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excel前五個最大值加總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excel前五個最大值加總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excel前五個最大值加總產品中有4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9萬的網紅我是賀禎禎 - 攝影教學 & 自助旅行 & 數位生活,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想攝影136] 細說分鏡 Vol.13 🎥影片時間連結:https://youtu.be/3XpWY8Xbe5U?t=171 🖍當這個世界,主流的風潮下,不斷追求表面藝術的創作 🖍不但能滿足心中的成就,更能創造出更多掌聲 🖍除此之外,我覺得,我們值得擁有更多的不同想法 最早為什麼開始寫攝影教學?...
excel前五個最大值加總 在 我是賀禎禎 - 攝影教學 & 自助旅行 & 數位生活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想攝影136] 細說分鏡 Vol.13
🎥影片時間連結:https://youtu.be/3XpWY8Xbe5U?t=171
🖍當這個世界,主流的風潮下,不斷追求表面藝術的創作
🖍不但能滿足心中的成就,更能創造出更多掌聲
🖍除此之外,我覺得,我們值得擁有更多的不同想法
最早為什麼開始寫攝影教學? 又為何一寫下去就是十年? 中間沒有想放棄過嗎? 如果曾經放棄是什麼原因重新拾起? 如果沒放棄又是什麼理由堅持下去? 未來還會繼續寫嗎? 如果會的話又會寫什麼? 做這些事情快不快樂? 快樂當然會寫,如果不快樂為何寫,或不寫? 這好多問題好想每一題都有一篇文章來寫,但其實都是同一個問題 – 為什麼要做這些事情
🟥愛上攝影,分享它
喜歡上攝影理由就不多說了,看到自己喜歡的畫面,用相機拍下來保存,心裡感受滿足,日後回放感到幸福,拍的越多,𧻗久,就這樣子持續下去,很久前喜歡攝影,真的理由既單純又非常簡單。
喜歡上攝影,以我的個性就是會進一步分享它,那時不要說臉書,就連找個地方放照片選擇性都少,最多人使用的就是「無名小站」,即使關站多年的 2021 年今天,我還不曉得為何要叫這個名字,但那時無名小站空間容量小,也放不了什麼照片,我就使用「痞客邦」提供的相簿空間,就顯得大器許多,除了這兩個之外,國內還有 Pchome、Yahoo 提供相簿空間 (如果沒記錯的話),而一些資訊管道更多的朋友,還會放在 Flickr。
這樣子分享照片就放便多了,在 BBS 帳號自介、簽名檔貼上自己相簿網址也好,或是透過 MSN/即時通,將作品做成大頭照,或是透過通訊軟體將照片傳給朋友,或是在一些討論社群貼上照片,這些都是在當時最常分享照片的方式之一。
🟥投搞、得獎,從來沒有
其實我這輩子從來沒有主動去參加任何一次攝影比賽,反而當過數次攝影比賽的評審,在我的履歷經歷中,沒有任何一項得獎記錄,對於一個喜歡拍照的人來說,其實是有那麼一點奇怪,如果真的喜歡拍照,又拍了這麼多年,若真的想證明自己「真的有那麼一點熱情」,總會找個適當的攝影比賽,將適合的作品投搞,若有機會獲得獎項,不但得到獎狀、獎金、獎品,還能獲得掌聲與成就,就算不參加國際級的攝影比賽,哪怕只是區域性的小比賽都好,而我「一次」也沒有參加過。
🔹「是對自己沒有自信嗎?」 倒也不是,再怎麼沒自信,攝影這十幾二十年間,總有那麼幾張搬得出台面拼個機會,而另外一點…,你偷偷投搞沒得獎,除了你與主辦單位外,也沒有其它人知道你失敗了,只要花點時間準備一下、投個搞,就算沒得獎,總有機會,就像是買樂透一樣,「人人有機會,個個沒把握」,且現在又是電子檔案投稿更是方便簡單,到底是什麼理由我對這些事情完全提不起任何興趣?🔹
「我發誓,我真的沒有這個念頭過」
🟥「KANO」這部電影
不過擔任過數次攝影比賽評審的經驗,倒是讓我用另外一種角度來看「攝影比賽」這件事情代表的意義,偶爾我會分享一些「如何得獎」的小技巧,哪些照片比較容易吸睛、得分,而這些小技巧並不是從「參加者」的角度來看,更是讓有心志在得獎的人感到興趣。
這裡不妨偷偷告訴你一個秘訣,你可以參考一下,讓我想到電影「Kano」裡頭由「永瀬正敏」飾演的日籍教練「近藤兵太郎」在電影裡對著一群孩子兵說過的一段話「不要想著贏,要想不能輸」,相信許多人仍記得這段台詞,記憶猶新。
但那時候的我並不了解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義,什麼叫「不要想著贏,要想不能輸」,不輸不就是會贏嗎? (除非平手),那為何要想著不能輸? 為何不想著非得贏? 那時好不容易找到一種解讀的說法就是 – 若一直想著贏,就會得失心太重,做任何決定就會綁手綁腳,使得打擊、守備任一動作就會慢半拍,不但可能失去勝利的機會,反而失去享受比賽的樂趣與精神,這是那時我對這句話的心得。
直到有機會成為攝影比賽評審老師之一後,我「終於」了解那句話可能另外的一種含義是什麼意思,試想評審老師手上有一張表格,表格上記載評分項目,包含什麼「主題、創意、技巧、意含、意義..BLABLA」,每次的評分項目名稱不盡相同,但都差不多。
這不難,難的是你可能要面對數百張作品,每一張作品都要為這些項目各別評分…,哇塞有沒有想過,這可是件多大的大工程你知道嗎? 每一張照片都要看過,在每一評分欄位給分,然後透過 EXCEL 為每張作品加總分,並且排序,再依獎項挑出前三、前五名、佳作將、另外特別將、精神可佳獎、參加獎…,這些真的並不容易。 有些評分簡單一點,並不需要加總,只要挑出上述得獎者就好,雖然不用為一一照片評分加總,但總要在心裡有個評分標準,不然得獎作品該如何選出來?
若是遇上「不用為每張照片個自評分」的評審方式的話,我有一套評分的方式 (別的評審老師我不知道如何,至少我是這麼方式),在數百張甚至近千張作品中,用「刪去法」快速刪除至少 9 成以上的做品,若 1000 張照片,第一輪至少刪除 500 張以上,第二輪再刪到大概剩 200 張,重複幾輪下,就會留下 20-30 張左右的作品,再從這幾張作品透過前面提到幾項評分標準,加以評分。
🔹而在「刪除法」的過程中,總是會有那麼幾張「一眼就感動我心」的作品,就像是 KANO 這部電影的台詞「一球入魂」的感受,在幾輪反覆刪除法過程,就是有那幾張照片讓自己印像深刻,最後入圍的作品,前五名啦、佳作啦、最吸睛獎等等,往往就是耐得住幾輪的刪除過程,得以留存在候選名單。🔹
「不要想著贏,要想不能輸」,用在這裡就變成「不要只想著得獎,要想著不被刪除」,一但被我從電腦中刪除的作品,是不大有機會重新撿出來再檢視的機會,若你的作品擁有「不被刪除的特質」,想必是我心中佔了較高分的可能,只是最後得什麼獎,不是由我一個人決定,而是眾多評審分數加總後的結果。
一場攝影比賽評審絕不只一位,越大、越重要的比賽,評審的份量、人數也越多,就我的經驗上,在我評分的過程,我並不知道還有哪些評審老師,也不知道有誰評相同的作品,通常是只有頒獎後才會知道有幾位、有哪些,當然有些攝影比賽一開始就說邀請哪些攝影評審,透過這些知名攝影評審名氣,來為這比賽宣傳更加盛大。
🔹不管幾位評審、不管是哪些評審經歷,似乎大家審視作品的角度雖不一相同,但最後得獎的作品,都不會讓我意外,比如我中意某幾張作品可能得上前三名,或是哪張值得「第一名」,有時結果不意外的就真的得首獎,但也可能不是第一名,但總是跑不掉前三名,但無論如何眾多得獎作品,就是最後我沒刪除的那幾張作品,只是最後總分,由每位評審老師評分後,加總後不同,最後的得獎名次而也不同。🔹
此時我才體驗電影那句話的意思,同樣的我也分享給我的學生,若你想、有志參加攝影比賽得獎,無論主題是什麼、賽級高低程度高低,在拍攝過程、挑選投稿時,心中要抱著「不要只想著得獎,要想著不被刪除」的心態,你會更有機會入選、甚至得獎。
好了,本來只有少數上過我課的學生知道這個小技巧,現在看到這篇文章、這一段的你,也學會了。
🟥攝影比賽、得獎的意義
每次的攝影比賽,總是有吸引人的獎品,多少而已,而一些知名、國際級、代表性的比賽,反而可能只有獎狀,讓不少人趨之若鶩,樂此不彼,代表「獎品」不是一切,那份榮耀才是重點。
獲獎作品,也許你不喜歡,這一點沒關係,因為評分過程有太多關卡變數,且我們常說「藝術是主觀喜好」,那些得獎作品就是受到評審青睞,這也是事實,但不時總是會有一些「地方性、較小主題性」的攝影比賽作品受到不少批評,有時我自己看了,也真的不大懂部分作品得獎作品的「得將點」在哪裡,但擁有數次評審經驗的我,總是還是能替這些得獎作品,簡單的「點評緩頰」一下 (就當作是我個人的感想分享),但總有網路上評論極其苛刻酸薄,我並不會去阻止反對這些聲音存在,但至少「別人作到了,你呢? 不服的話你也去投稿」。
🔹撇開這些,對於一生從未主動投稿,也無意願投搞,但有評審經驗的我來說,我總是會去想「攝影比賽」的意義是什麼? 得獎的作品又有什麼意義? 所有這些事情背後動機又是什麼? 這三個問題都值得用三篇文章好好的聊上一回,但這裡並不是容許我用另外的篇幅,日後再來跟大家分享,但這三個問題卻是我所感覺到現在國內的「攝影態度」,流行的風向。🔹
我可以知道我為何喜歡攝影,現在的喜歡攝影的念頭,與最初想學攝影動機,也有極大的不同,中間有數度峰回路轉的心得,不但追尋自己在不同人生階段,攝對與我的生命、生活的關係,除了是我的工作外,它還會是什麼?
但對比主流的攝影潮流 – 拍出「吸睛」的照片,為了比賽而不斷的拍攝、投稿,這一直都不是我曾想過的念頭,更也不是我過去、現在與未來會走的路,我並不會討厭、反對或是批評,因為確實好的作品,能讓我們增廣見聞,剌激我們對世界的好奇心,豐富我們心靈,好的攝影作品也是藝術,即使我並不想走「投稿得獎」這條路,也不追求為了拍出吸睛的照片,不斷去模仿學習眾多構圖技巧,但那卻是許多人追求的目標,與我自己想追求目標不同而已。
在認識、認同我的人,或許覺得我的意見、文章有所影響力,但比起更多擁有成就的他人、前輩相比,我更顯得人微言輕,這一點反而讓我更可以書寫、抒發我自己的想法、心情,與願意看我的文章的讀者朋友分享。
🔹我認為攝影,在主流的風潮,讓眾多人投入攝影藝術創作,這絕對是好事,無論對自己甚至他人都是正向的活動,但我更覺得「攝影作品」該有更多存在的價值,不該每一張照片就是為了「投稿得獎」而出生,相信這世界上絕對有許多與我志同道和的朋友,與我抱著相同的理念一直努力創作者,而我這篇文章,除了表達我的心聲外,也想跟這些朋友說「你,並不孤單,只是你我並不相識」。🔹
📷📷📷📷
7 堂攝影入門課 🙆♂️終生看 ⏱隨時看 🎞線上看
#報名連結:https://go.hojenjen.com/3p2g6n
👉9/30 前早鳥價~~ $4990🖍
excel前五個最大值加總 在 螺螄拜恩的實話實說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贈書】【好書分享:商業理財《耶魯最受歡迎的金融通識課》】
「濃縮20餘年長春藤名校授課精華,從歷史人文層面著手,以金融角度看世界,發現習俗、文化、婚姻、財富與投資之邏輯真相!」
以現代人平均受教程度計算,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加上四年大學生涯,人生有五分之一的時間在書堆裡打滾。然而,出社會後,最常遇到的三大問題:愛情、挫折、理財,卻付之厥如。學校沒教,家庭教育看個人造化,所以我們在愛情中流淚、挫折中打拼、理財中試誤,上繳一筆筆用生命教訓換來之昂貴學費,到頭來依舊懵懵懂懂。
二十初頭出社會,只知薪水要存在銀行裡,老師不是說了嗎?積少成多、聚沙成塔、點滴細涓,匯流成河。新鮮人開戶,手裡緊緊捏著存摺,感受第一筆薪水匯入帳戶之感動,幻想月月年年歲歲,萬丈高樓平地起;誰知現實面是單靠一份死薪水,利率愈來愈低,儲蓄越存越薄,高樓頓成空中樓閣。
由是開始「斜槓」,甚至「多槓」生活,怕只怕在那槓斜線後面,加總起來依然是個「窮忙」。若一份工作就能養飽自己、養活一家,試問誰還要斜槓?付出之時間、心力不總是能轉化為實質金錢,別說現在的無形投資,未來或許能成為有形財產,人生太短,我們等不到「可能」的一天,食、衣、住、行分分鐘鐘要錢的日子,現在立刻RIGHT NOW就得知識變現!!
《耶魯最受歡迎的金融通識課》騰雲駕霧、應允而生。
暢銷排行榜上,十本有五本教你如何投資、選股、看財務報表。然而部分理財書多為炒短線內容,強打股海明燈、老師帶你發大財等名號,強調讀完便可提早退休,孰料待你投入大筆金錢,結果是提早從人生這條路退休。
何況多數投資理財書以數字掛帥,若你和我一樣是數學老師常常請假的數學白癡,直如讀有字天書般痛苦,諸般算法、公式,還有見鬼的Excel,只想拜託大師您行行好,乾脆一刀把我捅死。
而《耶魯最受歡迎的金融通識課》不講尋常法門,其由耶魯大學金融博士兼經濟學家陳志武教授撰寫,相當於一學年紮紮實實金融通識課程,內容融理論於應用,從亞洲人文歷史脈絡出發,融匯西方商業模式與實例,量身打造出一本適合華人學習之金融聖經。
本書以豐富歷史故事、田野研究與實際案例,分析說明金融的起源、定義、社會價值等,先帶讀者探究金融在人類歷史上不可或缺之重要性,一掃人們對金融等於市儈、貪婪、銅臭味等負面印象,舉例來說,在金融市場不發達的非洲部落和中國清代,活生生的人類被視為財富載體,時常任意買賣妻妾女兒,作為個人資產運用(假如論斤秤重賣,本人售價應該很昂貴)。故金融市場逐步演進,不單單為富人提供服務,亦對普通人具有重大意義,於解放婦女之進程擔任關鍵性角色。
以金融視角梳理歷史淵源、社會行為、政治制度、文化風俗等面向,待讀者理解金融深層意義後,後續章節以深入淺出、通俗易懂的邏輯化、系統化方式,解構貨幣、借貸、股票、保險、債券等概念及實際應用層面。六大單元一以貫之又各自獨立,內容豐沛飽滿具靈活性,可從頭到尾細細閱讀,或據個人需要擇章閱讀。
且每節皆歸納、整理內容重點,每章後有延伸閱讀,例如從儒家文化下之男權體制談「因交易成本過高,男丁不可買賣」,討論至「制度經濟學」;或從保險產品論述經濟學上之「期望效用函數」和心理學的「邊際效應」。作者一一化繁為簡,介紹金融理論之重要概念,閱畢有種在大瀑布下修行十年,茅塞頓開、鵜鶘灌頂(是鳥類沒錯,痛並快樂著)之舒暢感。
當然,理論要能活用才是好書,否則僅是困於象牙塔之頌歌。深入體悟金融世界之運轉機制後,本書後半部著重於教導讀者依據個人情況,理性配置投資組合、量化投資價值、掌握適合自己/家庭發展和目標的「好股」公司,才能將獲利最大化、風險最小化。
假如你和我相同,曾是金融戰場上的逃兵、亡匿於下邳之張良,那《耶魯最受歡迎的金融通識課》便是黃石公授予之《太公兵法》。人的一生可以錯過很多,然有理有據有用的知識不能錯過,改變的關鍵,也許正在於你拾起這本書與否。
【抽獎辦法】如下:
1、 這裡有『兩本』《耶魯最受歡迎的金融通識課:你要的財富與自由就從這裡開始》,要送給網友,有興趣的朋友請在本則動態下『按讚』+『留言』索取。
2、 留言請告訴我,你最感興趣或最想了解的金融議題?
例如:『《耶魯最受歡迎的金融通識課》:投資一定有風險,股票投資有賺有賠(棒讀),我最想知道如何綜橫股海,成為台灣巴肥特!』
3、 活動時間:即日起,至2019/11/18(一)晚上十一點截止,屆時將於粉絲團公布得獎者名單。
4、請正取得獎者於2019/11/19(二)晚上十二點前,回覆寄件資訊,超過領獎期限未認領者由備取遞補,寄送僅限台澎金馬。
#耶魯最受歡迎的金融通識課 #你要的財富與自由就從這裡開始 #陳志武 #今周刊 #耶魯金融學終身教授 #全球十大華人經濟學家 #榮獲默頓米勒獎 #金融 #保險 #股票 #借貸 #利率 #融資 #期貨 #經濟學原理 #投資理財 #人文歷史
★博客來:http://bit.ly/378WpaI
★誠品:http://bit.ly/2NQKwyu
★金石堂:http://bit.ly/2OfsRzv
★讀冊:http://bit.ly/379VXsE
★三民:http://bit.ly/2qZ4pKA
excel前五個最大值加總 在 徐國峰 HSU KUO FENG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有手感的「開課表」工具】
隨性練只會隨性的進步,想扎實地穩定進步就必須有計畫。對於嚴肅跑者與教練來說,預先計畫課表內容是訓練的一部分。但過去要精確計算課表的訓練量並不容易,而且有很多障礙;開完課表後,跑者常要帶著紙本或手機,不然會很容易忘記課表的內容。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RQ團隊一直在努力。幾天前,團隊已完成上線了開課表功能,現在已可以在RQ上開設課表、預先計算訓練量,並上傳到Garmin手錶(限定白金會員功能)。
開課表似乎是不少系統都有的功能,但我們結合跑者個人化的資訊,你在開課表時系統會自動計算「訓練量」(或是教練在開課表時幫他的學員計算)。訓練量的定義很廣,我們考慮到不同跑者與教練的需求,每個人想看的「量」都不一樣,所以如附圖所示,我們列出了三種訓練量計算方式:
1) 時數:單次課表時數(括弧內是當週的總時數)
2) 里程數:單次課表距離(當週的總距離)
3) 訓練指數:單次課表訓練指數(當週的總訓練指數)
這個功能的設計是讓教練與嚴肅跑者能一邊開課表,一邊了解訓練量的多寡,開起來會比較有「手感」。當你從星期一開始把課表建制上去,開到星期五時,括弧內的週總量可以讓你比較清楚這一整週(週一到週日)的訓練量對身體的壓力有多少。開好一週的課表後,也能再點進去各別的課表調整,週總量也會跟著修正。
就我所知,有些嚴肅跑者在預排週期化課表時,會想得太美好、太理想,量愈加愈多,我看過有人在進展期的週總訓練指數就來到200以上……我自己也犯過這樣的錯誤,有時只因身在此山中,看不到整份課表的真面目,就會陷入不切實際的課表想像中……所以RQ才會設計了「邊開課表,(按計算之後)就能邊看當週總訓練量」的功能。
那到底週總訓練量要多少才夠呢?
這是個大問題。首先要確認目標賽事的距離,如果是全馬的話,一般我都會把訓練指數130當作基準線(以超馬為標賽事的話當然就不夠了)。因為我過去發現,許多跑者在接近完美地完成一場全程馬拉松後的訓練指數會落在80~105之間,而他們的週總訓練指數會在130上下。在為他們說計課表時,前幾週我會刻意壓在80以下,目標是在巔峰期,使週總訓練指數超過130(如果確診是大猴子會再加到160以上), 接著比賽期再減量。
然而,這只是一種平均值推斷出來的標準,還有許多變數需要適情況微調。例如當學員感冒剛恢復時,我會參考他感冒前的週總訓練量,再用同樣的強度來開課表,但週總訓練量會減少40%,這樣可以比較精準地來拿捏跑者一週的訓練壓力。
過去開課表,都是以下面的訓練強度權重的平均值來手動計算(或是把課表輸入Excel之後,得出訓練指數)
▶強度1區(E):0.2/分鐘
▶強度2區(M):0.4/分鐘
▶強度3區(T):0.6/分鐘
▶強度4區(A):0.8/分鐘
▶強度5區( I ):1.0/分鐘
▶強度6區(R):1.5/分鐘
例如強度1區慢跑50分鐘的訓練量(0.2×50),會等於強度五區兩分鐘跑五趟,總計10分鐘的訓練量(1.0×10)。之前開課表都是在Excel上透過這種方式把每週的訓練量加總起來,作為下一週加量與減量的參考。但這種計算方式有兩個缺點:其一是不夠精確,只能用權重的平均值來計算;其二是當「訓練長度」(Duration)以距離為標準時就會算不出來。例如下面的課表:
▶5區強度400m×8
因為課表建立者當下無法立即得知在5區強度下跑400m需要花多少時間,那就無法預先計算訓練指數。當然,如果知道該跑者6區配速區間的話,手動還是計算得出來,卻相當費時。
但現在RQ的「開課表」新功能解決了這個問題,系統會自動計算該跑者跑400m會花多少時間,再用這個時間來計算訓練指數。如果是訓練營的教練,開設課表過程中所計算的訓練量會以整個群組中「最低跑力者」的配速來計算,有助於了解這份課表對訓練營學員的最高壓力。
現在這個功能已大致完成了,也開放給所有RQ的白金會員、1對1教練、教練會員與訓練營教練使用。
-\-\
備註:RQ訓練指數 = 各區間訓練強度✕各區間累計時間(秒)+里程數✕坡度✕權重值
#RunningQuotient
#RQ你的跑步教練
#KFCS
#KuoFengCoaching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