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珮琦:為何文科都是女生、男生都讀理工?──揭開性別對高中生選組的影響】
隨著指考放榜,不只一家歡樂一家愁,考生們也面臨了該選什麼科系就讀的問題,身邊也一定不乏「女生要讀文組、男生要讀理組」的聲音。
雖然這是性別刻板印象,但也確實是這三十年來的現況。
看到性別的差異,有些人會以刻板印象去解...
【#沙珮琦:為何文科都是女生、男生都讀理工?──揭開性別對高中生選組的影響】
隨著指考放榜,不只一家歡樂一家愁,考生們也面臨了該選什麼科系就讀的問題,身邊也一定不乏「女生要讀文組、男生要讀理組」的聲音。
雖然這是性別刻板印象,但也確實是這三十年來的現況。
看到性別的差異,有些人會以刻板印象去解釋:「女生選文組,應該是因為數學能力不佳。」但身為研究者,難免就要多問一句:真的嗎?會不會有些其他的原因呢?
想要破解謎題,線索必不可少,而郭祐誠的線索,便是由中央研究院、教育部和國科會共同規劃的調查計畫──臺灣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TEPS)。
這個資料庫追蹤了長達 7 年的數據,透過問卷調查的方式,從國中一路到高中職與五專,蒐集學生與家長、老師、學校的相關數據。
郭祐誠透過 TEPS,一一分析去性別、學生數學能力,以及家庭背景對於選組的影響。結果發現:學生們國一的數學成績會影響高中時的選組。
平均而言,只要成績提高一個標準差,那這個學生選擇自然組的機會將增加 15% 至 19%。
不過,數學能力的影響對於男女卻不太相同。用四分位數去區分大家國一時的數學成績後,在成績最低的一組中,女生選擇自然組的機率比男生少 24%;但在成績最高的一組中,女生未來選擇自然組的機率相較於男生,竟少了 42%。
你是不是也發現問題了呢?既然說成績會影響選組,那照理說,成績一樣好的女生,也要讀理科啊,但結果卻不是這麼回事。
也就是說,數學能力無法完全解釋二三類組男多女少的狀況。
既然個人的數理能力差異不能完全解釋性別懸殊的情形,那會不會是因為外在環境呢?
過去,國外也曾有相關的討論,認為純男校或純女校中,較不易產生對於學科的性別刻板印象。
畢竟同儕與自己是一樣的性別,「我是女生所以數理差」這樣的理由似乎不太適用,因此,若是想要鼓勵女性投入 STEM 領域,可以推動單性別教育。
像是希拉蕊.克林頓(Hilary Clinton)便曾通過立法大力支持單性別教育成立。也有些反對的聲音認為,這樣的性別隔離教育可能產生一些別的問題,像是加強性別刻板印象等等。
於是,郭祐誠進一步將研究焦點放在「性別組成」上,想了解:國中學習環境的性別組成,會不會影響學生之後的科系選擇呢?
結果發現,國中時期班級的性別比例,的確會影響科系選擇,但對兩性的影響並不相同。
對於男性來說,如果身處在女生較多的班級時,會降低他們選擇性別主流科系的機率,也就是說,他們比較有可能會選擇人文科系。但在另一方面,女生選科系時,較不易受班上性別比例影響。
他還分享了另一個值得探討的現象:對於女生來說,「補習」與「選擇自然組」之間,存在負相關。相較於沒有補過習的女生,曾經補習過的女學生較不傾向念自然組。而在男生身上,兩者的關連則不明顯。
近年來,有越來越多男生開始選擇非性別主流科系,或許便是由於國中班級的性別分佈漸趨平均的關係。只是,如果想要突破目前的刻板狀態,光是調整學習環境的性別比例,似乎也難以讓更多女性投入 STEM 領域。
綜合國外觀點與自己的研究,郭祐誠提到,「分組教學」或許是男女分校、男女合校之外的第三條路,像是在數理相關教學時進行分組,以此避免學生將成績歸因於性別。
同時,給予學生同性別的榜樣也可能有助於建立信心,像是數理科目的科任老師若是女生,這樣的典範可能鼓勵女學生在未來選擇相關科系。
有些研究便認為,為女生提供榜樣、在課堂上使用不造成性別歧視的「包容性語言」,或是多介紹 STEAM 相關的工作,將有助於促進相關領域的性別平衡。
而除了教學方法的調整之外,郭祐誠認為學習「應該要強調邏輯素養的重要性,不應該因為性別而有所差異」。尤其是面對資訊變化如此快速的世界,邏輯的重要性對於任何科目或領域都是重要的。
郭祐誠更以自身為例,「我覺得我自己數學不好,但是我還是可以做研究、做推理,就算是說故事,我也希望是有系統、有邏輯的方式去說故事。」
回想當初通過聯考進入大學時,大部分的志願都是人文相關的系所,但最後卻排到了經濟系,原以為好不容易可以避開的數學又通通都跑到眼前了:微積分、統計…等,其實讓人有點排斥。
但是,學習之後卻發現,經濟在討論的內容,其實也就是廣義的「社會的議題」,原本有興趣的領域,其實能利用工具更有邏輯地去釐清、用客觀的角度去梳理脈絡,也因此得以探討更多感興趣的內容。
假設因為數理方面學習較為吃力,便完全放棄思考相關邏輯,便很有可能會錯過像這樣了解世界的機會。
111 學年度起,高中生大學的學測將改為分科測驗,變成級分制,也讓學生得以自由選擇考試科目。
這樣的改革會不會讓學生更早放棄數理領域,或是造成性別比例的差異改變呢?
郭祐誠坦言,在現階段無法判斷,因為人類的行為是如此複雜,要事先預測或短時間內歸因非常困難。
此外,在追求教育改革的過程中,如果僅僅是改變考試的形式,根本上「追求名校」的思維沒有改變,其實還是容易陷入舊有制度的窠臼。
對此,他也分享了自己在大學教書時的觀察與心得,提醒道:無論考試制度如何變革,學習習慣的養成,是非常重要的。
若能在學習方面培養出自律的態度,才是真正能影響學生未來的關鍵。
#指考 #放榜 #高中 #大學 #選組 #理組 #文組 #自然組 #社會組 #性別 #刻板印象 #學校 #教育
stem教育部 在 親子天下‧悅讀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腦神經科學證實,藝術有助孩子的全人發展,而台灣教育部也早在2014年訂出「美感教育元年」,宣示「不是培育更多藝術家,而是讓人人都可以是生活美學家。🧑🎨」
不過美感並非一朝一夕就能養成,孩子的「感受力」更難以量化成具體的成果,即便從學校開啟美感教育,最終必須回到家庭🏡與生活中實踐,當老師、學生甚至父母都能用心看待生活,最終才真的能啟動美感教育。↘
讓藝術源於生活,給孩子的藝術啟蒙繪本>> https://cplink.co/VvkWnBwy
stem教育部 在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越是依賴數學語言,越是減低政治參與程度?鄂蘭的先見之明】#精選書摘
近年來有數據顯示,強調科學的教育和以這種方式接受教育者的去政治化成正相關。大學人文學科畢業生以及STEM(科學、科技、工程、數學)的畢業生,他們在政治參與度方面的差異就是很好的例子。
除了美國教育部的數據驗證這樣的差異,政治學家的研究也同樣發現一件事:當SAT的批判性閱讀分數越高,政治參與的可能性就越高;而SAT的數學分數越高,政治參與的可能性就越低......
#人的條件 #鄂蘭 #科學 #政治 #哲學
stem教育部 在 高虹安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教育部真的不要再「委員、您放心了」!
一個國家的發展、產業的興盛,需要 #教育分流化明確,對比高度發展的國家,如:日本、歐洲等,完整的職業化人才培養才會有穩定的產業基礎。
針對「#學習歷程頻頻出錯」、「#技高普高化」等問題,虹安於今日教文委員會中,向教育部潘文忠部長提出質詢。
🔺學習歷程問題多、教育部依舊狀況外?
虹安於一週前發現,學習歷程的檔案上傳又出現問題(平台當機),因此詢問潘部長,結果發現部長 #並未 掌握相關情事,現場電話詢問才瞭解到原因疑似學校頻寬不足。
前些日子,虹安才針對108課綱下建置的學習歷程檔案問題質詢過,但教育部改善效率依舊不彰!這次又傳出問題,建置的伺服器不穩定,常發生當機狀況,上傳影片也有檔案大小限制。
虹安也針對學習歷程狀況頻傳於會中提出臨時提案,建請教育部儘速於一個月內:
1️⃣盤點學習歷程至今發生的狀況
2️⃣設置專區,讓師生有空間去反應使用狀況
3️⃣改善學校頻寬不足問題
⚠️虹安呼籲原本造福學生與學校之間的學習系統,希望不要反成為師生與家長們的 #噩夢!
🔺穩定中階人才,需重視高職人數嚴重下降問題
針對技職教育的發展,虹安發現台灣高職學生就讀比例逐年快速下降,高職跟高中人數比例從早年的七比三-到六比四-再到現在約五比五;雖然有少子化的衝擊,但高職下降人數是普通高中的 #十倍!對此虹安質詢教育部為何會有此現象?
潘部長表示學生的升學意願沒辦法強迫,這幾年他都堅持讀技職的出路不會比較差,在預算的投入上跟學生發展的例證上,鼓勵學生家長選擇高職。然後與過去截然不同的是,就讀高職的學生超過「#八成」的比例選擇繼續升學。
虹安接著表示最近這幾年我們都在推崇STEM人才培育,護國神山產業的培養,除了高階的研發人才,中階產線應用人才也是非常重要的!技職教育所培養出來的就是要補上這一塊缺失,有了穩定中階的人才,才能有高階的研發,這是 #金字塔 的概念。就高職人數嚴重下降的問題,教育部必須去好好重視主因。
🔺技職推甄偏重國英數,恐無適性揚才。
虹安接續質詢教育部長有關四技二專甄試入學偏重基礎科目(國英數)的問題,現行的推甄機制,會讓學生專業科目較強,但基礎科目較不擅長,沒辦法進入到第二階段看重實作的部份;根據統計顯示,國立科大就有82.73%的校系採取推甄只看總級分,變相讓專業科目有優勢的學生無法適性揚才,現在技職院校的考招制度明顯不能彰顯技術型高中強調實作能力,未來如果技專院校傾學術化的發展,對技職教育也不是什麼正向發展。
對此潘部長表示有注意到這個情況,已經再研議未來技職考招制度如何做到讓 #高職生適性揚才 的目標。
最後虹安表示,台灣社會不應該在「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風氣下,扼殺技職教育的培養,必須要建立穩定且適性揚才的制度,才會有好的發展!
#適性揚才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