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line訊息傳不出去箭頭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line訊息傳不出去箭頭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line訊息傳不出去箭頭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line訊息傳不出去箭頭產品中有2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2萬的網紅臨床心理師的腦中小劇場,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腦中小劇場 第56場 防疫交給專業,安心操之在己】 大年初四那天,我的心情十分惡劣。 不是因為牌桌上的勝負(好吧,這是其中一部分),而是那天早晨冷得跟鬼一樣。太陽整顆被沒收,陰雨不斷往窗戶噴,野餐行程整個被消滅,加上我的愛車前兩天不幸受創,必須鈑金加烤漆,這是我人生中吃過...

line訊息傳不出去箭頭 在 文科太太的日常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4-04 23:23:30

: 燕山鮮肉鹹湯圓。 上次帶大犬去台北馬偕就診時在旁邊小巷發現的美食。我不愛吃湯圓,可是這家湯圓真的順口,不那麼大顆,因此我最害怕的黏牙也是有限度的小黏;後來一查,果然是名店,那就來個兩盒外帶吧。 不知道馬階醫院有沒有哪個科可以順便治貪吃呢?帶小孩看診也要吃美食,貪吃無藥可救。 上次介紹生蠔片...

  • line訊息傳不出去箭頭 在 臨床心理師的腦中小劇場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0-02-04 20:51:19
    有 179 人按讚


    【腦中小劇場 第56場 防疫交給專業,安心操之在己】
        
    大年初四那天,我的心情十分惡劣。
      
    不是因為牌桌上的勝負(好吧,這是其中一部分),而是那天早晨冷得跟鬼一樣。太陽整顆被沒收,陰雨不斷往窗戶噴,野餐行程整個被消滅,加上我的愛車前兩天不幸受創,必須鈑金加烤漆,這是我人生中吃過最貴的鈑烤雞腿堡。緊接著手機群組傳來武漢肺炎第八例的確診消息,新聞鋪天蓋地,人類獵捕口罩,於是我腦中開始跑出各種災難的排列組合,每種組合都能拍出一部末日短片。
      
    我擔心口罩不夠用,畢竟在診所工作,口罩是我的防疫底線,沒有口罩,我等於脫下鋼盔上戰場。我擔心兩個孩子戴不住口罩,萬一感染,他們小小的身軀能否承受襲擊。我擔心疫情爆發,生計會完全中斷,戶頭裡的數字究竟能撐幾個月,我毫無頭緒。
      
    一切不過五分鐘的光景,我的大腦已經把自己扔進活屍橫行的街頭裡。
      
    但這樣不行!
      
    躺著認輸,實在太不搖滾了。
      
    於是我決定起身做一件事,這和我多年前寫碩士論文的第一個步驟一樣,「弄清楚我到底要寫什麼?」,只是現在換成,我要弄清楚「武漢病毒」到底是什麼?
      
    在大年初四之前,我對「武漢病毒」的概念是零,所有的訊息都是七拼八湊聽來,而不是我親自閱讀資料得來的,我甚至連它叫2019新型冠狀病毒也不知道。口耳相傳最大的漏洞,就在於大家不太在意它是誰,而是聚焦它可能會發生的「最糟糕結果」。這種聳動的聚焦,就像看到雪地裡的烏鴉,連我也無法幸免於難,於是我腦中才會出現一堆末日短片。
      
    事實上,一旦願意靜下心,大概只要十五分鐘,就能了解病毒所造成的影響,以及後續的應對策略。我很慶幸自己做了這個決定(我下載了Line@疾管家,在此之前我根本不知道這是什麼),這讓我的焦慮指數明顯下降,原因很簡單,它讓我有了「心理準備」。這功能就和心理治療初期,對案主進行「心理衛教」一樣,目的都是幫案主進行導覽,協助他進入狀況,面對病程不再迷航。
      
    如何安心面對疫情,最大的關鍵,在於接收訊息的方式。
        
    外界訊息會影響我們的想法與情緒,情緒會牽連我們的後續行動,舉個例子:
        
    ● 聽說病毒超恐怖的 → 焦慮 → 收到八卦消息 → 沒口罩就等著掛點吧各位 → 搶口罩 → 搶不到無敵焦慮→ 沒口罩就等著掛點吧各位 → 搶口罩 → 搶不到無敵焦慮 → 無限循環blahblah
      
    ● 聽說病毒超恐怖的 → 焦慮 → 收到官方訊息 → 搞清楚什麼時候需要口罩 → 口罩夠用就好 → 有些地方不戴口罩也無妨 → 注意個人衛生更重要
      
    兩者的差別,在於第二個箭頭,也就是拿到「正確的疫情衛教訊息」。一旦能建立正確的應對觀念,就能減少恐慌反應,穩定後續行動,在整場戰役中,這是最能讓自己安心的重要指南。
      
    不過,即便焦慮也沒關係,在疫情爆發的初期,要把焦慮維持在「適當」的範圍內,簡直就跟隨便拉個路人,逼他站上投手丘,然後要他每球都要投進好球帶一樣困難。畢竟我們是人,牽掛比抗體多,想像力比病毒強大,當未知與威脅劃上等號時,焦慮就是最直接的出口。
      
    但焦慮不是壞事,它是讓我們活下來的關鍵,也是貴人,只是個性不太節制。一旦接收了訛聞,我們的想像力便會讓焦慮迅速擴張,就像紙張上的水漬,它會不斷浸潤接收周邊的地盤,把所有負面情緒一次打包收進口袋,形成錯誤的連結,譬如口罩不夠 → 感染致死。
      
    其實冷靜下來,就會發現在目前的疫情管控下,這個箭頭還不成立,因此有人淡定,有人驚慌。要遏止這種擴張有個根本原則,就是搞清楚自己「到底在擔心什麼?」
      
    我們到底把什麼當成「威脅」?結果真的如我們預期的糟糕嗎?
      
    弄清源頭,不是為了消除焦慮,而是讓它變得比較合理。擔心沒問題,但我相信這當中有些人是擔心搶不到口罩,目前看來,搶口罩這件事所引發的憤怒與焦慮,可能遠超過對疫情擴張的擔憂,這跟恐慌的現象差不多,我們所擔心的,可能已經不是我們原來擔心的那件事。
      
    如果回到第一步,掌握正確訊息,就會發現目前為止(2020. 02.04)的防疫訊息顯示,某些場特定場合才建議配戴口罩,台灣亦未出現「社區感染」的案例,也就是說,若不是身處高風險場合,口罩夠用就好,甚至不一定要戴。但如果刻意忽略這件事,那麼在被病毒毒死之前,我們可能就先被自己嚇死,或被政府氣死,這兩種死法要是傳出去,肯定名垂青史,但絕不是光彩的那種。
      
    如果可以,我建議把最糟糕的情況想像出來,接著和現實狀況(或官方訊息)做個對比,這當中的落差,或許才是觸發焦慮的引信。人心是有彈性的,我們的焦慮通常會隨著自身的「應變措施」,慢慢校準到適合自己的位置,應變措施越有彈性,起伏程度的影響越小。
      
    因此,我試著將「應變措施」拆分成六個步驟,分別針對「外界訊息」、「情緒反應」與「實際行動」。以下六步並非標準流程,較接近老生常談,每人領受程度不同,但希望至少能發揮一點作用,分別為:
        
    ● 主動掌握:下載Line@疾管家,花十五分鐘,好好了解病毒與疫情,然後轉達給你的家人,特別是不擅用網路的老年族群
      
    ● 減少干擾:只接收官方訊息,其餘小道消息跳過
      
    ● 接納焦慮:焦慮沒問題,絕望才糟糕,第一個月內都會有起伏,這表示你正在解決問題,但請記得確認焦慮來源
      
    ● 設定停損:想像你最擔心的情況,然後比對官方訊息,找出落差,調整焦慮狀態,別讓想像力惡化整件事
      
    ● 放鬆身心:放鬆有各種形式,不一定只能做腹式呼吸。返家後好好沖個澡,喝杯熱茶或小酌一番,追劇也是個好選擇
      
    ● 採取行動:勤洗手,注意體溫,在需要的場合戴口罩,避免往疫區走,如有異狀儘速就醫。台灣目前所有確診病患都恢復良好,相信專業吧。
          
    關於防疫訊息,請信任專業,別無他法
    關於情緒起伏,請允許焦慮存在,但別讓想像力搞砸一切
    關於實際行動,請做好防疫措施,穩健迎接變動
      
    情緒的穩定程度,影響著大腦的應變能力。病毒變異無法受控,但無論疫情如何變化,只要心定,腦袋自然澄明,把握原則,就有足夠的穩定度去迎接門外的世界。
      
    相信專業,保護自己,台灣加油。

  • line訊息傳不出去箭頭 在 臨床心理師的腦中小劇場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0-02-04 20:51:19
    有 179 人按讚

    【腦中小劇場 第56場 防疫交給專業,安心操之在己】
        
    大年初四那天,我的心情十分惡劣。
      
    不是因為牌桌上的勝負(好吧,這是其中一部分),而是那天早晨冷得跟鬼一樣。太陽整顆被沒收,陰雨不斷往窗戶噴,野餐行程整個被消滅,加上我的愛車前兩天不幸受創,必須鈑金加烤漆,這是我人生中吃過最貴的鈑烤雞腿堡。緊接著手機群組傳來武漢肺炎第八例的確診消息,新聞鋪天蓋地,人類獵捕口罩,於是我腦中開始跑出各種災難的排列組合,每種組合都能拍出一部末日短片。
      
    我擔心口罩不夠用,畢竟在診所工作,口罩是我的防疫底線,沒有口罩,我等於脫下鋼盔上戰場。我擔心兩個孩子戴不住口罩,萬一感染,他們小小的身軀能否承受襲擊。我擔心疫情爆發,生計會完全中斷,戶頭裡的數字究竟能撐幾個月,我毫無頭緒。
      
    一切不過五分鐘的光景,我的大腦已經把自己扔進活屍橫行的街頭裡。
      
    但這樣不行!
      
    躺著認輸,實在太不搖滾了。
      
    於是我決定起身做一件事,這和我多年前寫碩士論文的第一個步驟一樣,「弄清楚我到底要寫什麼?」,只是現在換成,我要弄清楚「武漢病毒」到底是什麼?
      
    在大年初四之前,我對「武漢病毒」的概念是零,所有的訊息都是七拼八湊聽來,而不是我親自閱讀資料得來的,我甚至連它叫2019新型冠狀病毒也不知道。口耳相傳最大的漏洞,就在於大家不太在意它是誰,而是聚焦它可能會發生的「最糟糕結果」。這種聳動的聚焦,就像看到雪地裡的烏鴉,連我也無法幸免於難,於是我腦中才會出現一堆末日短片。
      
    事實上,一旦願意靜下心,大概只要十五分鐘,就能了解病毒所造成的影響,以及後續的應對策略。我很慶幸自己做了這個決定(我下載了Line@疾管家,在此之前我根本不知道這是什麼),這讓我的焦慮指數明顯下降,原因很簡單,它讓我有了「心理準備」。這功能就和心理治療初期,對案主進行「心理衛教」一樣,目的都是幫案主進行導覽,協助他進入狀況,面對病程不再迷航。
      
    如何安心面對疫情,最大的關鍵,在於接收訊息的方式。
        
    外界訊息會影響我們的想法與情緒,情緒會牽連我們的後續行動,舉個例子:
        
    ● 聽說病毒超恐怖的 → 焦慮 → 收到八卦消息 → 沒口罩就等著掛點吧各位 → 搶口罩 → 搶不到無敵焦慮→ 沒口罩就等著掛點吧各位 → 搶口罩 → 搶不到無敵焦慮 → 無限循環blahblah
      
    ● 聽說病毒超恐怖的 → 焦慮 → 收到官方訊息 → 搞清楚什麼時候需要口罩 → 口罩夠用就好 → 有些地方不戴口罩也無妨 → 注意個人衛生更重要
      
    兩者的差別,在於第二個箭頭,也就是拿到「正確的疫情衛教訊息」。一旦能建立正確的應對觀念,就能減少恐慌反應,穩定後續行動,在整場戰役中,這是最能讓自己安心的重要指南。
      
    不過,即便焦慮也沒關係,在疫情爆發的初期,要把焦慮維持在「適當」的範圍內,簡直就跟隨便拉個路人,逼他站上投手丘,然後要他每球都要投進好球帶一樣困難。畢竟我們是人,牽掛比抗體多,想像力比病毒強大,當未知與威脅劃上等號時,焦慮就是最直接的出口。
      
    但焦慮不是壞事,它是讓我們活下來的關鍵,也是貴人,只是個性不太節制。一旦接收了訛聞,我們的想像力便會讓焦慮迅速擴張,就像紙張上的水漬,它會不斷浸潤接收周邊的地盤,把所有負面情緒一次打包收進口袋,形成錯誤的連結,譬如口罩不夠 → 感染致死。
      
    其實冷靜下來,就會發現在目前的疫情管控下,這個箭頭還不成立,因此有人淡定,有人驚慌。要遏止這種擴張有個根本原則,就是搞清楚自己「到底在擔心什麼?」
      
    我們到底把什麼當成「威脅」?結果真的如我們預期的糟糕嗎?
      
    弄清源頭,不是為了消除焦慮,而是讓它變得比較合理。擔心沒問題,但我相信這當中有些人是擔心搶不到口罩,目前看來,搶口罩這件事所引發的憤怒與焦慮,可能遠超過對疫情擴張的擔憂,這跟恐慌的現象差不多,我們所擔心的,可能已經不是我們原來擔心的那件事。
      
    如果回到第一步,掌握正確訊息,就會發現目前為止(2020. 02.04)的防疫訊息顯示,某些場特定場合才建議配戴口罩,台灣亦未出現「社區感染」的案例,也就是說,若不是身處高風險場合,口罩夠用就好,甚至不一定要戴。但如果刻意忽略這件事,那麼在被病毒毒死之前,我們可能就先被自己嚇死,或被政府氣死,這兩種死法要是傳出去,肯定名垂青史,但絕不是光彩的那種。
      
    如果可以,我建議把最糟糕的情況想像出來,接著和現實狀況(或官方訊息)做個對比,這當中的落差,或許才是觸發焦慮的引信。人心是有彈性的,我們的焦慮通常會隨著自身的「應變措施」,慢慢校準到適合自己的位置,應變措施越有彈性,起伏程度的影響越小。
      
    因此,我試著將「應變措施」拆分成六個步驟,分別針對「外界訊息」、「情緒反應」與「實際行動」。以下六步並非標準流程,較接近老生常談,每人領受程度不同,但希望至少能發揮一點作用,分別為:
        
    ● 主動掌握:下載Line@疾管家,花十五分鐘,好好了解病毒與疫情,然後轉達給你的家人,特別是不擅用網路的老年族群
      
    ● 減少干擾:只接收官方訊息,其餘小道消息跳過
      
    ● 接納焦慮:焦慮沒問題,絕望才糟糕,第一個月內都會有起伏,這表示你正在解決問題,但請記得確認焦慮來源
      
    ● 設定停損:想像你最擔心的情況,然後比對官方訊息,找出落差,調整焦慮狀態,別讓想像力惡化整件事
      
    ● 放鬆身心:放鬆有各種形式,不一定只能做腹式呼吸。返家後好好沖個澡,喝杯熱茶或小酌一番,追劇也是個好選擇
      
    ● 採取行動:勤洗手,注意體溫,在需要的場合戴口罩,避免往疫區走,如有異狀儘速就醫。台灣目前所有確診病患都恢復良好,相信專業吧。
          
    關於防疫訊息,請信任專業,別無他法
    關於情緒起伏,請允許焦慮存在,但別讓想像力搞砸一切
    關於實際行動,請做好防疫措施,穩健迎接變動
      
    情緒的穩定程度,影響著大腦的應變能力。病毒變異無法受控,但無論疫情如何變化,只要心定,腦袋自然澄明,把握原則,就有足夠的穩定度去迎接門外的世界。
      
    相信專業,保護自己,台灣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