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icd意思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icd意思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icd意思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icd意思產品中有7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428的網紅劉南琦臨床心理師,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手機遊戲成癮是精神疾病?去你的~~ 今天的頭條,莫過於國衛院發表的手機遊戲成癮量表。 我對量表的研發並沒有太多感覺。通常量表只是去證實了我們本來就知道的、再明顯不過的問題,然後有個分數依據而已(可預料到會被部分家長誤用,並拿來當指責小孩的工具),重要的是,接下來呢。 但對於接下來記者很用力強調...

  • icd意思 在 劉南琦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0-08-18 08:51:14
    有 60 人按讚

    手機遊戲成癮是精神疾病?去你的~~

    今天的頭條,莫過於國衛院發表的手機遊戲成癮量表。

    我對量表的研發並沒有太多感覺。通常量表只是去證實了我們本來就知道的、再明顯不過的問題,然後有個分數依據而已(可預料到會被部分家長誤用,並拿來當指責小孩的工具),重要的是,接下來呢。

    但對於接下來記者很用力強調的,「遊戲成癮已經被列入精神疾病」這件事,我覺得很賭爛~~~~為什麼每天在精神科工作的人,竟竟然不知道這件事?

    這就像記者狂報導林志玲懷孕的消息,但林志玲本人卻不知道自己懷孕的意思一樣。(咦~)

    首先我要說明,把手機遊戲成癮(Gaming Disorder)列為精神疾病的,是WHO。所以國衛院發表的研究,也以此為依據。

    But,WHO的診斷系統ICD與美國精神醫學會的診斷系統DSM是不同的。

    目前DSM並沒有把遊戲或手機成癮列為精神疾病,沒有,沒有,沒有。(很重要,講3次),所以,精神醫療專業工作者,包括我,也就不會把手機或手機遊戲成癮當成疾病來處理。

    非物質使用的診斷得小心翼翼,目前只有賭博問題,會被DSM列入非物質成癮疾病,除此之外,甚至連手機相關成癮問題,目前都未列入疾病範疇。

    *
    為什麼美國精神醫學會目前不列?

    因為非物質成癮的成因很複雜,貿然貼上標籤就會轉移對其他問題的注意力。

    這就是DSM雖然對網路成癮問題很關注,但遲遲不願意做出診斷的原因。因為這不是診斷就能對症下藥的問題,它,甚至扯到家庭互動的關係議題。

    當它變成一種病之後,家長就會轉移自己可能造成孩子壓力的焦點,彷彿叫孩子吃藥與就醫,問題就能解決了。

    誰都知道非物質成癮的心理因素很多,絕對不能把網路成癮購物成癮,和海洛因與安非他命放在一起,這些沒有明顯生理戒斷症狀的行為,請問可以貿然定義為疾病嗎?

    如果我可以和家人和樂融融,沒有學業與人際壓力,我為何一定要埋在手機世界裡呢?

    *
    為什麼我賭爛?

    因為~~~我不相信WHO,對,就是不相信。

    很簡單,我到底要相信譚德賽的WHO,還是美國精神醫學會?當然是美國精神醫學會。撇開政治意識的問題,WHO是針對所有國際疾病,內科外科生理心理的所有診斷,美國精神醫學會是針對精神方面的專業研究,若要看精神疾病診斷,請問,哪個比較有說服力?

    你想相信一個包山包海無所不包的診斷標準,還是一個專精於精神衛生領域的診斷標準?

    這樣的研究報導出來後,可能會造成不小的震撼,因為遊戲大廠一定抗議到底,畢竟是20億的遊戲人口市場,接著就會模糊成癮的問題焦點,造成玩手遊和不玩手遊兩個族群觀念上的落差。

    我想,我寧願專注在手機過度使用背後的干擾因素,把整個家庭與校園問題納入來討論,這遠比貼個疾病標籤重要多了。

    #校園手機世代親職講座開始了
    #要預約請早謝謝

  • icd意思 在 嗨KiKi生活手記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0-03-07 21:55:40
    有 68 人按讚

    #熱愛購物是疾病!? #六大行為警訊 #心理因素
    「這集很有意思,我看的當下真的感覺內心有被暸解、安撫到。」今天聽到這樣的回饋,我感動到不行 Q///Q

    人們的很多行為都源自於渴望被看見、被暸解、被安慰,購物狂也不意外,以前還有電影《購物狂的異想世界》將購物狂拍成愛情喜劇,如今隨著網路發達,這個情況越來越嚴重,已被第11版《國際疾病分類標準》(ICD)正式納為疾病,表示這個議題越來越受到重視,看看你或者身邊周遭的人有沒有這些行為(症狀)呢?其實他們需要的,是更了解自己,也更多些關懷。

    #衝動購物 #購物狂 #剁手族 #卡奴 #怎麼辦

  • icd意思 在 王姿允醫師。我的無齡秘笈。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19-06-05 12:25:15
    有 1,381 人按讚

    [預防感冒吃什麼?談維生素神話跟蛋白質和微菌的重要性]

    忽冷忽熱的梅雨季節,讓最近呼吸道症狀的病人劇增,關於「增加抵抗力」和「預防感冒」要補充什麼營養素,幾乎是日經文了,每過一段時間就會有某種維生素的造神運動出現。

    例如2017年一篇標題是 “Vitamin D supplementation to prevent acute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s: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individual participant data”(補充維他命D以預防急性呼吸道感染:對個別參與者數據進行系統評價和薈萃分析)的研究,更是讓維生素D取代了維生素C變成了預防感冒新星。

    但是這個研究有幾個問題:
    1. 「急性呼吸道感染」的ICD-10診斷碼叫做J069,「急性鼻咽炎(感冒)」叫做J00,根本不能一概而論,呼吸道感染那麼多,不能得到「可以預防感冒或流感」這種結論。
    2. 這篇論文有諸多限制,責任編輯下了一個評論:”Current evidence does not support the use of vitamin D supplementation to prevent disease, except for those at high risk of osteomalacia (weak bones and muscles due to low blood vitamin D levels, currently defined as less than 25 nanomoles per liter)”意思是認為目前的證據不支持維他命D補充劑可「預防」除了骨軟化症之外的疾病。
    3. 研究的「正相關性」完全不等同於「因果性」,以驗血維生素D缺乏的人來說,補充絕對是對身體各方面正常運作有好處,但對於同樣沒有缺乏的人來說,多補充能有「額外」的預防效果?這點我持保留的態度。

    繼維生素C神話破滅後(參考:https://www.vox.com/2015/1/15/7547741/vitamin-c-myth-pauling)我個人對於維生素D的造神運動也抱持悲觀態度,目前有因果證據的,只有在預防及治療骨骼肌肉相關疾病,2017年的研究只能告訴我們,不管有沒有缺乏,每天補充維生素D800-2000單位是安全的,但無法說服我能「預防感冒」。

    不過真要我說的話,蛋白質攝取缺乏的人抵抗力會下降,倒是有證據可循。我們的抗體原料來自蛋白質,微菌分解蛋白質的代謝產物跟免疫訊號有關,過去許多研究都證實營養不良會引發免疫失能,包括先天跟後天免疫反應、皮膚跟腸道上皮細胞屏障受損。在2018年《疫苗》期刊有一篇研究,是關於蛋白質跟微菌是否會影響口服輪狀病毒疫苗的功效。

    研究將豬分成四組後給予疫苗,再令其感染:
    1. 無菌(GF)+蛋白質充足飲食(PS)
    2. 無菌+蛋白質缺乏飲食(PD)
    3. 移植嬰兒微菌(HIFM)+蛋白質充足飲食(PS)
    4. 移植嬰兒微菌(HIFM)+蛋白質缺乏飲食(PD)。

    結果發現,不管是有沒有移植微菌,蛋白質充足的豬都比缺乏的更減少腹瀉的產生,但是病毒的濃度高峰跟散播、平均持續時間只有HIFM+蛋白質缺乏的豬身上特別高跟時間長,這個結果顯示:
    (1)蛋白質缺乏對所有先天、T細胞、細胞免疫反應有負面影響。(2)微菌扮演的角色是負面影響,蛋白質缺乏的情況會造成微菌的失衡,使免疫反應受阻,影響了疫苗的效力,白話:不給蛋白質吃就搗亂(🎃萬聖節的概念)

    結論:蛋白質缺乏會影響身體微菌對免疫的正常功能,預防感冒的不二法門就是蛋白質攝取充足,微量營養素適當,勤洗手睡飽多喝水,保持適量活動,高危險群記得相關疫苗注射,出入公共場所記得戴口罩還有注意保暖通風喔!

    Reference:
    1. BMJ 2017; 356 doi: https://doi.org/10.1136/bmj.j456 (Published 15 February 2017)
    2. Vaccine. 2018 Oct 8;36(42):6270-6281. doi: 10.1016/j.vaccine.2018.09.008. Epub 2018 Sep 12.

    #Tammy Wang打到這兒快點拿杯蛋白補充品來喝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