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Netflix】#創業系列EP2 #腦編 ⠀⠀⠀⠀⠀
▍創辦人有誰?
Netflix 有兩位共同創辦人——一位是現在的執行長Reed Hastings,另一位是Marc Randolph,後者在2002年離開了Netflix。
⠀⠀⠀⠀
▍眾說紛紜的起源
關於Netflix起源的...
【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Netflix】#創業系列EP2 #腦編 ⠀⠀⠀⠀⠀
▍創辦人有誰?
Netflix 有兩位共同創辦人——一位是現在的執行長Reed Hastings,另一位是Marc Randolph,後者在2002年離開了Netflix。
⠀⠀⠀⠀
▍眾說紛紜的起源
關於Netflix起源的故事眾說紛紜。根據Reed Hastings的說法,是他在1997年時租借了「阿波羅13號」這部錄影帶,結果忘了歸還,被罰40美金。一怒之下決定投入影音產業。
#一言不合就創業 ⠀
⠀⠀⠀⠀
但這個創辦故事在近年被共同創辦人Marc Randolph打臉。Marc說,真正的起源應該是從兩人正式開始嘗試郵寄CD光碟片開始。
⠀⠀⠀⠀
▍最早的商業模式
Netflix並不是一開始就投身影音串流。在1997年創立之初,仍是仿效當時普遍的「錄影帶租賃服務」基本商業模式。但是他們的做法較為不同,與其像百視達開設實體店鋪,他們著重在網路下單,透過「郵寄」的方式直接將DVD寄送到客戶家裡。
⠀⠀⠀⠀
到了1998年4月,Netflix有了30位員工和將近1000部影片。他們的租賃方案為租借7天,要價4美金加上2塊運費。不過當時全美國只有1%的人擁有「DVD機器」,讓他們創立之初就不斷地被看衰。
⠀⠀⠀⠀
▍跌跌撞撞的千禧年
2000年底,Netflix的淨損失來到了5800萬美金,投資人的信心也因此開始動搖。當時的Netflix,甚至想找百視達合作,為他們耕耘線上平台,還願意把名字改成「Blockbuster.com」。但是當時百事達的CEO認為Netflix已經創辦三年都沒有辦法轉虧為盈,不會是個好投資,因此合作告吹。
⠀⠀⠀⠀
▍慢慢步入軌道
2001年,隨著DVD機器在美國的普及,越來越多用戶也開始享受租借影音的服務。加上當年911事件,許多美國人因此更傾向待在家裏。這使得Netflix在當年的訂閱量上升。2002年,他們決定公開募股(IPO),讓公司得以繼續經營下去。
⠀⠀
2003年,他們的訂閱人數來到一百萬人,終於使他們轉虧為盈。
⠀⠀⠀⠀
▍串流服務的展開,一個新崛起的世代
時間來到2007年,Netflix正式展開「Video on Demand」的串流服務。剛開始,Netflix上的片子都是非常冷門的影片,直到後來和美國有線電視付費頻道Starz合作,他們因此有了Sony和Disney的片單。
⠀⠀⠀⠀
接著他們繼續跟Paramount, MGM, Liondgate等影視大廠簽約,加入更多元的電影庫存。2010年,百視達宣告破產,正式讓出了影音租賃的寶座。反之,該年Netflix進軍加拿大,2011年買下第一部Netflix影集「紙牌屋」版權,該片在2013年獲得了九項艾美獎提名。
⠀⠀⠀⠀
它開始快速的規模化,並且透過「推薦影片」的演算法,讓顧客永遠離不開Netflix。時至今日,Netflix的訂閱數超過了1.5億,每年花數億美金開發來自世界各地不同題材的原創內容。
⠀⠀⠀⠀
▍針對使用者特性推出不同訂閱方案
2019年7月,Netflix正式在印度推出了「行動訂閱方案」。一個月只要付印度盧幣199元(台幣不到100元),就可以在一支手機上觀看Netflix片單。
⠀⠀⠀⠀
為了搶奪串流影音的市場,Netflix針對印度人行動裝置使用率極高的現象,以低價方案吸引用戶上門。此方案也在2020年於馬來西亞推行。
⠀⠀⠀⠀
▶️強勢的企業文化⠀
2009年,執行長Reed Hastings在 SlideShare上發佈了125頁,轟動武林的「網飛文化集」(Netflix Culture Deck)。
⠀⠀⠀⠀
Reed Hastings 說,他認為招募人才就像在組一支「全明星陣容」,只有跟最好的人一起工作公司才可以前進。他還把這種做法發揮到了極致,每年會固定裁員績效最不好的10%員工。
⠀⠀⠀⠀
但是根據Glassdoor.com的統計,Netflix的資深工程師比Google的薪資高出60%,它願意開出比同業高很多的薪水去搶人才,不惜重本建造了一個強勢的企業文化。
⠀⠀⠀⠀
▶️我們從Netflix看到了什麼?
⠀⠀
1️⃣鐵血公司文化:不把員工看作朋友,而是「全明星隊伍」,追求員工成果表現。
⠀⠀
2️⃣成功轉型:成功從DVD租賃轉型成線上影音串流服務,並且打敗了競爭對手百視達。
⠀⠀
3️⃣與異業合作:透過不斷地和DVD機器製造的廠商和電影大廠合作,Netflix漸漸壯大自己的勢力。
⠀⠀⠀⠀
4️⃣增加顧客黏著性:巧妙運用了「推薦片單」的演算法,增加使用者對產品的黏著性。⠀⠀
⠀⠀⠀⠀
5️⃣因地制宜的銷售策略: Netflix成功地透過研究不同地區客群的使用習慣,設計獨特的銷售策略,也為他們在不同國家搶得了市場的先機。
⠀⠀⠀⠀⠀⠀
■ 對於Netflix的創辦故事你有什麼看法呢?覺得自己適合在Netflix工作嗎?歡迎各位腦粉在底下留言告訴我們!⠀
⠀⠀⠀⠀
#腦洞大開 #bigbrainhole #腦洞創業系列 #租賃 #線上影音串流 #串流 #影視 #推薦片單 #百視達 #競爭 #鐵血 #經營 #印度 #馬來西亞 #行動串流 #追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