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nuance日文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nuance日文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nuance日文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nuance日文產品中有2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5萬的網紅PEGGY先生の日本語教室。,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大丈夫・お疲れ様・どうも・ヤバい一句7解!?😨】 有同學仔話日文一個字咁多解, 咁咪好麻煩? 點會呢? 只要明白佢哋語感上嘅微妙差別(ニュアンス・nyuansu,即係「nuance」)就分得清點解囉~!ww #大丈夫(だいじょうぶ・daijobu) 總之就係解「OK,我很好!」 所以當便利店醒個...

  • nuance日文 在 PEGGY先生の日本語教室。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0-05-03 13:54:52
    有 573 人按讚

    【大丈夫・お疲れ様・どうも・ヤバい一句7解!?😨】
    有同學仔話日文一個字咁多解,
    咁咪好麻煩?
    點會呢?
    只要明白佢哋語感上嘅微妙差別(ニュアンス・nyuansu,即係「nuance」)就分得清點解囉~!ww

    #大丈夫(だいじょうぶ・daijobu)
    總之就係解「OK,我很好!」
    所以當便利店醒個膠袋俾你,你唔想要,就可以同人講:「我OK啦,所以得啦,唔駛啦!」嘅意思囉。

    #お疲れ様(おつかれさま・otsukaresama)
    各位同學響日劇聽過公司啲人講「こんにちは」咩?ww
    結局職場上都係一句「辛苦你啦」輕鬆包底。

    #どうも(domo)
    用嚟加響寒暄句前面,即係解「說之不盡的、非常」嘅意思。
    於是令「多磨」響不同語氣下語帶不同意味,一句走天涯!

    #ヤバい(yabai)
    本來解「危險、糟糕」嘅意思,
    直至後生仔每當覺得好衝擊,就會用佢嚟表達「不得了」嘅心情,於是無論見到有型得意靚嘢又好,恐怖嘢衰嘢危險嘢又好,都一律用佢嚟表達,真係ヤバいね。😅

    Twitter:@KoalaEnglish180
    原文連結:https://twitter.com/koalaenglish180/status/1256167761304186881?s=21

    #記一句有7種意思好方便!
    #日文就是語氣加身體語言
    #ニュアンスが大事!

  • nuance日文 在 時雨の町-日文學習園地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17-05-24 14:42:33
    有 237 人按讚


    有些人在學習上經常處於受限式學習,也可以說是一板一眼,非此即彼的制式觀念,也許是受到傳統教育制度的關係,學生總是在選擇題、是非題這類考試下成長,以至於缺少變通性,這在學習吸收方面是有限的,尤其語言是活的,需要「センス(sense)」去感受「ニュアンス(nuance)」,也就是要有語感能力去感受微妙的差異。

    以下舉出常見的受限式學習:

    ① 直譯、被中文綁架

    有些學習者會執著於每一個字,認為每個字都要翻譯到才是對的,於是就有了以下的翻譯:

    原文:他的成功真令人羨慕。
    錯誤翻譯:彼の成功が人にうらやましいことをさせます。

    正確:彼の成功がうらやましいです。

    「うらやましい」本身就是「羨慕、令人稱羨」的意思,在日文結構中不需要再多其他的文法修飾。有些學習者會將日文套入中文結構,要明白這是兩種不同語言,翻譯是傳達語意而非只有轉換文字而已。



    ② 不了解語言文化上的差異

    中文常常將「你我他」掛在嘴邊,但是日文則不然,一般我們都會說這是「省略主語」,很多人會好奇為什麼要省略?說了不行嗎?當然不是可不可以的問題,除了「あなた」比較敏感之外,「我/他」要常掛嘴邊也無所謂,只是有點冗贅而已。會有這樣的疑問是因為學習者還不了解語言上的差異。日文的文法結構常常已經幫你夾帶人稱了,因此主語往往可以省略。比如說「本をあげる」(給你書),這句日文的「あげる」本身就已經具有「給你」的意思,可是中文的「給」並不具有「給你」還是「給我」的差別,因此中文需要再加上主語。



    ③ 無法變通,堅持不轉彎

    為什麼時雨常叫大家多看日文(指文章、句子),而不是多看單字,因為單憑單字表上的中譯有時候無法讓人真正了解其涵義。

    舉個例子:

    日文:する
    中文:做

    如果只有看單字上的意思,再來看以下句子:

    宿題をする。(寫功課)
    変な音がする。(聽到奇怪的聲音)
    ゲームをする。(玩遊戲)
    パソコンをする。(用電腦)

    以上翻譯都沒有「做」,但確實都是「做」(廣義解釋,意為執行某行為)的意思。

    因此比起死記單字,要提升活用度仍需要大量經驗(無論是閱讀、跟日本人對話、日劇動漫都可以)去建立語感。



    ④ 太拘泥差異

    日文很多單字的意思都很像,確實有些需要釐清清楚比較好,但有些則完全通用,不需要錙銖必較到鑽牛角尖的地步。

    你可以想像外國人問你「也許、或許、可能、應該」到底差別在哪?哪一個發生率最高?哪一個發生率最低?哪些句子可以互換,哪些不行?

    即使各位是母語人士,也不見得能解釋,更何況在問一個非母語人士的語言老師,雖然每位老師都有研究過,都可以回答,但其實過程需要花費很大精神,因為這種微小差異需要很多論點去支持,否則學習者遇到一個「個案例子」加上③的症狀,學生跟老師就一起陣亡了。

    而解答完了之後,學習者還未必聽得懂...(彼此的青春很寶貴的R)

    最好的方式還是那句,要提升活用度仍需要大量經驗(無論是閱讀、跟日本人對話、日劇動漫都可以)去建立語感。

    ※ 當然一開頭也說了有些是真的要認真去釐清差別(例如:べき、はず),這裡只是說不要拘泥太過頭,你的視野會變得越來越小。



    ⑤ 永遠相信答案只能有一個

    也許是受到長年寫選擇題、是非題的影響,因此學習者常常認為<真相>只有一個,例如「打算」的日文就只能為「つもり」,但其實有很多種表現都可以用於「打算」,例如「~(よ)うと思っている」、「予定」等等,有些有微妙的差異,有些則幾乎相同,需要靠閱讀經驗去領會。

    另外就是教法,先前已提到語言是活的,是人們本來就這樣說,後來的學者才去發明一套規則,既然規則是被研究出來的,那麼不同的學者就有可能有不同的說法,老師也會有不同的教法。

    例如,時雨傾向教動詞分為五種(簡稱五段、上下一段、カ行サ行共五種),不過有些老師教動詞分三種(簡稱1類2類3類),這兩種都是一樣的東西,並且都是正確的(這裡先不細談原因),有些學習者會指責其中一位老師說法是錯的,這類的學習者通常不會去探索原因,也不會因為多了另一個說法而感到雀躍(新知識),因此學習上就受限了。

    我很鼓勵各位多看不同老師的講法,你的視野跟層面都會更廣,能激盪出更多的知識,但一定會遇到說法不同,甚至相反的老師,有時候不見得是老師說法有誤,而是因為不同老師會有不同的角度,因此可能會產生不同結果,但我相信每位老師既然都已經是老師,就有一定的實力,在質疑之前不妨先自己探索原因。



    我相信不管哪一個領域都是由不同的討論中激盪出成長,如果全世界的說法都只有一種,不僅無聊乏味,而且進步的空間有限不是嗎。

    結論:學習可以更有彈性,靈活的學習比死記死板更有效率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