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episode醫學中文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episode醫學中文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episode醫學中文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episode醫學中文產品中有6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6,226的網紅旅行熱炒店Podcast,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EP22 古巴,之所以成為古巴 ft. 語言收藏家、共產國家旅行達人 蔡秉諭】 #超強來賓帶你從歷史認識古巴 大家都知道古巴是個非常與眾不同的國家,街景讓人一秒回到60年代,還有著許多不可思議的現象,但是,你有想過古巴究竟是如何成為今天的古巴嗎? 本集的來賓秉諭,拜訪過全世界現存的所有共產國...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萬的網紅Untyped 對啊我是工程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文組轉職軟體工程師的心路歷程 ft. Badu (GitLab DevRel) 這次邀請到現任GitLab DevRel (開發者行銷) 的Badu來和我們分享轉職的種種!影片中聊到了她如何以半自學的方式學習程式設計,如何加速學習轉職成為前端軟體工程師,轉職過程中的困難艱辛,未來對職涯的規劃。相信...

  • episode醫學中文 在 旅行熱炒店Podcast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0-11-14 06:36:38
    有 71 人按讚

    【EP22 古巴,之所以成為古巴 ft. 語言收藏家、共產國家旅行達人 蔡秉諭】 #超強來賓帶你從歷史認識古巴

    大家都知道古巴是個非常與眾不同的國家,街景讓人一秒回到60年代,還有著許多不可思議的現象,但是,你有想過古巴究竟是如何成為今天的古巴嗎?

    本集的來賓秉諭,拜訪過全世界現存的所有共產國家,對於冷戰歷史及共產制度非常感興趣,同時也是個語言收藏家,喜歡用各地語言和當地人溝通。他所看到的古巴,不只是個懷舊景點或奇葩國家,更像是一扇通往冷戰歷史的門,引領我們深入鐵幕另一側的世界。這集我們會聊到——

    ➤ 大家都聽過古巴非常特別的雙貨幣制度(CUC與CUP兩種貨幣並行),但這制度究竟是怎麼來的呢?

    ➤ 古巴與美國看似是世仇,其實曾經有著肝膽相照的過去。究竟是發生了什麼事,導致他們一夕之間翻臉、甚至後來差點造成核武大戰開打?

    ➤ 半個世紀之前的古巴人,竟然能穿越到我們EP9介紹的剛果民主共和國?這是怎麼回事?

    ➤ 據說古巴人排隊不是排成一直線,而是透過某種特殊默契確認自己的先後順序,外地人該如何融入其中?

    就讓我們一起透過秉諭的達人視角,來深入解析這個特異獨行的國家吧!

    🎙️ 來賓簡介:
    蔡秉諭,第二外語是俄語,自此之後就踏上收集語言的不歸路,成為熱愛多國語言的語言收藏家。曾與其他同好一起創立台大多國語言研究社,以及知名的台灣多語咖啡( polyglot.tw ),最近迷上蒙古語。同時他也是一位旅行愛好者,特別著迷在歷史上與蘇聯有密切關係的人事物;拜訪過全世界現存的所有共產國家,且對於冷戰歷史有非常濃厚的興趣。語言和旅行對他來說密不可分,也讓他的旅途中充滿一般人沒有的經歷。

    🔊 以下各大平台皆可收聽:
    Spotify open.spotify.com/episode/4Afd3N5HV5DUxo7cAKK6K5
    Apple Podcasts podcasts.apple.com/tw/podcast/id1518914711?i=1000498522064
    Google Podcasts, SoundOn, Firstory, Baabao, KKBox
    所有平台收聽連結請點此 ltsoj.com 或者直接搜尋「旅行熱炒店」
    喜歡旅行、熱愛分享的你歡迎與我們合作!!
    IG: instagram.com/travel.wok

    ✅ 本集重點:
    1:25 歡迎來賓,為什麼會對共產國家如此感興趣?
    3:42 古巴,究竟是如何成為今天的樣貌?
    6:12 從西班牙到美國,再成為獨立的獨裁政權
    8:53 古巴革命中的三個重要角色
    12:12 20世紀全世界最接近核武戰爭的時刻:古巴飛彈危機
    15:37 成功拆除引信之後,三位角色後來的下場
    18:44 如何去古巴——交通與簽證
    22:04 舉世罕見的雙貨幣制:CUC與CUP
    25:17 古巴第一印象,從機場到市區的搭車經驗
    28:44 走進哈瓦那市區,理解這個國家的現狀
    33:57 給打算前往古巴自助旅行者的建議
    show note: ltsoj.com/podcast-ep022

    🍿 相關電影推薦:
    ➤ 《革命前夕的摩托車日記》(The Motorcycle Diaries,或譯《摩托日記》,2004)
    改編自切.格瓦拉本人同名著作(1995出版)的公路電影,描述1952年、還是個23歲阿根廷醫學生的他,騎摩托車穿越南美洲的經歷。切.格瓦拉的角色由墨西哥籍演員蓋爾·賈西亞·貝納擔任,據說他為了演出此角色還特地練習阿根廷腔調的西班牙文。

    ➤ 《驚爆13天》(Thirteen Days,2000)
    以美國視角出發、描述古巴飛彈危機的歷史政治懸疑電影,由凱文·科斯納、布魯斯·格林伍德等人主演。本片改編自1997年出版的《The Kennedy Tapes: Inside the White House During the Cuban Missile Crisis》一書,書中記載了飛彈危機時期甘迺迪總統與身邊親信的實際對話。

    📚 重要關鍵字整理:
    - 何塞·馬蒂 José Martí
    - 巴蒂斯塔 Fulgencio Batista
    - 切.格瓦拉 Che Guevara
    - 卡斯楚 Fidel Castro (古巴初代領導人,現任領導人為其胞弟)
    - 西恩富哥斯 Camilo Cienfuegos
    - 政治委員 Political Commissar (簡稱政委,共產體制裡共產黨派出的監軍職位)
    - 豬玀灣事件 Bay of Pigs Invasion
    - 關塔那摩灣海軍基地 Guantanamo Bay Naval Base
    - 古巴飛彈危機 Cuban Missile Crisis
    - Ultimo (排隊時常用的西班牙文單字)

    #podcast #travel #播客 #音頻 #自助旅行 #中文podcast #台灣podcast #海外旅行 #加勒比海 #拉丁美洲 #中南美洲 #美洲旅遊 #古巴 #共產主義 #共產國家 #飛彈危機 #冷戰 #蘇聯 #社會主義國家 #準爆紅podcaster

  • episode醫學中文 在 余海峯 David . 物理喵 phycat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19-07-26 19:28:57
    有 31 人按讚


    今晚11點《真係好科學》講 medical physics🤩🤩🤩

    節目連結:https://www.rthk.hk/…/progr…/sciencenight2019/episode/580264

    真係好科學 - 身體中的核戰

    醫療檢查中經常聽到的電腦掃描、磁力共振、正電子掃描,當中涉及甚麼物理原理?輻射可以用來消滅癌細胞,但亦可以傷害正常細胞,甚至帶來新的癌症,如何透過適當控制去瞄準癌細胞,從而減低對健康組織的影響?從事和輻射有關的醫療人員又有甚麼風險?物理學家並不只埋首實驗室和算式,今集請來兩位醫學物理學家,介紹物理學家在醫學診斷和治療中不爲人知卻又不可或缺的角色。

    主持:
    陳志宏 陳志宏 (Chi-wang Chan)(紐約大學物理系博士)
    盧駿揚(香港中文大學通識教育基礎課程講師)

    嘉賓:
    吳楚儀(醫學物理學家)
    李志恒(醫學物理學家)

  • episode醫學中文 在 翻譯這檔事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18-10-30 19:12:18
    有 70 人按讚

    《基因:人類最親密的歷史》,莊安祺譯:翻譯問題續探(二)

    上一篇po出後有網友希望具體指出問題所在。另外,也得知出版社見文立即商議修改所提段落的翻譯問題:

    //昨天與合作夥伴討論了原文翻譯與專業知識 ( 謝謝嘉儀與小安子 ),修正了譯文。覺得身在資訊流通的年代也有很大的好處,量產時代就算我們找盡資源還是力有未逮之處,尤其編輯不是專業人士,更是汗顏,而各路專業人士願意幫我們指出錯誤,讓我很感激,書能有不停修正至更臻完善的機會。//

    在一本新書的熱銷期,樂見如此積極的作爲。本文:

    一、討論上一篇指出的翻譯問題細節,供出版社參考;

    二、討論網友一頁截圖中發現的新問題;

    三、再加「博客來」試讀內容第一頁(此書前言的開頭)發現的誤譯。

    //Once genes had been implicated in the development of sexual preference, the gay child was instantly transformed to normal. His 【hateful】 enemies were the abnormal monsters.

    一旦性偏好的發展牽扯到基因,同性戀的孩子瞬間就變為正常,他【可惡的】敵人才是異常的怪物。//

    說明:hateful 有兩個相反的意思,要從語境去弄清楚,這句話看了前文,加上末句有「才是」的對照語氣,意思非常清楚,是「懷著恨、充滿惡意的敵人」倒過來變成異常的怪物,而不是「可惡的敵人」。如果作者意指「可惡的敵人」,就不可能有 His hateful enemies were the abnormal monsters. 這句當中的「反而變成」、「才是」的含意。

    hateful + 事物,意思通常很明白,是「可恨的」;hateful + 人,就要小心思考理解了,兩種意思都可能出現,光查字典幫不了你。

    //It was boredom, more than activism, that prompted the search for the gay gene. Dean Hamer, a researcher at the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was not looking for controversy. He was 【not even looking for himself】. Although openly gay, Hamer had never been particularly intrigued by 【the genetics of any form of identity, sexual or otherwise.】

    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的研究員狄恩・哈默(Dean Hamer)並無意找碴,他甚至【也並不在乎自己的身分】,雖然他已出櫃,但對【任何形式的身分認同、性或其他遺傳學】並無特別興趣。//

    說明:

    1. not even looking for himself 的 looking 呼應同一段第一句 search for the gay gene(探尋是否有同性戀基因)的 search,兩個字都是「尋找」之意,所以這句意為「他甚至也不是爲了自己去探尋」,因爲下一句便說明原因:原來,他對很多東西根本不太感興趣,會發現同性戀基因,只不過因爲無聊、無意間發現。不懂這英文怎會理解成「不在乎自己的性向/身分」?根本瞎掰!

    2. 下一句也很糟糕:Hamer 對「任何形式的身分認同、性或其他遺傳學」三件事不感興趣,中譯意思顯然是三種東西平行並列,但原文怎麼寫?the genetics of any form of identity, sexual or otherwise 這串字所指的,只有一件事,這是一個樹狀結構:of any form of identity 修飾 genetics,而 sexual or otherwise 又修飾 identity,整個合起來理解,就是「性(sexual)或其他方面的任何一種身分認同的遺傳成因」,也就是說,Hamer 對同性戀是否有遺傳成因並不太感興趣。

    //He had tried, unsuccessfully, to study medicine at Edinburgh—but, horrified by the “screams of a strapped-down child 【amid the blood and sawdust】 of the . . . 【operating theater】,” had fled medicine to study theology at Christ’s College in Cambridge.

    他本在愛丁堡習醫,卻因「【手術劇場】裡被綁縛的兒童【在血汙和鋸屑中】的尖叫」而驚悸,棄醫轉到劍橋大學基督學院研習神學。//
    (中譯來自網友提供的截圖)

    說明:

    1.「手術劇場」真是個荒謬的譯法,operating theater 是醫院的手術示範室、手術觀摩室,像樣的字典會另立條目指出這個意思,不會跟「劇場」的意思混淆。在這樣一個空間,一邊進行手術、一邊讓見習醫師或訪問者居高觀摩,處理的是人命關天的真人真事,怎麼變成虛構故事的「劇場」了?在戰爭語境下,theater 是「戰場」,theater 同時也是「電影院」,也是「戲劇表演」,也可指「看表演的觀衆」(比較古老的用法)。最近有本出版熱烈宣傳的書,書名竟然就叫《手術劇場》,這是一種譁衆取寵的取名手段,不是原書名的直譯,但畢竟那是出版社爲了賣書、吸睛所擁有的權利和自由。在普通的文章裡,不同意義的 theater 就該有合適的譯法,否則要叫讀者如何理解?中國的中文譯法經常大而化之,電腦程式的 macro,和 macroeconomics 的 macro,一律是「宏」字;餐廳的 menu 和應用軟體的 menu 一律稱「菜單」,台灣請不要新創如「手術劇場」、「(二次大戰)歐洲劇場」這種沒水準的糟糕詞彙,中文沒有貧瘠到需要一詞用到底。

    話說,香港有個動物醫院,網站有中英雙語介紹文,中文看來像是拙劣的半人工半機器翻譯的內容:
    // 他們還接受靜脈輸液的利益,在手術過程中,包括絕育成本。手術是在無菌的方式和手術劇場。//
    極爲可笑,不知所云,英文則是:
    // They also receive the benefit of intravenous fluids during the surgery inclusive in the neutering cost. The surgery is carried out in a sterile manner and operative theater.//
    這段英文拿去餵給 Google Translate 或 Bing 的機器翻譯,出來的結果都還勝過人工,機器都懂得把「operative theater」正確譯為「手術室」。難道現在一些譯者連查一查字典確認字義,或拜現代科技之賜、參考一下機譯結果這兩件事都懶得做了?

    2. 同一句中譯裡,「在血汙和鋸屑中的尖叫」太過直譯 amid 這字,尖叫如何能在「鋸屑中」?這 blood and sawdust 指的是從手術臺流到地上的一灘血水,以及傾倒在地上用來吸收血水的木屑,可不是「人體鋸屑」,而木屑並沒有在空氣中亂飄,譯者寫出「在鋸屑中的尖叫」時,腦子不知浮現什麼奇異的「劇場」景象?我好像看到了譯者心中想像著,是不是那小孩的腿被鋸斷時,有「鋸屑」噴飛出來?

    以下這一長段落,來自出版社提供的博客來試讀第一頁:

    //Jagu—the fourth-born of my father’s siblings—came to live with us in Delhi in 1975, when I was five years old. His mind was also crumbling. Tall and rail thin, with a slightly feral look in his eyes and a shock of matted, overgrown hair, he resembled a Bengali Jim Morrison. Unlike Rajesh, whose illness had surfaced in his twenties, Jagu had been troubled from childhood. Socially awkward, withdrawn to everyone except my grandmother, he was unable to hold a job or live by himself. By 1975, deeper cognitive problems had emerged: he had visions, phantasms, and voices in his head that told him what to do. 【He made up conspiracy theories by the dozens: a banana vendor who sold fruit outside our house was secretly recording Jagu’s behavior. He often spoke to himself, with a particular obsession of reciting made-up train schedules】 (“Shimla to Howrah by Kalka mail, then transfer at Howrah to Shri Jagannath Express to Puri”). He was still capable of extraordinary bursts of tenderness—when I mistakenly smashed a beloved Venetian vase at home, he hid me in his bedclothes and informed my mother that he had “mounds of cash” stashed away that would buy “a thousand” vases in replacement. But 【this episode was symptomatic:】 【even his love for me involved extending the fabric of his psychosis and confabulation.】
    一九七五年,當時我五歲,父親的四哥賈古搬來德里與我們同住。他也有精神崩潰的現象。賈古生得又高又瘦,帶著略顯凶悍的眼神和一頭糾結的亂髮,長得就像孟加拉版的美國歌手吉姆.莫理森(Jim Morrison)。和二十歲才發病的拉結什不同的是,他自幼就有精神問題。賈古生性內向畏縮,除了祖母之外,他對任何人都退避三舍,無法工作,生活也不能自理。到了一九七五年,他出現更嚴重的認知問題:幻象、幻覺,聽到腦裡有人指揮他要怎麼做。【他捏造了數十個陰謀:我家門外賣香蕉的小販偷偷記錄了賈古的言行舉止,說他自言自語,特別迷戀自訂的火車行程】 (「由西姆拉搭卡爾卡特郵車到豪拉,然後在豪拉轉札格納斯快車到浦里」)。他依舊會有溫情流露的時刻──有一次我不小心打破了家裡珍藏的威尼斯花瓶,他把我藏在他的被子裡,還告訴我媽他有「成堆的現金」可以買「上千個」花瓶賠償。不過,【這件事其實也說明了】【連他對我的愛都含有思覺失調和虛談症(confabulation)】//

    說明:

    1. He made up conspiracy theories by the dozens 後接一個冒號,這告訴我們,接下來的那句應該是要舉例陰謀,的確也是。不過,譯者卻誤解了英文,把再下一句的「自言自語」誤認為作者還在講述那陰謀,意思變成小販在無端指控賈古(「說他會自言自語、特別迷戀自訂的火車行程」),因此不是事實,但其實作者僅用一個短句舉例陰謀(a banana vendor who sold fruit outside our house was secretly recording Jagu’s behavior),接著便把主題拉回賈古身上,不再提陰謀,所以賈古的自言自語和覆誦火車行程,都是事實。

    改:他捏造了數十個陰謀,例如:指控我們家門外賣香蕉的小販偷偷記錄了他的言行舉止。賈古也經常自言自語,特別執迷於覆誦他捏造的火車行程。

    2. this episode was symptomatic 的翻譯頗敷衍,連醫學基本字彙都掌握不好,很令人不放心。symptomatic 是基本義「表現為某疾病的symptom」,不是引申義「某某事物即將發生的徵兆、跡象、預示」(sign, omen, portent),原譯「說明」,似乎把 symptomatic 理解爲後者而脫離了「病徵、症狀」之意。

    symptomatic 後接冒號,表示下一句的內容在解釋、釐清前一句。什麼病的symptom?psychosis 和 confabulation。psychosis 還不能譯為思覺失調,因爲作者到了下一段才交代賈古被醫生正式診斷有思覺失調,這一段,作者對賈古的病症只是稱之為較籠統的 psychosis,譯者不要隨便「劇透」,辜負作者細心的鋪陳。

    改:不過,這個小插曲是病徵的展現,連他對我的愛也攙進他的精神錯亂和虛談症(confabulation)。

    * * *

    順便介紹一下,此書除了譯者以外,還有好棒棒的專家「掛名」審訂、導讀,以及一堆名人「掛名」推薦:

    臺灣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 于宏燦 審訂/導讀

    朱雪萍、吳青錫、呂俊毅、李文雄、李家維、阮雪芬、洪蘭、孫以瀚、徐建國、陳沛隆、陳嘉祥、超級歪、董桂書、劉炯朗、鍾明怡、顏擇雅、蘇文慧 各界學者/名人好評推薦

    * * *

    讀不了原文、必須靠翻譯書吸收知識的讀者,請多多運用你批判思考的本能,不要對翻譯照單全收,或誤以爲你自己腦袋有問題。譯文的品質不太可能改善,我們必須反求諸己。

  • episode醫學中文 在 Untyped 對啊我是工程師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20-07-23 21:00:10

    文組轉職軟體工程師的心路歷程 ft. Badu (GitLab DevRel)

    這次邀請到現任GitLab DevRel (開發者行銷) 的Badu來和我們分享轉職的種種!影片中聊到了她如何以半自學的方式學習程式設計,如何加速學習轉職成為前端軟體工程師,轉職過程中的困難艱辛,未來對職涯的規劃。相信對於想嘗試寫程式,有轉職軟體工程念頭的人,一定會非常有幫助!

    Overview 💬
    🔹為什麼想換到軟體工程 2:50
    🔹程式設計自學加速方法 4:30
    🔹轉職過程中的汗與淚水 5:48
    🔹轉職後出乎意料的事情 7:43
    🔹性別比例不平衡的影響 8:55
    🔹喜歡CS嗎?後悔想改變? 10:36
    🔹推薦大家嘗試寫程式嗎 12:53
    🔹轉職後的未來職涯規劃 15:16

    Badu 也有經營一個Podcast頻道「冒牌者症候群の下班時間」。頻道中聊到了許多職涯發展的相關議題,非常推薦在職場上常常會有一種覺得自己不適任,很怕自己的能力不夠被拆穿,這些有冒牌者症候群(Imposter Syndrome)的人趕快去訂閱收聽!

    快來聽聽凱心琳和Badu一起錄製的👇🏻👇🏻👇🏻
    「#7 不念醫學系的那個決定 — 對啊我是工程師」
    🔗 Anchor 🔗
    https://anchor.fm/anniescript/episodes/7-efv9lo
    🔗 Spotify 🔗
    https://open.spotify.com/episode/15PN6xq4fSfQ2k4qKkKyqt?si=aGKgdWIETVKf31TzXv386g
    🔗 SoundOn 🔗
    https://player.soundon.fm/embed?podcast=0f1486df-fd4a-4298-a970-b6049bab710b&episode=6d3b48f6-5334-4c8e-93d8-4ee8cf08ef73

    1111人力銀行 邀約合作,提供「職點」專欄文章供大家參考
    連結為此:https://www.1111.com.tw/position/software-engineer/ 〈靠這招轉職軟體工程師!百萬年薪不是夢〉

    #WomenInTech #轉職工程師 #會寫程式不一定要當軟體工程師
    一定要看到影片最後面並且在「YouTube影片下方」按讚留言訂閱分享唷!
    -
    歡迎留言告訴我你的想法,或是你想認識的程式語言唷!
    每(隔週)週四晚上9點更新,請記得開啟YouTube🔔通知!
    -

    【愛屋及烏】
    Facebook 臉書粉專 👉 https://www.facebook.com/untyped/
    Instagram 👉 https://www.instagram.com/untypedcoding/
    合作邀約 👉 untypedcoding@gmail.com
    -
    Untyped 對啊我是工程師 - There are so many data types in the world of computer science, so are the people who write the code. We aim to UNTYPE the stereotype of engineers and of how coding is only for a certain type of people.
    凱心琳: 一個喜歡電腦科學邏輯推理,在科技圈努力為性別平等奮鬥的工程師。
    -
    圖片影片音效:[giphy.com] [bensou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