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migration用法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migration用法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migration用法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migration用法產品中有3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2,850的網紅矽谷牛的耕田筆記,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關鍵字: KIAM, DNS, AWS IAM, latency 影響: 存取服務會花上高達十倍的延遲時間 這篇文章準確的說,問題其實跟 Kubernetes 本身關係不大,反而是遷移 Kubernetes 到系統中常見的溝通問題。作者的標題是真真實實來自 Dev Team 的回饋,當應用程式搬移...

  • migration用法 在 矽谷牛的耕田筆記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3-16 09:00:42
    有 71 人按讚

    關鍵字: KIAM, DNS, AWS IAM, latency
    影響: 存取服務會花上高達十倍的延遲時間

    這篇文章準確的說,問題其實跟 Kubernetes 本身關係不大,反而是遷移 Kubernetes 到系統中常見的溝通問題。作者的標題是真真實實來自 Dev Team 的回饋,當應用程式搬移到 kubernetes 後得到的效果不如預期,也許最後不是 kubernetes 的問題,但是 SRE/DevOps 還是得必須針對這些質疑去探討,找出最後真正的原因。

    作者團隊當初要將一個微服務從 EC2 上給整合到 Kubernetes內,卻發現存取該服務的延遲性相對於直接部署到 EC2 上大幅度上升十倍。根據團隊的調查,EC2 的應用程式只需要 20ms 左右回覆請求,而 kubernetes 版本則需要 200ms 左右。

    最後來來回回除錯找到問題根源,主要是 AWS Jave SDK 裏面的用法於不同的情境下會有不同的效果。其於 Kubernetes 下會發生每個 request 都強迫去刷新當前的 certificate 資訊,因此每個 request 都還會額外發送一個新的 request 去取得 certificate。

    基本上整個問題都跟 Kubernetes 的架構無關,單純是 AWS 架構的用法,如果你有使用 KIAM 相關的服務,同時也有使用 AWS Java SDK,可以參考本篇的問題

    https://srvaroa.github.io/kubernetes/migration/latency/dns/java/aws/microservices/2019/10/22/kubernetes-added-a-0-to-my-latency.html

  • migration用法 在 杰宇的法文邂逅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19-04-06 19:00:00
    有 471 人按讚

    【一位說著法文的墨西哥人】

    #法文版在文末

    「為什麼你的法文說得這麼好?」
    記得我第一次見到梅莉妲(Mérida)時,她跟我說她來自墨西哥,當下我非常驚訝地把心中的疑惑吐露出來。

    不過,她只是淡淡地跟我說:「你知道的,在墨西哥說法文是非常普遍的。」自從那天起,我和梅莉妲因為法文,而成為好朋友。也從她身上認識到法文在另一個國家,原來有如此深厚的的影響。

    究竟為什麼墨西哥人,會如此著迷法文呢?我特別整理了和梅莉妲討論的「杰」果。我們一起來看看,究竟為什麼每年有超過200萬名墨西哥人,如此著迷於這個象徵藝術與時尚的語言。
      
      
    自由、平等、團結
    「自由、平等、團結」是法國的國家格言,並且首次在法國大革命中被提出。說到法國文化對墨西哥歷史的影響,可以追溯到18世紀末,法國大革命深深影響墨西哥對西班牙的獨立運動。從那時起至19世紀,墨西哥的知識份子必須從法文的文獻中學習文學、哲學、科技等新知識,但由於當時缺乏翻譯版本,也因此促使墨西哥人強迫自己學法文。
      
    浪漫主義、藝術、時尚
    考量到法文是有名望、性感、優雅的語言,再加上知識份子長期營造出一種高尚的刻板印象,促使許多墨西哥人嚮往學習法文。由於每日都會接觸到法國文化,因此墨西哥人認為學法文是一件很平常的事,因為他們所崇尚的畫家、作家、高級時裝設計師品牌,都是來自法國,例如Louis Vuitton、Chanel、Dior等品牌。
      
    文學性的武器
    「我拒絕說英文!」這是梅莉妲在小時候,最常說的一句話。對她而言,學習法文是一種反抗這個充滿英文世界的武器。「為了成功,你必須要學習英文!」梅莉妲說這句話充斥在她們的生活中,但是她告訴自己,在向這句話屈服之前,她寧願先學習其他外國語言。幾年之後,梅莉妲發現一個會說法文的墨西哥人,他們更喜歡說法文,即便他們都會英文了。對某些人來說,這似乎表示,法文是一種武器,可以幫助他們抵抗英文母語的帝國。
      
    我們在法文的環境下成長
    梅莉妲表示,以下這些狀況在墨西哥到處都可以看到:「法文的電視節目或電影」、「來自法國的藝術或音樂展覽的宣傳海報」、「關於法國留學的資訊」,又或者「安排孩子到只用法文授課的學校接受教育」。法國文化如此自然地融入墨西哥人的生活,這也促使她們學習法文,並且自然地接收法文翻譯的資訊。
      
    注意!並非只是法國!
    由於地理位置的因素,許多加拿大人常常到墨西哥觀光或者從商。特別是來自魁北克省的加拿大人,由於每到冬季,魁北克省變成了加拿大最冷的地區,也因此他們會選擇到充滿陽光、沙灘的墨西哥避寒。梅莉妲說:「根據我的經驗,我第一次直接和法文接觸,不是在教室,而是在每日的生活中用法文面對面的交流。」

    近期海地人移民至墨西哥,法文和西班牙文的相似性,使得語言學習者可以更加快速的學習語言。自2014年起,墨西哥甚至成為「法語國家及地區國際組織(OIF)」的觀察員,這些都可以用來解釋為什麼法文在墨西哥如此受歡迎。
      
      
    其實我們還可以繼續討論更多墨西哥人學法文的理由,但我想學習法文的大門,早已在梅莉妲的生活、學術、專業領域中開啟。對她來說法文不只是一個工具,更是另一種認識世界的方式。

    😉原來法文對墨西哥的影響這麼深厚!朋友們!那你們學習法文的理由是什麼呢?歡迎大家跟我聊聊你和法文的故事🇫🇷
    😉如果想認識梅莉妲,也歡迎問她任何問題!她很樂意為大家解答!

    « Le Mexique francophone »

    « Pourquoi parles-tu si bien français ? ». C'est la question que j'ai posée à Mérida dans les couloirs de l'Université Normale de Taïwan quand j'ai appris qu'elle était mexicaine. Sa réponse fut simple : « Tu sais, c'est très commun pour les Mexicains de parler français. ». C'était notre toute première rencontre et, depuis ce jour-là, grâce à la langue française, Mérida et moi sommes devenus amis. Mais, savez-vous pourquoi beaucoup de Mexicains apprennent le français ?

    Après quelques brèves recherches sur le sujet et en considérant la propre expérience de Mérida, nous avons fini par nous faire une idée de ce qui pourrait expliquer cette attraction pour l'une des langues les plus parlées au monde. Voici donc, selon nous, les principales raisons qui poussent, chaque année, plus de deux cent mille Mexicains à apprendre la langue de l'art et de la mode :
      
    Liberté, Égalité, Fraternité
    L'influence de la culture française dans l’histoire du Mexique date de la fin du XVIIIe siècle. Les grands idéaux révolutionnaires français ont fortement influencé les mouvements d'indépendance du Mexique vis-à-vis de la couronne espagnole. Depuis cette époque et jusqu'au XIXe siècle, à cause de l'absence de versions traduites, les intellectuels mexicains se sont trouvés comme obligés d'apprendre le français, pour pouvoir lire et apprécier les grandes œuvres littéraires, philosophiques et scientifiques qui venaient de France.
      
    Le romantisme, l'art et la mode
    Le français est considéré comme la langue du prestige, du sensuel, de l'élégance et de l'intellect. Ces stéréotypes favorables ont motivé beaucoup de Mexicains à apprendre la langue. Il n'est pas rare d'entendre les apprenants dire qu'ils ont décidé de se mettre au français parce qu'ils admirent tels grands peintres, tels grands écrivains ou tels créateurs « haute couture » comme Louis Vuitton, Chanel, Dior...
      
    Une arme intellectuelle
    « Je refuse de parler anglais ! ». Cette phrase, Mérida la répétait souvent quand elle était plus jeune. Pour elle, apprendre le français c'était aussi une sorte de révolte contre le monde anglophone. Elle le disais à qui veut entendre qu'elle aurait préféré apprendre toutes les langues étrangères au lieu de se soumettre à la règle du « pour réussir, il faut parler anglais ». Quelques années plus tard elle a découvert, en parlant avec d'autres Mexicains francophones, qu'eux aussi ils préféraient le français à l'anglais. Il paraît que, pour certains, le français est un moyen de naviguer contre le courant de l'empire anglophone.
      
    On grandit avec le français
    Trouver à la télé des séries ou des films français, voir souvent des affiches qui annoncent des expositions d'art ou de musique de l'Hexagone, tomber sur des invitations à aller étudier en France, et même pouvoir inscrire son enfant à des écoles exclusivement francophones : tout ceci n'est pas rare au Mexique. La culture française s'incorpore souvent naturellement au quotidien mexicain. C'est une source de motivation supplémentaire pour apprendre le français.
      
    Attention, il n'y a pas que la France !
    En raison de sa position géographique, le Mexique est souvent visité par des touristes ou des gens d'affaires qui viennent du Canada. Parmi eux, l'on compte de nombreux francophones. Ces derniers viennent pour la plupart du Québec, l'une des régions canadiennes les plus froides pendant l'hiver, pour profiter des belles plages ensoleillées du Mexique. Il arrive que, comme cela fut le cas de Mérida, le premier contact direct avec la langue française ne se fasse pas dans une salle de classe mais dans la rue, au hasard d'une rencontre avec un de ces touristes francophones.

    Ajoutés à cela, la récente migration d'Haïtiens dans certaines régions du Mexique ; la ressemblance de la langue de Molière avec l'espagnol, rendant son apprentissage plus rapide ; le statut d'observateur du Mexique à l'Organisation Internationale de la Francophonie depuis 2014... sont autant d'autres facteurs qui expliquent la popularité du français au Mexique.
      
      
    Nous pourrions continuer cette liste mais nous n'en finirions pas. Je me contenterai de vous dire qu'apprendre le français a ouvert beaucoup de portes dans la vie personnelle, académique et professionnelle de Mérida . Pour elle, le français n'est pas seulement un outil, c'est aussi une autre manière de vivre le monde.

  • migration用法 在 北歐心科學 NordicHearts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18-06-01 13:09:34
    有 14 人按讚


    【奇文共賞】【吐血】
    話說《Scientific American》登了一篇文章,是位人類學家質疑分子遺傳學的人類演化研究,說那些科學只是「說故事」,沒有歷史基礎,而且「政治不正確」,明明人類99.99% DNA是一樣,人類都是一家人啦,沒有族群之分,你這該死的分子遺傳學家,居然用DNA差異來講人類遷徙歷史,就像German Nazi一樣,很危險!有Racist之嫌!
    🤦‍♂️🤦‍♂️🤦‍♂️🤦‍♀️🤦‍♀️🤦‍♀️(又一個左膠學者)

    每次見到很多不懂科學的人寫科學,我就很苦惱。不懂科學,居然可以在《Scientific American》裡攻撃科學,真是奇趣。我不是說一定要是科學家才能講科學,但講之前,起碼弄懂科學好嗎?科學不是你隨便讀兩讀腦補就能變磚家的,好嗎?

    奇文:https://blogs.scientificamerican.com/…/plug-and-play-genet…/

    【阿姨 如果不懂,你可以學,而不是望文生義,偏差解讀】

    知名的科學媒體「科學美國人」,前幾天刊出一篇文章《"Plug and Play" Genetics, Racial Migrations and Human History》,讀來令人吐血。作者對遺傳學一知半解,卻望文生義,胡亂解讀,要是不加以澄清,恐怕會造成惡性影響。

    隨著古代 DNA 研究愈來愈多,這類一知半解,卻美其名批判反思,實則散播錯誤訊息的文章,未來大概會漸漸浮上檯面。像這篇文章作者這樣的人不知道有多少,發言不論有無道理,都是個人自由,不過提供平台,散佈低劣品質言論的科學美國人,我這裡雖然無關緊要,還是要嚴厲譴責。

    這篇文章的作者不是阿貓阿狗,而是 John Edward Terrell,業內聲望很高的大洋洲考古專家,1971 年起就任職於菲爾德自然史博物館。如此資深的學者,卻以十分輕蔑的態度,寫出一篇不忍卒睹的文章。

    這篇文章的重點,在於批判 David Reich 的新書《 Who We Are and How We Got Here》,以及當今蓬勃的古代 DNA 領域,特別是大洋洲這塊。David Reich 是當今最多產的古代 DNA 專家之一,這裡也常常介紹他的新研究。他的新書我沒有看過,不過 Terrell 的批判,不用看過書也能看出一大堆問題。

    《航向太平洋的DNA之旅:人口劇烈轉換卻仍說著南島語?拉匹達以後的南島語族》
    http://neanderthaldna.pixnet.net/blog/post/221837601

    由一些寫法推論,Terrell 對遺傳學,以及某些科學方法的了解,恐怕相當偏差,不過這裡先不多提,直接來看本文中 Terrell 最糟糕的錯誤:對 population、migration、admixture 望文生義,而作出錯誤批判。

    事實上,這三個名詞也許都還有其他意思,但是最近的族群遺傳學研究中,都有相當清楚的用法,假如稍微熟悉這個領域,都不至於像 Terrell 誤讀那般離譜。

    先來看「population」,中文是「族群」,我覺得這是最中性的名詞。不過 Terrell 眼中,族群竟然跟「race(種族)」沒什麼差別。姑且不論不同名詞,即使內涵大致相同,若是背後承載的使用脈絡不同,也能帶來不同的觀感;這邊的問題更基本:族群遺傳學上的族群,跟 Terrell 聯想到的民族(people)、種族完全不一樣。

    族群遺傳學的族群,就是為惹研究需求,用各種方法把樣本歸類為一群,每一群可大可小。你我他 3 個人,可以是一個族群,全台灣上的居民,也可以是一個,或好幾個族群,整個東亞也能歸類成一或多個族群;一部火車上,可以按性別分為不同族群,也能用年齡,或是各種標準分群。

    過去的人類學家,將玻里尼西亞人分類為一個種族,是歷史事實。但是最近的研究,至少 Terrell 點名批判的 3 個古代 DNA 論文中,族群就是用來研究遺傳組成的操作型定義,意義上跟種族一般的用法完全不一樣;假如能多讀點類似的研究,看懂人家在講什麼,應該是不會有這種誤讀。

    不然你把「族群遺傳學(population genetics)」改成「種族遺傳學(race genetics)」看看一樣不一樣 XD

    《DNA 分子鐘找尋祖先蹤跡》
    https://geneonline.news/index.…/…/11/03/dna-molecular-clock/

    再來看「admixture」,中文意思是「混血」,或是我常用的「情慾交流」。Terrell 似乎不太能掌握基因組的概念,所以將情慾交流錯誤地聯想成,把蛋、奶油、起司等材料混在一起做奶酪蛋奶酥。由此衍生的批判,當然是完全抓不到點,下錯交流道,愈開愈遠惹 XDDDDDDD

    跟另一個 Terrell 搞不清的問題一起討論。Terrell 還批判,2015 年的論文,只有「4 位萬那杜人」,不足以代表 3000 年前,萬那杜最初的移民(其實只有 3 人,另一位來自數百年後的東加)。

    問題是,為什麼不行?假如最初的萬那杜移民,遺傳上同質性很高,那麼只要樣本品質夠好,甚至不用 3 人,只要一個人就足以代表整群人。然而,若是這一群人(族群!)的異質性大,大家遺傳組成不一樣,取樣不足之下,才會產生缺乏代表性的問題。這點我有注意到,在介紹今年 2 篇新論文的文章中,也特別解釋過。

    Terrell 對人類遺傳史的了解,恐怕還停留在粒線體、Y染色體這類單一遺傳標記,可是這 3 個論文,用的都是基因組。最大差異在於,單一遺傳標記不會重組,一種標記代代相傳,一個人只可能配備一種;但是人類基因組,有 60 億個可能變異的位置,而且源自母方與父方(各貢獻 30 億)的變異,在寶寶的基因組中還能交換重組,並且繼續傳承下去。

    這才是為什麼分析 admixture,能帶來那麼多演化史訊息的關鍵理由。假如只有粒線體或 Y染色體,這麼少樣本當然不能做太多推論;可是萬那杜的古代 DNA 都是基因組,配備大量可供比較的遺傳變異(想成幾十,甚至上千萬個粒線體共存,可能比較好懂;或是類比為考古:粒線體是陶器上一種母題(motif),基因組則是整個遺址訊息的合體)。

    考量到 3000 年前,萬那杜非常有限的人口數,若是他們的祖先幾代以前,曾與遺傳上差異甚大的巴布亞人,有過明顯的情慾交流,萬那杜人的基因組中,幾乎不可能沒有痕跡。更何況,數百年後,距離更遠的東加人基因組上,也見到類似狀況。若是懷疑 4 個人沒有代表性,那麼今年 2 個論文,提供惹更多樣本、更高品質的基因組,也足以證實之前的推論或許過於簡單,方向卻完全正確。

    《把廚房當實驗室,用做菜推廣科學》
    http://neanderthaldna.pixnet.net/blog/post/219829140

    有人用做菜推廣科學,卻也有人卻把做菜想成科學,還是錯的 LOL 在高唱「DNA 能代表一個人、一個族群嗎?」之前,麻煩先搞清楚,這是哪一種 DNA?

    最後來看「migration」,中文很簡單,就是「遷徙」,去問研究生態、演化,或是族群遺傳的人,應該都不會有任何理解問題,所以我實在不太懂,Terrell 怎麼會把遷徙想成那樣啊!

    他的 migration 小劇場超澎湃的,有興趣請自己去看內文,超精彩。比方說,Terrell 看不慣用箭頭在地圖上描述,長距離、耗時數千年的遷徙事件;Terrell 也譏諷地表示,遷徙者知道自己是遷徙者嗎?

    Let’s be honest,假如故意看不懂,或是根本不想懂,沒人有能力解釋。對這類研究稍有涉獵的人,甚至是科學門外漢,只要有一般人的常識,應該都能理解,遷徙就是在地理上,由一地移動到另一地的過程。而我們怎麼知道,某族群在歷史上發生過遷徙?最直接的判斷是,比較兩地族群,是否有共通的特質(例如都有素面紅衣陶),然後再參考其他證據。

    歷史上,遷徙當然是無比複雜的歷史事件,遷徙者自己往往不清楚遷徙的全貌,but again, let’s be honest,舊石器時代的人,知道自己身處舊石器時代,以後還有新石器時代嗎?拉匹達文化的人,製作陶器的時候,可能曉得自己正在生產的產品,幾千年後被一群大洋洲考古學家,稱呼作他們從未聽過的拉匹達陶器?最初的金屬工匠,打造出第一件鐵器的時候,他們可曾歡呼:「哇!我們剛剛進入鐵器時代」?

    夠惹!假如看不懂別人的用字遣詞,正確的作法應該是虛心學習,徹底了解別人那樣講的脈絡與意涵,如此才能提出有意義的批判(遺傳學研究還真的很多地方值得批判,可惜好的批評太少見惹),而不是抱持由於誤解而來的既有敵意,7pupu 地寫一大篇說文解字、冷嘲熱諷,靠著名氣發表在能見度很高的平台,平白造成不同領域間的誤解。

    古代 DNA 如今是個全新的領域,背景相當不同的遺傳學家,與考古學家有惹碰撞的機會,出於各種理由,古代遺傳學家多半不會公開直接反駁,甚至只是批評考古、人類學家,這卻無助於溝通。

    沒有批判,沒有進步,但是只有根基於正確理解的批判,才能成為有價值的批判。我寫這些的目的,不是要責罵 John Edward Terrell 個人,與任何與他抱持類似想法的人,而是希望能解釋清楚,他這樣思考的誤解何在,實際上古代 DNA 研究該如何解讀,如此才能促進遺傳學與考古學共同的進步。

    原文《"Plug and Play" Genetics, Racial Migrations and Human History》還有一些詭異之處,沒法一一列舉,大家自己品味吧:
    https://blogs.scientificamerican.com/…/plug-and-play-genet…/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