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fbi全名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fbi全名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fbi全名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fbi全名產品中有5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5萬的網紅焦糖哥哥-陳嘉行,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鏡週刊 是很專業的媒體,雖然這次犯錯,但再多等一些時間看看週刊怎麼處理,大家不要太快下決定。 🌶️血汗摸摸台的新聞就是鏡週刊獨家揭露的 ■擁有152萬訂閱的YouTuber「黃氏兄弟」的弟弟瑋瑋,被鏡週刊惡意爆料、接露私人性事。鏡週刊擺明了在消費名人八卦,之後再道貌岸然喬裝「衛道人士」,說沒...

fbi全名 在 電影對白圖?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0-05-10 10:31:05

🎥Moviematic送戲飛🎥 《李察朱維爾:驚世疑案》Richard Jewell (2019) 優先場詳情: 日 期:2019年12月23日(星期一) 時間:19:45 p.m. 地 點:嘉禾黃埔戲院 電影簡介: 1996年,警衛李察朱維爾因為在亞特蘭大恐襲案現場發現炸彈而一夜成名。他迅速的反應...

  • fbi全名 在 焦糖哥哥-陳嘉行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0-06-04 22:19:08
    有 1,818 人按讚


    鏡週刊 是很專業的媒體,雖然這次犯錯,但再多等一些時間看看週刊怎麼處理,大家不要太快下決定。

    🌶️血汗摸摸台的新聞就是鏡週刊獨家揭露的

    ■擁有152萬訂閱的YouTuber「黃氏兄弟」的弟弟瑋瑋,被鏡週刊惡意爆料、接露私人性事。鏡週刊擺明了在消費名人八卦,之後再道貌岸然喬裝「衛道人士」,說沒有攻擊同志性向。

    站在LGBTQ+族群立場,任何人幫他人出櫃,就是「不道德」,而且「性向」是受到《個資法》的保護。

    媒體逾越了「新聞倫理」的分際,幫名人出櫃,有沒有法律責任?

    ■這則爆料究竟是「公眾利益」?或「公眾興趣」?
    (Public interest 的第二個字是利益,不是興趣,更不是雙關語!)

    以「公眾議題」為藉口,就可以把「侵犯個人隱私」合理化?

    兩名單身成年男子的合意性交,與公眾利益究竟有何關係?鏡週刊社長(董事長)裴偉、總編輯廖志成,你們如果被告,要如何對法官講清楚?說明白?

    ■現在還有哪些大學在教「新聞倫理」?

    哪些新聞從業人員上過「新聞倫理」課程?

    鏡週刊要不要率先公佈,自家記者、編輯、主管的「新聞倫理」上課紀錄?有10%上過這門課嗎?成績有及格嗎?

    如果真的要進行全面調查,台灣媒體的「結果」一定會讓人噴血!特別是坐在編輯部的主管們。

    ■大叔是政大新聞系畢業的,大叔的粉專也有許多媒體在追蹤,希望這篇文章可以幫上忙,讓缺課或從沒上過課的媒體朋友,認識「新聞倫理」如何看待「公眾人物的隱私權」。

    ■台灣正逐步邁向成熟理性的民主國家,對「人權與隱私權」的尊重與追究,只會日益增加。

    #傳統媒體與新媒體都必須學會自律

    報導公眾人物,媒體必先釐清兩項重點:

    一、資訊屬於「個人隱私」嗎?

    如果媒體揭露的資訊本質,屬於個人隱私(性向、健康、病歷、個資相關的地址、電話、帳號…等),媒體必須在報導的必要性--也就是「公眾利益」--站得住腳才能夠進行報導。

    二、新聞自由(言論自由)與隱私權(人權)之間,是否取得平衡?

    媒體最愛強調自己有「採訪自由」、而且「人民有知的權利」,對於公眾人物的「身份、地位、尊嚴、自主權」,媒體從不考量、也不保護,甚至嘲諷「怕熱就不要進廚房」。

    「公眾人物毫無隱私權可言」的舊時代主張,已經過去。

    媒體必須學習新時代的價值觀,開始尊重公眾人物的隱私權。

    撇開他們的公眾身份,他們也是人,他們擁有人權。

    #人權包含了隱私權
    #政府公權力都不能任意侵害人民的基本人權
    #憑什麼媒體認為自己可以?

    無關乎「公眾利益」,而去侵害個人隱私、妨害名譽的媒體,在「精神賠償」方面,由於媒體傷害的是名人,媒體付出的「損害賠償」代價往往更加高昂。

    ■英國對於名人隱私權的保護判決

    2001年1月,銷路居英國各小型報紙第三名的《每日鏡報Daily Mirror》,在一篇報導指稱超級名模「黑珍珠」娜歐蜜坎貝爾 Naomi Campbell 是吸毒者,而且詳述她的戒毒歷程,附圖則是她離開倫敦西區雀兒喜「某個匿名戒毒者組織」的照片。

    2002年3月,英國高等法院判定坎貝爾上訴獲勝,認為《鏡報》侵犯了個人隱私權,判《鏡報》賠償損失3500英鎊,並由《鏡報》負責其訴訟費用。

    後來,《鏡報》提出了上訴,上訴法院於2002年10月推翻了一審判決。重新判決宣稱《鏡報》有權報導,以民眾「知的權利」的立場,去報導坎貝爾的毒品問題,因此《鏡報》並無罪責。

    坎貝爾表示「非常震驚、憤怒」,感覺自己像是被出賣了一樣。她說《鏡報》刊登的這張照片及文章,嚴重侵犯了她的隱私權,打擊了她的自信心。她自認曾經吸毒,但後來已經戒毒了。

    坎貝爾強調上訴到底,她之所以打這場官司,主要是想維護個人隱私,讓像她一樣的公眾人物免受媒體侵擾。

    2004年5月,英國上院高級法官以三比二作出裁定,推翻了上訴法院的判決;坎貝兒贏得官司定讞!

    這個劃時代的人權判決,對「新聞倫理」賦予全新定義:

    當媒體無法舉證所謂的公眾利益確實存在,或是「保護隱私權」更為明顯必要(平衡原則),當媒體侵害人權是事實,媒體就必須付出法律代價。

    https://www.theguardian.com/…/may/06/mirror.pressandpublish…

    ■歐洲人權公約對於隱私權的保護

    《歐洲人權公約》設立了歐洲人權法院,任何人只要認為自身權利受到本公約締約國的侵害時,皆可向歐洲人權法院提起訴訟。該法院仍有權力去判定損害賠償。

    《歐洲人權公約》(European Convention on Human Rights, ECHR)全名為《歐洲保障人權和基本自由公約》(Convention for the Protection of Human Rights and Fundamental Freedoms),為一個保障歐洲人權與基本自由的國際公約。

    《歐洲人權公約》第8條 隱私權:
    每個人的「私人及家庭生活、其家庭以及其通訊隱私」的權利與自由必須受到尊重,若需要對此做出限制,則必須「符合法律規定」且「為民主社會所必需」。

    歐洲人權法院就公約中所規定的「私人及家庭生活」做出了相當廣闊的解釋,以保護此等權利。
    法院認為,在彼此合意的情況下,對同性之間性行為處罰的法律違反了本條規定。

    ■媒體心中的一把尺
    ■報導 kiss and tell 違反了毒樹果實理論

    全世界的八卦小報(tabloid)最喜歡報導kiss and tell(根據第一手資料寫成的緋聞、醜聞)。

    所謂 kiss and tell 就是:
    先跟名人 kiss,結束後骯髒轉身,tell 媒體賺取爆料現金。

    媒體如果自認是「無冕王」,那麼媒體心中那把尺,用來媒體自律的,必須認真參考法律原則,學習法官如何看待證據價值。

    毒樹果實理論(Fruit of the poisonous tree)為英美法學發展出的理論,歐陸法學汲取了理論精華,並將之稱為「證據排除法則Exclusionary rule」的放射效力,被廣泛運用在刑事訴訟法學領域,是關於「衍生性證據」是否具證據能力的判斷理論。

    毒樹果實,意指在調查過程中,透過非法手段所取得的證據。

    該術語的邏輯是,如果證據的來源(樹)受到汙染,那麼任何從它獲得的證據(果實)也是被汙染的。

    在訴訟審理的過程中,毒樹果實證據將不被採納,即使該證據足以扭轉裁判結果,亦然。一位警察如果違憲、侵害人權、而取得的證據,會因為毒樹果實理論而被排除、摒棄。

    同樣的,媒體在採訪或調查採訪、化身採訪的過程,程序正義非常重要。不正當手段取得的消息,來源有毒,毒性就會影響到報導的正當性。

    即使這個消息來源,是來自美國聯邦調查局FBI.

    ■大是大非原則:美國媒體一致立下的典範
    ■著眼於更高的公益目標,而不囿於私德標準
    ■關於傳聞中的金恩博士(牧師)召妓 3P 事件

    馬丁路德金恩是一位美國牧師、社會運動者、人權主義者和非裔美國人民權運動領袖,也是1964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

    他以 "I have a dream." 率領美國走入民權平等的新時代,也啟發了全世界的反歧視和平運動。

    有一天,他的夫人以及美國各大報社媒體,全都收到了爆料錄音帶,是關於他的召妓 3P 性愛醜聞。

    到底是誰在弄金恩博士?
    是FBI聯邦調查局局長胡佛(John Edgar Hoover)。
    他甚至還握有金恩和祕書幹部裸體在床,疑似搞同性戀的照片。

    金恩是南方浸信會牧師,這些「黑資料」足以摧毀他的私德、乃至於公眾形象。

    胡佛作為FBI的局長,歷經六任總統。
    每位總統都厭惡他,都想把他搞下來。但都沒辦法,因為他們都有或多或少不可告人的「黑資料」握在胡佛手中。

    金恩博士努力的以「非暴力」的和平手段,爭取種族平等的民權運動。如果濫用道德力量摧毀了他,導致民權運動(萬一)轉向到暴力革命,美國就會陷入危險的動亂之中。

    當時美國媒體都收到了性醜聞錄音帶,(不只寄給金恩太太),同時還寄給了各大報社。

    這一長串的竊聽錄音,錄的是金恩博士在美國各地的旅館房間裡,和其他女人的性愛錄音,有的對象還是 3P,他還曾毆打醋勁大發的情婦。

    這樣的「惡意爆料」,目的就是要打碎金恩的夢,打碎民權平等的夢。

    然而,美國的新聞媒體就是與台灣不同!

    當時的美國媒體,一致自律、拒絕刊登、堅守了更高的道德,所以沒有報導,掩蓋了金恩的「不道德」,同時阻擋了胡佛之流的「大缺德」。

    濫用公權力、手段邪惡的程度,已大過金恩博士召妓本身,這是國家機器侵害人民隱私權、秘密通訊自由!違反美國憲法對基本人權的保障。

    記得大叔剛才說的「毒樹果實理論」嗎?

    即便金恩博士私德問題嚴重,但他的公德貢獻更大,在權衡之下,私德缺陷已變得不是那麼不可原諒。公德與私德不必然相干。避免落入「泛道德法西斯主義」。

    目前坊間多為流傳的金恩召妓、多P性愛趴等指控,從來沒有確切的人證與檔案根據。

    之後關於胡佛與金恩的FBI檔案資料裡,以及寄給金恩的一封黑函上,也曾出現「性愛趴」等類似字眼。

    所有對於金恩的竊聽錄音檔現在已被法院封存,一直到2027年才會解密。

    掌握金恩婚外情醜聞的FBI為何沒有摧毀他?
    可以從文化史、精神分析與社會語言學三個角度來解釋。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34814

    美國媒體一致的高度自律,就是展現大是大非原則,著眼於原則性、根本性的是非問題。

    台灣的媒體,跟得上這樣的新聞倫理標準嗎?

    請先「反求諸己」。

    ■新聞媒體往往就是侵犯隱私權的重要媒介之一。
    https://www.tahr.org.tw/news/176

    ■請不要忘記《新聞倫理公約》的內容:

    1、新聞工作者應抗拒來自採訪對象及媒體內部扭曲新聞的各種壓制與檢查。
    2、新聞工作者不應在新聞中,傳播對種族、膚色、宗教、性別、性取向及身心殘障等弱勢者的歧視。
    3、新聞工作者不應利用新聞處理技巧,扭曲或掩蓋新聞事實,也不得以片段取材、煽情、誇大、討好等失衡手段呈現新聞資訊或進行評論。
    4、新聞工作者應拒絕採訪對象的收買或威脅。
    5、新聞工作者不得利用職務牟取不當利益或脅迫他人。
    6、新聞工作者不得兼任與本職相衝突的職務或從事此類事業,並應迴避和本身利益相關的編採任務。
    7、除非涉及公認的公眾利益,新聞工作者應尊重新聞當事人的隱私權;即使基於公共利益仍應避免侵擾遭遇不幸的當事人。
    8、新聞工作者應以正當方法取得新聞資訊,如以秘密方式取得新聞,也應以社曾公益為前提。
    9、新聞工作者不得擔任任何政黨黨職或公職,也不得從事助選活動;若參與公職人員選舉,應立即停止新聞工作。
    10、新聞工作者應拒絕接受政府及政黨頒給的新聞獎勵和補助。
    11、新聞工作者應該詳實查證新聞事實。
    12、新聞工作者應保護秘密消息來源。

  • fbi全名 在 沃草 Watchout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0-01-30 22:11:45
    有 1,311 人按讚

    哈佛頂尖學者涉中國「#千人計畫」 FBI起訴驚醒美國人
     
    你有聽過「#千人計畫」嗎?這是中國藉以吸收甚至竊取外國尖端技術的「學術計畫」。這個全名「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計畫」的人才招攬計畫,被認為與中國解放軍有密切關係。從 2018 年起,美國司法部門便針對此計畫展開調查,起訴了不少涉及千人計畫,竊取美國技術的人士。
     
    不過,這些人士多半都是華裔或中國籍人士,直到本週(28日),美國聯邦調查局 FBI 逮捕、起訴身為奈米科技權威的哈佛大學化學暨化學生物學系主任 Charles Lieber 。美國各界才發現中國的滲透已經突破了血緣民族的界線,不再限於中國籍與華裔人士,更向不具華人血統,且享有高度學術地位的學者伸手!
     
    Charles Lieber 在 2011 年跟中國武漢理工大學簽訂協議,成為該校的「戰略科學家」,享有月薪約新台幣 150 萬元、外加每年新台幣 450 萬元生活費的待遇,另外還獲得相當於新台幣 4,500 萬元費用以在武漢理工大學設置「第二實驗室」。2012 年,Charles Lieber 獲選,成為中國「千人計畫」一員。但這些資訊,他都沒有向其所屬的哈佛大學、以及參與工作的美國國防部和國家衛生研究院誠實揭露!
     
    Charles Lieber 一案令美國社會大譁,但在太平洋另一邊的臺灣,早已有學者被揭露參與「千人計畫」,卻沒有受到社會相對應的關注。這些收受中國重金的臺灣學者,是否會成為臺灣的關鍵技術外流的國安破口?值得大家一起來關切!
     
    ❗更多 #中國滲透 在沃草
     
    紐西蘭媒體爆:在野黨領袖赴中參訪、盛讚中國,竟是中國間諜嫌疑人華裔議員楊健牽線 https://waa.tw/4LQGx2
     
    中國紅色滲透入侵英國:論文提到臺灣被孔子學院沒收、「反送中」造型蛋糕也被檢舉 https://waa.tw/NtzZSC
     
    偽裝、抹粉、大撒幣 ——中國用錢讓全球媒體「講好中國故事」 https://waa.tw/Ao0dfc
     
    #沃草需要你 #定期定額募集中
    💪 每月 199 元,留下守護台灣的力量!
    https://watchout.backme.tw/checkout/1227/8320

  • fbi全名 在 高雄好過日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18-06-11 21:45:34
    有 90 人按讚


    #好過日考察系列之25
    #從紐約無畏號海空暨太空博物館看高雄軍艦博物館
    圖文:三民惟新 陳柏惟、洪正

    今天我們接獲讀者來信建議利用退役軍艦成立博物館,其實好過日已研究此議題多時,並也安排自費考察行程。網友提到的東鄉平八郎於對馬海峽座艦三笠號,是世界三大功勳艦博物館之一,也是很好的日本案例。但相對來說,作為戰勝國的美國,在退役軍艦的保存上更為完整、多樣。

    包含1812年美英戰爭期間的憲法號(波士頓)、接受日本投降的密蘇里號(珍珠港)等,均是我們較熟悉的案例。我們要介紹給大家的則是世界上最知名的航母博物館:無畏號海空暨太空博物館(Intrepid Sea-Air-Space Museum)

    無畏號(USS Intrepid CV-11)是美國二戰主力航母艾塞克斯級三號艦,在珍珠港事變前6天開工,1943年8月服役後,幾乎參與了太平洋戰場的主要戰役,其中包含大戰末期的空襲台灣、雷伊泰灣海戰、沖繩戰役等,也曾被神風特攻隊擊中。 戰後經過現代化改裝,包含斜角甲板等工事,並參與了太空任務與越戰。見證了美國海軍最慘烈的幾項戰事。

    1974年3月15日,無畏號退役,並拖到費城封存。原本跟大部份的艾塞克斯級一樣,無畏號的命運是作為廢鐵出售拆解,但在保存企業號(CV-6)未果後,民間再次出現了保存的聲浪,其中紐約房地產商兼慈善家扎卡里·費沙(Zachary Fisher)更在1978年成立無畏號博物館基金會(Intrepid Museum Foundation),並募資買下航母。

    經過多年交涉,海軍在1981年同意將無畏號轉交給基金會,博物館最後在1982年開放。而費沙後續更陸續買入更多退役飛機、爭取潛艦、協和號、甚至世界第一架太空梭在現址保存。也因此博物館全名稱為「海空暨太空博物館」,從展出品中就可以看出美國國力之強大。

    無畏號博物館開館後,很快成為紐約地標之一,每年可吸引近百萬人參觀。2001年911事件時,FBI臨時徵用博物館作為臨時調查辦公室,因此在現址也可以看到世貿大樓的遺跡,紀念這段過程。

    相較於美國海軍的「豐功偉業」,航母戰列艦博物館應有盡有,先前有保留倡議的中字號登陸艦或陽字號驅逐艦似乎微不足道,但其實只要好好規劃,其歷史意義仍可充份被突顯。

    例如繫泊在泰姆士河上的英國海軍貝爾法斯特號(HMS Belfast),就作為英國帝國戰爭博物館的分館保存;日本吳市的海上自衛隊史料館就把1985年服役的秋潮號(Akishio)直接搬上岸展覽,和博物館館舍結合,豐富展覽內容。

    在海洋流行音樂中心規劃中,原先有結合「海洋文化」的展覽內容,然而「海洋文化」是什麼? 我們問過許多主事人物,卻沒人能給出完整答案。

    高雄作為台灣「海洋首都」,同時也是台灣海軍的最大母港,國艦國造的基地,透過保留海洋歷史資產,喚起民眾對於海權以及海事史的重視,以及國土防衛的意識,應該也是海洋國家重要的文化元素吧! 我們認為,結合新灣區開發,納入海洋博物館的建置,保留重要博物館船,將能讓高雄港的文化與遊憩意義增添更多豐富元素!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