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remain三態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remain三態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remain三態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remain三態產品中有39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3萬的網紅VOP,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新刊出版 New release!!!​ ​ Voices of Photography 攝影之聲​ Issue 30:美援視覺性──農復會影像專題​ U.S. Aid Visuality: The JCRR Issue​ ​ 本期我們重返影響台灣戰後發展至關重要的美援年代,尋索過往在台灣影像歷史...

remain三態 在 含蓄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4-16 18:21:46

有很多說話 想和未來的你們說 世界現在很壞 如果你那邊天還未亮 願每個累積下來的念 在持續漆黑的每一天 帶來一點温暖 如果你看見太陽 那 實在太好 實在太好 和WMA 合作的一個小project 用插畫帶大家在展覽走一圈 參觀人士記得到訪前預約: https://bit.ly/2ZVaPbS #...

remain三態 在 含蓄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4-02 16:46:35

相距1.5米 經歷同一樣的空間和遭遇 我們的日常 和WMA 合作的一個小project 用插畫帶大家在展覽走一圈 參觀人士記得到訪前預約: https://bit.ly/2ZVaPbS #Repost @wma_hk with @get_repost ・・・ 疫情之下,大家疲於奔命無所適從。生活...

remain三態 在 含蓄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4-02 16:46:34

我交低了我的體温 你默默地審視了一下 好像很親密 /和WMA 合作的一個小project 用插畫帶大家在展覽走一圈 #Repost @wma_hk with @get_repost ・・・ We are excited to collaborate with local illustrator ...

  • remain三態 在 VOP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7-28 22:13:57
    有 382 人按讚

    #新刊出版 New release!!!​

    Voices of Photography 攝影之聲​
    Issue 30:美援視覺性──農復會影像專題​
    U.S. Aid Visuality: The JCRR Issue​

    本期我們重返影響台灣戰後發展至關重要的美援年代,尋索過往在台灣影像歷史視野中遺落、但卻十分關鍵的美援時期台灣視覺歷程──「農復會」的影像檔案。​

    成立於1948年、以推行「三七五減租」和「耕者有其田」等土地改革與農業政策聞名的農復會(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JCRR),被認為是奠定二十世紀「台灣經驗」基礎的重要推手。然而很少人留意,這一農經專業的美援機構,在1950至60年代拍攝了大量的照片、幻燈、電影,並生產各種圖像、圖表、圖冊與海報,在冷戰年代與美援宣傳機制緊密連結,深深參與了戰後「台灣(視覺)經驗」的構成,影響著我們的視覺文化發展。​

    冷戰與美援如何形塑台灣的影像與視覺感知?本期專題透過採集考察眾多第一手的農復會早期攝影檔案、底片、圖像、影片與文獻資料,揭載鮮為人知的美援年代視覺工作,追尋這一段逐漸隱沒的戰後台灣攝影與美援視覺性的重要經歷。​

    其中,李威儀考掘農復會的歷史線索與視覺文本,探查美援的攝影檔案製程、「農復會攝影組」的成員蹤跡,以及文化冷戰期間從圖像、攝影到電影中的美援視覺路徑;蔡明諺分析1951年由農復會、美國經合分署與美國新聞處共同創辦的《豐年》半月刊,從語言、歌謠與漫畫等多元的視覺表現中,重新閱讀這份戰後最具代表性的台灣農村刊物潛在的意識形態構成與政治角力;楊子樵回看多部早期農教與政策宣傳影片,析論農復會在戰後台灣發展中的言說機制與感官部署,並從陳耀圻參與農復會出資拍攝的紀錄片計畫所採取的影音策略,一探冷戰時期「前衛」紀錄影像的可能形式;黃同弘訪查農復會在1950年代為進行土地與森林調查所展開的航空攝影,解析早期台灣航攝史的源起與美援關聯,揭開多張難得一見的戰後台灣地景航照檔案。​

    此外,我們也尋訪生於日治時期、曾任農復會與《豐年》攝影師的楊基炘(1923-2005)的攝影檔案,首度開啟他封存逾半世紀、收藏農復會攝影底片與文件的軍用彈藥箱和相紙盒,呈現楊基炘於農復會工作期間的重要文獻,並收錄他拍攝於美援年代、從未公開的攝影遺作與文字,重新探看他稱為「時代膠囊」的視覺檔案,展現楊基炘攝影生涯更為多樣的面向,同時反思「美援攝影」複雜的歷史情愁。​

    本期專欄中,李立鈞延續科學攝影的探討,從十九世紀末天文攝影的觀測技術,思考可見與不可見在認識論上的交互辨證;謝佩君關注影像的遠端傳輸技術史,檢視當代數位視覺政權中的權力、知識與美學機制。「攝影書製作現場」系列則由以珂羅版印刷著稱的日本「便利堂」印刷職人帶領,分享古典印刷傳承的工藝秘技。​

    在本期呈現的大量影像檔案中,讀者將會發現關於美援攝影的經歷與台灣歷史中的各種視覺經驗,還有許多故事值得我們深入訪查。感謝讀者這十年來與《攝影之聲》同行,希望下個十年裡,我們繼續一起探索影像的世界。​
    _____________​

    ● 本期揭載未曾曝光的美援攝影工作底片、檔案與文件!​

    購書 Order | https://vopbookshop.cashier.ecpay.com.tw/​
    _____________​

    In this issue of VOP, we revisit the era of U.S. aid, a period that was of utmost importance to Taiwan’s post-war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xplore Taiwan’s much forgotten but crucial visual journey during this era ── the visual archives of the JCRR.​

    Established in 1948, the Chinese-American Joint Commission on Rural Reconstruction, or the JCRR, is widely known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various land reform and agricultural policies, such as the “375 rent reduction” and “Land-to-the-tiller” programs. Hence, the Commission is considered an important cornerstone to laying the foundations of the “Taiwan Experience” in the 20th century. That said, very few are aware that this U.S. aid organization specializing in agricultural economics was also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the American propaganda mechanism during the Cold War, and had in its possession countless photos, slides and movies, and produced various images, charts, pamphlets and posters. All these contributed to the formation of the post-war “Taiwan (Visual) Experience”, deeply influencing the development of our visual culture.​

    How exactly did the Cold War and U.S. aid shape Taiwan’s image and visual perception? This issue’s special feature uncovers the little-known visual activities from the U.S. aid era by investigating the collection of JCRR’s first-hand photo files, negatives, images, films and documents, and traces this important journey of post-war Taiwan photography and U.S. aid visuality that has gradually faded from people’s minds.​

    Among them, Lee Wei-I examines the historical clues and visual texts of the JCRR, and explores the production of the U.S. aid photographic archives, following the traces of the members of the “JCRR Photography Unit” and the trails of U.S. aid visuals during the Cold War from images and photography to films. Tsai Ming-Yen analyzes the diverse visual manifestations, such as languages, ballads and comics, contained in the semimonthly publication Harvest, which was co-founded by the JCRR, the U.S. Economic Cooperation Administration, and the U.S. Information Service in 1951, presenting a new take o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struggles that were hidden beneath the pages of this agricultural publication that could also be said to be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publication of the post-war era. Yang Zi-Qiao looks back at the early agricultural education and propaganda films, and analyzes the discourse and sensory deployment utilized by the JCRR in the development of a post-war Taiwan and the possibilities of the “avant garde” documentary films from the Cold War period through the audio-visual strategies gleaned from director Chen Yao-Chi’s documentary project that was funded by the JCRR. At the same time, Houng Tung-Hung checks out the aerial photography taken by the JCRR in the 1950s for land and forest surveys, and uncovers the origins of Taiwan’s aerial photography with U.S. aid, giving readers a rare glimpse at post-War Taiwan’s aerial landscape photographic archives.​

    In addition, we will explore the photographic archives of Yang Chih-Hsin (1923-2005), a former photographer who was born during the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and worked for the JCRR and Harvest, unearthing negatives and documents kept away in the ammunition and photo-paper box that had stayed sealed for more than half a century. This feature presents important files of Yang during his time with JCRR, and photographs taken and written texts produced during the U.S. aid era but were never made public. We go through the visual archives enclosed in what he called a “time capsule”, shedding light on the diversity of his photography career, while reflecting on the complex historial sentiments towards “U.S. aid photography” at the same time.​

    Lee Li-Chun continues the discussion on scientific photography in his column, exploring the interactive dialectics between the seen and the unseen through the observation technology of astrophotography in the late nineteenth century. Hsieh Pei-Chun focuses on the history of the technology behind remote transmission of visuals and examines the power, knowledge and aesthetics that underlies contemporary digital visual regime. Finally, this issue’s “Photobook Making Case Study” is led by the printing experts at Japan’s Benrido, a workshop that is renowned for its mastery of the collotype printing technique.​

    Through the large collection of photographic archives presented in this issue, readers will see that there remain many stories on the photography process in the U.S. aid era and various types of visual experiences in Taiwan’s history that are waiting to be unearthed. We thank our readers for staying with VOP for the past decade and we look forward to another ten years of exploring the world of images with you.​

    _____________​

    Voices of Photography 攝影之聲​
    vopmagazine.com​
    _____________​

    #美援 #農復會 #冷戰 #台灣 #攝影​
    #USAID #JCRR #ColdWar ​
    #Taiwan #photography
    #攝影之聲 #影言社

  • remain三態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4-15 22:00:03
    有 187 人按讚

    #葉郎每日讀報 #娛樂新知揀三條

    1.疫情後好萊塢電影票房會變得更不透明嗎
    2.Netflix預計繼續稱霸歐洲但市佔率將縮水
    3.串流大戰已經徹底改變了影視業組織結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As Moviegoing Returns, Will Hollywood Studios Continue to Hide Box Office Grosses?(https://flip.it/ZEx.hH)

    去年的疫情使全世界電影院以史無前例的比例大規模關閉,這也使好萊塢發行商開始打破過去固定提供自家電影票房數據給外界的習慣。疫情後首度上映的 Warner 大片《Tenet 天能》就對其電影院票房數據三緘其口,因為從來沒有類似先例的上映狀態,無從比較不如就不讓大家比較。有趣的是 Warner 似乎預知了《Godzilla vs. Kong 哥吉拉大戰金剛》的票房會成為好萊塢復甦的里程碑,因此打破先例沒有等到週末過後才公布票房數據,而是第一天過後就開始提供每日數據。現在還很難預知接下來其他片廠願不願意恢復回報自家發行電影票房的慣例。不透明是有利可圖的。比如大片賣垮了之後,如果可以掩蓋票房數據幾天,就可以避免「賣垮」消息阻礙觀眾出門買票,同時也減少單片票房對於公司股價的衝擊。


    ▼2. Netflix to remain top dog in Europe, but market share is shrinking(https://flip.it/XG28RC)

    依據產業研究機構 Digital TV Research 做出的預測,2026年 歐洲市場的 SVOD 串流訂戶將從2020年底的1.37億快速成長至2.34億的規模。他們預估5年後 Netflix 仍然會是歐洲串流市場的霸主,預計會增加7400萬訂戶。然而他們的最大競爭對手 Disney+ 也將會奪下5500萬訂戶,快速縮短和 Disney 的距離。其他包含 Amazon、Apple+ 和 HBO Max 也都會在未來5年在歐洲市場有所斬獲,不過 HBO Max 因為歐洲各國落地速度較慢,因而5年內預估只會新增330萬訂戶左右。


    ▼ 3. The Streaming Era Has Blown Up the Traditional TV Hierarchy. Now, Everyone Wants to Know: Who Do I Call?(https://flip.it/CIsQbv)

    美國電視產業經過過去一年的串流大戰已經變得面目全非。幾乎每一家媒體集團都在做組織重整,甚至還有組織重整之後的重整。雪上加霜的是 Disney 和 Fox 的合併以及 Viacom 和 CBS 的合併,更使整個產業鍊中的結構變得更令人眼花繚亂。幾乎每個人都在慌張地問這個提案我該早誰提,或是這個問題我該找誰解決。甚至連始作俑者 Netflix 也在進行成立以來最劇烈的組織改造。Variety 這篇專題報導訪問了各家片廠的忙亂現象。激烈的改造是為了讓產業縮短陣痛,加快決策結構,更快適應疫情之後的串流新世界。可以確定的是傳統電視節目從決策、製作到播放的流程已經瓦解,也很可能再也不會回來。而那些熟悉傳統流程的老人除非快速適應新的串流生產線,否則也很可能被時代沖刷掉。

  • remain三態 在 法學博士石人仁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1-30 08:43:04
    有 1 人按讚

    GameStop 之亂 — 華爾街的川普時刻

    經濟學學家凱因斯曾說:「市場能保持非理性的時間,比你能維持不破產的時間更久。」說得好。遊戲零售商 GameStop 的股票在不到 6 個月內,從 4 美金漲至 148 美金,成長 3,700%!也順手摧毀了一家私募基金。這是一個網路鄉民對抗華爾街的故事。至於誰理性誰不理性,已經很難分辨。

    第一幕:鄉民集結
    時間回到兩年前,GameStop 處於危急存亡之秋。GameStop 是一個在百貨公司內賣電腦遊戲的連鎖商店(下圖)。問題是人們越來越不愛去百貨公司,而遊戲玩家也改從網路下載遊戲。於是 GameStop 不斷關閉店面,股價跌至 4 美金。許多人開始做空 GameStop 股票。做空是借股票來賣。舉例來說,假設 5 根香蕉值 100 元。有一隻大猩猩手上有 5 根香蕉。蛇預測香蕉將跌價,就跟大猩猩借 5 根香蕉,再賣出。當香蕉跌價,蛇可以用更低的價格買進 5 根香蕉,還給大猩猩。蛇就賺錢。

    2019 年三月,事情有了變化。鄉民在社群平台 Reddit 的「下注華爾街」(WallStreetBets)版,主張 GameStop 價值被低估了。接著,知名私募基金投資人 Michael Burry(電影《大賣空》(The Big Shorts)中的角色原型)宣布買進 GameStop 股票。

    再來,Burry 旗下的基金要求 GameStop 買回股票,進一步支撐股價。WallStreetBets 的鄉民蠢蠢欲動,開始打趣:「或許我們可以集資把 GameStop 買下來?」鄉民 DeepF___kingValue 更公布交易單,證明他已靠著選擇權在 GameStop 股票上賺到了錢。雖然市場還是普遍看衰 GameStop;但在 Reddit 的小世界中,已有許多人對這支股票改觀。鄉民 Senior_hedgehog 接棒,指出 GameStop 的在外流通股票中,已經有 84% 被拿來做空了。重點是最後一句。他呼籲鄉民:「打給你的券商,要求他們不准借股票給做空的人」,也就是呼籲大猩猩別再借香蕉給蛇。這限縮了市場上的「香蕉」供給,我等一下會進一步解釋。

    最後是壓死駱駝(好多動物)的最後兩根稻草。首先是知名創業家 Ryan Cohen 宣布入股 GameStop,並進入董事會。Cohen 創辦了美國最大寵物電商,使許多鄉民相信 GameStop 將能順利數位轉型。

    接著是最關鍵的一步:鄉民 Player896 貼文指出,做空 GameStop 的股票數已超過實際流通數,前者是後者的 120%!他正式發動群眾力量,呼籲所有鄉民一起「軋空」放空者,「讓華爾街痛吧!」什麼是軋空(short squeeze)?回到香蕉的舉例。蛇跟大猩猩借 5 根香蕉,最後是要還的。當香蕉的價格意外上升時,蛇反而虧損,就必須盡快「還」香蕉給大猩猩。但若市面上流通的香蕉都被買走,而且都不出借,那麼蛇就無法還大猩猩。蛇必須出去買香蕉,這又使得香蕉價格進一步上漲,更難買到。

    而當做空的香蕉數超過實際流通的香蕉數時,香蕉永遠供不應求,價格就會持續上漲。這又逼得更多蛇找香蕉來還,於是又推升價格上漲。這就是軋空。

    同時,券商也必須出來買股票。實際在股票市場中,蛇不會直接跟大猩猩借香蕉,而是跟集中保管香蕉的「香蕉大盤」借,我們叫牠大金剛好了。大金剛出借 5 根香蕉的同時,手上必須持有 3 根香蕉來降低風險。當香蕉價值提高,大金剛同樣必須增持香蕉,以抵銷風險。因此當香蕉價格上升時,大金剛也有買不到香蕉的問題。有人稱此為「空頭軋平」(gamma squeeze)。

    總而言之,軋空加上空頭軋平,使得 GameStop 股票一飛沖天。從我動筆寫作到現在,已經又翻了一倍,來到 310 美金,公司市值突破 210 億美金。同樣的情形曾發生在 2008 年的福斯汽車(Volkswagen)身上,使其短暫的從瀕臨破產衝上全球市值第一。

    第二幕:華爾街的版圖重組
    這是鄉民的勝利,至少鄉民們這樣認為。這一路發展下來,鄉民的投資主軸從「尋找被低估的投資標的」慢慢演變為「給華爾街好看」。鄉民們開始盯上放空 GameStop 的華爾街基金,然後號召大家一起 hold 住股票,「讓敵人下不了台」。

    第一個敵人是對沖基金 Melvin Capital。Melvin Capital 大量放空 GameStop,現在損失慘重,據說資產已損失超過 30%。本週被迫接受 Citadel 的 25 億美金紓困。

    另一個打擊目標是知名做空機構「香櫞研究」(Citron Research)。其創辦人 Andrew Left 在網路上直播,不但聲稱 GameStop 股票只值 20 美金,更表現出蔑視鄉民的態度,引發怒火。結果 Citron 損失慘重,Left 本人收到死亡威脅,其官方 Twitter 也因不堪駭客攻擊而關閉。

    反觀鄉民圈,前面提到的 DeepF___kingValue 成為群眾英雄。其用選擇權做多股票,將原本略超過 5 萬美金的投資,翻成超過 3 千萬美金!毫無疑問將成為下一部電影《大軋空》(The Big Short Squeeze)的男主角。

    另一個得利的是 Robinhood 交易平台。Reddit 鄉民大多使用 Robinhood 交易。其以不收交易手續費、將投資平台「社群媒體化」而廣受年輕人歡迎。例如 Robinhood 引入「排行榜」、「熱門交易股票」、討論版等功能,讓投資更像打多人連線遊戲。

    此外,Robinhood 還提供零股(fractional share)交易服務,讓用戶能用低單價零買高價股,更帶動交易額。鄉民盛讚 Robinhood(羅賓漢)「名副其實」,這一次劫富濟貧,把華爾街的錢轉到鄉民手上。

    但其實華爾街並沒有「輸」,只是贏的另有其人。首先,WallStreetBets 是公開論壇,因此其實華爾街的「禿鷹」也在監控上面的輿論。有些人根據交易量分析,大部分買 GameStop 股票,從中得利的仍是華爾街的基金。

    還有些華爾街機構直接從 Robinhood 得利。Robinhood 能夠免除交易手續費,是因為它將交易流(trade flow)的優先權賣給了前面提到的 Citadel。用戶在 Robinhood 上交易,Citadel 會先看到交易單,並選擇要自己媒合,還是轉介給其他方。靠著這毫秒的領先,Citadel 就能從 Robinhood 上的交易賺到許多錢。

    鄉民以為是團結力量大:利用新平台、集結眾人的智慧與資金,成功的參與過去只限華爾街玩的金錢遊戲。甚至還打敗華爾街!

    實際上這仍是資訊戰。輸的是那些沒有注意到新資訊的企業;贏的是產生新資訊的鄉民,以及承載、串接新資訊的平台,如 Reddit、Robinhood 與 Citadel。

    第三幕:虛無主義者的汽油彈
    但鄉民的新力量不可忽視。雖然賺最多錢的是華爾街,但主導方向的卻是鄉民。現在 WallStreetBets 鄉民聊向哪一家企業,其股票就開始飆漲,如家具店 Bed Bath & Beyond 以及電影院 AMC。

    「可是市場最終會反映真實價值啊!」你問:「等到有一天,股價撐不住了,受傷的不也是鄉民嗎?」

    鄉民的行為看似不理性,其實也有理性的原因。這可以分三個層次討論。

    首先,什麼是真實?

    你覺得特斯拉(Tesla)的股價或比特幣的價格真實嗎?特斯拉現在本益比 1,752,意思是你現在買特斯拉的股票,要等 1,752 年才能回本(豐田是 15 年)。而比特幣的價值更沒有任何基礎。我們集體認為比特幣值那個價格,它就值那個價格。

    因此就算 GameStop 此刻的股價不反映「基本面」,我也不確定它是否會有一天回歸「正常」。我們活在一個很奇怪的時代。

    第二,鄉民覺得沒有選擇。這一點台灣年輕人應該也有共鳴。年輕人看不到上一代的爆發性成長,只覺得一切僵固、令人窒息,於是願意嘗試任何突破的契機,包括投機。

    資深鄉民 Jeromy Sonne 解釋 WallStreetBets 獨特的集體自我認同:

    WSB 的表面故事是這樣的。一群自閉症的輸家住在媽媽家的地下室,只有少許的錢能賭博,希望變有錢來過享樂的生活。由於他們住在地下室,自然最棒的食物是雞柳條。他們用 GBP(Good boy points, 好男孩點數)跟媽媽交易雞柳條。在這個世界中,他們靠著股票賺錢來獲得好男孩點數。

    表面上這是千禧世代與 Z 世代男性的沉重幽默感。但他們說「一無所有」是真的沒有任何東西。沒人在乎他們(甚至是積極的恨他們),因此他們拒絕接受這個蔑視他們的世界的價值。我不想提供我個人的看法或是引用《鬥陣俱樂部》(Fight Club),但我想讓你看到他們眼中的世界。

    相較於嬰兒潮世代只要認真工作、好好存錢,就能有不錯的生活。他們看到的卻是沉重的學貸、停滯的薪資與不斷上漲的物價。就算認真做事,他們最後也得不到什麼。反而他們看到華爾街與「大人們」將社會推向危機,卻不用負任何責任。

    於是他們覺得一切虛無。「我何必管這麼多?」「冒險又如何?」他們贏了至少有機會翻身,輸了 . . . 也不過是回到原點。

    有人好心建議他們:「你們都被華爾街利用了 . . . 真的要給華爾街好看的話,你應該買 Vanguard 的被動基金,持有到 65 歲退休為止」。他們馬上笑對方是「老傢伙」(boomer)。他們無法接受被動投資,每年預期 4% 的投資報酬率;那在父母輩或許已足夠,但在今天卻不會帶來任何改變。

    於是他們在 Reddit 上找到集體的安全感。WallStreetBets 就像《鬥陣俱樂部》中的軍隊,瀰漫著陽剛、較勁的文化。積極投資才是真理,賠錢是驕傲的勳章。其看板標語為「永不賣出,永不投降」(never sell, never surrender)。用戶被鼓勵要有「鑽石手」(diamond hand),也就是比鋼鐵意志更堅固。而在 GameStop 之戰中,鄉民更改編凱因斯的名言,向華爾街叫囂:「我們能保持弱智的時間,比你能維持不破產的時間更久。」(we can remain retarded for longer than they can remain solvent)。

    由此可以理解第三個理由:其實鄉民不在乎虧錢。WallStreetBets 堪稱金融界的川普現象。而鄉民就像川普的支持者。他們是既有金融體系的弱勢者;深感體系不公平,但聲音始終無法傳出去。他們總是被傳統的守門人 — 如 CNBC 與彭博(Bloomberg)— 忽視,就像川普支持者拒絕大眾媒體。

    當他們找到新的平台,稍微能集結力量時,就想著衝撞體制,向既得利益者丟汽油彈。賺錢帶來快感,但虧損也是榮譽。許多鄉民留言:「我不在乎賠 1,000 美金。只要能讓華爾街痛就可以了」。「讓華爾街痛」就等同於川普說的「清乾沼澤!」(drain the swamp!);前者是清除金融既得利益,後者是清除政治既得利益。

    今天他們的力量還小,只能撼動一支小股票。但他們已經嚐到成功的滋味。輕忽他們,就準備面對輕忽川普的後果。

    https://daodu.tech/01-28-2021-chaos-wall-streets-trump-moment?utm_source=fan&utm_medium=facebook&utm_campaign=public&fbclid=IwAR3IP6Eq3FCFlKHwPYxJNMOJcV0tXex8dXZaXujDoYTOzFa7i-pItKgzCC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