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migrations中文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migrations中文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migrations中文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migrations中文產品中有2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6,226的網紅旅行熱炒店Podcast,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這回配合ep.18與ep.19的圖表,讓我們來看點稍微嚴肅但又很有趣的東西吧! ➤ 近年來「南島語族」這個詞在台灣越來越紅,大家都知道它表示台灣和多數太平洋島國具有某種連結,但這個連結在歷史上究竟是如何發生的呢? ➤ 《海洋奇緣》的開頭,莫娜被父母再三告戒不得出海,後來卻在洞穴中發現過往祖先航向...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 migrations中文 在 旅行熱炒店Podcast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0-10-25 08:57:37
    有 106 人按讚

    這回配合ep.18與ep.19的圖表,讓我們來看點稍微嚴肅但又很有趣的東西吧!

    ➤ 近年來「南島語族」這個詞在台灣越來越紅,大家都知道它表示台灣和多數太平洋島國具有某種連結,但這個連結在歷史上究竟是如何發生的呢?

    ➤ 《海洋奇緣》的開頭,莫娜被父母再三告戒不得出海,後來卻在洞穴中發現過往祖先航向四方的輝煌歷史,這段劇情究竟是無中生有,還是其實有歷史根據?

    關於南島語族的起源與遷徙,學界存在不同看法,但目前主流觀點是「出台灣說」("Out of Taiwan" model),認為最晚在西元前3000年,南島語族從台灣開始向外遷徙,逐漸擴散到整個太平洋甚至馬達加斯加,這個觀點近年得到語言學、考古學與基因研究的高度支持。

    這張圖就是基於出台灣說,以語言學、考古學研究為基礎建構的南島語族擴張過程(P. Bellwood et al. 2011),經由旅行熱炒店podcast改繪、簡化並翻譯成中文地名,在這裡和大家分享。

    在閱讀這張圖的時候,麻煩大家留意圖的右下角,從薩摩亞到大溪地之間長達1500年的斷層——在薩摩亞(西元前800年)之後,玻里尼西亞的南島語族突然暫停了擴張,直到西元700年時才再度前進到大溪地,原因不明。

    當海洋奇緣的製作團隊開始田野調查、劇本開發的時候,也對這段神秘的「停止擴張時期」感到訝異;但後來編劇很巧妙的把這段歷史融入劇情之中,放入了「曾有輝煌航海歷史、但已經1000多年停止擴張」這樣的設定,也成為劇中莫娜展開跳島冒險的契機!

    還沒聽旅行熱炒店這兩集關於南太平洋的深度專訪嗎?超級有趣的內容,有空趕快去補唷~~

    【EP18 我在大溪地遇見KMT! ft. 端傳媒記者 李易安】
    【EP19 新不了情:與台灣分手後的索羅門群島 ft. 端傳媒記者 李易安】

    🎙️ 來賓簡介:
    李易安,資深背包客,喜歡沒有太多計畫的便車旅行,在旅行中深入觀察文化;曾為轉角國際專欄作者,現為端傳媒記者。

    🔊 以下各大平台皆可收聽:
    Spotify, Apple Podcasts, Google Podcasts, SoundOn, Firstory, Baabao, KKBox
    所有平台收聽連結請點此 ltsoj.com 或者直接搜尋「旅行熱炒店」
    喜歡旅行、熱愛分享的你歡迎與我們合作!!
    IG: instagram.com/travel.wok

    #podcast #travel #播客 #音頻 #自助旅行 #中文podcast #台灣podcast #大溪地 #法屬玻里尼西亞 #社會群島 #中國國民黨 #國民黨 #客家人 #客家話 #廣東 #海外華人 #華人移民 #中華民國 #南島文化 #南島語族 #排灣族 #沙發衝浪 #端傳媒 #轉角國際 #斷交 #邦交國 #外交 #索羅門群島 #南太平洋 #海外華人 #背包旅行

    - 圖文參考英文維基百科Austronesian peoples、Moana (film)等條目。
    - 本圖最早出自: Bellwood P, Chambers G, Ross M, Hung H-c (2011) Are ‘Cultures’ Inherited? Multidisciplinary Perspectives on the Origins and Migrations of Austronesian-Speaking Peoples Prior to 1000 BC. In: Roberts BW, Vander Linden M, editors. pp. 321–354. Investigating Archaeological Cultures: Springer New York.
    - Bellwood等人的原圖後來被改繪到: M. Benton M; D. Macartney-Coxson; D. Eccles; L. Griffiths; G. Chambers; R. Lea (13 April 2012). "Complete Mitochondrial Genome Sequencing Reveals Novel Haplotypes in a Polynesian Population". PLoS ONE 7 (4): e35026. DOI:10.1371/journal.pone.0035026.
    - Benton的圖再經由維基百科編輯者改繪並放在Austronesian peoples條目中,檔案位址與編輯歷史: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Chronological_dispersal_of_Austronesian_people_across_the_Pacific_(per_Benton_et_al,_2012,_adapted_from_Bellwood,_2011).png

  • migrations中文 在 北歐心科學 NordicHearts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18-06-01 13:09:34
    有 14 人按讚


    【奇文共賞】【吐血】
    話說《Scientific American》登了一篇文章,是位人類學家質疑分子遺傳學的人類演化研究,說那些科學只是「說故事」,沒有歷史基礎,而且「政治不正確」,明明人類99.99% DNA是一樣,人類都是一家人啦,沒有族群之分,你這該死的分子遺傳學家,居然用DNA差異來講人類遷徙歷史,就像German Nazi一樣,很危險!有Racist之嫌!
    🤦‍♂️🤦‍♂️🤦‍♂️🤦‍♀️🤦‍♀️🤦‍♀️(又一個左膠學者)

    每次見到很多不懂科學的人寫科學,我就很苦惱。不懂科學,居然可以在《Scientific American》裡攻撃科學,真是奇趣。我不是說一定要是科學家才能講科學,但講之前,起碼弄懂科學好嗎?科學不是你隨便讀兩讀腦補就能變磚家的,好嗎?

    奇文:https://blogs.scientificamerican.com/…/plug-and-play-genet…/

    【阿姨 如果不懂,你可以學,而不是望文生義,偏差解讀】

    知名的科學媒體「科學美國人」,前幾天刊出一篇文章《"Plug and Play" Genetics, Racial Migrations and Human History》,讀來令人吐血。作者對遺傳學一知半解,卻望文生義,胡亂解讀,要是不加以澄清,恐怕會造成惡性影響。

    隨著古代 DNA 研究愈來愈多,這類一知半解,卻美其名批判反思,實則散播錯誤訊息的文章,未來大概會漸漸浮上檯面。像這篇文章作者這樣的人不知道有多少,發言不論有無道理,都是個人自由,不過提供平台,散佈低劣品質言論的科學美國人,我這裡雖然無關緊要,還是要嚴厲譴責。

    這篇文章的作者不是阿貓阿狗,而是 John Edward Terrell,業內聲望很高的大洋洲考古專家,1971 年起就任職於菲爾德自然史博物館。如此資深的學者,卻以十分輕蔑的態度,寫出一篇不忍卒睹的文章。

    這篇文章的重點,在於批判 David Reich 的新書《 Who We Are and How We Got Here》,以及當今蓬勃的古代 DNA 領域,特別是大洋洲這塊。David Reich 是當今最多產的古代 DNA 專家之一,這裡也常常介紹他的新研究。他的新書我沒有看過,不過 Terrell 的批判,不用看過書也能看出一大堆問題。

    《航向太平洋的DNA之旅:人口劇烈轉換卻仍說著南島語?拉匹達以後的南島語族》
    http://neanderthaldna.pixnet.net/blog/post/221837601

    由一些寫法推論,Terrell 對遺傳學,以及某些科學方法的了解,恐怕相當偏差,不過這裡先不多提,直接來看本文中 Terrell 最糟糕的錯誤:對 population、migration、admixture 望文生義,而作出錯誤批判。

    事實上,這三個名詞也許都還有其他意思,但是最近的族群遺傳學研究中,都有相當清楚的用法,假如稍微熟悉這個領域,都不至於像 Terrell 誤讀那般離譜。

    先來看「population」,中文是「族群」,我覺得這是最中性的名詞。不過 Terrell 眼中,族群竟然跟「race(種族)」沒什麼差別。姑且不論不同名詞,即使內涵大致相同,若是背後承載的使用脈絡不同,也能帶來不同的觀感;這邊的問題更基本:族群遺傳學上的族群,跟 Terrell 聯想到的民族(people)、種族完全不一樣。

    族群遺傳學的族群,就是為惹研究需求,用各種方法把樣本歸類為一群,每一群可大可小。你我他 3 個人,可以是一個族群,全台灣上的居民,也可以是一個,或好幾個族群,整個東亞也能歸類成一或多個族群;一部火車上,可以按性別分為不同族群,也能用年齡,或是各種標準分群。

    過去的人類學家,將玻里尼西亞人分類為一個種族,是歷史事實。但是最近的研究,至少 Terrell 點名批判的 3 個古代 DNA 論文中,族群就是用來研究遺傳組成的操作型定義,意義上跟種族一般的用法完全不一樣;假如能多讀點類似的研究,看懂人家在講什麼,應該是不會有這種誤讀。

    不然你把「族群遺傳學(population genetics)」改成「種族遺傳學(race genetics)」看看一樣不一樣 XD

    《DNA 分子鐘找尋祖先蹤跡》
    https://geneonline.news/index.…/…/11/03/dna-molecular-clock/

    再來看「admixture」,中文意思是「混血」,或是我常用的「情慾交流」。Terrell 似乎不太能掌握基因組的概念,所以將情慾交流錯誤地聯想成,把蛋、奶油、起司等材料混在一起做奶酪蛋奶酥。由此衍生的批判,當然是完全抓不到點,下錯交流道,愈開愈遠惹 XDDDDDDD

    跟另一個 Terrell 搞不清的問題一起討論。Terrell 還批判,2015 年的論文,只有「4 位萬那杜人」,不足以代表 3000 年前,萬那杜最初的移民(其實只有 3 人,另一位來自數百年後的東加)。

    問題是,為什麼不行?假如最初的萬那杜移民,遺傳上同質性很高,那麼只要樣本品質夠好,甚至不用 3 人,只要一個人就足以代表整群人。然而,若是這一群人(族群!)的異質性大,大家遺傳組成不一樣,取樣不足之下,才會產生缺乏代表性的問題。這點我有注意到,在介紹今年 2 篇新論文的文章中,也特別解釋過。

    Terrell 對人類遺傳史的了解,恐怕還停留在粒線體、Y染色體這類單一遺傳標記,可是這 3 個論文,用的都是基因組。最大差異在於,單一遺傳標記不會重組,一種標記代代相傳,一個人只可能配備一種;但是人類基因組,有 60 億個可能變異的位置,而且源自母方與父方(各貢獻 30 億)的變異,在寶寶的基因組中還能交換重組,並且繼續傳承下去。

    這才是為什麼分析 admixture,能帶來那麼多演化史訊息的關鍵理由。假如只有粒線體或 Y染色體,這麼少樣本當然不能做太多推論;可是萬那杜的古代 DNA 都是基因組,配備大量可供比較的遺傳變異(想成幾十,甚至上千萬個粒線體共存,可能比較好懂;或是類比為考古:粒線體是陶器上一種母題(motif),基因組則是整個遺址訊息的合體)。

    考量到 3000 年前,萬那杜非常有限的人口數,若是他們的祖先幾代以前,曾與遺傳上差異甚大的巴布亞人,有過明顯的情慾交流,萬那杜人的基因組中,幾乎不可能沒有痕跡。更何況,數百年後,距離更遠的東加人基因組上,也見到類似狀況。若是懷疑 4 個人沒有代表性,那麼今年 2 個論文,提供惹更多樣本、更高品質的基因組,也足以證實之前的推論或許過於簡單,方向卻完全正確。

    《把廚房當實驗室,用做菜推廣科學》
    http://neanderthaldna.pixnet.net/blog/post/219829140

    有人用做菜推廣科學,卻也有人卻把做菜想成科學,還是錯的 LOL 在高唱「DNA 能代表一個人、一個族群嗎?」之前,麻煩先搞清楚,這是哪一種 DNA?

    最後來看「migration」,中文很簡單,就是「遷徙」,去問研究生態、演化,或是族群遺傳的人,應該都不會有任何理解問題,所以我實在不太懂,Terrell 怎麼會把遷徙想成那樣啊!

    他的 migration 小劇場超澎湃的,有興趣請自己去看內文,超精彩。比方說,Terrell 看不慣用箭頭在地圖上描述,長距離、耗時數千年的遷徙事件;Terrell 也譏諷地表示,遷徙者知道自己是遷徙者嗎?

    Let’s be honest,假如故意看不懂,或是根本不想懂,沒人有能力解釋。對這類研究稍有涉獵的人,甚至是科學門外漢,只要有一般人的常識,應該都能理解,遷徙就是在地理上,由一地移動到另一地的過程。而我們怎麼知道,某族群在歷史上發生過遷徙?最直接的判斷是,比較兩地族群,是否有共通的特質(例如都有素面紅衣陶),然後再參考其他證據。

    歷史上,遷徙當然是無比複雜的歷史事件,遷徙者自己往往不清楚遷徙的全貌,but again, let’s be honest,舊石器時代的人,知道自己身處舊石器時代,以後還有新石器時代嗎?拉匹達文化的人,製作陶器的時候,可能曉得自己正在生產的產品,幾千年後被一群大洋洲考古學家,稱呼作他們從未聽過的拉匹達陶器?最初的金屬工匠,打造出第一件鐵器的時候,他們可曾歡呼:「哇!我們剛剛進入鐵器時代」?

    夠惹!假如看不懂別人的用字遣詞,正確的作法應該是虛心學習,徹底了解別人那樣講的脈絡與意涵,如此才能提出有意義的批判(遺傳學研究還真的很多地方值得批判,可惜好的批評太少見惹),而不是抱持由於誤解而來的既有敵意,7pupu 地寫一大篇說文解字、冷嘲熱諷,靠著名氣發表在能見度很高的平台,平白造成不同領域間的誤解。

    古代 DNA 如今是個全新的領域,背景相當不同的遺傳學家,與考古學家有惹碰撞的機會,出於各種理由,古代遺傳學家多半不會公開直接反駁,甚至只是批評考古、人類學家,這卻無助於溝通。

    沒有批判,沒有進步,但是只有根基於正確理解的批判,才能成為有價值的批判。我寫這些的目的,不是要責罵 John Edward Terrell 個人,與任何與他抱持類似想法的人,而是希望能解釋清楚,他這樣思考的誤解何在,實際上古代 DNA 研究該如何解讀,如此才能促進遺傳學與考古學共同的進步。

    原文《"Plug and Play" Genetics, Racial Migrations and Human History》還有一些詭異之處,沒法一一列舉,大家自己品味吧:
    https://blogs.scientificamerican.com/…/plug-and-play-genet…/

  • migrations中文 在 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21-10-01 13:19:08

  • migrations中文 在 大象中醫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21-10-01 13:10:45

  • migrations中文 在 大象中醫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2021-10-01 13:09:56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