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steadily意思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steadily意思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steadily意思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steadily意思產品中有4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4萬的網紅每天為你讀一首詩,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穿梭於複疊時空的精靈――李蘋芬新詩的時間敘事,以〈白色的門〉、〈在母親的房間〉與〈那樣的人〉為例 ◎蔡牧希 前言 李蘋芬於2019年4月底出版第一本詩集《初醒如飛行》,集結多首得獎作 品以輕靈之姿迴旋於文字與韻律之間,光影時或乍現,譜出意象的多重交響之曲。 詩人自言:「詩意的發生總...

steadily意思 在 Simon Shen 沈旭暉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0-05-23 22:18:46

【香港後真相時代:林鄭月娥如何偽造國際歷史,真曼德拉究竟說過甚麼?🇿🇦】 1. 自稱年年考第一、強調自己讀社會學的林鄭月娥,在記招為歷史教育爭議護航時,引述「南非總統曼德拉名言」:「教育的崩潰就是一個國家的崩潰 (The collapse of education is the collapse o...

steadily意思 在 DSE英文|港大英文系+翻譯系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0-05-07 16:46:01

#每日生字🌋 👉🏼Consistently👈🏼 1️⃣📍Meaning: In every case or on every occasion; invariably 🔹意思: 持續地 📌Sentence: The global temperature is rising consistently,...

  • steadily意思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2-27 21:00:01
    有 147 人按讚

    穿梭於複疊時空的精靈――李蘋芬新詩的時間敘事,以〈白色的門〉、〈在母親的房間〉與〈那樣的人〉為例 ◎蔡牧希

    前言

    李蘋芬於2019年4月底出版第一本詩集《初醒如飛行》,集結多首得獎作

    品以輕靈之姿迴旋於文字與韻律之間,光影時或乍現,譜出意象的多重交響之曲。

    詩人自言:「詩意的發生總是從譬喻開始,因此詩集名以譬喻形式呈現。

    『初醒』意味每一天的開始,都是面對世界的新穎開始,若古典詩表現了渾然飽滿的物我合一與同質性,現代詩中,更多的是我與世界協商和質疑的過程。藉由『飛行』一般的思想馳騁,以詩的形式,將外在世界轉化為內在風景。」(註1)

    本文欲由〈白色的門〉、〈在母親的房間〉與〈那樣的人〉三首詩,探察詩

    人如何沿著多重時序的敘事結構,飛行於碎裂的生活間隙,建構全新內在的風景,並將日常真實一一轉譯,投影到讀者意識之湖。

      

    二、打開白色的門,進入更迷人的所在――一場真實的詩風暴

    李蘋芬於2019年道南文學獎作家講座曾以「明天,我們把暴風雨搬進

    來」為題,講述詩作的概念與呈現方式。她以瀨戶內海藝術季的作品Storm House為例,其設計概念,是讓群眾置身於日光燈閃爍的室內,以水瀑營造暴雨來襲的環境。

    而「製造」具體風暴屋的呈現,就是詩人在作品「刻意營造」的概念。在詩人的刻意營造之下,「詩」可以構築某種空間、凝縮不同的時序。

    「我坐在水中/水坐在白色裡面/白色的石頭。手臂。風箏。」開篇以水與白色的概念錯置,先破除讀者既有的概念認知,重新構建自我的詩空間。在「每一扇白色的門」之後,都有一個漂浮的世界,時間與空間在意念飛騰的瞬間,寂然解構。「我向棲身夢中的人們告解/白色在印象派裡翻灑/起身為瀲灩的雲/容易生皺/容易散」述說的是門後的世界。而開啟潛意識之門後,真實的告解逐步上演,如雲彩一般,既真實而又虛幻,正如陳義芝評析此詩:「彷彿宇宙洪荒無形的關卡,是時間、空間、形象、聲音所幻化──等待她開啟的渾沌之門」(註2)。

    在思緒跳躍之際,令人不免質疑,究竟敘事的真實性何在?若詩篇的真實性

    或敘事線無法被讀者理解,詩行只是作者孤獨的囈語。米克․巴爾

    (Mieke Bal) 在《敘事學:敘事理論導論》(Narratology: Introduction to the Theory of Narrative)提到:「真實的價值意思是在行為者結構範圍內,行為者的真實性。」(註3)

    楊牧〈詩與真實〉:「虛與實,對一個持續完整的創作生命說來,彷彿又是實與虛,這二者矛盾相生,若有若無。」(註4)虛/實在時序的跳接之間恆常相生,在夢與醒的邊境,時間已悄然變形。

    「總在寅時,我醒轉他方/當未知的神/赤腳通過/這一扇不再是門的門/這一葉,眠床如舟」。詩篇裡具體的時間點一旦出現,醒轉與眠夢之際的裂隙,即刻融合。詩人的想像不斷暈染真實生活,席捲真實的生活意識。

    素材的時間跨度,可以區分為「轉折點」(crisis)與「展開」(developement)。所謂的「轉折點」(crisis),表示事件被壓縮進一個短暫的時間跨度; 「展開(developement)則「顯示出一種發展的較長時期」(註5),較為接近真實的生活經驗。

    在此詩之中,詩人善於在短暫的片段時間內,孕育室內的風暴,並且消解醒與夢之間的疆界:「我總是醒來/伴隨暈眩/焰火自水中微微顫動/欲望在廚房的邊緣迸碎如蘋果/掉落。讓我們去喚醒/不識歌謠的女巫/去潛水,去跳舞,去推開/每一扇白色的門」

    白色是所有光線的總和,也是生活現實的各式光譜。當酸甜苦辣所有的生活知覺,在詩人的筆下凝於此時間的轉折點,我們終於在生活的深淵,找到一處夢與生活的棲息地,不僅打開潛意識的大門,也讓內心的風暴有一個真實的出口。

      

    三、打開白色的門,進入母親的房間—―新的空間維度

    李蘋芬〈在母親的房間〉一詩,在人物繪像之外,打造出另一個時間維度的

    空間。「母親住進來以前/我安置每一件傢俱/她的地圖漸小/從窗台開始,學習樹的學名/生衰的方位與影子/默記不同深淺的蟲蝕」詩人有意識地藉由擺設,安排空間的語義內容(註6)。在敘事結構中,空間可以「靜態地」(steadily)或「動態地」(dynamically)起作用。詩題〈在母親的房間〉,以靜態空間的形式奠定主題化的固定結構。生命與衰亡、光與影的對位關係,在時間光譜上,拉開時間的縱深。而蟲蝕所暗示的時間線索,讓時序隨著詩句往回追溯,同時沿著語意順流而下。

    「她住進公寓房子/我的眼睛像她,鼻子不像/在母親的房間/神祇有人的知覺,祂們橫臥,戀愛/與貪嗔。她給我平安與永恆的錯覺/我們一起簡居防火巷/走進傾斜的頹牆,我們一起生活/乾燥,而顯得一致的日常/沒有燭火甚至沒有風」

    「母親」進入房間之後,「我」的出現,終能進一步為人物形象定錨。但詩人並未在「母親」的人物特徵上做更多定義,反而打破時間序列,將神祇降為與「我們」同為眾生,有愛恨貪嗔;又或將我們提升與神祇同高,進入靜謐的平安與永恆。因此,時序的交錯將過去與未來混而為一(註7)。在「乾燥,而顯得一致的日常/沒有燭火甚至沒有風」的寂靜裡,「房間」成為靜物畫式的描述,並將場面凝固起來(註8)

    詩的第三、四小節中,「房間」成為背景裡模糊的環境。「睡眠的海洋高溫擴張,漫淹記憶的窪地」,隨著睡眠漂流,詩篇的「母親」從單一人物形象,衍伸為母語、土地或國家的象徵:「(她曾是,其他孩子的母親/她曾有,海峽另一端的生活/方言走音成一千種聲腔/我的舌已不能模仿)/她在北方的炕上烘起一爐子熟爛的冬/她曾圈養一群雞,一座黃土院子」,描繪出母親的群像。眾多意象的聚集,在第五小節化為對原鄉的盼望:「她展開世界地圖/指出太平洋上突起的島,我們的島/它是疣,感到痛/它是密封的氫氣,兀自膨脹」,此處不住高漲的希望,在世界地圖上卻無所依傍,只能如氫氣球孤獨地飄浮,而後不知所向。

    最後兩節的焦點,又回視到「母親」的人物形象上:「母親很少,從詩裡認出我/好像我同她一樣/都是鉛版上的一個姓名,被重複印刷/但是她知道嗎/每一次印刷/就像一樣的魔術背後有不同的呼吸」。在重複而單一的鉛板上,「詩」與「姓名」被賦予生命與呼吸,其語義與象徵不斷擴充,與「我」同步成長,逐漸遠離母親原本的認知。

    詩的最末節:「我睡在母親的枕上/她把失眠遺傳給我/將我留在月台。不期然下一班車的來臨/讓空調把晨曦轉進來/輕輕的,輕輕⋯⋯」,將「房間」此一環境,悄然過渡為「月台」。已然失效的物理環境,亦將母親與潛意識海洋封存。在無眠的夜裡,「我」終於能擺脫單調的日常,期待晨曦輕輕地灑進來,重新組構自己的意義世界。

      

    穿梭於複疊敘事時空——〈那樣的人〉

    李蘋芬〈那樣的人〉(註9)一詩,綰合時間與空間的敘事變化,進一步臨摹眾生

    的孤獨群像。

    詩的開篇先解構「一般人」的組成:「大概有那樣的人/見過之後,錯身進入,不同建築/領子邊上,被他人的髮掠過/有那樣的人,為他編造集體記憶/鬆動鎖鍊般的骨節/以為就此可以碰觸,可以相視」。

    這種跳躍式的人物臨摹的手法,如楊牧自述其「戲劇獨白」體的技巧:「我在使用一種詩的策略發展那特定的故事,但又不一定順頭中尾的次序呈現,二就像古來那些啟人疑竇,卻回味無窮的傳奇之類的敘事文學一樣,行於當行,止於當止,或發端於敘事末而徐徐倒敘或以跳躍的方式省略,銜接,有話則長,無話則短。」

    是以「一條孤獨的線/如何複疊成空間/有時我不貪心,把誤認看作遊戲/揣想一種最好的遇見」在時序折返的敘事線上,人的物理特殊性已然泯除,進入到一個更高的時空精神次元:「後來,我談起拯救/無從抗拒質變,冰封的花和白日執念/某些默契懸在危險的線上/易脆,有時不可見」,在真實與隱密之間,生活與意識的碰撞,讓個人不斷產生質變。而詩人走在時空的鋼索之上,極度真實卻也隱密的心跡,多重意義的歧異性與不確定,正與詩的美學不謀而合。

      

    結論:讓我們也成為那樣的人

    李蘋芬靈慧地在時序的罅隙,擾動一場密室的詩風暴,讓讀者隨著思緒的

    飛行,不自覺改變了日常的節奏。如此走在新的理解軌跡上,我們看似亦步亦趨,卻能在另一個日常的裂隙裡,搬進一場暴風雨,開始敘述自己的生命時空。

    註:

    1.李蘋芬,《初醒如飛行․序》,啟明出版,2019年4月

    2.陳義芝,〈推薦序:插下一面風旗——讀李蘋芬詩集〉,收於李蘋芬《初醒如飛行》,啟明出版,2019年。

    3.米克․巴爾(Mieke Bal) 《敘事學:敘事理論導論》,246頁。

    4.楊牧,〈詩與真實〉,《一首詩的完成》,洪範書店出版,2011年,206頁。

    5.米克․巴爾(Mieke Bal) 《敘事學:敘事理論導論》,頁250。

    6.米克․巴爾(Mieke Bal) 《敘事學:敘事理論導論》,「空間方面的語義內容,可以像人物的語義內容那樣建立起來」,頁160

    7.胡亞敏,〈敘述〉,《敘事學》,頁71

    8.胡亞敏,〈故事〉,《敘事學》,頁165

    9.李蘋芬〈那樣的人〉,發表於《聯合報》,2020-04-02。

    --
    美術設計:蔡牧希
    圖片來源:蔡牧希
    --
    https://cendalirit.blogspot.com/2021/02/20210227.html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李蘋芬 #人白色的門 #在母親的房間 #那樣的人 #時間敘事

  • steadily意思 在 浩爾譯世界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0-05-27 08:00:01
    有 223 人按讚

    【每日國際選讀】
    #文末挑戰多益選擇題📝
    疫情持續,西方越來越討厭華人?

    開啟「接收通知」和「搶先看」每天吸收雙語時事新知
    來讀華爾街日報獨家

    ↙️As Pandemic Spreads, Regard for China Recedes in West
    西方對中國看法隨疫情倒退

    〽️The coronavirus pandemic is exacting an expanding toll on China’s standing in the West, with U.S. and European views on cooperation with Beijing ranging from trade to bilateral ties steadily dimming, officials and analysts say.
    官員和分析員表示,新冠病毒疫情對中國在西方的地位損害越來越大,從貿易到雙邊關係等,歐美對與北京合作的看法變得越來越黯淡。

    -exact 要求、索取、迫使的意思,同demand, force
    -bilateral 雙邊、雙方的
    -dim 當名詞或形容詞是:黯淡、慘淡。當動詞則是:變暗淡

    👥Despite economic interests among all three continents, strains long endemic to Western efforts at diplomacy with Beijing have crowded to the fore. China, blamed for allowing the virus to spread, has responded sharply, adding to the general uncertainty created by the pandemic.

    儘管三大洲之間存在著經濟利益,西方國家與北京在外交上長期存在的毒瘤卻已變為最突出的問題。面對引起病毒傳播的指責,中國作出強烈回應,進一步提高了疫情所帶來的總體不確定性。

    -pandemic 是全球性的「大流行」
    -endemic 則是「地方性的」疾病或狀況,只發生在特定的區域或人群中
    -to the fore 字面上的意思是到前面來,也就是指:突出、脫穎而出

    🌏But there are shades of views and mixed feelings within the U.S. and Europe on the question of ties with China and Beijing’s culpability for the global pandemic. While the Trump administration blames China for withholding crucial early information, it also has concluded a trade deal under which Beijing has agreed to buy an extra $200 billion worth of exports from the U.S.
    但在與中國的關係、以及北京對全球疫情應負責任的問題上,歐美內部存在著不同看法與複雜情緒。儘管川普政府指責中國隱瞞關鍵的早期資訊,但美中已達成一項貿易協議,北京同意從美國額外進口價值2000億美元的商品。

    -culpability 罪責、有罪,culprit就是罪犯、責任人、罪魁禍首
    -withhold 保留、扣押
    -crucial 關鍵的

    未完待續...
    那歐洲又對中國持何觀點呢?
    加入文末每日國際選讀計畫,解鎖完整語音導讀版

    ——
    原文連結請看留言
    ——

    ❓❓多益模擬題❓
    __ is something that belongs to a particular people or country. A __ is an epidemic that’s spread over multiple countries or continents.
    地方性疾病屬於特定的人群或國家,大流行則是在眾多國家或大陸擴散的疫情。
    🙋🏻‍♀️🙋🏼‍♀️
    A. Epidemic / pandemic
    B. Endemic / pandemic
    C. Food / Panda
    -
    【每日商業英文計畫,熱烈招生中!】
    華爾街日報訂閱超值方案 📰
    專屬 #臉書社團,浩爾 #每日語音導讀
    「留言+1」,就送你 #優惠碼 及 #導讀試聽!

  • steadily意思 在 堅庭通識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0-05-19 20:13:18
    有 41 人按讚


    【香港後真相時代:林鄭月娥如何偽造國際歷史,真曼德拉究竟說過甚麼?🇿🇦】

    1. 自稱年年考第一、強調自己讀社會學的林鄭月娥,在記招為歷史教育爭議護航時,引述「南非總統曼德拉名言」:「教育的崩潰就是一個國家的崩潰 (The collapse of education is the collapse of the nation)」。

    2. 但翻查曼德拉語錄,他雖然有大量關於教育的論述,卻從沒有說過這一句話。這句話的中文版,明顯是互聯網「名人金句系列」隨便按上一個名人、配一句句子的那類fake news。

    3. 而首個出現這句「曼德拉名言」的媒體,是《文匯報》,反映林鄭月娥與國情接軌、在全球面前偽造真相的攬炒決心,異常堅定。
    (參見https://www.facebook.com/FinanceFellow/photos/a.112035443472580/257190475623742/)

    4. 這句說話的出處,根據可查證資訊,據稱來自南非一名學者,據稱後來出現在南非大學入口,但似乎又是fake news,目前可查證其正門名言,並未見見這句。感謝不同網友鍥而不捨查證,以下為相對可靠的信息來源:
    https://easternmirrornagaland.com/collapse-of-education-is…/

    無論出自誰,前文後理很清楚,同樣與林鄭月娥的意思背道而馳,例如孟加拉報紙於此引述:"Collapsing any nation does not require the use of atomic bombs or the use of long-range missiles. It only requires lowering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 and allowing cheating in the examinations by the students”. 也就是說,像新香港這樣,把教育質素降低、容許考試作弊,樂崩禮壞,就足以毀滅一個國家。
    (https://www.thedailystar.net/…/why-collapse-education-the-c…)

    5. 究竟「真曼德拉」點睇教育?最出名係以下呢句,來自1997年,曼德拉為 Education Africa Presidential and Premier Education Awards 的發言:

    //The power of education extends beyond the development of skills we need for economic success. It can contribute to nation-building and reconciliation. Our previous system emphasized the physical and other differences of South Africans with devastating effects. We are steadily but surely introducing education that enables our children to exploit their similarities and common goals, while appreciating the strength in their diversity.//

    (http://www.mandela.gov.za/mandela_speeches/…/971122_educ.htm)

    由此可見,真曼德拉深信教育的目的,並非機械性的把學生變成唯命是從、絕對服從、絕對忠誠、沒有討論空間的賺錢機器,更不是強調怎樣才是政治正確的南非種族主義教育可比。他認為教育對建立文明國家(特別是後種族隔離時代南非)具有重要功用,因為能令不同立場的人在開放、多元的社會無所畏懼地討論,不受文革式批鬥影響,明白社會和而不同的重要性,不但是教育釋放創造力的宗旨,也能促進大和解,令社會真正再出發。

    6. 至於曼德拉的個人理念,明顯也是林鄭月娥代表的價值觀的對立面。1964年,他被種族隔離政權審判時,有以下名言《我準備獻身》:“I have cherished the ideal of a democratic and free society in which all persons live together in harmony and with equal opportunities. It is an ideal which I hope to live for and to achieve. But if needs be, it is an ideal for which I am prepared to die.” 奧巴馬在曼德拉逝世後的悼詞,也有引述這句話。泉下有知,得知自己一生的精神,居然被林鄭月娥抽水,不知有何感想?

    7. 林鄭月娥的教育「哲學」,和杜撰出來的「曼德拉教育語錄」,都屬於由上而下的國家主義式觀念,更接近曼德拉批判的南非種族主義政權式教育,和曼德拉本人的教育理念、人生信仰,根本完全相反。

    8. 根據林鄭月娥「邏輯」,曲解曼德拉精神,在南非應該「沒有討論空間」。而在沒有民主、也沒有自由的新香港,林鄭月娥剛表示要「認真研究如何監察網上假消息」,但散播假消息的,原來是她自己。

    這就是後真相,這就是新香港。

    ▶️「香港文革2.0」批鬥歷史試題,與「中國文革1.0」批鬥海瑞罷官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39J-zgGp0G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