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一起避開雷公司
前陣子各公司陸續採行WFH (Work From Home)後,逐漸地有些員工對於自己公司的政策從期望到失望,到最後不抱任何期待。在這樣的背景之下,越來越多人看清公司。
「公司根本枉顧員工性命,完全不在意員工」這是我朋友私底下向我抱怨的。後來我又在網路上看到了此篇文章:一場疫...
#留言一起避開雷公司
前陣子各公司陸續採行WFH (Work From Home)後,逐漸地有些員工對於自己公司的政策從期望到失望,到最後不抱任何期待。在這樣的背景之下,越來越多人看清公司。
「公司根本枉顧員工性命,完全不在意員工」這是我朋友私底下向我抱怨的。後來我又在網路上看到了此篇文章:一場疫情,看破公司嘴臉?美國出現「憤怒離職潮」。再後來,我身邊還真的有朋友因為受不了每天出門冒染疫風險,決定轉職到採行WFH的公司。
我始終相信「見微知著」的道理,就像去面試你會觀察公司氣氛:大家是有說有笑地在討論、還是空氣中瀰漫著肅殺之氣?
而這次疫情不正是一個非常好的時機觀察各個公司嗎?觀察一間公司是否有人性、制定政策有彈性,或是完全以公司為優先、毫不在意員工呢?
再進一步想,你會想待在哪種公司呢?
這篇文章將會分享:
1. 疫情之下,各公司的居家辦公政策。
2. 5成3的人不滿意公司WFH政策,到底是哪些公司?
3. 從疫情之中,我們可以學習到什麼?
【疫情之下,各公司的居家辦公政策】
在政府宣布三級警戒後,可以看到許多公司即時地公佈防疫政策。
政策範圍大致上包含人流管制、提供預算、其他福利:
∙ 人流管制:公司全體在家上班、員工分流上班、有業務必要的人才須進公司
∙ 提供預算:提供WFH軟硬體設備(如:線上會議環境, vpn)、提供預算讓員工採買WFH所需設備
∙ 其他福利:若需到公司可搭計程車並且報帳、提供防疫給薪價...等。
基本上以上情形是比較「好」的狀況,目前為止,仍然有許多人每天都得進公司。那再來看看大家對於公司政策的反應如何?
【5成3的人不滿意公司WFH政策,到底是哪些公司?】
截至7/2為止,根據一份匿名的「企業防疫政策普查」資料(共7521則回應),滿意度1-5分中,竟有53%的公司分數是低於3分的。在此以3分之上與之下定義為「及格」、「不及格」界線,令人訝異的是及格公司竟僅佔34%,由此可見多數人仍對居家辦公政策不甚滿意。
而多數不滿意的理由,以下擷取幾則:「公司不開放居家辦公,只是移動同仁到不同的辦公區域」「公司無危機意識」。
不滿原因主要分為以下幾類:政策標準是否適當、制定政策是否有效率 、缺乏防疫觀念
∙ 政策標準是否適當:「有筆電才能WFH,而公司部門只有高層跟少數人才有」「沒必要進公司上班的人員卻實行分流制度」「防疫做表面,分流只差半小時」
∙ 制定政策是否有效率 :「訊息慢半拍」
∙ 不見棺材不掉淚、缺乏防疫觀念:「有員工確診公司才採居家辦公」「不顧公司死活、一切以公司利益為優先」
可以看出,多數人最在意的是公司是否讓員工感到安全感、以及是否能夠即時做出相應的政策。
小結:
至於被評為「不滿意」的公司中傳產比例較高,而員工「滿意」的公司多為外商、科技業,這也不難理解為何許多人擠破頭想擠進後者。
【從疫情之中,我們可以學習到什麼?】
除了憤怒,我認為更重要的是放下這些情緒,趁這個機會好好思考:「這個憤怒我真的那麼在意嗎?」「我究竟想要從工作中獲得什麼?」。
如果你最在意的是「公司需要照顧員工」,而現在待的公司並不是,那就離開,到你想要去的地方。
或如果你最在意的是薪資勝過「公司有沒有對我好」,那儘管現職公司並沒那麼照顧員工,我還是會認為不該意氣用事冒然離職。
【我自己的看法】
我自己則當然在意公司有沒有人性、制定政策彈不彈性,我並不想待在一個「完全以公司利益為前提」又笨重的企業環境。這個世代不都很強調員工要有彈性、要有創意,但真的遇到問題時,又有哪些公司可以游刃有餘的接起並化解難題,建議大家好好觀察。
另外,連遇到難題都沒辦法好好解決的公司,你究竟期望它做什麼大事?有多好的展望?在匿名問卷中,看到許多公司不為所動,或是走一步算一步,他們不一定是沒看到問題,而是不知道怎麼應對、就先將就吧。那試想若今天遭遇到的是公司治理上的危機,你期望它能做出多好的決策嗎?
【結語】
人生本來就充滿選擇,世界上沒有所謂的dream company,一切都是選擇而已。我認為趁這個機會除了能夠好好發現一間公司的真面目之外,更重要的是能夠藉機反思「工作對我來說,想要得到的是什麼」?
共勉之。
【留言一起避開雷公司】
最後,如果大家有興趣拿到這份神秘的匿名「企業防疫政策普查」資料,歡迎在下面留言tag 2位也需要避開雷公司的朋友:「@ @讓我們一起避開雷公司」
我就會私訊給你這份資料呦^__^
(資料僅供參考,不代表本人言論)
✨覺得實用的話趕快收藏起來,或是分享給你覺得也會需要的朋友們!
喜歡這篇文的話不要忘記按個❤️,並追蹤: @oli_chases
#疫情 #居家防疫 #防疫 #居家辦公 #離職 #辭職 #工作 #新鮮人 #covid_19 #workfromhome #quit #wfh #pandemic #job #career #industry #cpg #fmcg #oli_chases #oli_works
fmcg有哪些 在 小金魚的人生實驗室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業務100問 #01 #業務必備的特質
●○●
#文章的起源
自從我寫了我最想要被認識的個人標籤是「#一名優秀的業務」之後,讀者開始回信提問關於業務的問題。我覺得你們真的是我的靈感來源,因為有你們,所以我才有源源不絕的內容可以寫。
我自己是一個完全不排斥讀者詢問問題的人,過去我自己寫過了
① 職涯100問(已完結,可參考blog)
② 寫作100問(現正熱映中)
③ 電子報100問(現正熱映中)
於是我決定,加上第四個「業務100問」,這其實也是一種業務能力,就是展現你自己對於某種主題的深入程度,一般人可以寫個10篇、20篇,但是我可以寫100篇。如果你自己也是想要往某個領域發展,我非常推崇這樣的作法,你會發現當你寫不出來的時候,就可以該往外看點書、看點其他內容來增進自己的時候了。
我想在這個系列的主題談關於業務的事情,包含了我過去的業務心得、我的業務心法、我如何陌生開發、我如何面對挫折、我過去丟掉的案子給我的領悟、關於業務的好書等等。
回到我們這次的主題。
●○●
#讀者來信詢問:
你是怎麼定義你說的「業務」能力,這個業務必須具有哪些特質、能力、或者是應該對什麼事情有熱忱?
●○●
#我是一名怎樣的業務
首先,我是一名B2B業務,也就是Business to Business,白話的來說,我的合作客戶是以公司為單位,我們是公司對公司的合作。
我主要負責的產業是FMCG(快銷品產業),也就是民生必需品,這樣說好了,你去百貨公司晃一圈,那基本上都是我的目標客戶群。
●○●
#B2B的業務特色
B2B業務的特色就是銷售週期長(就是你要成交一單的時間是長的),我的經驗最短是半年,最長是以年為單位的。
另外,B2B業務因為合作對象是公司,因此,你要面對的對象是複雜的,不單單是一個部門,可能從業務、行銷、財務、技術都需要面對,也可能從專員、主管、總經理、董事長到創辦人都需要簡報,因此,你需要突破重重的關卡。
我常說,你不必尋求所有有關單位的同意,但是你不能讓有人是反對者,只要有人反對,那麼你的困難度就會提高。
最後,B2B業務的合作是金額是相對大的,我自己簽訂的訂單從百萬到千萬不等。因為金額大,所以前面的困難重重也就是合理的範圍。
●○●
#我是如何決定成為業務的
那我是如何看待業務需要的特色、能力或是應該要對什麼事情有熱忱呢?
老實說,這題對我來說,蠻困難的。
因為,我還真的沒有想過這個問題。
我會想要成為業務完全是一個意外。
我從客服主管這個位置離職之後,我開始思考我下一份工作要做什麼?
那時候,#我把公司裡面的人分成三種人:
① #有專業技能的人:ex 財務、法務、技術
② #行政類型的人:ex 人資、客服
③ #業務
第一個類型人都有一個硬實力,例如說會程式語言、會計系畢業、法律系畢業等等,這個對我來說,都為時已晚了。
第二個類型的人,就是除了第一類型與業務之外剩下的人,我認為是和我過去的經驗比較像,因此,我覺得未來繼續找這樣的工作也不是不行。
第三個類型的人是業務,是整間公司唯一一個會幫忙賺錢的單位,因為是把產品賣出去的。
#我過去從來沒有當過業務,所以,我想試試看,我的想法很簡單,如果我業務也做的不錯,那我就有2/3的職缺機會了,如果業務做得不行,那我就專心回到第二個類型,做個operation queen,也是個不錯的主意。
再加上因為我自己認為,一份新的工作,第一年在學習,第二年開始才是可以發揮自己的能力,因此,我告訴自己,我要做業務兩年,然後我們再來談是否放棄。
後來,我現在已經是第四年了,我不排斥這個角色,也享受在其中。
(當然我也是不排斥其他的發展的)
●○●
#我對於的業務的分類
我自己將業務分成四個level:
① level1:賣一個看得到的商品, ex 電腦、手機
② level2:賣一個看得到但你不會說他是東西,ex 獵人頭賣的是人才
③ level3:賣一個你看不到,但是可以用的 ex 系統
④ level4:買一個你看不到,是一個口號 ex 保育海洋
有前到後,你會發現,他的困難度提高,從to C 到to B,整個銷售週期拉長,不確定性提高。
對我來說,這正是迷人之處,因為你會發現其中有很多你可以挖掘的地方。
●○●
#我如何看待業務需要的特質
我一開始做業務也是每天崩潰,每天懷疑人生,每天都覺得不然我今天就提離職好了。
可是,我又個自己兩年的時間,而且我想要克服某些事情,因此,我就撐下去了。
到了今天,你問我說,我覺得擔任業務需要什麼特質。
我想想,或許是:
☑︎ #不放棄
☑︎ #解決問題
☑︎ #能找到其中的樂趣
但,以上這些,放在其他的工作又哪裡不需要呢?
如果真的要說一個的話,我會說:
「#好的業務員是會每天都唱迪士尼的歌給自己聽。」
說得是,業務做得好是應該,做不好要檢討,你就需要鼓勵自己。
這個世界上,不會有人鼓勵業務,因為業務的本質就是簽單,但是會檢討業務。
你要做的事情,就是不斷為自己加油打氣,找到解決的辦法。
這是我看得第一本業務的書籍《#業務之神》告訴我的。
從此之後,我每天都播放鼓勵的歌給自己聽。
在我絕望、不安、覺得業務真的好令人心生疲憊的時候。
我每天都放著聽。
業務真的不容易,但成就感巨大無比。
●○●
#如果你也想當業務
如果你也想要嘗試業務,我是鼓勵的。
不是人人可以勝任,但是值得挑戰。
你永遠不知道你會發生什麼事。
但我想讓你知道,#你有無限可能。
fmcg有哪些 在 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鋼鐵業的數位化並不像科技業那般有趣,通常沒有直接牽涉到消費者的轉型剩下的事幾乎都是「改善」、「強化」與「預防」,但鋼鐵製品卻是國防、基礎建設、航太、交通運輸的根本,因此有絕對重要性。
對這個擁有百年歷史的鋼鐵產業,數位轉型重點究竟有哪些呢?
fmcg有哪些 在 傑哥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行銷領域到底有哪些不同工作?】
之前答應了一位網友要好好解釋一下在巨大的行銷領域中,到底有哪些職務或是有哪些公司類型?因為同樣是「行銷」,其實做的事情可以天差地遠 — 難道行銷一定要靠創意?公關到底是幹嘛的?我想進奧美,但奧美到底在做什麼?我相信我也無法完整解釋清楚,我只能從我過去自己做過的不同職務,以及過去合作過的各種不同公司,簡單跟大家分享一下我覺得比較常見的行銷角色:
◼ 品牌行銷 Brand Marketing
◼ 通路行銷 Trade Marketing
◼ 媒體代理商 Media Buying Agency
◼ 公關代理商 PR Agency
◼ 廣告代理商 Advertising Agency
◼ 廣告製作公司 Advertising Production
◼ 數位行銷代理商 Digital Marketing Agency
◼ 社群行銷代理商 Social Media Agency
◼ 市場研究公司 Market Research
◼ 還有一堆在行銷領域中很難歸類的 …
*補充說明
1. Brand Marketing 是 FMCG 產業較常見的講法,大型企業常常會將 Product Marketing 跟 Marketing Communication(Marcom)切開。
2. Trade Marketing 也是通常是 FMCG 產業的講法,Channel Marketing 的講法更常見。
3. 通常 Art & Copy 是包含在 Creative team 中。
4. 基本上越大型的組織分工越細,就會有很多我沒描述到的行銷職位,而越小型的組織越整合,就很容易一個職位全包這些工作內容了 ...
當然,我的描述主要是根據我自己的經驗,但不一定每間公司都是這樣定義這個職務、我也有可能有描述不妥的地方,歡迎業內人是補充或修正我的說法囉!
想要了解更多關於社群行銷案例、數據分析的內容,可以看看我個人檔案 @jesseuni 放的連結,我在 Medium 寫過不少有意思的分析文噢!
#傑哥補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