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eight音標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eight音標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eight音標產品中有1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6,226的網紅旅行熱炒店Podcast,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文化,讓我找到與人共鳴的頻率 ——我在世界各地和閩南語相遇的故事 (天啊,為什麼我可以為這篇po文想出這麼像「換日線」稿子的標題XD) 我從小就一直對身邊各種文化有著濃厚興趣,從小學時期觀察到台北都會與屏東鄉間的差異、中學時期開始關注台灣原住民議題,一直到現在在美國每天和來自世界各地的文化相...
eight音標 在 旅行熱炒店Podcast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文化,讓我找到與人共鳴的頻率
——我在世界各地和閩南語相遇的故事
(天啊,為什麼我可以為這篇po文想出這麼像「換日線」稿子的標題XD)
我從小就一直對身邊各種文化有著濃厚興趣,從小學時期觀察到台北都會與屏東鄉間的差異、中學時期開始關注台灣原住民議題,一直到現在在美國每天和來自世界各地的文化相遇。對我來說,理解不同文化一直是我在世界上存活的重要武器,尤其在異鄉和背景各異的人們建立關係的時候,對差異的認識常常可以幫助我突破隔閡;不過,最近我也開始發現一件事,那就是不只了解別人的文化能幫助我交朋友,了解自己的文化同樣也可以有同樣的效果。
這裡我要講的是在台灣被延續的閩南文化,如何讓我在世界各地意外的和人找到連結。
我家中的長輩裡,除了外公是1949年隨國民黨從四川重慶來台,其他3/4都是嘉義沿海的閩南移民後代,移民時間已不可考,但家族中所操語言是台灣閩南語(台語)的漳泉混合腔,也就是目前台語的強勢或通行腔調。而我也有許多移居台北的南部人共同的問題,即雖然家族中母語是台語,但成長過程台語使用太少而「會聽但不太會講」(雖然居住在屏東恆春的那三年一度讓我台語程度稍微提升);出國之後台語能力退化的就更嚴重了,由於幾乎沒有參與美國的台灣人社群(除了和那些基本不講台語的同齡年輕人一起吃喝玩樂),這8年多下來在說過台語的次數屈指可數。
近兩年來因為對語言學感興趣,我開始鑽研語言類型學(linguistic typology)和音韻學(phonology),逐漸了解原來家族中所講的台語在語言學上是閩南語(Hokkien or Minnan)的其中一個方言(dielect),和中國福建南部的閩南語以及東南亞的福建話互為同一語言(即閩南語)的不同方言。自從我理解這件事情之後,每當有機會認識來自福建或東南亞的朋友,就會開始很興奮的問他們會不會講閩南語或福建話,雖然我的台語真的很破、已經到了開口都覺得有點丟臉的程度,但至少透過簡單的對話搏個感情也無傷大雅吧。
結果這個想法還真的讓我意外的在世界不同角落和人找到共鳴。
今年5月在大旅行的路上,我來到甘肅敦煌,準備拜訪玉門關、陽關與雅丹地質公園。由於這三個點都在距離敦煌相當遙遠的沙漠裡,自助旅行者的最佳選項就是加入當地一日遊的旅行團,於是我便在馬蜂窩上報名了隔日的敦煌西線一日遊。就在隔天早上集合上車時,我聽著前面兩排的阿姨的對話,突然開始意識到——這不是普通話,但是我完全聽得懂呀,跟我家族裡面講的台語不只87%像,於是便鼓起勇氣問他們哪裡人,得到的答案是「廈門」,接著我們就用閩南語對話了一陣子,直到他們發現其實這個小子的閩南語一點都不「輪轉」只好放棄,哈哈。
那是我第一次聽到現在福建人的閩南語,而廈門話據說還是中國閩南語腔調中和台灣通行腔(漳泉混合腔)最接近的,這也不令人意外——台灣和廈門最大的共同點,就是容納了大量來自漳州與泉州的移民,兩者混合的腔調自然就成為強勢。
而我在波士頓的朋友裡面,來自東南亞的數量也頗為可觀,尤其是教會裡一起玩音樂的朋友,不少是來自新加坡與馬來西亞的華人,不過他們的情況也和台北長大的小孩類似,雖然家裡傳統上是講福建話(或者潮州話、福州話、客家話、廣東話等),成長過程中講的卻多是英文或普通話,因此我也一直沒有機會和他們講到福建話;一直到今天,當我在教會門口當招待的時候,意外和一位阿伯有短暫對話。
「What's your name?」
「Tan. T-A-N.」
「Are you from Singapore or Malaysia?」對文化與語言的敏感度馬上讓我想到,Tan就是閩南語發音的「陳」,便馬上就這樣問他。(語言學小常識:T在這裡要讀成不送氣清音,也就是注音符號的ㄉ或是漢語拼音的d。ㄊ或是漢語拼音的t則是送氣清音,在國際音標裡面寫作th。)
「I'm from Singapore.」
「I'm from Taiwan. I can speak Hokkien.」雖然後面那句話講得很心虛但我還是講了。
這下他老人家可樂了,馬上開始和我開始用福建話對話。雖然對話很短,而且過程中我還一度把數字「8」的發音「peh」不小心講成英文的「eight」,一聽就知道很久沒講了,但大概也成功讓阿伯記得我了,畢竟是在這個英文為主而且華人不多的教會裡。
很多時候,人們學習家中傳統語言的動機是為了家族中的文化遺產(cultural heritage),這點在美國的歐陸移民中很常見;但最近這些在世界各地和閩南語使用者相遇的經驗,讓我發現了學習傳統語言、了解祖先文化的另一個好處——幫助我和擁有類似文化根源(cultural root)的人找到共鳴。
(至於我的台語還有救嗎?據說最有效的辦法就是每天在家裡看民視八點檔,等我哪天想要認真學的時候似乎可以考慮XD)
(附圖是漢語的各個分支語言在全球各地的分佈,可以注意到東南亞最優勢者為閩南語為主的閩語,北美最優勢者為粵語,最特別的則是客家話在非洲南部具有相當優勢。圖片來自 http://www.somdom.com/attachment/month_1006/1006121202e8af5eb1c0c994d1.jpg http://www.somdom.com/attachment/month_1006/10061212028933e9e3f019c9fc.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