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n-8, 2020 Dessert! I know some of you already knew what it is. Yes!! It is Taiwanese Macarons/Niu Li (牛粒/台式馬卡龍).
-
After searching some information,...
Jun-8, 2020 Dessert! I know some of you already knew what it is. Yes!! It is Taiwanese Macarons/Niu Li (牛粒/台式馬卡龍).
-
After searching some information, this dessert is similar to the lady finger in Europe. This kind of dessert is called “biscuits à la cuillère” in French. We at Taiwan called it “Niu Li” because of the last word of French. Then, after the Macarons came to Taiwan, most of people called it Taiwanese Macarons because of the shape. (If above information is not correct, please feel free to let me know😊😊)
-
在搜尋一些訊息後,才知道這甜點是類似歐洲的手指餅乾,在歐洲稱作”biscuits à la cuillère”,我們在台灣稱作“Niu Li” ,因為法文最後一個字的發音關係。過不久,當馬卡龍引進台灣後,由於外形很相似,所以我們多部分的人都稱他為”台式馬卡龍”。(若有不正確之處,再請各位指正😊😊)
-
When I was a child, I used to buy this Taiwanese Macarons(Niu Li) from bakery using my allowance. This is one of my favorite desserts. However, it’s seldom to see this dessert in bakery now. I miss this SO MUCH. This dessert is giving me so much nostalgia. 💕💕💕😍😍
(Is this your memory too? Have you had this before? Or what’s your favorite childhood dessert? 😊😊😊)
-
當我還小時,我都會拿我的零用錢去麵包店買台式馬卡龍,這是我小時候最喜歡的點心,然而,現在似乎很少在麵包店可以看見,非常想念這點心,這點心給我許多小時候的回憶💕💕💕😍😍
(這也是你的回憶嗎?你有吃過這個嗎?什麼是你小時候最喜歡的點心?😊😊😊)
-
《牛粒食譜》
1. 材料:蛋白2個、細砂糖30克、蛋黃2個、細砂糖12克、低筋麵粉40克、玉米粉22克、些許糖粉(灑在牛粒麵糊表面)
2. 首先,蛋白打發,並分2次加入30克砂糖(打至呈現小彎勾,約8-9分發)
3. 再將12克細砂糖倒入蛋黃,打至泛白濃稠狀,像美乃滋一樣的稠度。(畫圖案不會馬上不見)
4. 取1/3蛋白霜放入蛋黃糊內,輕輕拌勻。
5. 再將蛋黃糊到回蛋白霜中,用刮刀輕輕拌勻。
6. 將玉米粉與低筋麵粉過篩入蛋糊中一起拌勻
7. 將麵糊放入擠花袋,擠在已鋪好烘培紙的烤盤上
8. 分別灑上2次糖粉於麵糊上
9. 烤箱烤箱180度C(356度F)烤15分鐘(請依據自家烤箱調整烘烤時間),牛粒麵包體完成。
《內餡食譜》
1. 內餡材料:軟化的無鹽奶油70克,糖粉20克,香草精2-3滴(可不加)
2. 將糖粉加入軟化的無鹽奶油,滴幾滴香草精(可不加),用打蛋器打至顏色反白(羽毛狀),即可將餡料擠入餅內即可。
-
#牛粒 #牛粒小西點 #台式馬卡龍 #taiwanesemacaron #macarons #ladyfingers #ladyfinger #macaron #macaronlover #macaronlove #macaronlovers #biscuitsalacuillere #biscuitsàlacuillère #dessert #desserts #dessertporn #dessertsofinstagram #dessertlover #dessertrecipe #desserttime #dessertpic #dessertlovers #點心 #點心代表 #點心時間 #中式點心 #點心時刻 #yummyfood #yumm #yummyinmytummy
biscuits發音 在 城邦讀書花園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按讚+留言+分享送】
★ 暢銷逾百萬冊語文書《教唆熊貓開槍的「,」 》作者琳恩.特魯斯,撰寫序言,盛情推薦!
【具體而微的迷你文化史】╳【旅外人士的生存指南】
【英/美語學習者的教戰守策】╳【寫給英/美文化愛好者的情書】
從單字開始,飽覽英/美語間的傲慢與偏見。
以語言為鏡,一窺英/美文化的愛恨情仇。
《這不是英語:從語言看英美文化差異的第一手觀察誌》
http://goo.gl/nLdYPF
【內容簡介】
《哈利波特》的套頭毛線衣(jumpers)和比司吉(biscuits),到了美國就成了毛衣(sweater)和曲奇餅乾(cookies),而美國人所發音的「cheers」總是令英國人聽了渾身不舒服,但英美語中間的差異,就僅止於拼字和發音的不同嗎?英美文化之間的隔閡,其實比我們想像中的要深!甚至直到十九世紀,都還有人擔心這兩個國家有一天會喪失彼此溝通的能力,韋氏(Webster)英語大字典的編纂人韋伯斯特甚至曾預言英語和美語會像德語和荷蘭語那樣漸行漸遠,所幸並沒有發生,而英/美語每一個表象上的差異,其實都是一扇窗,可以讓我們深入探索兩國歷史和迷人的文化。
無論是哪種讀者──
✓ 必須與英美人士溝通,想避免「語言事故」發生
✓ 是戀英癖或戀美癖患者,想尋求治療或加重病情
✓ 渴望破除或印證自己的英美刻板印象
✓ 熱愛語言,對遣詞用字有潔癖
都將因自己對英美文化的誤解暗暗心驚、也會為兩國人對彼此的各種傲慢與偏見捧腹大笑,更將走上一趟淋漓盡致的英美文化之旅。
資深文化人艾琳.莫爾親身經歷英美文化之間的衝擊並貼身觀察兩種語言的激盪,她潛心鑽研語言如何表現出使用者的特質及其背後的成因,道盡英/美語之間的愛恨情仇。本書共三十一個章節,每章都以一個單字出發,旁徵博引、深入淺出探討飲食、階級、婚姻、性別、教育……諸多層面,內容機智詼諧,深具洞察力。
更多書籍介紹:http://goo.gl/nLdYPF
=========================
現在只要在2016/9/13(二)上午10:00前,按讚+分享這好消息並留言回答
「我想從語言的不同認識英美文化差異!《這不是英語:從語言看英美文化差異的第一手觀察誌》http://goo.gl/nLdYPF」
就有2位朋友可獲得《這不是英語:從語言看英美文化差異的第一手觀察誌》1本喔!
※得獎名單將於2016/9/13(二)中午12:00公佈於粉絲團
臉譜出版 #這不是英語
biscuits發音 在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台式馬卡龍不光是甜點,是台灣跟世界接軌的歷史!
-----------------------------------
目前一般咸認「牛粒」是在1960年代左右出現在台灣的。根據台南新裕珍餅舖老闆柯炳章先生的說法,他在二十歲左右當學徒的時候,就已經學到這款甜點了。如果說法可信,這款甜點出現最早可推到1950年代中期。如果「牛粒」真的是從「cuillère」日文發音轉化而來,可能在日本殖民時代就傳入台灣了。
弔詭的是,現在被視為「在地代表」的台式馬卡龍也是不折不扣的舶來品。「biscuits à la cuillère」就是法文「湯匙狀的餅乾」,就是現在的法式甜點店組裝在某些甜點上面的「手指餅乾」,從義大利傳到法國,原名「Savoiardi」,就是「提拉米蘇」中間那層很像蛋糕的東西。台北老牌的「福利麵包店」將這款甜點稱為「薩芙亞蒂」。
從「牛粒」、「小西點」到「台式馬卡龍」,這款輾轉傳入台灣、漸漸融入常民生活記憶的甜點,身世充滿了文化旅行、混雜、衝撞、在地化的歷史轉折,具體而微地象徵了台灣烘焙業的文化史。重要的不是哪個名字才正確,而是每一個詞及其挾帶的歷史脈絡,如何藴積在這款小圓餅的夾餡當中。而這一串軌跡裏,我們可以看見它如何縱貫了台灣戰後兩個甜點烘焙的世代和體系:「西點麵包」與「法式甜點」。
「西點麵包店」體系和「法式甜點店」體系的並立,象徵的是台灣甜點烘焙業的兩個世代。它們有着完全不一樣的味覺體驗、美學風格和商品定位。
若非我的太太陳書書是一名甜點師,我是不可能去理解小時候吃過的那種小西點背後,到底有什麼樣的文化曲折的。她是我的老師,也是我的「田野觀察」對象。
我們大致上可以把台灣的甜點烘焙業粗略分成兩大時期。第一個時期是1966年左右,由官方的「麵食推廣委員會」和美國小麥協會合作成立的「烘焙技術訓練班」,訓練出來的師傅基本上就成為上述「西點麵包店」體系的主力。而第二個時期,則是2000年代後,有一批甜點師直接從法國學習甜點烘焙技術,歸國開店後,在這十多年間創造了「法式甜點店」體系的流行。
(以上引用網頁原文)
biscuits發音 在 每日一冷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363#~本日冷知識~
你知道嗎?【小西點與馬卡紅】
馬卡紅(macaron)這種甜點近幾年開始在台灣流行起來,小小一顆要價常常50元起跳,名店販售的甚至到90元之譜。但可能是馬卡紅有著細緻的口感、繽紛鮮豔的色彩、「少女的酥胸」這樣令人遐想的別稱,又和貴族名流下午茶的氣息相連結,還是吸引很多消費者趨之若鶩。
很多人質疑,咦,馬卡紅不是和我們在一般麵包店看到一包很多顆才三四十元的小西點長得很像嗎?爲什麼它們身價如此懸殊呢?馬卡紅是被炒作哄抬出來虛有其表的食物嗎?
原來馬卡紅在烘焙上需要相當高竿熟練的技術,溫度、時間、當日天氣種種條件都要嚴格把關,失敗率很高,經驗豐富的師傅來製作也不一定成功。材料用蛋白、杏仁粉、糖粉(於是也有人稱它爲蛋白餅),並不含麵粉,所以沒有發酵、蓬鬆起來;其質地輕薄又易碎,同時相當甜膩不適合單吃,比較適合搭配無糖飲料一起品嚐。
而小西點(又稱牛粒、台式馬卡紅)是用完全不同、簡單許多的烘焙方式製成,可能來自於法文biscuits à la cuillère、意指用湯匙塑形而成的餅乾(cuillère音近牛粒),含有麵粉,口感接近海綿蛋糕般的外酥內軟。
一則平民一則嬌貴,你喜歡哪一種呢?下次看到馬卡紅和小西點,可別再將它們混爲一談了!
註:macaron中「ron」的法語發音與「紅」較為相近,但也有許多譯爲馬卡龍。
[Mr. Thurs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