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rumination心理學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rumination心理學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rumination心理學產品中有13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內在自我對話 #反芻思考 大家常常會有些內心戲、自我對話沒有說出口嗎? 有些人在睡前、有些人在開車的時候、有些人是在被已讀不回或是與人互動之後,也有些人只要在獨處的時候,或是無時無刻都可以覺察到這些思緒的語言流。 你喜歡這些內在自我對話嗎? 是能夠自在切換,善用這些小對話來做自我引導,還是深受...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萬的網紅一郎人生,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週三愉快,你內心上演悲劇小劇場嗎? 11/16(六)暫停一次 11/20(三)恢復唷😉 如果喜歡我的影片,可以跟我留言討論,非常喜歡,可以分享我的影片,超級無敵喜歡,可以訂閱我的影片喔。 :) 每個禮拜三、禮拜六 晚上六點發片。 IG很多給掰照片:http://www.instagram.com...
rumination心理學 在 海苔熊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6-02 15:27:39
看看下面這些「內在對話」,有哪些你曾經跟自己說過**: . 1.「完蛋了,我一定會搞砸!」 2.「算了,反正也沒人在意,我那麼認真幹嘛。」 3.「為什麼別人都可以,我就是做不到?」 4.「放棄吧,反正大家也在等著看你笑話。」 . 如果你內心也常常出現這些聲音,那麼千萬不可以錯過這本書。我想來跟大家推...
rumination心理學 在 海苔熊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6-02 15:27:39
#不要勉強自己 在調整情緒的過程當中,許多人會出現一些「自我責怪」的聲音,例如:「這種事情怎麼會發生在我身上!」、「為什麼是我?」、「早知道不要做這件事情,就不會這樣了!」這些句子和聲音其實並沒有辦法協助你從情緒當中脫離,更可能的情況是,會讓你越想越難過,陷入情緒的漩渦當中,心理學上面我們將這種反...
rumination心理學 在 偶然?占心|感情合盤|催眠培訓|調頻療癒|AcBars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4-04 15:29:43
如何支持讓他/她不再想前任!? 今天要接續上一篇的分手心態, 來和大家聊聊有哪些方式 可以轉移【契可尼效應】(也常被用來解釋【初戀情節】 ) 如果你還沒有看過上一篇,或是對戀愛中的心理學有興趣 歡迎點擊👉🏻: #偶然心理分析 來回顧唷! 【契可尼效應】 和多方交往的...
-
rumination心理學 在 一郎人生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2019-11-13 18:00:06週三愉快,你內心上演悲劇小劇場嗎?
11/16(六)暫停一次
11/20(三)恢復唷😉
如果喜歡我的影片,可以跟我留言討論,非常喜歡,可以分享我的影片,超級無敵喜歡,可以訂閱我的影片喔。 :)
每個禮拜三、禮拜六 晚上六點發片。
IG很多給掰照片:http://www.instagram.com/ic_ichiro/
專頁很多很多東西:http://www.facebook.com/ichirolife/
#反芻思維
#憂鬱症
#暴力幻想
rumination心理學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內在自我對話 #反芻思考
大家常常會有些內心戲、自我對話沒有說出口嗎?
有些人在睡前、有些人在開車的時候、有些人是在被已讀不回或是與人互動之後,也有些人只要在獨處的時候,或是無時無刻都可以覺察到這些思緒的語言流。
你喜歡這些內在自我對話嗎?
是能夠自在切換,善用這些小對話來做自我引導,還是深受其擾呢?
這一集宇哲老師和Nana跟大家一起聊
善用自我對話,內心更強大 (收聽連結放留言)
「自我對話是一種行為引導,長大後會以內在聲音的形式在腦海想而不會真的說出來。」
「你的心情不是由你的行為決定,而是你的想法決定的。」
本集重點:
。大家都會有內心戲
。內在自我對話 是在引導正確行為
。自我對話跟反芻思考 的差別
。單純表達負向情緒是沒幫助的!?
。透過表達重新整理思緒才能復原
。拉開心理距離來自我對話
。 #心理位移書寫
。#蝙蝠俠效應,想像偶像會怎麼做
推薦書籍《 #強大內心的自我對話習慣》
今天博客來有66折喔,要買要快 (連結放留言)
#心理學 #chatter #rumination #batmaneffect
rumination心理學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比 HIV 更可怕的 TIV —— 人際受害傾向 Tendency for Interpersonal Victimhood
心理學期刊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當中心理學家拉哈夫.加貝(Rahav Gabay)和同事發表研究,提出人際受害傾向(Tendency for Interpersonal Victimhood,TIV)的概念,意思指社會上有種人,持續自我感覺在人際關係中受到迫害,並將其受害人身份放大,成為其性格組成的核心部分…… 好吧騙你啦,我是為了約會時嚇唬女生,才在網上找些晦澀到會引發便秘的文章來複述。雖然連自己也不明白,幹嘛總喜歡說在早餐時讀到?恐怕連作者爸媽也不想一起床就讀這些吧!或許引證了「求生之書」(The Gift of Fear)作者所言,作案者愈心虛,其謊言就愈喜歡堆砌細節,這書我真讀過啦,堆砌細節正是第四章討論「七個事前指標」的第三個點…… 好吧,細節又太多了,對吧?話說回來,根據研究,人際受害傾向者通常具備四大特質:
道德精英主義(moral elitism)
認為自己在道德上一直純潔無瑕,甚至從小成績就名列前茅,工作上好打得,事不避難,千錯萬錯皆他人錯,並通過指責他人不道德、不公平、自私或對其誤解來控制別人,無視及打壓異議。
認同需求(need for acknowledgment)
經常複述自身所受的怨屈,渴望自己的痛苦被觀眾看見與被承認,需要施害者為其錯誤行為承擔責任並表達歉意(或依法受刑),從而企圖讓自身獲得社會同情與支持。
對他人痛苦缺乏同理心(lack of sympathy)
過於關注自身受害者的身份,以至覺得自己有權利在過百萬人表示反對其意見後,仍可全然漠視他人所受的痛苦和折磨,直接做出攻擊性和自私行徑。
反芻含怨(rumination)
自問含怨多過入油含鉛,經常反復談論自身以往含怨受屈的經歷,而不是提出可能的解決方案。TIV 者往往會認為自己是他人消極行為的受害者。可能因為世上假新聞和黑記充斥,外界才對他們產生如此強烈的誤解與不公懲罰。當這種反芻持續一段長時間後,會內在加強 TIV 者的攻擊性。即使未有肢體攻擊,仍然可能以「西面」作出表態還擊。
研究中有項實驗,參加者與電腦共同進行一個分錢遊戲,但參加者被騙對手也是人類。而當錢被分得很不均勻時,參加者被告之有一選項,就是可透過減少對手的錢,但不增加自己的錢來向對手進行報復。實驗結果顯示,人際受害傾向較嚴重者,哪怕他們明知自己無法通過此舉來獲利,但仍會更多去選擇減少對手的錢。且參加者的負面情緒愈強烈,就愈有可能進行報復性行為。
廣東話中,人稱“丁蟹”
rumination心理學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看看下面這些「內在對話」,有哪些你曾經跟自己說過**:
.
1.「完蛋了,我一定會搞砸!」
2.「算了,反正也沒人在意,我那麼認真幹嘛。」
3.「為什麼別人都可以,我就是做不到?」
4.「放棄吧,反正大家也在等著看你笑話。」
.
如果你內心也常常出現這些聲音,那麼千萬不可以錯過這本書。我想來跟大家推薦我很喜歡的一位心理學家Ethan Kross的作品,小時候(?)我就是唸他的Paper長大的!
.
不知道你有沒有想過,有些時候當自己陷入情緒漩渦,你一直問自己「為什麼」,反而不會讓自己更好過,更可能被漩渦捲進去。
.
這個想法看起來有道理,但不一定真的是如此。有時候你懷抱著某種好奇,稍微後退一點點距離,想像成你在和別人對談,來看待自己的問題,這個時候問「為什麼會這樣呢?」其實並不會覺得被漩渦給拉進去,這就是Ethan Kross 經典的概念「自我距離」(self distancing)*。
.
除了自我距離,在這本書當中,Kross還提出兩個相當有趣的觀點:
.
1.你內心出現的那些聲音叫做小對話(Chatter),透過一再的反芻(rumination),讓你困在負面思考當中出不來。
2.有時候你跟別人抱怨、訴苦,並不會覺得比較舒服。
.
尤其是第二個觀點,真的是讓我驚呆了,一直以來我們都鼓勵大家有事情可以跟朋友分享,找人說說自己的內心話,但是我們就忘記了,你想說的時候不一定有人要聽,有人要聽的時候他不一定會認真聽,就算他認真聽,你還是可能會一邊講、一邊在繞圈圈——這就是為什麼要有心理治療。
.
你可能會說,難道一定要靠治療嗎?有沒有可能和自己好好的對話呢?恭喜你,過了這個村就沒這個店了,這個簡報會教你六個方法,協助你在情緒低谷的時候,有很多自我責罵的聲音出現的時候,給自己一些距離,並且透過這個距離,安撫自己的情緒。只不過,我覺得這本書提供的觀點比較屬於「冷」(cold)的歷程,用稍微遠一點的距離來觀看自己,有時候不一定有被安撫的感覺。所以在書裡面還搭配了許多的肢體安撫,讓你覺得你被在乎。但倘若你覺得這些方法都沒有用,那還是建議你尋求諮商的協助。
.
當然我做的簡報只是冰山一角,書上其實提供了更多科學的根據,作者本人親身的案例故事,還有更多的方法(幫助自己的方法就有12個,幫助他人的方法有5個,讓自己可以依靠他人幫助的方法有6個,讓環境來幫助自己的方法有3個),如果你是一個經常批評自己的人,對自己講話很負面,又常常鑽牛角尖,那麼這本新書千萬不能錯過,你可以透過它,陪著你後退幾步,安慰自己。
#有兩個不同封面的版本
獨家版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92838
——
一般版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92771
——
*參考文獻
Kross, E., Ayduk, O., & Mischel, W. (2005). When asking “why” does not hurt distinguishing rumination from reflective processing of negative emotions. Psychological science, 16(9), 709-715.
Kross, E., & Ayduk, O. (2011). Making meaning out of negative experiences by self-distancing.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3), 187-191.
**這些句子來自於封底的文案
@commonwealth_magazine #天下雜誌出版 #自我對話 #cha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