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羽葉甘藍蔬果沙拉佐垮頌。
對,我不是寫可頌而是垮頌,這個典型法式早餐的主食croissant,用法文唸的發音真的是垮頌,法文字尾的子音不發音。
今天一早的心情沒有很美麗,除了陰雨天的影響之外,也實在是看夠了社群平台中親友之間互相傳遞進而逐漸養大的恐慌。
疫情的更新很重要,防疫也很重要,但是...
:
羽葉甘藍蔬果沙拉佐垮頌。
對,我不是寫可頌而是垮頌,這個典型法式早餐的主食croissant,用法文唸的發音真的是垮頌,法文字尾的子音不發音。
今天一早的心情沒有很美麗,除了陰雨天的影響之外,也實在是看夠了社群平台中親友之間互相傳遞進而逐漸養大的恐慌。
疫情的更新很重要,防疫也很重要,但是心情的平靜更是抗疫長戰時期的致勝關鍵。
我們開始互相攻擊,除了有心政客藉此機會炒作民族仇恨,打開臉書對防疫老鼠屎的指責發文遠多過對疫情本身的更新;然後我們開始奔相走告要搶購什麼。今天一早在LINE群組看到媽友之間不斷在貼圖告知哪個賣場的物資被搶光了、要網購時不管腦中想到什麼物品都是售完的狀態,忍不住嘆了一口氣,此時最不需要的就是對抗疫毫無幫助的集體恐慌(mass panic。
之前在進行翻譯的書中有讀到羊群的從眾性(herd behavior),羊群依賴領頭羊的帶領,當羊群大規模移動時,領頭羊往哪走牠們全都會跟著走,如果領頭羊遇到懸崖決定往下跳,全部的羊群真的就會跟著往下跳。如果有哪隻羊是清醒的決定踩煞車,很不幸的,牠只會被後面的羊群推擠下崖。
以下摘自國家教育研究院雙語詞彙學術名詞暨辭書資訊網對群眾心理學的一段名詞解釋:「除了麥獨孤與池特還主張群性本能是群眾的重要成因外,這些早期的群眾心理學家都根據催眠(hypnotism)與暗示作用(suggestibility)立論,認為置身群眾中的個人比較容易受暗示與影響,因此在群體的鼓動與心理的傳染作用下,往往不自覺的融入集體的心理狀態。在群眾裡的人都顯得比較情緒化,心智能力與道德意識減低,因此可能發生不理性與不負責任的集體行為。
今天的英文,暫停催促用語的播出,簡短的用一個句型來收尾吧。
The last thing/person.... 這樣的句型很常用,the last thing直翻是最後一件事,換句話說,就是最不想要、最不需要的一件事,才會排在優先順序的最後面。
例如:You are the last person I would like to go out with. 你是我最不想出門約會的對象了,實在有點殘忍。
又例如:Sammi is the last person I'd expect to see in a pub. 我完全沒有料到小珊會在pub出現(可能平常給人乖乖牌的印象)。是不是很好用的句型呢?
The last thing we need during a plague is unnecessary panic. Please remain calm, and try not to respond to any irrational messages. Have faith, we can surely get trought this. 在疫情盛行期間我們最不需要的事情就是無謂的恐慌了。請保持冷靜,盡量不要對任何不理性的訊息做出回應。只要有信心,我們一定可以度過難關。
最後的最後,我想引用兩段名言。
第一段是小羅斯福總統在他第一次任期的就職演說中所提到的;當時的時空背景是美國1930年代的經濟大蕭條:他說 “the only thing we have to fear is fear itself - nameless, unreasoning, unjustified terror which paralyzes needed efforts to convert retreat into advance.” 我們唯一值得恐懼的就是恐懼本身——這是一種難以名狀、盲目衝動、毫無緣由的恐懼,足以使人們轉退為進所需的努力全都喪失效力。
轉頭看看現在的美國總統...唉。不釜底抽薪也就罷了還拼命火上加油。
另一段是美國神學家Reinhold Niebuhr著名的寧靜禱詞(Serenity Prayer):“Grant me the serenity to accept the things I cannot change, the courage to change the things I can, and the wisdom to know the difference.” 神啊,請賜給我足夠的淡定來接受我無法改變的事情、足夠的勇氣來改變我能改變的、足夠的智慧來辨別兩者之差別。
如果大家對於台灣的時鐘先生以及全體醫護人員所做的努力及犧牲有所認同,請不要再用無謂的恐懼與恐慌去抵銷他們的負重前行了。
我們淡定接受現實、努力掌握自己能掌握的(吃健康的食物、避免出入人多的場合、多運動勤洗手等等),用足夠的信念來抵抗集體的焦慮,做那把逆水行舟的槳,而這樣的槳,越多把越好。
#自己煮早餐
#在家吃早餐
#早餐吃什麼
#早餐日記
#文科太太
#文科太太的廚房
#文科太太的早餐英文教學
#文科太太的早餐英語教學
#eatathome
#homecooking
#breakfast
#breakfastideas
#healthyfood
#healthymeals
#food
#fooddiary
#foodphotography
#foodporn
grant用法 在 Alexander Wang 王梓沅英文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從哥大教授的 email 中學到 “enlist” 這個字】
一直以來,哥大的恩師教授的英文寫作、用字,都是我仿效的對象之一。
好幾年前了,有一次教授寫 email 給我想要請我協助宣傳紐約哥倫比亞大學教中文的學程 (TCSOL) ,裡頭寫著 “I would like to enlist your help to…”,當時我看到時覺得有趣。
因為從前我對於 enlist 的學習,都是跟當兵入伍有關係。看到 “enlist your help” 我 #猜得到意思,但我沒有就此打住,因為我對學習英文的目標一直都不只是考試,而是我要用得出來、用得好、用得道地。
我於是查詢了「搭配詞」和「英英字典」,發現 enlist one’s help / enlist the help of sb 常常用在「請~協助你做什麼」的狀況下。
以「主動字彙」而言,我可能更常用 seek your help、solicit your assistance,但因為這封 email 的關係,我 #多了一組主動字彙。
後來,因為我的大腦「#注意」到了這樣的用法,閱讀、或聽英文時他們當然就更容易 #跳出來。
例如,Adam Grant 的 Think Again 一書當中 (p. 86) 就寫了 “When I write a book, I like to enlist my own challenge network.”
我用 Notion 打造的 #3D英文筆記術 英語資料庫當中,就充滿著很多這樣豐富、扎實的學習。這樣的學習,我已經做了將近 10 年。在美國念研究所時,不只一次被美國人開玩笑的說「我覺得你的英文比我好欸。」
現在我要把 #這些方法全部分享給你,誠摯歡迎你加入我的 3D 英文筆記術課程,從此改變你的 #記憶 方式、#筆記 方式、#學習 方式!
🔥 好消息是在 8/31 前妳可以 #內信 我領取 #折扣碼 用最便宜的方式加入這個近 4000 個學生一起學習的課程!
《3D 英文筆記術》課程 :
https://hahow.in/cr/ntealex-3dnotetaking
Happy learning!
grant用法 在 酒心智庫 Spirits & Wisdom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你試過用法式甜點來搭威士忌嗎?👀
格蘭冠單一麥芽威士忌全新品項 Arboralis🌞
輕盈柔美不膩口的 #輕雪莉 威士忌
與美福大飯店Moment Café & Bakery攜手獨家特製四款法式甜點
並由Howard以幽默風趣的口吻
帶您一起體驗優雅的春季微醺夜🌸🍃
【品飲酒款】
🥃THE GLEN GRANT ARBORALIS, 40% vol
🥃THE GLEN GRANT 10 YEARS OLD, 40% vol
🥃THE GLEN GRANT 12 YEARS OLD,43% vol
🥃THE GLEN GRANT 18 YEARS OLD, 43% vol
🥃THE GLEN GRANT神秘加碼酒款
活動詳見下方連結
https://www.accupass.com/event/2103230356541084153108
限量席次,敬請把握!
#格蘭冠 #ARBORALIS #輕雪莉
「未成年請勿飲酒,禁止酒駕」
grant用法 在 李怡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人生話題選篇(之12)
(舊作中有幾篇談到不與污衊者論戰和魯迅的名句。)
論辯的第一法則
(初刊於2014年02月16日《蘋果日報》)
我年輕剛開始寫作時,年少氣盛,喜歡向知名老作家挑戰,寫些批評他們的文章。但即使文章獲刊出,也幾乎從未得到老作家的回應。後來一位報壇老前輩對我說:寫文章的第一法則,就是千萬不要跟銷路比你少、影響力比你低的報刊或作者開筆戰。我頓有所悟,從此記住這一條。
但老來又有些改變,就是覺得做人是不是要如此「計算」。美國有個年輕的心理學教授Adam Grant,研究成功人士的行為動機,概括世界有三種人:「索取者」(takers)只在乎自己的利益;「給予者」(givers)樂於貢獻與分享;而「互利者」(matchers)凡事以互利為原則。他說,多數人認為,給予者總是犧牲自己的利益成全別人,所以最吃虧。但他發現,社會上最成功的人,也是給予者。例如,業績最好的銷售員、理財顧問,都會把客戶利益放在第一位。他們的優異業績多半來自於在客戶心中建立的信任和信譽。索取者、給予者和互利者都能成功,但是給予者的成功有個特別之處:他們能造成多贏局面,同時替自己和他人創造價值。因此我也漸漸改變不與低水準者爭辯的態度,而是從善良願望出發,傾向於作一個「給予者」,即把自己看到的問題、現象向強辯者指出,不是想要在辯論中爭勝,而是希望能把道理說清楚,促人反省。儘管我自己的見地也不能說就是對的。
反應並不理想。因為有些人就是不能面對諍言,總把好心當惡意,把道理扯上動機,而且永遠要像小孩吵架一樣,爭着講最後一句話。罷罷罷,對於在錯誤道路上越走越遠的人,我大概也只好遵守論辯第一法則了。
知識分子的人格墮落
(初刊於2015年06月28《蘋果日報》)
三十年前,我脫離左派陣營後,在學識、見地和人格上,深受兩位學者影響,一是徐復觀教授,一是勞思光教授。1981年,我分別對兩位大學問家作訪問。他們都談到知識分子的問題。勞教授認為中國和香港特別需要知識分子的努力,因為觀念的建立,對客觀事理的了解,不是依靠媚俗言論可以成功的,它要靠知識分子以理性態度、堅持公平要求、提倡嚴格思考,才能為社會未來發展建立普遍基礎。徐教授則認為中國知識分子受兩千多年專權政治影響,崇拜權勢,有奶便是娘,早已把傳統文化中「以天下為己任」的基本價值丟掉了。他對香港和海外知識分子的看法是負面的,他說,他們口頭講愛國,實際上愛權勢;他們自己不願意在中共統治下生活,卻要叫老百姓去接受。對於毛澤東整知識分子,他說:「中國知識分子最缺乏的是人格,毛還要他們更沒有人格」。經過幾十年的扭曲人性的鬥爭,知識分子的人格更趨墮落。
西方關於知識分子的定義,不僅指有知識的人,而且是能夠以懷疑和批判的眼光,為社會提供理性、公平和獨特見解的人。知識分子一定要跟權勢保持距離,對掌權者永遠抱置疑態度。依附權力的知識人,被戴上「公共知識分子」的帽子,應感羞愧。
中國成語有「文人無行」,即指知識人多沒有品行。徐復觀講的缺乏人格,崇拜權勢,是其中要害。凡依附權力者,也會藉對掌權者出謀獻策來自抬身價,其中之一是以其酸澀多忌之心,獻策整其他文化人。魯迅說,對這樣的人,「最高的輕蔑是無言,而且連眼珠也不轉過去」。
魯迅:沉默是最高的輕蔑
(初刊於2015年7月20日香港電台節目一分鐘閱讀)
今天介紹魯迅的一句話:「最高的輕蔑是無言,而且連眼珠也不轉過去。」
這句話出自他晚年文章《半夏小集》,是針對一些本身不夠班卻不斷向魯迅攻擊的「癩皮狗們」的。
文章先引用莊子的句子「在上為烏鳶食,在下為螻偉食」,意思是死後的身體,大可隨便處置,因為橫豎結果都一樣。但魯迅表示,他「沒有這麼曠達。假使我的血肉該餵動物,我情願餵獅虎鷹隼,卻一點也不給癩皮狗們吃。養肥了獅虎鷹隼,它們在天空,岩角,大漠,叢莽裏是偉美的壯觀,捕來放在動物園裏,打死製成標本,也令人看了神旺……。但養胖一群癩皮狗,只會亂鑽,亂叫,可多麼討厭!」他又引用法國文藝批評家聖·蒲孚(Sainte-Beuve, 1804-1869)的話:「明言著輕蔑什麼人,並不是十足的輕蔑。惟沉默是最高的輕蔑。」,接著,寫了前面那句話。後來,作家張愛玲在回應污衊者時,也用了魯迅這句話。
許多人向名人挑釁,其實很想得到對方反駁或回應,這樣就抬高了自己身價。我年輕時有老報人對我說:辦報紙、寫文章的第一法則,就是永遠不要跟比你銷量少的報紙或比你影響力低的人開筆戰。
早前,談到日本主流醫療界,對主張癌症不須治療的近藤誠採取「無視」的態度,即不去評論,日本有一個說法,叫「默殺」,據說就是秉承了魯迅的「最高的輕蔑是無言」的姿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