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rt des listes #金錢
實體物品幾乎大致已經盤點過一輪了
那天打開文件櫃發現了些很久沒有使用的存摺
不如就來清點一下自己所擁有的理財工具以及想法
・
時間過得好快,2011/09/13是我的到職日,是的我在一個工作上即將待滿十年
難以想像自己是個第一個工作只待一天,第二個工作只待...
L'art des listes #金錢
實體物品幾乎大致已經盤點過一輪了
那天打開文件櫃發現了些很久沒有使用的存摺
不如就來清點一下自己所擁有的理財工具以及想法
・
時間過得好快,2011/09/13是我的到職日,是的我在一個工作上即將待滿十年
難以想像自己是個第一個工作只待一天,第二個工作只待三天的人(笑
從一開始的各種撙節到經濟稍微寬裕
支出在達到某種平衡後就大致維持了,現在也不會因為收入提高而想亂花錢
唯一的差別大概是存款的數字提高已經無法帶來當年的喜悅
我自己的理財是每個月薪水發下的那天就直接將錢轉出
☑房租 ☑儲蓄 ☑投資
留下固定的生活費在新轉戶
扣除掉上面已經轉出的以及生活費多餘的就存到koko
旅遊以及生活中的想要就用這個帳戶支付
另外,我會在年終發下的時候先預先存下兩筆短期定存
☑綜所稅
☑保險
時程之短自然不會有什麼太大的績效,但定存之後不會顯示在主帳戶餘額
時間到了就直接支付出去,比較不會有過路財神之感
・
寫完這篇後又覺得自己可以重新分配支付工具了
・
① 銀行
在數位銀行興起之後實在很少有機會到實體銀行去
發現實體銀行真的是各種人生軌跡的紀錄
現在還有在用的基本上就只有每個月會有薪水進來的國泰世華了
其實一直想要去銷戶,但又覺得各種麻煩
☑兆豐金控
大學配合的銀行,從離開學校後就再也沒有使用過,裡面應該也沒多少錢(以前很窮啊
☑萬泰銀行
短暫待了三天的公司戶,從開戶就沒有使用過,後來也改名成凱基了
裡面有個100元吧(笑
☑國泰世華
公司戶,也是每次信貸電銷打來額度給最高的
☑台灣銀行
當初為了還學貸而申辦,但各種服務跟優惠就很公股
還完學貸後幾乎沒有用過
②信用卡
發現我的腦袋有點不足以應付各式各樣的優惠
所以基本上都是無腦選擇現金回饋
原本VISA、JCB、MasterCard各一,但後來被全聯的優惠吸引而多辦了Gogo
我覺得「最高」是一種陷阱,除了多半是新戶限定以外
很多時候是否能夠達標也是種問題
☑華南旅鑽商務御璽
因為一點意外而開啟了人生的第一張信用卡
習慣他的機場接送而一直留著,沒想到這幾年完全沒有辦法出國
但現在電子帳單免年費的關係也懶得剪卡
國內0.8%/海外1.6%
☑元大鑽金
老實說在疫情之前並不那麼長在台灣電商消費
所以多半會鎖定海外高回饋的卡片
雖然回饋比起現在許多新出的卡片並不算特別高
但比起需要達到某些消費門檻,這張真的是無腦刷就好
國內1.2%/海外2.2%
☑台新Flygo
狗狗很可愛
國內1%/海外3%
回頭一看不知道什麼時候回饋變得越來越麻煩
部分通路也早就被拿掉了
現在幾乎只拿來刷amazon了,但看了一下要滿5k
☑台新GoGo
沒有狗狗很可愛因為發現自己實體消費拿出卡片的機會微乎其微
所以直接申辦了虛擬卡片
承認自己是因為想要今年的綜所税優惠而申辦
但沒發現自己資格不符
一般消費0.2%/VIP 0.8%
在整理的過程中才發現他除了pxpay外實在沒什麼優勢.......
③數位帳戶
☑國泰KOKO
搭上第一波的數位銀行帳戶,拿來放零用錢
跨行轉帳次數多
☑台新Richart
當初廣告打很大的時候申辦
現在單純是用習慣了,部分刷卡還是用這家
之前一時腦弱買了美金所以剛好有搭上現存活存優惠
☑永豐大戶
活存利率還不錯,主要拿來存放緊急備用金
☑國泰證券
去年給自己的年度目標之一就是開始學習投資
相較與很多人來說我自己的理財偏向保守
在學貸還完後開始定期定額
④行動支付
扣除掉pxpay是去年三倍券開始使用以外,
其他真的是因為一波疫情而開始使用
老實說的確有因為沒有支付實體而有點不知節制
但回頭看了一下記帳似乎只是消費場域改變了,整體並沒有太大的變化
☑Pxpay
☑ApplePay
☑FamiPay
☑OpenPoint
⑤記帳
偶爾公布消費紀錄時都會有人詢問是哪個軟體
現在主要使用的是moze3.0
分享一些我使用過的記帳軟體
老實說excel就很好用,也能輕鬆客製成自己的所需
☑我的網路帳本
大學時代使用,那時智慧型手機尚未普及
一路使用到了出社會,直到發現資料只會存放三年
☑monefy
開始使用智慧型手機後使用,介面簡單
跳槽是因為換成ios
但剛才看了一下發現現在已經有ios版本了
☑spendee
跳槽後第一個使用,印象中整體算好用,也有共同帳戶的功能
但他的訂閱費用偏高,試用期一到又開始尋覓新的APP
☑moze
從2016年使用至今,從2.0買斷到現在3.0的逐年訂閱
喜歡載具功能,介面也美觀
我自己屬於大小帳目都會紀錄,基本上就是#跟錢好好相處 提到的概念
能夠理解很多人屬於知道自己消費習慣後就不再記錄
或者只記大錢不記小錢
但我的消費都是從小錢積累而成,而且加起來也不算少
更遑論這件事並未為我帶來什麼困擾所以也就一直這樣下去了
・
#室物所盤點 #簡單生活清單 #小資理財 #帳戶 #信用卡 #記帳
excel三個數字比大小 在 郭莉芳 X 理財講堂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其實在職場上,我一向不覺得自己多自律.....
但,似乎在同事、同事,尤其是好友眼中我算是自律之人。
今早五點多醒來看到閨蜜的發文會心一笑,
20多年初識,Cindy是公關公司小公關,我是女性雜誌小記者,身處在紙醉金迷的時尚產業,接觸到的都是精品業的老闆及超模,即使接觸的是上流社會,但從來Cindy不會對記者大小眼,即使當年的我不在國際品牌的媒體上班,她依然對我非常的真誠,交情好到甚至連懷孕產檢的婦產科醫師都是她介紹給我的。
這一篇寫的是她一手帶出來的兵要離職,她自認是員工眼中的惡魔🦹♀️老闆,非常機車。但,我很能懂她這種如果可以做到90分,為什麼要妥協只做到80分的堅持與要求,因為這不是只是為公司好,其實也是為個人成長作鋪墊!
#為成長鋪墊
前一份媒體工作,我曾經被長官在他小房間裡面拿著內線分機對我講電話,飆到全辦公室剩下1/3還沒下班的人都聽到了,只因為老闆看我寫的封面故事報導,說我的破題太不吸睛,黯淡無光。他問了我一個從來沒想過、業界也從來沒被統計過的數據,而我完全不知道怎麼把它做出來。
可能被駡太兇,同事們當下還用Line私訊安慰我還好嗎?沮喪是有的,但也燃起了鬥志,還好我一向正向樂觀,我怎麼有空傷春悲秋呢?掛上電話我冷靜想了1分鐘,腦筋快速的在翻我大腦中人脈資料庫。
第一我要先確認:這數據可以這樣搞?所以我先打電話給政大的統計學老師,再打電話給淡江產經系的老師,確定老闆要的東西應該是可以交錯兩個產業、三種統計數字,來做出交叉比對結果的。
只要做得出來,我就能夠想辦法克服,雖然我不會做,但是我最厲害的是:我知道誰會做,哈哈。
所以,下一步我就打手機找第一屆的CFP,對方是個精算跟Excel達人,晚上八點多手機沒接,我就打電話去他的家裡請他女兒把爸爸叫來聽電話(記者真的好擾民我知道),聽完我的需求,他只問了一句Sigga你什麼時候要?
當年的我,只有Errr一下,他就懂我的意思了!20分鐘後他就算了一個數字給我,這輩子我不會忘記的數字—4.7 %。(果然是好朋友,謝謝你Hans~)
面對一個就事論事、要求很多的老闆其實是一種蠻好的事,因為你會被要求思考面向更周延,被盯的時候很想戳自己腦門「哎呀,我怎麼沒想到這一點」,這對腦袋是很好的訓練。
拉哩拉雜寫了這麼多,好像完全沒重點,哈哈,
那就祝大家周一上班愉快,一起努力!
excel三個數字比大小 在 大人學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在公司、給客戶簡報,別學賈伯斯!
————————————————
我是1998年從研究所畢業,當時用PowerPoint簡報相對還是少的,大多數的老師與研究生還是用「塑膠投影片」放在「膠片投影機」上解說(當時就叫做投影機,接電腦的投影機我們都叫它「單槍」)。
我從小就對上台演說很有興趣,所以論文口試的時候,我就決定要導入新科技:筆電+單槍投影機+PowerPoint,設備都是跟系上借的,還記得社辦的小姐要我務必小心,因為單槍投影機好像要三四十萬之類的!後來我的論文口試拿到90分,小冒險成功,我超開心。
剛入職場我是工程師,簡報的機會不多,只記得有次老闆要我給同事上課,教大家如何使用專案軟體。我超級認真準備,當然那時候就開始使用PowerPoint與單槍投影機,獲得不錯的好評,有了肯定我對於簡報這件事情就更認真了。
轉換跑道,進入專案管理以及企業顧問的領域,簡報幾乎成了每個禮拜都要做的事情,我也開始更認真投入。我買了非常多書,也去觀摩各類簡報/演說大師的影片,後來在美國讀書與工作,也特別留意外國人的簡報。不過學得越多,我反而越是困惑了起來......
很多簡報書籍與課程,在觀念與心法部分給我很多啟發,但進入實作階段,我卻發現這些書籍使用的例子,跟我上班真正遇到的簡報情境,其實差異不小。
舉例而言,許多書籍都強調,圖要多,字要少,所以主流的簡報範例都是滿版圖片配上極少的文字。但是當我真正運用這樣的風格在顧問服務上,卻常被打槍:很多客戶並不想聽「感人的故事」而想要看「完整的資訊」,當PPT出現那種只有圖沒有文字的頁面,他們反倒顯得不耐煩,急著想看他們期望的數字、表格或是系統架構圖,他們的表情彷彿在說:「你的表演可以快點結束嗎?我想要看真正有用的資訊!」
某次我受邀參加一場募資簡報,台上創業團隊都是年輕人,他們的簡報幾乎千篇一律:開場都要講個感人的故事(而且阿嬤常是主角),中間穿插精美的圖表動畫,還有情境照片,最好還要鋪幾個幽默的梗,但投資人真正關注的「成本分析」、「期望獲利」、「市調分析」以及背後的數學模型假設,反倒都輕描淡寫地帶過......我身邊有位私募基金的老闆感慨地說:「唉,這些小朋友都中了賈伯斯的毒了,用B2C的表演來做B2B的簡報!」
他這麼一說我恍然大悟!簡報的確有分B2C跟B2B啊~ 目前的主流簡報(如Apple發表會、Ted演講)幾乎都是B2C,把聽眾當成終端消費者,用簡單、視覺、情緒的方式感染大家,強調視覺系、大字流、說故事的技巧,把簡報變成一場「多媒體秀」。
這對B2C情境是有效的,但老實講,多數上班族一年有幾次機會做這類的簡報呢?就算是賈伯斯在世,一年也頂多一次蘋果發表會呀~我相信他在蘋果內部做的簡報,絕不會是這樣的形式,我也不相信他在內部簡報中會說:One more thing!
絕大多數上班族真正遇到的簡報情境,是B2B簡報:進度報告、部門例會、行銷會議、品管檢討、預算制定、危機處理、投標簡報、評選廠商...等。B2B簡報的幾個特色是:
1. 有時效性
上班族沒空full-time做簡報,必須利用現有資訊與空檔,快速完成。(沒空對著鏡子多次演練,找適合字體...)
2. 資料完整
老闆或客戶不是來聽故事的,而是來掌握資訊的,所以資訊一定要完整。(大圖、大字流、小圖示會讓人覺得空洞)
3. 要有效率
大家都很忙,要在最短的時間內傳遞最清晰的資訊,所以結構很重要!(說明清楚比鋪梗、講故事更重要)
4. 傳遞方便
最好PPT直接列印出來,就能成為完整的書面資料,不需要另外製作!(上過班的一定知道這個好處)
想清楚後,我們發現市面上還真的很少這樣的課程與教材。而B2B的商務簡報,正好是我們的專長:我跟Joe多年擔任企業顧問,幾乎每周都有B2B簡報;擔綱課程的 Joy Huang 老師,是科技業的行銷PM,她原本就常指導工程師與各類專業人士進行公司內部的技術簡報。我們想要設計的課程,不強調甚麼視覺設計的流派,也不強調甚麼感動人心的話術,只希望用最快速、最清晰、有結構的方式,幫助上班族完成工作中大大小小的每一場簡報,不求表演,只求達標,所以我們把課程取名為:
#上班族的日常簡報術
如果你即將面臨一次人生中的重要演說,你的目的是讓人眼睛一亮,印象深刻,甚至燃起感動,那麼市面上有許多簡報與演說課程都會教你相關的技巧,這門課未必是你的首選。
但如果你是位專業的上班族,「簡報」只是你工作的一部分,你在意的不是視覺效果與感動,而是想用一套快速有效的方法,把專業的資訊有條理地傳遞給聽眾,進而讓對方理解你,配合你,產生改變,那這門課程就對了!
對上班族來說,簡報不是偶一為之的表演,而是最能展現專業的日常,就像Excel與專案管理技能一樣,這是我們對簡報的看法。
課程傳送門:http://bit.ly/2nokEza
#大人學新課上架
#310上班族的日常簡報術
#專注在B2B情境的簡報訓練
excel三個數字比大小 在 天元的543專頁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最近因為要優化客戶的廣告成效,在百思不解原生廣告對於廣告受眾的運用邏輯上,不斷的研究平台報表與GA網站分析中的影響關係上,忽然~~ 發現到一個重大的問題與疑惑~~ 這才讓我看到! 這裡頭真的有貓膩啊~~~ 我明明只有在"台灣"這國家地區進行廣告投放,為何有這麼多海外的點擊流量來源呢? 特別是美國!!! 瞧瞧~ 我把原生廣告 整體帶來的點擊狀況和排除掉台灣之後的點擊狀況一比較~~ 乖乖啊~~ 每日不是給我浪費掉一大筆錢了嗎? 我是不是要大喊" 馬先生! 還我牛!!" (馬蓋仙表示: 甘林北屁事啊~~~) 等等、先別急啊~~~~ 繼續看下去啊~~~~~~ 來學習這堂重要分析方法吧! 先說說要能做到檢測Yahoo廣告海外與台灣的廣告帶來點擊流量,你必須在GA網站分析工具上有的兩種關鍵能力,一個是平常要做好"UTM追蹤參數"的使用習慣,另一個就是熟悉GA中的"進階區隔"這項工具的使用! 朋友們如果不熟這兩個是甚麼,請自行翻找我以前寫過的文章、或是找各專業課程學習了~ 這邊為了篇幅、我就不再細說這兩個的基本功能和說明了~ 平常廣告媒體操作,為了成效可以區分出來,各連結一定都要帶好UTM追蹤參數,這樣GA報表中才能有辨識的能力,而網站中有電子商務代碼導入與建構好,目標設定還有一些次要指標 如 放入購物車、網站停留時間...等等做好衡量判斷能力,都是可以再衡量評斷到底廣告帶來的點擊量有沒有幫助、建議不要單看"有沒有購買成功"這一項,因為這在平常並非客觀的分析觀點,有興趣想了解這部分的朋友請參考我提供過得免費教學影片了~ 平常的連結有帶好UTM追蹤參數,這時你用GA中"進階區隔"這項功能就能發揮出很好的威力了~ 我們把"Yahoo原生廣告"先整個切出來吧~ 區隔好的資料區塊,這時再去"目標對象"/"地理區域"/中的"地區"報表功能,這時你看到的來源國家地區,就只有Yahoo原生廣告的部分了~ 瞧瞧看~~ 我廣告明明就只開台灣,為什麼美國來的有這麼多呢? 並且、從各項指標中都能看出,這根本是無效的點擊啊!!! 先說說遇到這樣狀況,你該怎麼辦~~ 當然首先你確定一下、廣告平台是否只有"定義台灣"為唯一的廣告投放地區,這點! 一般我們在原生廣告管理後台,除了做受眾設定之外,還會指定國家地區。 為了確保"嚴謹",我自己還會加上一條像上圖這樣,找出美國、並加上"排除"選項! 特別告訴系統、我不要有這"排除"國家地區! 不過、我也發現、該項"排除" 似乎 "沒有用啊!!!" 啊~ 我要拿刀去抗議了嗎??? 等等~ 冷靜!! 接著地處理就是將資料完整地提供給官方窗口~ 先來查證一下這背後的原因吧~~~ "存在不一定合理、但存在一定有原因" !! 這次特別感謝 Yahoo的技術大師,透過他細心解說,還有我將每月資料、細分到每日資料(這真的是大工程!! 想想~ 我每月的廣告報表+GA網站分析,要 一天、一天、一天 的分別區隔出來,然後用excel來做紀錄與計算,一共有30x3.5筆資料是人工處理,但為了"正確性"和"客戶的權力" 這個工、就是我自己來了) 資料如下: 在6、7月上,是有一些費用原生廣告有超收的可能,但 8和9月這部分就轉變成"少收"了~ 這邊我還有個意外的發現~ 每日、每周、每月 因為你記錄時間區段不同,會有明顯點擊費用得差異計算,原因出在"平均點擊費用" 這一項數值上,特別在出價目標調整上有高低落差起伏時,更要注意到~ 因為不是所有廣告都花一樣的錢,有些3元、有些10元,當點擊量有較高數值上的變化時,每月和每日 計算後的金額就會有很大的落差,當然、我們都希望細到廣告單項地檢查,但以人工處理得狀況,做到整體的每日、我個人認為已經足夠"可信度"和"可用度"這兩個標準了~ 這也是提醒了自己、不要落入數字計算的迷思盲點啊~~~ 那、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狀況"與"問題"呢? 雖然原生廣告看來並不會超收太多(但6、7月看來還是有、至於官方後續會如何處理,我就等待他們的正式回應了) 並且之後幾個月的收費上來看、也勉強可以算得上 廣告平台有額外紅利給我,少收了一些費用,但到底為什麼會有啊~~ 根據Yahoo原生地技術專家解說、這和優化檢測爬蟲有關~~ Yahoo原生廣告為了考慮到客戶的網站品質和關聯性,他會以"廣告連結"本身的整個URL派出檢測爬蟲去目標網站連結進行各項檢測,透過這爬蟲帶回的資料,優化廣告各項比較、出價...等等項目。 但這邊我也看到一個"嚴重問題"啊~~~ 一般外部廣告檢視爬蟲,基本上都不會以"廣告本身"的連結去做檢視標的物,不然就是平台自己直接支援UTM追蹤參數功能,客戶真實的點擊自動加上UTM參數,系統檢測則用原始連結...等等方式,這樣除避免第三方分析工具把你帶來的檢測流量統計進去,更是影響整體計算成效時基礎母數被你這些流量給"膨脹"了~ 也難怪我從6月開始一直覺得你廣告成效有問題、合理懷疑地開始啊!!! 我個人覺得、成效不是用"我感覺、我認為"這樣的猜測,而是有這些量化數據與指標,才能有良好的判斷根據,數位媒體投放時代、客戶端為了確保自己的投資報酬最佳化,你自己一定要有"稽核"能力,不是系統報表給你、全盤照收。 舉這個例子、我接收的時間只有在近幾個月,但更早期雖然這是個新帳戶,但可看到月初有一大段日子並沒有完全帶好UTM追蹤參數,而這個部分得流量就沒有辦法明確釐清出來,也許這段時間之前還有不少異常點擊流量呢~ 但、沒有參數支持,我也就只能兩手一攤、沒轍了喔~ 平常這些繁瑣工作、就是要一步一步扎實地做好,分析優化的一切,都是平常點滴地累積出來的! 你如果沒有這些基礎資料、你連合理懷疑、提出證據與資料,給相關人員協助檢查找出原因與方案的機會都是不可能有的, 就只能像鄉民、無知者一樣在那"抱怨"著 "啊~ 跟你說那個XXX廣告沒有效~" 這種無根據的話語了~ 請記得、所有的廣告媒體都和操作者、廣告素材、品牌商品特性、族群受眾、程序化購買的判斷決策...有互相地關聯性,沒有絕對的好壞、只有適不適合、預算配比地搭配,當你有稽核檢視能力,你就可以找到最佳的數位廣告投放策略了! 至於你和廣告商的談判溝通力、除了自己稽核能力強弱外、我想還有一個"投放金額大小"有著絕對影響,人家要不要理會你、這一點~~~ 可是也有著絕對關聯度的喔~~ 這畢竟是個老K說話大聲地年代啊 (菸~)
https://9i543.com/736/wo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