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elias名字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elias名字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elias名字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elias名字產品中有11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8,614的網紅天堂島嶼.撒哈拉.蔡適任,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北非猶太系列〉 標題:卡薩布蘭加與猶太人 卡薩布蘭加古名Anfa,在阿拉伯語中,意指「山丘」,而第一個柏柏爾社區Barghouata確實位於可以俯瞰大海的山丘上。 腓尼基人曾在此設立商行,爾後則有對抗Idrissides 與 Omeyyades王朝的古羅馬人和柏柏爾人。 1...

  • elias名字 在 天堂島嶼.撒哈拉.蔡適任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19-12-02 07:40:46
    有 69 人按讚


    〈北非猶太系列〉
    標題:卡薩布蘭加與猶太人

      卡薩布蘭加古名Anfa,在阿拉伯語中,意指「山丘」,而第一個柏柏爾社區Barghouata確實位於可以俯瞰大海的山丘上。
      腓尼基人曾在此設立商行,爾後則有對抗Idrissides 與 Omeyyades王朝的古羅馬人和柏柏爾人。
      1515年,葡萄牙人將這座名字取名為Casa Branca,因城牆堡壘是白色的,阿拉伯名稱Dar el-Beïda由此而來,十八世紀,西班牙人將之命名為卡薩布蘭加。
      
      關於猶太人在卡薩布蘭加的歷史,猶太人抵達卡薩布蘭加的確切時間不得而知,十二至十五世紀之間,葡萄牙試圖佔領此地,十五世紀末,葡萄牙的費迪南德派了一萬個士兵來殲滅Anfa的海盜。1515年,第二次葡萄牙突襲,終於摧毀這個海盜之城,葡萄牙重建城市,並修築白色堡壘,確保通往El Jadida的路安全無虞,是而為這座城取名Casa Branca,當時似乎已有一個小型猶太社區在此生活,而Rabbin Elias猶太教堂則建於1750年。
      1755年,城市毀於里斯本大地震,1770年,Sidi Mohammed ben Abdallah決定在原址重建造城,1781年,西班牙來此設立商行,當時卡薩布蘭加依然只是小村莊,約有七百名居民.1830年,城市迅速發展,歐洲紛紛來此設立商行,摩洛哥商人與工匠蜂擁而至,一個世紀後,已成非洲大城市,1850年,麥地那人口約八千人,十九世紀末,已達兩萬人.
     
      在這段迅速發展期間,Essaouira、Tanger、Tétouan與Rabat的猶太人亦紛紛移來此地,待摩洛哥成為法國保護國,1906年,決議擴建卡薩布蘭加港口,從此決定了卡薩布蘭加因海港而繁榮的命運.然而附近的柏柏爾部落起身反抗區域西方化的潮流,進而洗劫城市與猶太區,法國下令鎮壓,當時的法國將軍Lyautey決定將卡薩布蘭加變成摩洛哥的經濟首都.
     
      1920年開始,卡薩布蘭加成了摩洛哥最重要的港口,猶太社群亦蓬勃發展,甚至自行辦報,猶太教堂與猶太學校林立,當時約有六千名猶太人,佔城市百分之三十的人口,其中一千人是因逃離1903年的Ceuta大掠奪,前來至此,導致猶太區人滿為患.
     
      猶太社群展現強大的組織動員力量,建立組織,重新分配猶太潔食產品徵收的稅款,慷慨贊助幼兒園、社會幫助與猶太醫院等慈善機構,對老人看護及貧困兒童免費上學等方面,亦多所照顧.卡薩布蘭加猶太社群的活動網絡吸引摩洛哥各行各業的猶太人前來,即使在維希期間,卡薩布蘭加仍充滿魅力.
      1948年,猶太社區約有七萬人, 1948年至1968年間,成千上萬來自其他城市的猶太人來此定居。
      
      1950年代開始,卡薩布蘭卡的猶太族群開始移居他鄉,戰後擴張導致許多猶太人住在有俱樂部、體育館、醫療與文化機構的歐洲社區.
      雖然卡薩布蘭加的mellah相對其他城市,規定較不嚴格,然而猶太人不曾脫離身分的限制,例如猶太人的房子不能比穆斯林的高,猶太教堂不能比清真寺或者喚拜樓高.
      1920年代,卡薩布蘭加約有二十座猶太教堂,但紀念意義不高,目前約有五十座.
      
      相對其他阿拉伯國家,摩洛哥政府對國內猶太族群採取保護措施,希望猶太與穆斯林能和平相處,然而在以色列建國後,猶太人紛紛離開摩洛哥,全球估計有一百萬摩洛哥裔猶太人,然而摩洛哥本國境內竟然只有兩千五百猶太人!
      
      摩洛哥對猶太族群的保護政策顯而易見,不僅是阿拉伯世界擁有最多猶太人的國家,同時也是唯一設有猶太博物館的北非/中東/阿拉伯國家.
      
      卡薩布蘭加的摩洛哥猶太教博物館(Musée du Judaïsme marocain)創建於1997年,早年由Simon Lévy 主持,內有豐富館藏。
     
      說到猶太教博物館,必得提及Simon Lévy這號人物.
      Simon Lévy於1934年出生於菲斯,早年致力於摩洛哥與阿爾及利亞獨立運動,曾因其政治行為而被逮捕,遭受酷刑,仍不改其立場.爾後投身摩洛哥猶太文化保存,領導la Fondation du Patrimoine judéo-marocain,進而協助猶太教博物館的誕生.
      他與許多猶太人的政治立場不同,終生認同摩洛哥,極力反對猶太復國主義,反對猶太人移民到以色列,認為大量猶太人離開摩洛哥,是摩洛哥重大損失.2012年,Simon Lévy逝世,
      至今卡薩布蘭加的摩洛哥猶太教博物館依舊有著重大的文化意義,摩洛哥政府計畫在馬拉喀什等地,建造其他猶太教博物館,讓猶太人在摩洛哥的軌跡不至於灰飛煙滅.
      
      即便如此,摩洛哥境內的猶太族群仍迅速減少中,猶太社區持續老化.年輕人在唸完猶太學校後,全往國外求學,接著便移民他鄉,只偶爾回摩洛哥探視父母家人,猶太社區一旦留不住年輕人,凋零是必然的宿命,獨特的摩洛哥猶太文化亦因而無法傳承.
      尤其2003年五月,卡薩布蘭加接連發生七起連環自殺炸彈攻擊,至少四十一人喪生,一百多人受傷,出事地點分別為比利時領事館、猶太文化中心、一家國際飯店和一間西班牙餐廳等,這一連串針對猶太人與外國人的恐怖攻擊更加速猶太人移民海外的速度.
      
      摩洛哥媒體Media 24於2019年十一月報導,依據以色列移民局官方發布的數據,過去八年來,共有432名摩洛哥猶太人移民以色列,人數比突尼西亞跟葉門高,居阿拉伯國家之首.
      
      然而隨著摩洛哥裔猶太人散居世界各地,同時也將帶有摩洛哥底蘊的猶太文化給傳到全世界,無論是在音樂、藝術抑或美食領域.
      來聽聽出生卡薩布蘭加的知名猶太拉比Haim Louk的演唱.
        Haim Louk拉比於1942年出生於卡薩布蘭加,自幼展現音樂天分,嗓音優雅純淨,猶太文化底蘊深厚,曾在英國與摩洛哥的猶太宗教教育機構Yeshivot求學,自1964 至 1987年間,擔任Yeshivot校長,1987年後,移居洛杉磯,擔任Em Habanim Sephardic Congregation精神領袖,是國際公認的安達魯西亞古典樂大師.
      這首lama bada yatathana可說是安達魯西亞古典樂的代表作品.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RmTNn0muyI

  • elias名字 在 天堂島嶼.撒哈拉.蔡適任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19-12-02 07:40:46
    有 69 人按讚

    〈北非猶太系列〉
    標題:卡薩布蘭加與猶太人

      卡薩布蘭加古名Anfa,在阿拉伯語中,意指「山丘」,而第一個柏柏爾社區Barghouata確實位於可以俯瞰大海的山丘上。
      腓尼基人曾在此設立商行,爾後則有對抗Idrissides 與 Omeyyades王朝的古羅馬人和柏柏爾人。
      1515年,葡萄牙人將這座名字取名為Casa Branca,因城牆堡壘是白色的,阿拉伯名稱Dar el-Beïda由此而來,十八世紀,西班牙人將之命名為卡薩布蘭加。
      
      關於猶太人在卡薩布蘭加的歷史,猶太人抵達卡薩布蘭加的確切時間不得而知,十二至十五世紀之間,葡萄牙試圖佔領此地,十五世紀末,葡萄牙的費迪南德派了一萬個士兵來殲滅Anfa的海盜。1515年,第二次葡萄牙突襲,終於摧毀這個海盜之城,葡萄牙重建城市,並修築白色堡壘,確保通往El Jadida的路安全無虞,是而為這座城取名Casa Branca,當時似乎已有一個小型猶太社區在此生活,而Rabbin Elias猶太教堂則建於1750年。
      1755年,城市毀於里斯本大地震,1770年,Sidi Mohammed ben Abdallah決定在原址重建造城,1781年,西班牙來此設立商行,當時卡薩布蘭加依然只是小村莊,約有七百名居民.1830年,城市迅速發展,歐洲紛紛來此設立商行,摩洛哥商人與工匠蜂擁而至,一個世紀後,已成非洲大城市,1850年,麥地那人口約八千人,十九世紀末,已達兩萬人.
     
      在這段迅速發展期間,Essaouira、Tanger、Tétouan與Rabat的猶太人亦紛紛移來此地,待摩洛哥成為法國保護國,1906年,決議擴建卡薩布蘭加港口,從此決定了卡薩布蘭加因海港而繁榮的命運.然而附近的柏柏爾部落起身反抗區域西方化的潮流,進而洗劫城市與猶太區,法國下令鎮壓,當時的法國將軍Lyautey決定將卡薩布蘭加變成摩洛哥的經濟首都.
     
      1920年開始,卡薩布蘭加成了摩洛哥最重要的港口,猶太社群亦蓬勃發展,甚至自行辦報,猶太教堂與猶太學校林立,當時約有六千名猶太人,佔城市百分之三十的人口,其中一千人是因逃離1903年的Ceuta大掠奪,前來至此,導致猶太區人滿為患.
     
      猶太社群展現強大的組織動員力量,建立組織,重新分配猶太潔食產品徵收的稅款,慷慨贊助幼兒園、社會幫助與猶太醫院等慈善機構,對老人看護及貧困兒童免費上學等方面,亦多所照顧.卡薩布蘭加猶太社群的活動網絡吸引摩洛哥各行各業的猶太人前來,即使在維希期間,卡薩布蘭加仍充滿魅力.
      1948年,猶太社區約有七萬人, 1948年至1968年間,成千上萬來自其他城市的猶太人來此定居。
      
      1950年代開始,卡薩布蘭卡的猶太族群開始移居他鄉,戰後擴張導致許多猶太人住在有俱樂部、體育館、醫療與文化機構的歐洲社區.
      雖然卡薩布蘭加的mellah相對其他城市,規定較不嚴格,然而猶太人不曾脫離身分的限制,例如猶太人的房子不能比穆斯林的高,猶太教堂不能比清真寺或者喚拜樓高.
      1920年代,卡薩布蘭加約有二十座猶太教堂,但紀念意義不高,目前約有五十座.
      
      相對其他阿拉伯國家,摩洛哥政府對國內猶太族群採取保護措施,希望猶太與穆斯林能和平相處,然而在以色列建國後,猶太人紛紛離開摩洛哥,全球估計有一百萬摩洛哥裔猶太人,然而摩洛哥本國境內竟然只有兩千五百猶太人!
      
      摩洛哥對猶太族群的保護政策顯而易見,不僅是阿拉伯世界擁有最多猶太人的國家,同時也是唯一設有猶太博物館的北非/中東/阿拉伯國家.
      
      卡薩布蘭加的摩洛哥猶太教博物館(Musée du Judaïsme marocain)創建於1997年,早年由Simon Lévy 主持,內有豐富館藏。
     
      說到猶太教博物館,必得提及Simon Lévy這號人物.
      Simon Lévy於1934年出生於菲斯,早年致力於摩洛哥與阿爾及利亞獨立運動,曾因其政治行為而被逮捕,遭受酷刑,仍不改其立場.爾後投身摩洛哥猶太文化保存,領導la Fondation du Patrimoine judéo-marocain,進而協助猶太教博物館的誕生.
      他與許多猶太人的政治立場不同,終生認同摩洛哥,極力反對猶太復國主義,反對猶太人移民到以色列,認為大量猶太人離開摩洛哥,是摩洛哥重大損失.2012年,Simon Lévy逝世,
      至今卡薩布蘭加的摩洛哥猶太教博物館依舊有著重大的文化意義,摩洛哥政府計畫在馬拉喀什等地,建造其他猶太教博物館,讓猶太人在摩洛哥的軌跡不至於灰飛煙滅.
      
      即便如此,摩洛哥境內的猶太族群仍迅速減少中,猶太社區持續老化.年輕人在唸完猶太學校後,全往國外求學,接著便移民他鄉,只偶爾回摩洛哥探視父母家人,猶太社區一旦留不住年輕人,凋零是必然的宿命,獨特的摩洛哥猶太文化亦因而無法傳承.
      尤其2003年五月,卡薩布蘭加接連發生七起連環自殺炸彈攻擊,至少四十一人喪生,一百多人受傷,出事地點分別為比利時領事館、猶太文化中心、一家國際飯店和一間西班牙餐廳等,這一連串針對猶太人與外國人的恐怖攻擊更加速猶太人移民海外的速度.
      
      摩洛哥媒體Media 24於2019年十一月報導,依據以色列移民局官方發布的數據,過去八年來,共有432名摩洛哥猶太人移民以色列,人數比突尼西亞跟葉門高,居阿拉伯國家之首.
      
      然而隨著摩洛哥裔猶太人散居世界各地,同時也將帶有摩洛哥底蘊的猶太文化給傳到全世界,無論是在音樂、藝術抑或美食領域.
      來聽聽出生卡薩布蘭加的知名猶太拉比Haim Louk的演唱.
        Haim Louk拉比於1942年出生於卡薩布蘭加,自幼展現音樂天分,嗓音優雅純淨,猶太文化底蘊深厚,曾在英國與摩洛哥的猶太宗教教育機構Yeshivot求學,自1964 至 1987年間,擔任Yeshivot校長,1987年後,移居洛杉磯,擔任Em Habanim Sephardic Congregation精神領袖,是國際公認的安達魯西亞古典樂大師.
      這首lama bada yatathana可說是安達魯西亞古典樂的代表作品.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RmTNn0muyI

  • elias名字 在 城市山人 Mountain Urbanite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19-07-18 17:00:00
    有 159 人按讚


    【K2遠征史超濃縮版】#2
    1909:《真‧貴族式登山:義大利王子的K2遠征記》

    貴族式登山、貴族式登山,怎麼有點耳熟,什麼是貴族式登山?在古早的封建制度底下,社會中的財富皆由少數人把持,例如君主、領主、莊園主、附庸等等,而偏偏20世紀初的登山活動不比大幅商業化、交通便利的現代,花費極為驚人,要不是自己擁有極深的口袋,要不然就是有組織力量在後撐腰,不然要來一趟喜馬拉雅遠征可說是mission impossible。

    再說,不用看這麼以前的時代,咱們台灣也有所謂的「貴族式登山」啦!有這麼一群人因為有意願也有能力出這筆錢,於是大量雇用嚮導、協作和揹工來幫助他們帶路、撿山頭、揹行囊、張羅大小事務,自己茶來伸手飯來張口,背包輕得可以飄起來──於是總被注重吃苦耐勞、自揹自理的岳界人士批評,但此乃延伸意義就是了。

    .

    話題講回1909年的義大利王子K2遠征記,主角的名字「盧意吉‧阿瑪迪奧‧薩佛亞(Luigi Amadeo Savoia)」落落長不用記沒關係,一般人只需要知道「阿布魯西公爵(Duke of Abruzzi)」就可以啦!

    ※但要切記阿布魯西是義大利中部某地區的地名,不是人名啊~

    我們這一次的故事主角,身材高瘦、面孔英俊,符合大家對於王子外貌上的所有想像,而且不僅如此,他還是位熱愛異域遠征遠勝貴族生活的傢伙,例如曾於1897年到1906年嘗試遠征北極(當時創下最北的航行紀錄)、首登加拿大的聖伊利亞斯峰(Mt St. Elias, 5,489m),還成功地帶領一系列前往非洲魯文佐里(Rwenzori)山脈的遠征,成為當時世界最知名的探險家。

    那麼為何這位王子想要攀登K2呢?根據當時美國的報紙所言,很令人不敢置信 … 療情傷。💔💔

    簡單來說,他愛上了一名美國參議員之女,但卻因為對方一無貴族血統,二不是天主教徒,三不是義大利人,遭到皇族內部亂棒打鴛鴦,一度論及婚嫁的神仙伴侶不得不分手。

    心碎的王子可能是剛好在這個時候看到了上一篇中瑞士醫師所出版的K2遠征記(而且對這座山的描述頗為樂觀),於是決定 … 走!爬山去!我要忘記這無情的世界啊~~~

    😢

    .
    .

    好啦,總算我們的話題回到 #K2 了。

    當年的交通遠沒有現代這麼方便,王子的隊伍光是從歐洲出發到現在的伊斯蘭馬巴德(巴基斯坦首都),就花了兩周時間。在其後走向基地營的旅程中,行李的初始總重達恐怖的9.5公噸,運輸隊伍人數則高達 250人,兩旁側翼還有負責供奶的山羊和綿羊群隨行… 當然這些俗務都不是王子需要擔心的事,他沿途接受當地官員、王公貴族招待,和其餘隊員一同氣完神足地抵達K2基地營,然後立即開始勘查可能的路線。

    東看看、西瞧瞧,大家都覺得這座山四面八方都太陡峭了,一個雪崩下來就能讓隊伍全軍覆沒,但有三條稜線看起來似乎還有可能性,其中公爵最中意的路線正是K2東南稜,也是上一趟遠征中艾雷斯特的首選。

    雖然王子曾經爬上過五千多公尺的高山,但爬八千是什麼樣子,他也只能用五千多公尺的感受來想像,所以最初攀登K2的計畫相當樂觀:在稜尾(約5,400公尺處)建立小型物資站,然後他和嚮導群直接爬到約6,850公尺處,確立好路線,再由協作背負物資上來架設營地,隔天直接攻頂。也就是說,他計畫中只需要三個階段就能登頂!

    但他也不是笨蛋,其實他心裡覺得,假如能爬到K2東南稜上的「山肩(The Shoulder, 海拔7,688公尺)」地帶,帶回一個世界最高攀登紀錄也就夠了。

    實際上帶頭往前衝的也不是他,而是他從義大利帶來的專業嚮導群;也就是說大部分時間裡,王子只需要在營地協調事務,坐等嚮導群幫他架設好路線。

    然而,由於山勢陡峭、空氣稀薄,即使是頂級嚮導也提不起速度來,而且對距離的判斷非常容易失準,遠先看似容易的地形更往往變成了垂直絕壁,一點都不好惹。最後,他們判斷這條路線太過困難,於6,250公尺處頹然而返。

    王子大人不太體諒這撤退決定,但同意「假如專業嚮導都認為難度這麼高,那麼協作也一定上不去吧」。

    於是他們開始尋找別的可能路線,這一找就是山南山北走一回,兩周的時間。在這其中,他還「順登」了附近的斯卡楊堪格里峰(Skyang Kangri, 7545公尺),並勉力爬到了6,658公尺處折返,但總結來說,這支義大利皇家隊並沒有找到更好的路線。

    .

    王子決定退而求其次,轉戰周圍的另一座喬戈里薩峰(Chogolisa, 7665公尺)來拿下他的世界最高攀登紀錄,但這座「新娘峰」也和K2一樣極不好惹。令人意外的是,即使在天氣變差、疲勞累積的雙重影響下,他和嚮導群仍然挺進到約7,498公尺處,比當時的最高紀錄還高了365公尺。然後?沒有然後了,天氣沒有轉好,隊伍只能乖乖下撤。

    這個新世界最高攀登紀錄,要到1922年,也就是13年後才被打破。王子心裡是真的很渴望登上喬戈里薩峰,但行程已然結束,義大利人必須低著頭離開喀喇崑崙。這一路回鄉的漫長旅程中,我們的主人公顯得鬱鬱寡歡,鮮少與同伴交談。

    .
    .

    雖然首支義大利隊伍沒能比上一次遠征爬得更高,但他對後世的影響卻巨大許多──他們的行程紀錄長達469頁,於1912年同步於佛羅倫斯、紐約、倫敦出版,其中的豐富圖資成為了後續遠征的重要參考資料。

    這一趟王子的遠征再也沒有復仇記,但在探勘領域上卻是個空前成功。K2攀登史的入門篇章到此為止,再下一支隊伍,我們就要迎來「非常會給地形取名字」的1938年美國K2遠征隊囉!

    沒錯,元植跟阿果爬的K2東南稜標準路線──又稱阿布魯西支脈(The Abruzzi Spur),不是王子自己取的,是這支美國隊為了紀念他的探勘功績而取的啦!什麼豪斯煙囪(House’s Chimney)啦、黑色金字塔(Black Pyramid)啦,都是這支隊伍裡的成員首攀並取名的~

    讓我們期待下一篇1938:【唯有爬者留其名:哈佛大學高材生領軍的探路100分美國隊】

    ----------

    最後 … 根據「 K2 Project 張元植X呂忠翰八千計畫 」的速報,他們已經從第四營出發,邁向達成台灣首登的路上了。讓我們為他們加油吧!

    Image courtesy : summitpost. org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