他們怎麼看。後來我開始自修 CT,也頗有心得。這些都是在畢業之前發生的事。
所以,放射科當然就是我的好選擇,因為我對影像有感,偏愛數位科技,人際溝通勉強能做,但不是太擅長。
【現在開始努力】
選好你喜歡的科後,在實習以及住院醫師時期,都應該努力。
以實習醫師來說,我既然選了放射科,那我到每個科去 run,都要把自己當成一個「放射科醫師」來思考,我能幫上什麼忙?我能學到什麼?
加護病房的患者照 X 光,要看那些疾病?而這些疾病該怎麼去看?
一般外科的患者開胃癌,之後用哪種吻合方法?Billroth I / Billroth II / Roux-en-Y 哪一種?這三種的解剖有什麼差別,在 CT 上有什麼不一樣?這三種分別會造成的 complication 是什麼?CT 如何診斷?又,Roux-en-Y 這個奇怪的字是怎麼來的?
這跟多數人的想法剛好相反。許多人是,我一旦決定要做什麼科,那我 run 其他科的時候,混過去就行了。這非常可惜,因為專業發展到一個程度,最後決定你是否偉大的,往往是跨領域的能力。偏偏一旦進入專科訓練後,與其他科的交流其實剩下會診,能以基層角色,自由出入一個科,並觀察所有人的工作,這可是實習醫師的特權!
像我實習、住院醫師訓練、主治醫師都在同一個醫院,當到主治的時候,開始要與其他科別合作,因為當年的用心,我知道各科有哪些人,個性與想法跟我比較類似,合作自然快,也容易成功。
--
9/24 (日)《臨床醫師的學術研究》僅剩 4 成名額!
https://ymrf2017.innovarad.tw/event/
--
【跟上世界等級】
進入住院醫師訓練之後,一定要買你們科的書來看,沒空閱讀沒關係,目錄先看完!
這是因為,世界的醫學與台灣的醫學並不一樣。世界的醫學是一個完整體系,各種疾病、診斷、機轉、治療都有。但你的醫學訓練,受到健保與訓練體系影響,你只會看到「健保給付下能治療的疾病與能做的 procedure」,以及「主治醫師做不來而需要你幫忙」的工作。
以我的放射科來說,在沒讀書之前,我看 procedure 的數量,就認為 intervention 就是肝癌 TAE、膽囊膽道引流以及泌尿相關引流為主。但讀了書才發現,intervention 領域的 textbook 那可真的是從頭做到腳,像是疼痛介入、導引切片、血管內技術等都有做,但因為台灣健保的給付,以及各醫院不同的科別分工,使得我們很專精於少數幾個 procedure,廣度上卻少了些。
所以,你需要給自己一個世界級的框架,在學習時,才不會見樹不見林。
做到這種程度,其實你不用擔心潮流改變的。就像我做心臟電腦斷層,這是有名的「心臟科搶放射科飯碗」的領域,但你真在這個領域的人會發現,心臟科最多搶走缺血性心臟病這塊,講到手術後心臟,以及先天性心臟病,還是幾乎都放射科醫師的天下。
有人說,可是你看核醫,要不是有 PET/CT,光靠傳統檢查,都漸漸萎縮了。要是選核醫,那不就麻煩了嗎?但是同學,生命會找到出路的。台灣核醫界的生活品質,以及論文發表量,在各醫院往往都名列前茅,或者你真要發展,像長庚團隊的核醫,從 PET/CT 發展到跨國研究,再發展到 MRI 研究,再發展到 PET/MRI 研究,真的是「事在人為」。
--
《臨床醫師的學術研究》研討會,我們找來各種科別的 10 位講者,針對 4 個非常重要卻沒有人跟你說的主題,精準分享!
- 眼前困難:Reviewer 這一關
- 發展策略:專注讓你事半功倍
- 起步最難:大師們已經忘記的辛苦
- 未來展望:學術訓練開啟的各種可能
【有什麼具體好處?】
✔ 四大主題,其他地方聽不到。
包括:reviewer 老實說、研究主軸經營策略、真正由剛起步成功的人分享起步注意事項、學術訓練之後的人生道路有多寬廣。
✔ 新思惟舞台上所講的內容,獨一無二。
我們策展規劃的內容,讓講者們在台上與你分享的,就是更有趣、就是更實用。
✔ 校長親自主持的問答時間,廣獲好評。
過去在線上讀書會的鍛鍊,知道大家想問什麼、想聽什麼,有效總結並引導方向,避免天馬行空式的發散討論。
9/24 (日)《臨床醫師的學術研究》僅剩 4 成名額!
https://ymrf2017.innovarad.tw/event/
tae醫學腦 在 甲狀腺醫者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甲狀腺門診也會遇到洋蔥~
今天的門診是抱病上陣,昨晚頭昏腦脹加上眼窩脹痛,打噴嚏連連,就知道感冒了,戴著口罩希望今天的門診別太難熬,電腦上掛到七十幾號,看著名單有幾個新病友,慣例由助理心如先幫忙篩選問個簡單病史(上次有個孝順的兒子推著輪椅帶著半身癱瘓的老父親從早等到下午4:00才看到我,結果掛錯號,原來是攝護腺癌,很不號意思讓老人家等了一天卻沒能幫上忙,所以從那次之後我都先找助理把初診的病友挑出來先問一下),今天掛到3號的病友病歷過程的複雜度,卻讓助理傷透神,也讓我心中淌淚。
C女士,5年級後段班的,只比內人大幾天,她先生悲傷地坐在診間娓娓訴說他妻子的甲狀腺癌故事,C女士因為下半身癱瘓人在新竹居家照護中所以並沒出現在診間,原本她大學畢業服務公職,但從2004年自行觸摸到頸部腫塊開始,先在最大的私立財團醫學中心的台北分院診療,起初診斷是濾泡瘤(follicular neoplasia or adenoma),所以只接受右側單葉甲狀腺切除(lobectomy),到了2008年發現兩側頸肩腫塊才再度穿刺重新診斷發現是濾泡癌 (follicular thyroid cancer) 轉移,更不可思議的是她接著治療放射碘30毫居里(2008年8月),這時候再開第二刀切除左葉已經真的太晚了,然後轉到關渡另一家腫瘤著稱的財團醫院,從該院病歷摘要上記載著
46- year-old woman has follicular thyroid cancer since 2004 with multiple bone metastases found in 2008, s/p ……意即2004年就有甲狀腺癌但2008年才發現
難怪轉移病灶已轉移到多處脊椎,胸椎開刀加上電療,從2008年到現今已在追加至少四次大劑量的治療(累積830毫居里),另外還有腫瘤栓塞(TAE)和射頻燒灼(RFA),但仍擋不住原本被告知只是『良性』濾泡腫瘤(轉移後才知道是濾泡癌)的節節進逼,C女士起初是下背和坐骨神經痛,接著下肢無力麻痺然後,現在是萎縮加上失禁….
讀著密密麻麻的病歷資料,眼前這位孤單男人是照顧被甲狀腺癌病魔纏上的妻子,知道他家中還有近成年的一對子女,真的於心何忍!
這位先生直問我標靶藥物對他仍在病榻臥床的妻子是否有效,我沒法子回答,但我想問蒼天如果一切能夠重來,這一切是否能夠避免?至少在2004~2005那些日子,我們能不能好好追蹤別讓原本惡性的濾泡腫瘤披著羊皮肆虐,至少在 大規模轉移前就遏止這樣的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