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capa意思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capa意思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capa意思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capa意思產品中有3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23萬的網紅Photonews 攝影日報,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Admin推薦由台灣供應商直送的繁體中文攝影正書、豐富你的攝影知識!...

capa意思 在 一天一Google / 知識型instagram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0-05-09 11:10:49

#agad346 #知識 #20180801 我先道歉😢 今天這篇的標題是跨大了沒錯 沒有人驚呆、小編也沒開黃腔 但是正確無誤的,還是有的: agoogleaday 創立一週年啦🎉 在這麼一個重要的日子 竟然拿自己的專頁開玩笑😅 如果讀者們若有感到不適 在此先說聲不好意思🙇‍♂️ 但我知道,我對得起...

  • capa意思 在 Photonews 攝影日報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8-05 21:51:18
    有 15 人按讚

    Admin推薦由台灣供應商直送的繁體中文攝影正書、豐富你的攝影知識!<<< 買3本起送順豐運費!落單這裡:http://bit.ly/3CgLZW8
    --
    上街去吧! -森山大道的街拍意見 (HK$110)
    作者: 森山大道
    平裝 / 208頁 / 12.6 x 21 x 1.04 cm // 全彩印刷
    本書談到森山大道對於街拍的想法與觀點,以及身為攝影師的態度及經驗談,是攝影學校學生、攝影愛好者必備的一本街拍入門書
    --
    森山大道 我的寫真全貌 (HK$160)
    作者: 森山大道
    平裝 / 416頁 / 15 x 21 x 2.08 cm / 單色印刷
    這一本,帶你進入日本攝影大師森山大道的創作世界!他的風格、理念、技術、意念全書!
    --
    另一種影像敘事:一個可能的攝影理論 (HK$135)
    作者: John Berger
    平裝 / 304頁 / 17 x 23 x 1.52 cm / 單色
    關於攝影,我們不停思索:何謂真實?攝影是紀錄,抑或是謊言?什麼是照片?照片意謂什麼?本書是一位攝影工作者對其工作實踐的反思紀錄
    --
    攝影的異義 (HK$120)
    二十四篇影像散文悉心檢視照片裡的故事,向每一張照片提問。寫的不只是相片的意義,也說出了異義。
    作者: John Berger
    平裝 / 288頁 / 25k正 / 14.8 x 21 x 1.44 cm /單色印刷 /
    --
    攝影眼:視覺語言的字彙與文法 (HK$175)
    本書主要目的,是在學習攝影的視覺語言,以便更清楚地表達出影像成功的原因與方式;原書Photographically Speaking: A Deeper Look at Creating Stronger Images
    作者: David duChemin
    平裝 / 264頁 / 25.5 x 23.5 x 1.32 cm 全彩印刷
    --
    攝影的本質:深入觀看與創意思考的關鍵法則 (HK$200)
    作者:Bruce Barnbaum
    Bruce Barnbaum為世界知名攝影師也是最優秀的攝影導師。對光線的認知無人能及,能將光線與構圖巧妙結合運用於任何題材的拍攝,這是一本能讓你不斷重新複習的經典之作。平裝 / 216頁 / 22.5 x 23 x 1.7 cm / 全彩印刷
    --
    偉大攝影的基礎 (HK$110)
    作者:Henry Carroll
    以50張大師級作品教你取景,構圖、曝光、光線、鏡頭、用心看等攝影心法及實用技術,一頁一課,精闢剖析、重點觀念及作品背後故事,技術焦點。
    平裝 / 128頁 / 21 x 14.8 x 0.64 cm / 全彩印刷
    --
    偉大攝影的基礎:風景 (HK$110)
    作者:Henry Carroll
    以50張大師風景作品教你風景攝影心法及實用技術,一頁一課,精闢剖析、重點觀念及作品背後故事,技術焦點。
    平裝 / 128頁 / 21 x 14.8 x 0.64 cm / 全彩印刷
    -
    偉大攝影的基礎:人物 (HK$110)
    作者:Bruce Barnbaum
    以50張大師人物作品教你人物攝影心法及實用技術,一頁一課,精闢剖析、重點觀念及作品背後故事,技術焦點。
    平裝 / 128頁 / 21 x 14.8 x 0.64 cm / 全彩印刷
    --
    解讀攝影大師:認識他們的創作人生、觀點與作品觀看之道 (HK$230)
    作者:Ian Jeffrey
    細述攝影家人生與相對應的時代的代表作,Robert Capa、Diane Arbus、Andreas Gursky、Cartier-Bresson、Alfred Stieglitz、Paul Strand、Andre Kertesz、東松照明、森山大道....解讀你必需認識的攝影大師
    平裝 / 448頁 / 17 x 23 x 2.24 cm /全彩印刷
    --
    心靈之眼:決定性瞬間 布列松談攝影 (HK$130)
    作者:Henri Catier-Bresson
    整收錄20世紀報導攝影聖經「決定性瞬間」全文,影響世代攝影人的觀念與法則!譯自法國《L'imaginaire d'après nature》一書,呈現最原味的布列松的街拍心得。
    精裝 / 128頁 / 14 x 21 x 1.79 cm / 雙色印刷
    --
    卡提耶-布列松:二十世紀的眼睛 (HK$160)
    作者:Pierre Assouline
    本書呈現布列松精傳奇的人生,透過他的作品與回憶,看到他所留下的影像,呈現著布列松的攝影觀,永遠影響我們看見世界的方式。
    平裝 / 440頁 / 14.8 x 21 x 2.85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浮與沉:攝影家尤金․史密斯的傳奇人生 (HK$165)
    作者: Sam Stephenson
    戰後最重要紀實攝影家之一尤金•史密斯唯一傳記,歷時20年撰寫,是攝影界一道灼熱又冷冽的閃光,智子入浴、鄉村醫生、助產士、西班牙村莊、史懷哲....作品之外的生活如同攝影中的光和影,交織出真實的攝影人生。
    256頁 / 15 x 21 x 3.58 cm /雙色精裝 /
    --
    荒木經惟.寫真 愛:直到生命盡頭 我依然相信寫真(18禁) (HK$150)
    作者:荒木經惟
    寫真、陽子、愛貓、女體…,荒木經惟面對生命盡頭,最坦誠的人生自白,是他攝影出道以來最佳攝影文集,跨三十年精選,日本藝文界&策展人一致好評讚譽!
    平裝 / 384頁 / 15 x 21 xcm / 單色印刷
    --
    街拍 玩攝影的第一課:值得一練的20個基本功 拍出你的風格與幽默 (HK$160)
    作者: David Gibson
    等待、空蕩、背影、鏡射、模糊……這20個街拍計畫,布列松、卡帕、森山大道也在練?16位街頭攝影大師+20位世界當代攝影新銳,帶你深入瞭解攝影風格與主題!五大主題暗藏的影像法則,讓你的作品脫穎而出!如何等、如何跟,想問卻問不到的街拍困惑,終於找到解答!
    平裝 / 272頁 / 19 x 23 x 1.36 cm / 全彩印刷
    --
    「全圖解」馬上提昇功力的57個攝影妙方:一目了然的專業級表現手法! (HK$170)
    作者: 上田晃司
    以「圖解」的方式提供57個立竿見影的攝影妙方,幫助讀者迅速理解構圖、對焦、光圈、快門等抽象的概念,大量「實拍範例」搭配簡單扼要說明,提昇學習成效。
    平裝 / 144頁 / 21 x 28 x 1 cm /全彩印刷
    --
    讓你馬上身懷絕技的43個攝影妙方:一看就懂的專業級表現手法! (HK$140)
    作者: 上田晃司
    精選43個你會遇到的攝影難題情境,以間單的方式分析與教學!一個主題搭配一個攝影概念,一步一步讓您融會貫通!攝影新手也能即刻上手與活用!
    平裝 / 128頁 / 18 x 25.6 x 0.64 cm / 全彩印刷
    --
    夜景攝影-大師不會說的關鍵技巧 (HK$110)
    作者: 青柳敏史..等
    如何快速有效的準備夜景攝影的器材、把夜景構圖的要點一次掌握、夜景人像、運用黑卡、拍攝夕陽、相機的設定以及提高構圖能力!
    平裝 / 98頁 / 21 x 29.7 cm/ 全彩印刷
    --
    散景研究室:各種美妙奇特的創意新玩法 Bokeh Photo Fan (HK$160)
    作者: 堤一夫
    各種奇幻Bokeh「散景」表現都能在本書找到拍法與實例!10種散景創意教你如何創造奇特散景,讓你搖身一變成為散景達人!
    平裝 / 128頁 / 21 x 28 cm / 全彩印刷
    --
    星空夜色縮時攝影術:把物換星移的絕景濃縮在那一瞬之間 (HK$170)
    作者: 竹本宗一郎
    各種關於「縮時攝影」的一切know-how,只要這一本就搞懂!Canon、Nikon、Sony、Olympus、Panasonic、Fujifilm 6大相機廠牌「縮時攝影」相關設定示範與解說,徹底剖析,銀河、極光、星空、夜景、花卉等各式縮時攝影題材
    平裝 / 128頁 / 21 x 28 x 1 cm / 全彩印刷
    --
    我的第一本:星空攝影教科書次學會星空、月亮、夜景的拍攝要領! (HK$180)
    作者: 中西昭雄
    各種拍攝美麗星空的知識與技巧全都濃縮收錄在本書中!入門、進階、高階的星空攝影know-how滿足各種程度的需求,滿載銀河、流星雨、極光、與各式天體(月亮、行星、星雲等)的攝影訣竅!
    平裝 / 176頁 / 18 x 25.6 x 1 cm / 全彩印刷
    --
    52堂創意攝影練習課:大膽實驗,找到自我的風格 (HK$100)
    作者: Steve Sonheim, Carla Sonheim
    52堂好玩又傻裡傻氣的創意攝影練習課,讓你學會和相機、和自己的相處之道。不管你手上拿著DSLR、DC相機,或手機,這本書都能幫你張開攝影之眼。針對6大主題設計52堂輕鬆有趣的攝影課
    平裝 / 144頁 / 21 x 14.8 x 1.5 cm / 全彩印刷
    --
    風景攝影入門課:118個自然寫真技巧,教你凝結自然之美 HK$105)
    作者: 萩原史郎, 萩原俊哉
    包括【準備篇】【攝影篇】【保養&自主練習篇】到【RAW顯影&後製篇】4大單元,;16個主題, 118個自然寫真技巧,每個單元都有攝影技巧的「before」&「after」影像比較。作者是Nikon College講師及Olympus Digital College講師。
    平裝 / 175頁 / 18.2 x 25.7 x 0.88 cm / 普通級 /全彩印刷

  • capa意思 在 阮義忠攝影工作坊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15-01-28 15:31:13
    有 191 人按讚

    影像逆旅5 認同

    文:阮義忠

    《攝影家》雜誌在阿爾勒攝影節亮相後,逗留古城期間即接到許多投稿,其中,瑞士迪埃亞茲家族的五代攝影家作品讓我格外感興趣,因此毫不猶豫地把這組照片納入第5期,並把封面獻給第一代的阿豐・迪埃亞茲(Alphonse Deriaz, 1827-1889)。
    攝於1872年的這張肖像十分有趣,有著古意盎然的酒紅色調。少年可能是穿上了自己最體面的行頭,西裝、馬甲、領巾、懷錶一樣不缺,髮際間卻插著梳子。可以想見,照片還沒正式開拍,整理儀容的人暫時走開,少年卻依舊正襟危坐,不敢造次,只是眼神隨之而去。畫面清楚傳達,在距離現在140多年的當時,照相這件事的確非同小可。
    記得這期雜誌編好後,還未上版付印我就去了美國,在紐約與國際攝影中心(ICP, International Center of Photography)的創辦人科涅爾・卡帕(Cornell Capa)會面。相較於兄長羅伯(Robert),他可謂謹慎過度,對來自台灣小島的我態度保留、頻頻刺探《攝影家》未來幾期的內容。當我提到即將刊登迪埃亞茲家族的作品時,他濃眉一挑:“他們的作品並未被重視,為何引起你的興趣?”
    “攝影術才發明了一個半世紀,這一家五代卻幾乎涵蓋了攝影史的每個階段。從最早的照相館肖像到對世界的探索,從時代軌跡的留影到對不同種族的關懷,再反映社會變遷後相機轉為表達自我的工具。五代的攝影風格截然不同,正可從中看出社會環境、時代腳步與藝術品位是如何影響著攝影人的心、眼與觀念。”我由衷地表示:“身為編輯就要率先作判斷、定標竿,不能只是人云亦云、錦上添花。對於被遺忘、埋沒或低估的作者,我喜歡讓它們得到應有的肯定。“
    在成為一位優秀的照相館師傅之前,阿豐在村裡找不到工作,去英格蘭當過僕人,到澳洲挖過金礦、開過商店,始終厄運連連,直到認識了攝影、習得逐漸流行的濕膠棉底片工藝。在巴黎受聘記錄法國著名遺跡後,回到家鄉包摩斯(Baulumes)開照相館。當時的他絕對料想不到,此舉對後代子孫的影響有多大。
    作家派崔克・迪茲-溫克(Patrick Deedes-Vincke)發現,每一代的迪埃亞茲都曾離開家鄉四處旅行,但在超越自己的能力行事時都會失敗。“攝影對迪埃亞茲家的人而言,從來就不是單純的消遣或社會標誌,而是一種需要。他們接納當時的現代主義、塑造獨特的個人風格,使自己成了這一行的先驅。顯現此家族攝影傳統的不僅是冒險家的好奇心,還有一顆極為單純的心靈。“
    同期內容還有派崔克・札克曼(Patrick Zachmann)的猶太人與中國人系列。他表示,選擇新聞攝影是因為一來他不相信自戀,再來就是天生對外在世界和人感興趣。不過也很可能是因為新聞攝影是他的不在場證明,是避免面對面看著自己的一種方法。”
    尼克・瓦普林頓(Nick Waplington)的〈起居室〉,尤其是那張三個魔鬼一般、用吸塵器清掃草坪的小女孩,被他的老師理察・阿文東(Richard Avedon)盛贊:“這張照片顯示了所有主幹——這是一個完全具原創性和充滿動力的藝術家的畢生傑作。”
    羅伯・卡帕曾說:照片如果拍得不夠好,那是因為你靠得不夠近。布魯斯・基頓(Bruce Gilden)在當學生時發現這句話,當下就決定以此為自己的座右銘。二十年後,在〈面對紐約〉這組照片裡,此話儼然成了他的作品主題。印象深刻的是,幾年後我組織台灣攝影家前往紐約聯展,基頓還特地前來致意。
    台灣的林柏樑用鏡頭呈現了鄉土民俗:“我的台灣人背景不同於那些對中國士人文化感興趣的將領官僚們。他們聽的是京戲,我聽的是在小鄉鎮上、寺廟前演出的台灣歌仔戲。我的品味比較粗俗,我對生命和靈魂比對故宮收藏品的完美高雅更感興趣。我覺得只有在民俗傳統裡,才找得到中國人真正的生活、思想與智慧。“
    此外,還有大陸老一輩攝影家吳印咸的作品精選。當過電影攝影師、教過書、做過美工設計的他,在一步步邁向成功之際,接受共軍領導人物周恩來及葉劍英的邀請,放棄一切到延安,記錄共軍在最艱困環境之下重建戰備力量的史實。
    有了這些豐富的素材,法蘭克・霍瓦便想了一個點子,說這期乾脆作個〈認同〉專號,探討攝影家在主觀與客觀之間的取捨。他寫的編輯前言很有意思:
    “起初,一切似乎如此單純:這兒是個拍照的,那兒是個世界,鏡頭位於兩者之間。料想中,是要忠實複製面前的世界。一切似乎井然有序,然後,一位德國教授奧圖・斯坦能(Dr. Otto Steinert)發明了「主觀攝影」一詞,用來定義受現代繪畫所啟發的攝影實驗。這位教授不明白:只要同一件事物有不同的拍攝法,那麼所有的攝影就都是主觀的。
    到現在許多人已經覺察到,一張照片對關於攝影者與被攝對象的種種,說得一樣多。攝影者當然是最先瞭解到這一點的人之一,其結果卻是悲哀的;許多人在拍照時無法不擔憂:我要說些什麼關於自己的話呢?總之,這就產生了認同的問題。“
    吳印咸先生我是在1989年見到的,那也是我首度造訪大陸,當時民間還用糧票,港澳台胞則持外匯券消費。藉著陪岳父岳母返鄉探親之便,我到北京拜訪了出版《當代攝影大師——二十位人性見證者》簡體字版的中國攝影出版社,認識了《中國攝影史》的作者之一陳申。取得該書的繁體字版權後,我回台灣就立刻成立了攝影家出版社。
    當時的北京看不到幾輛私家轎車,到處都是腳踏車,陳申也借了我一輛讓我自己逛。人生地不熟,我就在不同時分看著自己的影子辨認方向,在幾百年未變的胡同裡鑽來鑽去,彷彿身在三十年代那些作家描寫的老北京,頗有樂不思蜀之感。
    我很想見見老一輩的攝影家,陳申便幫著跟吳印咸定了約會。採訪吳老的當兒,我是想介紹他的作品給台灣讀者,沒想到材料一擱兩年多,直到自己辦雜誌後才刊出。記得吳老說他的底片都由單位保管,不在手上,讓我於一本印刷粗糙、薄薄幾頁,每張作品都只有撲克牌大小的展覽目錄上勾取作品,過了幾天才請人將一紙袋的5x7“照片送來我的旅館。
    當時台灣開放大陸探親才兩年,兩岸之間的氣氛仍然詭譎,我在〈會見吳印咸〉一文的開頭就寫著:“海峽兩岸的中國人,長久生活於不同的政治經濟體制下,在現實生活與思想觀念各方面都有很大的差異;而其中又以對中國本身的認同,看法最為分歧。像我這樣背景的人——40歲左右,在台灣出生,受國民黨教育長大的一代,和吳印咸那樣背景的人——90歲,忠貞資深的共產黨員,一個老革命份子,存在這樣兩個中國人之間,當然有命運所造成的很大距離,甚至有永遠無法溝通之處。因此,我與吳印咸交談時,兩人幾乎隨時都在閃躲著什麼似的,一點都不像攝影家在溝通,倒像是兩位外交人員。“
    會見吳印咸的那年我煙癮仍大,寫這篇文章時剛戒煙幾天,原本一根香菸在手文思泉湧,那時卻搞了一個多禮拜還下不了筆。雖然知道,只要衝出去買包菸就會一切如常,可還是硬忍了下來,靈機一動,要太太跟我坐在電腦前,我說、她打,最後再把文章印出來修改。
    從那時起,我的文章就少不了袁瑤瑤;起先她還老老實實地聽話照打,一年多後竟開始批評起我來,有時還擅自更動內容。夫妻倆吵了又吵,到最後我只有妥協,封她個“阮評家”——批評阮義忠的專家。不過,憑良心說,老伴把我的文章改得不錯,很多時候比原先更好。
    為了《影像逆旅》這個專欄,我終於有理由把這份雜誌一期期、一頁頁地再仔細翻閱。每張影像都鮮活如昔,每位作者我都沒有忘記與他們交往的情形。回望之際,竟覺22年逝如一瞬。

  • capa意思 在 阮義忠攝影工作坊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14-11-05 11:20:52
    有 220 人按讚

    【影像逆旅】東西攝影會見

      當年僅憑着少許積蓄、滿腔熱血就辦起了國際性的雜誌,實在是膽大包天、自不量力,能夠一辦十來年,還真是走運!要感謝的人太多,在第一年,受法蘭克・霍瓦(Frank Horvat)的幫助尤大。在看過我們的創刊號後,他欣然接受我的邀約,以每期1萬法郎的薄酬加入編輯行列,於1992年至1994年擔任《攝影家》雜誌的法國主編、編輯顧問,之後漸漸淡出。

      有段時間,台北、巴黎之間天天有我們的傳真往來。我在每天下班之前都會發一封長長的信給他,第二天一早,辦公室的鐵門一拉,還沒開玻璃門的鎖,就忍不住先望向傳真機的角落,看有沒有感熱紙垂下來,有時信件內容會多到垂在地上,像絲絨一樣疊成波浪。法蘭克也不例外,每天等我的傳真,有次還說:“活像等情書,這種感覺,只有談戀愛的時候才有!”

      1928年出生的法蘭克・霍瓦是我見過最聰明的攝影人,文采飛揚、才高八斗,不但法文、英文、意大利文、德文運用自如,就是猶太古語意第緒也難不倒他。我們在一起有談不完的話,從普魯斯特的《追憶似水年華》到卡夫卡的《蛻變》;從羅馬人佔領整個歐洲到孔夫子周遊列國;從歐洲攝影圈的趣事談到張藝謀的電影《秋菊告官》。他打從骨子裡狂妄,形容起與他齊名或地位更高的前輩,也常常沒好話,最喜歡掛在嘴巴上的就是:“攝影圈沒有知識分子!”

      他也是我遇到對攝影看法最容易改變的人,風格多樣,從不長期擁抱任何一種表達方式。20世紀六〇年代,他首開先河,利用35mm相機、自然光線、日常生活場景拍攝時裝攝影,幹得風生水起,為這一派的領導人物,也因而在攝影史上享有一定的地位,與巴黎的《Elle》、倫敦的《Vogue》、紐約的《Harper’s Bazaar》經常合作。在成為頂尖時裝攝影大師前,他因受布列松影響而致力於報導攝影,曾為馬格南成員。在時裝攝影界功成名就後,他又轉而拍風景、自然、雕刻,繼而跨進未來的影像主流——電腦後製作,是最早嘗試photoshop的人之一。

      時常改變創作風格,對任何一位藝術家都是很冒險的;有些朋友就認為,法蘭克的成就難以評估,如果他曾長時間停留在某一項攝影領域中,地位會比現在高得多。他自己也很清楚這一點;“可是,”他跟我眨眨眼:“世界上有那麼多有趣的事,不能每樣都嘗試,多叫人遺憾啊!”

      他只穿黑衣服,一次買好幾件一模一樣的,而且都是polo衫,只有短袖與長袖之別,冬天再加一襲黑色風衣或大衣。他甚至把居住空間的牆壁、天花板、傢俱、地板都漆成黑色;我在他位於布隆尼(Boulogne)、光線晦暗的家裡作客,隨時都昏沈沈地想睡覺,而且經常踢到東西。漂亮的院落裡立着兩棟房子,一棟住着他美麗的前任太太與女兒,他與現任太太住的這棟以前是工作室。

      法蘭克也從事過文學創作;有一天,我在書房的眾多攝影書籍之間發現一本他寫的散文集,內容與印度之旅有關。是一家著名大出版社出的,從紙張和裝訂的考究,可知他在這個領域曾相當被看好。為何絶口不提此事,是個謎。對我來說,他始終像個謎,儘管密切合作過一段時間,但有時處理事情的方法會讓我感覺完全不認識他。也許是東、西方文化的隔閡,也許是個性的差異,或人與人之間根本就存在着無法溝通的盲點。例如,我怎麼也搞不懂,一個男人為什麼會需要結五次婚!

      自從迷上電腦之後,法蘭克愈來愈相信攝影沒有所謂的真相、沒有所謂的決定性瞬間,也沒有所謂的見證性,因為電腦能改變一切!我經常與他為這一類的問題辯論,無論怎麼辯,他總有話說,但我始終不能同意。對我來說,攝影不只是在製造影像,還是一種生活方式。我怎麼也不願整天敲着電腦鍵盤,而不與外在世界、真實人間溝通。

      上世紀九〇年代初,電腦的運算數度還非常緩慢,為了把一張照片的局部移植,往往得花一星期。當然,這些枯燥、乏味的工作都由太太薇荷尼克負責,法蘭克只管天馬行空地想些能讓人驚訝的事。

      他津津樂道,馬格南老同事對他擁抱計算機嗤之以鼻,認為這些嘗試是對攝影的背叛:“沒錯,我可以再也不甩‘決定性的瞬間’了!沒在現場捕捉到那千載難逢的剎那?我可以用電腦來完成啊!照片不裁切,保留原有的黑框就能當證據嗎?我用電腦可以做出一模一樣的黑框!”

      我能理解法蘭克在創作上求新求變,而且瞭解他活力充沛到無法墨守成規。可是,當他興奮地冒出一句“這麼做,讓我有一種殺父的解放感”,我只能無語,感覺渾身不對勁!

      1992年,法蘭克受我之邀首度造訪台灣,我問他最想做什麼,得到的回答讓我十分意外:“我最想見的就是郎靜山。”當時,高齡一百的郎老身體依舊硬朗,儘管曾獲美國紐約攝影學會頒贈的世界十大攝影家稱號(1980年),也是在法國阿爾勒攝影節(1981年)、土魯斯水之堡攝影藝廊(1983年)展出作品的第一位華人攝影家,在國內卻被攝影界小輩狠批。我跟郎老從無交集,卻明白他在國際間受到的推崇,能藉此因緣拜訪,也是樂事一樁。

      約好見面的那一天,來到臨沂街,只見郎老已站在一棟老舊公寓的門口等候了。法蘭克一見到他,就舉起手中的來卡捕捉鏡頭,動作俐落,原本臃腫的身子顯得異常靈活。兩人見面的時間不長,郎老大多時候只是盈盈笑着,解說作品時,兩度提到他的老師李靖蘭,說自己同時跟他學習到繪畫與攝影。

      《攝影家》雜誌的第2期,除了郎靜山的作品,還有奧古斯特・馮思瓦(Auguste Francois,1896-1904)的《中國影像記錄》(China in the Eyes of the Consul)、傳奇人物馬丁・慕卡西(Martin Munkacsi)的作品,以及米歇爾・德拉伯(Michel Delabord)的照片短輯和《太空攝影三十年》。

      之前造訪巴黎時,我在東方美術館(Musée Guimet)發現一本關於中國老照片的展覽場刊,內容精采得讓我大為驚喜,如今自己辦上了雜誌,當然也想介紹給讀者。在法國文化部攝影部門任職的米歇爾・德拉伯居中協調之下,我獲得了刊載權,並請精通法文的老友劉俐為這些精采的作品撰文。

      “這是馮思瓦在1901至1904年間任駐雲南總領事期間所拍攝的作品。照片記錄了中國西南偏遠地區在被西方帝國主義強行打開門戶之前的原始風貌,無論就史料和攝影角度而言,都極為珍貴。

      馮思瓦所拍的700張玻璃底片已在巴黎東方美術館塵封數十年之久,這些底片不但井然有序,且都附有說明文字。唯一遍尋不着的是作者的名字。館方從三張夾在底片中的郵包碎片,拼湊出收件人姓名,追蹤至他的舊居,找出他的日記、信件和家人保存的相片,像拼圖遊戲般,重現這位法國外交官的面貌。”

      原以為米歇爾只管行政,沒想到他的彩色攝影作品充滿了詩意;因此,我毫不猶疑地將他的《夢的遊牧民族之旅》納入:“一個沒有回程的離去,一個無止盡的哀求,一個難忘的妖女之呼喚,一個保留在血液中的形象、天生的詩篇。德拉伯在遺世獨立、五彩繽紛的花園中,找到通往夢境之路。”在挑選作品時,我加進了他1980年在北京、上海所拍的照片。

      刊登馬丁・慕卡西(Martin Munkacsi)的作品最讓我興奮。能幹的法蘭克親自採訪了慕卡西的女兒裘安(Joan),從前言的寥寥數語,就可明白這位攝影家的重要性:“對大數人而言,匈牙利的三大攝影家是安德烈・科特茲(André Kertész)、布拉塞(Brassaï)以及羅伯特・卡帕(Robert Capa),很少人知道第四位大師——馬丁・慕卡西;其在攝影史上的地位與前三者同樣重要,而在他一生的部分時光裡,其實是四人當中最成功的。他有一張報導攝影《三個黑人小孩》為一名叫亨利・卡蒂埃-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的年輕法籍藝術家所注意到,因而促使他以拍攝報導性照片為職志。理查・阿文東(Richard Avedon)和伊文・潘(Irving Penn)均受到慕卡西街頭服裝攝影的影響。

      我在這期的工作算是輕鬆的,除了策劃、美編、督印,只寫了一篇關於郎靜山的介紹,再就是雜誌前言《會見》:本期對東西方攝影的會合,以一個有趣的觀點去編輯。霍瓦會見郎靜山,法國領事眼中的清朝中國,米歇爾・德拉伯也有幾張照片是關於中國的。這些攝影作品集合在一期當中,反映了不同時代下東西會和的情況。

      法蘭克實在是太厲害了!直到今天,我依舊記得,造訪郎靜山後,隔天一早我們兩家人便啟程遊覽橫貫公路,當晚投宿於天祥。醒來,於旅社吃完早餐,他凝神片刻,在兩大張餐巾紙上洋洋灑灑地寫滿了英文,得意地笑着遞給我:“交稿囉——郎靜山的文章我寫好了!”

      這篇訪問連同郎老的攝影作品,成為《攝影家》雜誌第2期的主要內容。法蘭克還用電腦拼貼,將郎老的頭像、溪頭的竹林、台北國際學舍的孫悟空京劇合在一起,力薦我把這幅影像用來當封面。

      文章的開頭是:

      “身為一個不怎麼年輕的人和攝影教師,我經常有機會和小我四十歲的攝影人士溝通觀念。會見一位幾乎比我年長四十歲的大師,是我這輩子很特別又不可能再度發生的事。郎靜山生氣盎然,妙語如珠和漂亮十足的外形讓我印象深刻。對我來說,他的作品提出有趣的問題。他拍的一些“純攝影”,以任何標準來說都是極好的。他的攝影蒙太奇屬於一種40年前我會不以為然,且可能斥之為過時的風格——而現在這些作品指出的方向似乎也成為我自己的工作方向。時光在我們身上玩着奇妙的把戲:我們使自己相信我們可以用快門停住時間,但時光繼續流逝,在擦肩而過時嘲笑我們。”

      訪問結束得也非常有意思:

      法蘭克:“我的一位攝影朋友愛德瓦・布巴(édouard Boubat)有次告訴我,拍照的人長壽,是因為他們永遠對藏在下一個角落後面的事好奇。郎老:“對對對,如果你要到下個角落來,我會在那裡等你!”

    文、供圖:阮義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