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paradigm發音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paradigm發音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paradigm發音產品中有1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4萬的網紅Alexander Wang 王梓沅英文,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 世紀無底大辯論: 到底何時開始學英文好?★ 昨天中午在跟同事吃飯時,有人突然拋出了 "到底小孩要從多小開始學英文好?" 之世界無敵大辯論。對我而言,辯論之所以會變成世界無敵大辯論,那就代表答案一定不是clear-cut, 不是black and white. 所以若有學者大放厥詞在商周、天...
paradigm發音 在 Alexander Wang 王梓沅英文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世紀無底大辯論: 到底何時開始學英文好?★
昨天中午在跟同事吃飯時,有人突然拋出了 "到底小孩要從多小開始學英文好?" 之世界無敵大辯論。對我而言,辯論之所以會變成世界無敵大辯論,那就代表答案一定不是clear-cut, 不是black and white. 所以若有學者大放厥詞在商周、天下遠見等雜誌or報紙上洋洋灑灑講出「答案」,大家務必不可信。原因如下:
研究這個主題的,大部份落在應用語言學 (Applied Linguistics), 教育語言學 (Educational Linguistics), 第二語言習得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心理語言學 (Psycholinguistics), 神經語言學 (Neurolinguistics), 認知心理學 (Cognitive Psychology), 雙語教育 (Bilingual Education) 等大大小小的範疇。
自古以來文人相輕。這影響到主要兩件事:
(1) 造成研究結果沒有比較性 (transferability),因為研究過程的 methodology 不相同。沒有比較性的結果,就是研究結果到底可不可靠,沒有辦法被確認。文人相輕的結果,缺乏replication studies (除了有幾篇去replicate 1989 由 Johnson & newport 所做的一seminal work), 而again, 研究結果到底可不可靠很難斷定。
(2) 從上一段可看出,每一個領域都用自己所在乎的東西去看這件事,雙語教育的人在乎政策層面,神經語言學的人認為自己最「科學」、第二語言學的人認為時間不是重點,怎麼學 (how) 和學生母語的角色才是重點...因此很難有個定論。最後造成所謂的 "paradigm war".
因此教育部以及台灣家長在做抉擇時,一定要想清楚很多問題:
「我要讓小孩會到什麼程度?」
「達到那樣的程度的必要性高嗎?」
「台灣的環境就算早開始學量跟質都夠嗎?」
「早學英文對母與發展的正負面影響是?」
「早學英文對identity development的正負面影響是?」
身為一個第二語言習得+心理語言學背景的人,我不否認早學英文對於發音會有幫助 (但要真的很早,before 小一),但是那麼早學,孩子會失去什麼,家長要先想清楚。不然,要求一個清楚的答案,(五歲?七歲?九歲?)是不實際的。因為是不可能的 (e.g. 冠詞和的critical period 切點跟關代是不同的)。也跟小孩的聲音敏銳度、天份、motivation、邏輯感等都大有關係。
身為一個第二語言習得+心理語言學背景的人,「我認為去思考為何很多人學英文學了很久,還是沒有程度很好」這樣的問題對台灣人才是最實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