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lab126台灣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lab126台灣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lab126台灣產品中有15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70萬的網紅VOGUE Taiwan,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VogueCover Vogue Taiwan在六月同志驕傲月的封面人物就是旅居米蘭的台灣跨性別變性模特兒Aura!我們用溫柔的粉紅色,用蔚藍大海的自由與包容,一起歌頌性別的力量。 完整封面故事請看:https://bit.ly/2SEn4tb 「如果你身邊有像我一樣Diversity、跨性別的...
lab126台灣 在 小竹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5-08 12:20:51
是一間會令人印象深刻的店😊 @monsoontaiwan 主打台灣茶及創意的客家料理 光從menu的菜名就覺得很有趣 而且會跟著季節菜單也會有所變更唷 -客家不要炒 首圖這道真的很美味 第一次吃到脆脆的米粉 外層是用豆皮包裹豬肉、芹菜等食材 搭配醬汁真的很好吃😋 對了老闆說因為客家人不太吃牛,但又想...
lab126台灣 在 VOGUE Taiwan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VogueCover
Vogue Taiwan在六月同志驕傲月的封面人物就是旅居米蘭的台灣跨性別變性模特兒Aura!我們用溫柔的粉紅色,用蔚藍大海的自由與包容,一起歌頌性別的力量。
完整封面故事請看:https://bit.ly/2SEn4tb
「如果你身邊有像我一樣Diversity、跨性別的朋友或孩子,盡力的接受和愛他,你不會後悔的。如果是跟我一樣的朋友,不用急著去證明自己,反而要花時間接受自己、接受自己,並內在和外在的強化自己,有一天時間會替你證明一切。」──Aura
VOGUE 6月號雜誌 6/1起,可在Vogue Shop、博客來、誠品線上預購;6/3起,於全台7-11超商、誠品書店、金石堂及各大連鎖書店均可販售。
訂閱VOGUE電子版 >> https://pse.is/QRM7E
訂閱VOGUE雜誌 >> https://pse.is/RMU9F
Editor in Chief: Leslie Sun
Photographer: Chou Mo
Stylist: Joey Lin
Model: Aura Tao @The Lab Models Milano
Text: Nicole Lee
Hair: Miley Shen
Makeup: Shin Tsai
Executive Editor: Christy Yang and Nicole Lee
#VOGUEJUNEISSUE #VogueTaiwan #Vogue6月號 #GenderIssue #跨性別模特兒
lab126台灣 在 新‧二七部隊 軍事雜談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台灣時間23日凌晨時分,火箭實驗室(Rocket Lab)「電子號」(Electron)火箭完成104枚大小衛星運載入軌
lab126台灣 在 蔡依橙的閱讀筆記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問:明白自己的興趣不在研究,但所處醫院還是不免要求。私心覺得寫 impact 不大的 paper 沒有意思,但評估自己的能力及時間,大概也只能朝這方向努力。做研究的心態總是交差性質,請問如何讓自己的研究不流於為寫 paper 而寫 paper?
答:(蔡依橙 / 原刊載於 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 課前問答)
好問題!我也想過,以下分享我的思考、決定、努力與結果。
你一定聽人說過,做基礎研究,分數比較高,可以考慮找個老師合作,全力提供計畫經費、檢體、偶爾進實驗室,然後負責寫作就行。但我真的去實驗室做過,發現我對 pipet 沒有愛,跑出來的膠,一看就知道這些器材試劑們也不愛我。醜到什麼程度?不要說投稿不能用,連翻拍放上 PowerPoint 秀給人看,自己都覺得不好意思。
就算有了高分文章,如果自己不能感到驕傲,在人家問的時候,沒有熱情,那這樣有意思嗎?當然沒有。
所以,如果您上 PubMed 搜尋 I-Chen Tsai,出來的文章中,大概有 2 篇左右的 wet lab 都不是我的(是英文名字跟我一樣的人)。我只專心做放射科相關的研究,而且所有的研究都跟我的臨床工作有關,可能是心臟電腦斷層、血管電腦斷層、CT-guided lung biopsy。因為我在住院醫師的時代,就給自己立下一個標準:
「我希望,當別人拿著我的發表清單,隨便指出一篇我 PubMed 上的 publication 時,我可以很驕傲的、很熱情的,跟人家介紹:這篇文章是因為我遇到什麼問題?我看到什麼有趣的事情?我跟誰合作?我用什麼方法解決?我為什麼投在這本期刊?」
因為堅持這樣的自我要求,所以我不會為了「現在流行什麼可以登在高分期刊」就去做,像是幹細胞、癌症 cell line 等,都有人勸我:「人家已經建立這個 pathway 了,你就進實驗室,跟老師領個主題作,又是一篇 5 分的,可以啦!」我很感謝許多善意給我建議的師長朋友,但人生是自己的,我還是頑固的在「我的臨床工作」上做突破。
因為我認為,只有專注,才能看到別人看不到的東西。只有自己在意的事情,才能喚起最強的熱情。
這樣堅持,當然有代價。代價就是我的論文,往往 impact factor 不高,多數都在 1 到 4 分之間,ranking 也普通,多數 Q2 / Q3 而已。
這是因為在 JCR 的分類中,很多小科都是跟人家合的,像是放射科跟腫瘤和核醫一起排,列表出來看,頂尖期刊幾乎都要做點 wet lab 或 multi-center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才比較容易衝高引用率,既然不是我想要的,就承受可能的批評,堅持自己的路就好。
像是吳昭慶醫師,在神經外科的頂級期刊 JNS: spine 都做到進 editorial board,這是專業上非常高的榮耀,專業、技術、外語能力、學術成績都要頂尖,才有可能被邀請。
JNS 系列雜誌是神外領域的聖殿,結果分數也不過 2.696,被分到的 clinical neurology 或 surgery 分類中,都只能算到 Q2 期刊。這表示,impact factor 與 ranking 真的只是參考,有太多專業領域,在這樣的分類與排行中,沒辦法被正確的呈現。
台灣升等,講求 impact factor,在這樣的環境,堅持 impact,是「大家都會講,但大多數人都沒在做」的,新思惟的講師們,都是我的朋友,也跟我是同一類人,我們堅持 impact。長久下來,世界也會看見。
用國際上評估研究者最廣泛使用的 h-index 評估,我們的成績都不錯,表示在世界上,我們寫的東西有人看、有人引用,發揮了真實的 impact。
如果你用 Google Scholar 搜尋,會發現我早年一篇做先天性心臟病的論文,雖然很有開創性,但個案數少,研究方法因我當年的知識能力和環境而受限,以今日眼光看實在不是很嚴謹,所以登在 Pediatric Radiology 這本現在也只有 1.465 分的期刊,當年還曾一度跌破 1.0。
不過,Pediatric Radiology 卻是「全世界」做兒童影像診斷領域,大家都看,且內容最好的期刊。只是因為這個領域人數不是太多,加上也很少做基礎研究,所以 impact factor 不高,跟其他的主流期刊一起排,ranking 也低。
但是,這篇文章卻已經被引用 113 次了!為什麼?因為這篇文章創新,這篇文章證明技術可行,這篇文章的方法細節都寫得清楚,你在自己的醫院就能做。全世界有看到這篇文章的人,都可能開始試著做,提供臨床服務,甚至撰寫論文。而這些人寫出來的論文,就一定會 cite 這篇文章。
這就是 impact。
學弟您剛好跟我同科,希望這個例子能夠給您一些鼓勵。讓您在堅持 impact 的路上,當被人笑 impact factor 低、期刊 ranking 差、不懂得做主流議題搭順風車時,能多點勇氣,繼續下去。
因為,人生是我們自己的。
🎯 作為研究新手,新思惟課程協助您......
√ 不再害怕統計,讓你親手畫出數據圖。
√ 入門稿件寫作與準備要訣。
√ 投稿期刊選擇策略。多元文體與學術參與。
√ 還是寫不出來?過來人時間安排建議。
眾多校友從 0 到 1 突破困境,校友們平均每月 40 篇論文發表,最高單月 55 篇!2020 許自己一個有論文的未來,年初投資自己,年底 PubMed 有你!
🎯 一天弄懂「寫論文」、「統計」及「投稿」。
➠ 2020 / 6 / 13(六)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
➠ https://mepa2014.innovarad.tw/ev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