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compartment醫學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compartment醫學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compartment醫學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compartment醫學產品中有13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0萬的網紅一分鐘健身教室,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觀念】什麼時候不該相信體脂計? 我見過不少古怪的體脂計故事,舉幾個例子: 1. 減重8公斤,體脂卻往上竄。 2. BMI>30,減重一個月流失的肌肉比脂肪還多(註1) 3. 女生量出來體脂8%。 我看過不少也很古怪的說法,在嘗試解釋這些體脂數據,從內分泌失調到水星逆行都有。其實最可能的解釋就...

compartment醫學 在 王思恒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7-10 20:40:18

【觀念】什麼時候不該相信體脂計? 我見過不少古怪的體脂計故事,舉幾個例子: 1. 減重8公斤,體脂卻往上竄。 2. BMI>30,減重一個月流失的肌肉比脂肪還多(註1) 3. 女生量出來體脂8%。 我看過不少也很古怪的說法,在嘗試解釋這些體脂數據,從內分泌失調到水星逆行都有。其實最可能的解釋就...

  • compartment醫學 在 一分鐘健身教室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6-22 21:38:04
    有 651 人按讚

    【觀念】什麼時候不該相信體脂計?

    我見過不少古怪的體脂計故事,舉幾個例子:

    1. 減重8公斤,體脂卻往上竄。
    2. BMI>30,減重一個月流失的肌肉比脂肪還多(註1)
    3. 女生量出來體脂8%。

    我看過不少也很古怪的說法,在嘗試解釋這些體脂數據,從內分泌失調到水星逆行都有。其實最可能的解釋就只有一個:體脂計壞了,500收。

    常見的電阻式體脂計是以微弱電流通過身體,測得電阻後,再以內建公式回推肌肉(低電阻)與脂肪(高電阻)的組成。這方法有多準確呢?我們一起來看這篇研究:

    2007年的研究找來50位肥胖者[1],以電阻式體脂計先測一輪,再與目前公認最準確的測量法4-compartment method(以下簡稱C4)做比較。

    體脂肪量:電阻式測38.1公斤,C4測出來40公斤。
    瘦肉組織量:電阻式測64.8公斤,C4測出來63公斤。

    誤差1-2公斤而已,很棒呀!先別高興太早,那只是平均值而已,請看下面的誤差分佈圖。

    附圖一是C4與電阻式儀器測得脂肪量的差距,橫軸是誤差值(公斤),縱軸是人數。電阻式測量法普遍有低估體脂的現象,在88筆數據中,有34筆被低估2.5公斤以上,有11筆被低估5公斤以上。

    針對練重訓的族群來測,結果看起來也沒比較好。美國運動醫學會期刊的研究顯示[2],健美選手的電阻式體脂誤差值大多在正8%與負8%之間,意思是一個人可以實際體脂15%,測出來的卻是23%或7%,說真的沒什麼參考價值。

    有人會說,同一個人減重前後去測,應該還是可以看出變化趨勢吧?因為前後誤差應該會剛好抵銷掉才對。

    恩...這倒未必...

    第一篇研究中有另一張圖[1],是顯示肥胖者減重後,你實際減去多少體脂 vs. 電阻式體脂告訴你減去多少體脂。這次,是「體脂量的變化」被低估,在44筆數據中,竟有12筆的體脂下降量被低估了2.5公斤以上,最慘的兩位被低估了近7.5公斤。

    也就是你可能減去了5公斤脂肪,結果電阻式體脂計說你體脂上升了2.5公斤(WTF?)

    回到我們的主題,什麼時候你不該相信體脂計的數字呢?

    1. 體脂走向與腰圍、體重、外觀相反:明明體重減輕、腰圍縮小、臉頰瘦了一圈,體脂率卻上升。這時請別擔心,你的內分泌沒有問題,問題出在體脂計。

    2. 短時間內劇烈變化:上週測明明體脂20%,這週怎麼變成25%?就算每天雞排珍奶,體脂也不太可能在一週內上升5%,身體水分變化(飲水、生理期、運動、流汗、排尿)以及機器誤差是比較有可能的解釋。

    3. 數據變化在5%以內:上次測20%,這次測18%,我有進步耶!先別高興,5%以下的變化在誤差範圍內,一個人同一天測量都會差2%了[3]。

    想要精準地測量體脂,DXA體組成分析是比較好的選擇,史考特的內湖恆新復健科診所特別引進了這套器材,詳情請加入官方Line帳號詢問。
    https://lin.ee/BlRwfHG

    其實我們不必被數字綁架,因為測量體重、腰圍就已經是很好的參考依據了。記得每週固定時間在鏡子前自拍做比較,你才會發現自己的體態改變有多驚人!

    (註1:原始體重越重,減去的體重會有越大比例來自脂肪。一般肥胖者減去的瘦肉與脂肪比約在1:3左右[4]。如搭配重量訓練與高蛋白飲食,同時增肌減脂也是做得到的。)

    參考文獻
    [1]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17306903/
    [2]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15076792/
    [3]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12706132/
    [4]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6315740/

  • compartment醫學 在 家醫/職醫_陳崇賢醫師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0-08-24 07:30:53
    有 293 人按讚

    【職業醫學/登山醫學】~ 懸吊創傷 (Suspension Trauma)
      
    前一陣子,和新認識的山友聊到這塊 (他平常就很愛攀岩,而且都接高空作業的工作);一般人可能對這個不太熟悉,就拿出來談一談囉。
      
    〖疾病簡介〗

    使用吊帶進行高空作業或攀岩時,因為墜落,而造成身體懸空,重量完全由吊帶支撐,此時下肢的血液回流因壓迫受阻,造成回心的血流量不足,嚴重時會失去意識,就是所謂的「血管迷走神經性昏厥」 (vasovagal syncope)。

    (可以想像成,蹲很久再站起來,那種姿勢性低血壓嚴重很多倍的版本...)

    如果失去意識後,腿部吊帶造成的壓迫沒有釋放,則會造成下肢缺血,時間一長,產生腔室症候群 (compartment syndrome),就更可能會致命。
      
    〖臨床症狀〗

    一開始可能會有:身體發熱、大量流汗、頭暈、噁心、呼吸喘等症狀;因為回心血流量減少,身體為了能供給腦部足夠的血量,開始有心跳加速,血壓上升;時間延長之後,血流供給仍未恢復,身體就會放棄抵抗,造成心律不整、血壓下降、昏迷。

    依據美國職業安全與健康管理局(OSHA) 的建議,發生墜落事故後,30分鐘內是最重要的救援時間,否則可能會造成昏迷甚至死亡。
      
    〖如何預防〗

    1. 避免單獨作業,事故發生時,才能立即發現
    2. 作業前的教育訓練
    3. 使用有創傷帶 (trauma strap) 的安全吊帶,在事故發生等待救援時,腳會有立足點,增加下肢血液回流。

    ※ 當然,如果發生時,就是快點把人救下來;至於沒人目擊,不知道掛在那兒多久了,救下來的確有可能會產生血液重新灌流後的傷害,不過這塊太深了,就不在這兒展開談了。
      
    #分享給辛苦工作的高空作業人員
    #喜愛攀岩的也要注意這個疾病
      
    〖參考文獻〗

    1. OSHA "Suspension Trauma/Orthostatic Intolerance"
    https://www.osha.gov/dts/shib/shib032404.html

    2. Pasquier, Mathieu, et al. "Clinical update: suspension trauma." Wilderness & environmental medicine 22.2 (2011): 167-171.

    3. Lee, Caroline, and Keith M. Porter. "Suspension trauma." Emergency Medicine Journal 24.4 (2007): 237-238.

  • compartment醫學 在 Gavin職場英文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17-03-06 11:11:00
    有 4 人按讚

    [醫學英文]

    我們身體(特別是四肢)是由骨骼、肌肉、脂肪,還有血管及神經構成,再由皮膚包覆住。其中會有幾層筋膜(fascia)包住肌肉、血管與神經,這就圍成一個封閉的腔室(compartment)。

    腔室症候群的典型症狀為 5個P-Pain(疼痛)、Pallor(蒼白)、Paresthesia(神經感覺遲鈍)、Pulseless(無脈搏)、 Paralysis(麻痺) 。

    資料來源:
    http://sunifeng.blogspot.tw/2015/06/compartment-syndrome.html
    http://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nid=61358&page=2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