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新台灣之光 #林聰明沙鍋魚頭:這張菜單,你能讀懂嗎?
⠀
🙋🏻 嘉義的同學在哪裡?前陣子,林聰明砂鍋魚頭登上了Netflix《世界小吃》,讓嘉義人實在有夠驕傲。今天,研究員不是要來討論這魚頭有多好吃,而是要來談談這家店,在上禮拜隆重登場的新菜單——#全台語菜單!
⠀
🏃 到限時動態看看那張菜...
🔎
🎉 新台灣之光 #林聰明沙鍋魚頭:這張菜單,你能讀懂嗎?
⠀
🙋🏻 嘉義的同學在哪裡?前陣子,林聰明砂鍋魚頭登上了Netflix《世界小吃》,讓嘉義人實在有夠驕傲。今天,研究員不是要來討論這魚頭有多好吃,而是要來談談這家店,在上禮拜隆重登場的新菜單——#全台語菜單!
⠀
🏃 到限時動態看看那張菜單,再回來跟研究員一起往下走
⠀
🔴 什麼,台語也有文字?
看完台語菜單,突然懷疑起人生:「為什麼國字旁的羅馬拼音,我一個字都看不懂?」明明會講台語,卻不知道那群符號是什麼、該怎麼發音嗎?不要氣餒。
⠀
很多人都認為台語沒有文字,只能聽和說,或是借「華語」(我們慣稱的「國語」)的字來用——像是「歹勢」、「掐悶」(請問)這樣。事實上,教育部早在14年前就頒定了《台灣閩南語羅馬字拼音方案》,明定台語系統包含 #漢字 和 #羅馬拼音 兩部分,就如同華語有漢字和注音 一樣。
⠀
教育部頒布的台文羅馬字拼音系統,便稱 #台羅,是用 #拉丁字母 再加上 #聲調符號 組成,用以幫助大家知道某個漢字的台語讀音——前面提到的「歹勢」,台羅拼音是pháinn-sè;「掐悶」,台羅拼音則是「tshiánn-mn̄g」——很cool吧!
⠀
🔴 到底是 #台語 還是 #閩南語?
台語就等於閩南語啊,這不是同一件事情嗎?
⠀
事實上,在日治時期,台語就稱作台語或台灣話(好饒舌);直到國民政府來台,為了模糊族群意識,讓大家認同自己是中國(中華民國)人,不要產生分化,所以將台語改稱為閩南話。
⠀
確實,我們所說的台語,根源自中國大陸閩南地區,然而,經過多年各自發展,台灣的台語和潮州的閩南話早已大不相同 了——若是同學們有機會到潮州去玩,聽到潮州人講閩南話,雖然會覺得有些熟悉,卻很難完全聽懂。
⠀
🤔 那現在為何不將台語正名回台語呢?
⠀
緣由十分複雜,其中一個原因是需要考量多元族群的心聲:我也生在台灣,是台灣人,為什麼只有你們說的這個語言可以叫「台語」?
⠀
🔴 快往生的台語
大家都知道,台灣進行過兩次「國語運動」:一次在日治時期推行日語,另一次就是國民政府的國語運動,推行華語。
⠀
國民政府的國語運動推行得太成功,導致台語失去活力,奄奄一息。許多人只在和阿公、阿媽溝通的時候才會說台語,而且內容只是簡單的生活用語。台語沒辦法像華語一樣,幾乎每天都有新的流行用語被創造,一個語言不能創造出新詞彙,就是失去生命力。
⠀
隨著時代進步,這片土地上有愈來愈多人關心並復興母語,但還是有很多人覺得「學台語,不如學英文」,認為「台語是次等語言」,而其他族群的語言(如客家話、原住民語)也面臨著同樣的困境。
⠀
🔴 《國家語言發展法》帶來的一線曙光:公視台語台開張!
⠀
客家人有《客家基本法》和客家委員會;原住民也有《原住民族語言發展法》及原住民族委員會——看似非弱勢的台語,則被夾在中間,動彈不得。
⠀
所幸《#國家語言發展法》在2018年底通過,這條法律規定:
1⃣️國家內各族群使用的語言一律平等,國民使用國家語言不應該受到歧視或限制;
⠀
2⃣️ 政府應該要獎勵出版、製作、播映多元國家語言的出版品、電影、廣播、電視節目;
⠀
3⃣️ 政府捐助從事傳播的財團法人,應該提供國家語言多元服務,並且可以設立各種國家語言廣播、電視專屬頻道及各種形式通訊傳播服務。
⠀
👉 #翻譯年糕:設置台語的專屬頻道,在法律上終於有了根據——於是,繼 #原住民電視台 與 #客家電視台 後,文化部也拍板定案,讓公視台語頻道於今年7月正式開台!(掌聲鼓勵👏)
⠀
今天的台語小教室,研究員就說到這裡啦!
身為嘉義人,很高興看到林聰明砂鍋魚頭這樣舉足輕重的主流店家,啟用了台語菜單,帶頭鼓勵大家一起說台語、讀台文。
⠀
研究員除了在這邊呼籲大家多來嘉義玩耍、吃美食(真的夭壽好吃沒在騙)外,也呼籲大家多多回家講母語、學母語哦!
⠀
*註:所謂的國語是指一個國家的官方語言,在《國家語言法》通過以前,台灣的國語是「華語」,用來書寫的文字叫做「漢字」;而《國家語言法》通過後,只要是該法規範的語言都是「國語」,並不侷限於華語喔!
#留言許願其他族群語言的小知識
_____
#波波研究室 #聊政治是一件很潮的事 #母語 #台語
netflix怎麼發音 在 洞見國際事務評論-Insight Post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想了一下決定討論一下美國衛生部長口誤這件事情。
#先說結論
我覺得「官方表現不以為意,民間稍有不滿聲音」,在外交上就是最好的結果。因為外交訪問念錯主要訪問對象的名字,的確在外交上是一件敏感的事情,但考量台美關係熱絡,這點小事實在不需要小題大作。
但錯了就是錯了,完全當作沒事好像也不行,所以民間有點聲音出來,讓美方知道,這件事情並不是完全無所謂,未來需要再謹慎一點,也就夠了。
#主觀上沒想要念成習主席
為什麼我可以這樣判斷呢?因為如果你查國際媒體怎麼念習主席(President Xi),你會發現他們其實都念成Shi。作為一個沒有太多外交經驗的衛生部長,他如果腦中想的是習主席,他會唸得跟國際媒體的念法一樣(Shi),但從他口誤的影片中可以聽出來,他念得更像是(Si),也就是我們中文習慣認知的「習」的發音。
所以這點很重要,這位衛生部長主觀上應該沒有想著習近平卻跟蔡英文約會。
#中文使用者聽起來的確像習主席
沒錯,所以言者無心,但聽者有意,因為發的音從中文使用者聽來,就是「習」。所以也不能怪民間有人有這種感受。
#民間有人質疑反彈是正常的事
從外交的角度看,這位部長此行最重要的行程就是跟蔡總統見面,結果卻連對方名字怎麼念都沒事先確認練習,難不成飛機上都在打Switch或看Netflix?(以上純屬玩笑)但的確,這部份美方的處理稍微輕忽了一點點。如果這件事情發生在關係比較敏感的兩國之間,比如說日韓,這件事的解讀就會更加惡意。
所以我們要知道,這的確代表某一種輕忽可能,只是台美處於友好熱烈的狀態,官方不會惡意解讀,但透過某種方式讓美方感受到,這個小插曲並不是完全當作沒事也沒關係,不能以後還繼續如此。
所以這時候,民間有一些小反彈,是民主社會常態,官方當作沒事,美方也會觀察到民間有不太滿意的聲音,這樣就夠了。
#凹成Presidency就不必要
後來網路上的論戰,我看到有人開始替美方說故事,說其實是講「Presidency」,所以沒有口誤,這就太過友善主動護航了。如果原文講的真的是Presidency,那AIT發布的文稿為什麼要改成President Tsai?此外,Presidency在美語用法裡面,翻譯為「總統大位」,是一個職位名稱,而不是稱呼名。就像你不會說「我很感謝台灣的總統大位給我這個機會訪台」,不管美國人怎麼發音,都不可能這樣講話。
我不想過度解讀,但我覺得確定的是,台灣人個性很友善,有時候會幫人想理由找下台階。這樣的個性也許是溫暖的,但在外交場上有些該有的表態還是要有。你可以覺得無所謂(像我就覺得這沒什麼大不了),但不必為了替犯錯的人找理由,反過來攻擊有不滿感受的人。
#外交上民間聲音很好用
我知道有人覺得這是藍營刻意用來減損蔡政府外交成果,實際上應該也有這種成份。但民眾的確也有不滿的理由。更重要的事,這件小尷尬,剛好官方不太適合小題大作,當沒事最顯氣度,但如果完全像沒發生過一樣,又太過隨便。
民間有反彈的聲音當黑臉,政府可以繼續和顏悅色強調友誼,這會是最好的組合拳。在外交史上,這種小意外常常可能帶來意外的好處,前提是要讓對方覺得有點理虧,在正經事的談判上,就會不自覺對你好一點。這是一種非理性的補償心理。
但如果像什麼事都沒發生過,這種效果就不會出現。而我們也的確需要美國官員未來訪台,都能念對我們國家元首的名字。
#這是個屁大的小事我們請關心香港
最後結論,請大家多關心香港。中共施行的香港國安法,已經明確地用無限上綱的方式,解讀「與外國勢力勾結」、「圖謀顛覆政府」的行為。
謝謝大家看到這裡。要貼我標籤的請開始吧...我準備好了...
#美國衛生部長, #口誤, #失言, #蔡總統, #習主席
netflix怎麼發音 在 劉奶爸網路行銷sop-標準流程-創業故事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真厲害我連片名都不會唸😂到底怎麼發音?什麼意思?
#netflix #獬豸
netflix怎麼發音 在 波波研究室 Popo Lab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新台灣之光 #林聰明沙鍋魚頭:這張菜單,你能讀懂嗎?🤔】
🙋🏻 嘉義的同學在哪裡?前陣子,林聰明砂鍋魚頭登上了Netflix《世界小吃》,讓嘉義人實在有夠驕傲。今天,研究員不是要來討論這魚頭有多好吃,而是要來談談這家店,在上禮拜隆重登場的新菜單——#全台語菜單!
🏃 到留言區 #看看那張菜單,再回來跟研究員一起往下走
🔴 什麼,台語也有文字?
看完台語菜單,突然懷疑起人生:「為什麼國字旁的羅馬拼音,我一個字都看不懂?」明明會講台語,卻不知道那群符號是什麼、該怎麼發音嗎?不要氣餒。
很多人都認為台語沒有文字,只能聽和說,或是借「華語」(我們慣稱的「國語」)的字來用——像是「歹勢」、「掐悶」(請問)這樣。事實上,教育部早在14年前就頒定了《台灣閩南語羅馬字拼音方案》,明定台語系統包含 #漢字 和 #羅馬拼音 兩部分,就如同華語有 #漢字 和 #注音 一樣。
教育部頒布的台文羅馬字拼音系統,便稱 #台羅,是用 #拉丁字母 再加上 #聲調符號 組成,用以幫助大家知道某個漢字的台語讀音——前面提到的「歹勢」,台羅拼音是pháinn-sè;「掐悶」,台羅拼音則是「tshiánn-mn̄g」——很cool吧!
🔴 到底是 #台語 還是 #閩南語?
台語就等於閩南語啊,這不是同一件事情嗎?
事實上,在日治時期,台語就稱作台語或台灣話(好饒舌);直到國民政府來台,為了模糊族群意識,讓大家認同自己是中國(中華民國)人,不要產生分化,所以將台語改稱為閩南話。
確實,我們所說的台語,根源自中國大陸閩南地區,然而,經過多年各自發展,台灣的台語和潮州的閩南話早已 #大不相同 了——若是同學們有機會到潮州去玩,聽到潮州人講閩南話,雖然會覺得有些熟悉,卻很難完全聽懂。
🤔 那現在為何不將台語正名回台語呢?(又饒舌)
緣由十分複雜,其中一個原因是需要考量多元族群的心聲:我也生在台灣,是台灣人,為什麼只有你們說的這個語言可以叫「台語」?
🔴 快往生的台語
大家都知道,台灣進行過兩次「#國語運動」:一次在日治時期推行日語,另一次就是國民政府的國語運動,推行華語。
國民政府的國語運動推行得太成功,導致台語失去活力,奄奄一息。許多人只在和阿公、阿媽溝通的時候才會說台語,而且內容只是簡單的生活用語。台語沒辦法像華語一樣,幾乎每天都有新的流行用語被創造,一個語言不能創造出新詞彙,就是失去生命力。
隨著時代進步,這片土地上有愈來愈多人關心並復興母語,但還是有很多人覺得「學台語,不如學英文」,認為「#台語是次等語言」,而其他族群的語言(如客家話、原住民語)也面臨著同樣的困境。
🔴 《國家語言發展法》帶來的一線曙光:公視台語台開張!
客家人有《客家基本法》和客家委員會;原住民也有《原住民族語言發展法》及原住民族委員會——看似非弱勢的台語,則被夾在中間,動彈不得。
所幸《#國家語言發展法》在2018年底通過,這條法律規定:
1⃣️國家內各族群使用的語言一律平等,國民使用國家語言不應該受到歧視或限制;
2⃣️ 政府應該要獎勵出版、製作、播映多元國家語言的出版品、電影、廣播、電視節目;
3⃣️ 政府捐助從事傳播的財團法人,應該提供國家語言多元服務,並且可以設立各種國家語言廣播、電視專屬頻道及各種形式通訊傳播服務。
👉 #翻譯年糕:設置台語的專屬頻道,在法律上終於有了根據——於是,繼 #原住民電視台 與 #客家電視台 後,文化部也拍板定案,讓公視台語頻道於 #今年7月 正式開台!(掌聲鼓勵👏)
今天的台語小教室,研究員就說到這裡啦!
身為嘉義人,很高興看到林聰明砂鍋魚頭這樣舉足輕重的主流店家,啟用了台語菜單,帶頭鼓勵大家一起說台語、讀台文。
研究員除了在這邊呼籲大家多來嘉義玩耍、吃美食(#真的夭壽好吃沒在騙)外,也呼籲大家多多回家講母語、學母語哦!
*註:所謂的國語是指一個國家的官方語言,在《國家語言法》通過以前,台灣的國語是「華語」,用來書寫的文字叫做「漢字」;而《國家語言法》通過後,只要是該法規範的語言都是「國語」,並不侷限於華語喔!
#想聽其他族群語言的小知識嗎
#留言許願
#也歡迎台文專業的同學留言和大家分享看法
#此篇貼文由研究員的朋友中教大小公主贊助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