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bereavement意思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bereavement意思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bereavement意思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bereavement意思產品中有1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2萬的網紅冯以量,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这是我为了2013年新加坡甘露协会的安宁疗护研讨会所修改的文章,分成几个 Part。 有关善终的文章,现在和你们分享。 大部分的文字并没有刊登在《善终》书内。 《善终》(Part 3/4) 文/冯以量硕士 4.0 我对心理治疗/辅导的看法 4.1 过程取向(Proce...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 bereavement意思 在 冯以量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13-09-10 18:42:19
    有 94 人按讚

    这是我为了2013年新加坡甘露协会的安宁疗护研讨会所修改的文章,分成几个 Part。

    有关善终的文章,现在和你们分享。
    大部分的文字并没有刊登在《善终》书内。

    《善终》(Part 3/4)
    文/冯以量硕士


    4.0 我对心理治疗/辅导的看法

    4.1 过程取向(Process Orientation)Vs目的取向(Task Orientation)

    台湾从事艺术的演员,吴兴国先生曾说:“学的时候一大面,做的时候一条线。”《面》牵涉的是二元层次,《线》是一元层次的事。换句话说,学习辅导的时候需要大量吸收,做辅导的时候则要准确、精细。因此我觉得心理辅导不仅仅是一种哲学、更是一种富于创造的助人艺术。

    在学辅导的时候,我们需要给自己注入大量的知识。有关临终关怀的知识,我认为助人者需要深透了解危机处理(Crisis Intervention)、失落与悲伤辅导(Grief and Bereavement Counselling)、家族治疗(Family Therapy)、存在主义(Existential Approach)、依附理论(Attachment Theory)以及一切和生死、失落相关的辅导知识。

    在做辅导的时候,我们需要了解辅导过程是由助人者以及病人针对某些课题(内容)而彼此产生对话的互动。而互动的方向取决于彼此的个人价值观、经验、诠释、信仰、能力等等。因此,我觉得越有经验的辅导员越应该用一条线的方式去解决事情,否则他一定会杂乱无章。一条线不是随便处理,而是经过消化后,用最简易的方法来处理其辅导过程。

    尽管是同样的助人者和病人的互动,每一次的辅导过程永远都是独一无二的。这个过程会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产生不同的效应。如果你看懂了那《每一条线》的重要性以及独特性,你就会允许每一次的辅导过程都有它自己独特的韵律、有它自己独特的节奏、有它自己独特的生命机体。我认为这就是《辅导》最迷人之处。


    一个很棒的辅导员,不是因为他懂很多辅导内容;而是因为他了解如何用《知识》产生《过程》,再用《过程》去酝酿《改变》。简单而言,辅导《过程》意味着:“当我们在一起对话的时候,我们彼此的内在到底碰撞了什么?”

    过程取向意思是一个辅导员注重的是《过程》多于《内容》。辅导员注重如何铺排、如何与对方连结。他重视人与人的关系。他关心《人》多于《内容》。

    目的取向意思是一个辅导员注重的是《目的》多于《过程》。辅导员注重如何把自己懂得的答案传授给对方。他重视《内容》多于《人》。一个永远只谈内容而忽略病人的需要的辅导员/助人者,他的辅导过程是不顺畅的、不人性的。

    因此,不要把生和死的所有议题切成碎片来看待。也不能够把过程切成碎
    片。更不可以把病人当成是一个指定的课题来看待。因为病人本身是一个整体。生命是一个整体。



    4.2 受害者心态Vs自我负责

    在死亡巨轮面前,长期24小时躺在病床上的临终病人在生理层面上能够掌控的事情的确少之又少。因此,临终病人的心情难免会忧郁、孤立自己、脾气暴躁、埋怨等等。那些无法接受实相的病人,难免会掉入一种受害者的心态。佛教徒病人更认为是那是业报显现、不得不去用尽任何方法去消业障。因此作为一个助人者,我们必须要协助病人认清他内心的状态。陪伴他,让他选择,让他表达自己心灵层次的需要,进而去完成它。并且不时提醒病人要《自我负责》。而不是要病人选择我要他走的道路。倘若如此,他会少了学习自我负责的机会以及经验。

    走着,走着,这段《助人过程》会让目标逐步明朗起来、会让病人与我的关系愈见表里一致、也会让病人更能坦然面对生死。

    就像我很钦佩的家族治疗大师,Virginia Satir常强调的四大治疗目标:
    1. 提增个案的自我价值(自尊):自我价值是个人对自己价值的判断、信念或感受。
    2. 帮助个案为自己做出选择:鼓励个案至少考虑三个选择,并协助赋予个人能力、为自己作出选择。
    3. 帮助个案负责任:将感受纳入负责任的一部分。感受是属于我们的。我们驾驭我们的感受,并且透过我们的感受经历喜悦。
    4. 帮助个案表里一致:表里一致并不只是表达个人的感受。表里一致也包括如何帮助个案接触自己的感受、接触自己的思维、连接自己的生命存在。而且能够接纳其状况。

    我发现这一路走过来,真正能够帮忙他们改变的,都不是我头脑里头的知识;或者我口中任何的学派理论。而是我在用我的生命陪着他们的生命,共同走一小段路。



    4.3 帮助别人Vs成长自己

    我陪着他们走的《过程》,间接的也直接的:帮助了他们、也成长了我自己。

    喇嘛梭巴仁波切曾说:“帮助以及照顾临终病人与临终者是为自己的死亡所做的最好的准备。”我非常同意这说法。人与人之间,如果持续互动,难免会彼此影响。在生死面前,我们和病人是平等的。我们没有一个人可以逃脱死亡的来临。除了我们可以影响病人,病人也可以影响我们。在协助病人面临林林种种的生死课题当儿,我觉得往往收获的除了对方,就是我们自己。因此,辅导是一个双向成长的过程。

    曾经有一个辅导员对我說:“你在带领我们辅导训练的时候,我有一个很深的体会。当我在做辅导员角色扮演时,我对面坐着一个扮演的个案;我注视着对方。然后,我听到你说:“帮助别人将会成长自己。成长自己将会提升帮助别人的能力。辅导是一连串让自己不断成长的过程。”就在那一刻,在我的脑海中,闪过许多在辅导室中坐在我面前的无数个案,一个接一个的画面,让我从心中深处升起一股感动,真的很感谢来到我面前的每一个个案,让我有机会从他们身上学习,让我有更多的成长。”


    4.4 专业我(Professional Self)Vs个人我(Personal Self)

    我把助人者的内心分成两面:一个是《专业我》,另一个则是《个人我》。

    很多助人者很注重《专业我》。《专业我》可以透过上课、督导、学习、阅读、还有任何管道取得的知识来增强自己的《专业我》。因此,很多人都先学会戴着这个专业我的脸孔来做辅导。而《专业我》运用的内在资源往往是来自于头脑的知识。

    我个人认为《专业我》固然重要。如果没有这个《专业我》,那么辅导过程很容易掉入于一种普通式的互动对话。可是,我认为我们不可以忽略滋养《个人我》的部分。如果要更有效地帮助病人,我们更加需要管理好我们的《个人我》。

    《个人我》来自我们生命一切的经验,这包括我们成长的背景、养成的个性、思维的方式、信念价值观、以及生命需求等等。最根深蒂固的经验就是我们儿时经历的事务促使我们产生了最原始的价值观。譬如:当一个人小时候父亲毫无理由突然暴毙去世,倘若那个人长大之后没有处理好过去丧父的经验;一些像他父亲的病人出现在他眼前,他的《个人我》往往会借此走出来搞乱他的《专业我》,而产生对病人反移情或投射,进而影响他的辅导素质。

    《个人我》无法透过上课、或者任何知识来滋养它。它是需要我们透过大量的反省、自我觉察、深思自己的生命等。让自己内心所有的杂质慢慢净化。而我把此过程称为自我内在的修行。佛教教义里其中注重的是内观。而内观不仅仅透过静坐达成,在我们助人的时候,当下我们就需要修持内观。观察自己的思维从何来、为何来。这些觉察会决定我们的辅导方向以及素质。

    这么多年来,我看过一些助人者的《专业我》都做的很好。但是有些走进辅导室是一种面貌,走出辅导室又是另一种嘴脸。转过身,甚至还会去厌恶个案、批判个案。又或者有些助人者走进辅导室时;像似圣人的终极拯救者(Ultimate Rescuer),滔滔不绝告诉对方解决之道;但是辅导室外面的真实世界,助人者和他人的关系还有其生活一塌糊涂、乱七八糟。

    因此,我常提醒自己为了不要掉入这种里外不一致的状况,除了要注重《专业我》,我更需要坚持在《个人我》的地方下更多的功夫。我认为一个对自己以及对个案负责的辅导员,他有意愿整合自己的《专业我》以及《个人我》,进而更弹性、更圆融、更成熟地帮助个案。





    5.0 佛教Vs心理治疗

    5.1 智慧Vs方法

    我认同喇嘛梭巴仁波切所说:“最重要的是照顾临终者的心灵。许多人能够照顾临终者的身体,但我们能照顾的则是心灵。”而我觉得我们需要注意的就是:倘若要照顾临终病人的心灵,就需要拥有能够走进他心灵世界的智慧以及方法。你必须把自己的频率调到和临终病人的频率相似,走入他的内心世界,不要急着走出来。探索与了解之后,再用你的频率渐进地邀请他和你一同走去愿意接受宁和以及觉醒的地带。

    三年前,我在新加坡带领佛教徒义工的心理辅导课程,一位师父在团体里感叹地分享:“佛教的理论真是一个很有深度的智慧。我们其实可以运用许多的佛教经典来帮助别人。可是就是没有多少个人愿意听进去。”我接着说:“所以,我们一定需要有一些辅导的概念来帮助人们理解自利利他的佛学。”

    结果我们一来一往的对话产生一则有关佛教以及心理治疗之间的比喻。我们说:“心理治疗就像一把车钥匙,而佛学就是一辆车。只有钥匙没有车,或者只有车没有钥匙,我们都无法让一个驾驶员启动汽车。给了别人车钥匙之后,教导他驾驶,那么他就可以运用那辆车去他要去的任何地方。而同时,持续性的修行则变成了汽油。”

    同样的,在临终关怀领域上,我发现辅导/心理治疗是方法;而佛教(宗教)是智慧。 作为一个助人者,我们需要运用前者而到达后者的存在,这才能更有效的帮助临终病人面临自身的死亡。在佛法中,这两个名词意指心灵修行中两种不同但不可分割的能力。

    台湾从事艺术的赖声川导演所说:“任何修行如果只有智慧而没有方法,就没有具体方式来达成;如果只有方法而没有智慧,就像一个人每天认真念经,却不了解经文的真正意义,不能说不好,但这样的修行也很难有所成就。”同样的,在临终关怀领域上,缺乏理论,任何实践方法都缺乏方向;没有方法,任何理论都是空谈。


    5.2 佛教和心理治疗两者之间的共同点

    我认为辅导谈的是改变;而佛教谈的是觉醒。有关临终关怀,如何让病人知道《改变》以及《觉醒》依然是存在的出口。这点很重要。虽然死亡在即,即使无法改变外在,内在的改变还是可以发生的。我在这里和你分享佛学以及心理治疗的一些相同理念。如下表:

    佛学基本理念
    1. 众生皆有佛性。

    2. 在世间,我们无法逃避处于不圆满的状况。

    3. 有关生命的失望、损失、衰退、老化和死亡,我们任何一个人都无法掌控它、并且逃脱它。它是人类普同的问题。

    4. 如果《我执》没有蒙蔽真性,自在是可以存在的。

    5. 我们需要意识到每个人深层的渴望都是离苦得乐。可是,往往因为内外的贪、嗔、痴,让我们做出许多不适当的行为。

    6. 那些带来痛苦以及烦恼的《执著》永远都无法平复我们的心灵。因为随着人时空的无常变迁,我们有层出不穷的执著。

    7. 自我觉察本身能够带来觉醒。把我们的执著意念转化为时时刻刻的觉察,我们能够远离痛苦和挫败。

    8. 面对生死,我们必须负起责任。透过戒定慧,我们得以悟道。智慧可以转化我执、慈悲可以改善关系。


    根据Satir Model帮助临终病人的基本理念
    1. 每个人都有其内在资源去面临外在的难题。我们能帮助临终病人珍惜他们的内部资源和拥有内在改变的潜能。

    2. 问题总是存在。我们能藉由改变内在来帮助临终病人应付自身的问题。

    3. 因为生命的课题是普同性,所以我们的心灵可以彼此连接。辅导员可以在人类这一个普同的问题和临终病人连接。我们同样脆弱、同样无法掌控我们许多生命的课题。它也是提醒辅导员不需要把自己放在一个比较崇高的角度看待自己。

    4. 如果我们表里一致,自在是可以存在的。透过大量的觉察,表里一致是可以做得到的。

    5. 辅导员不能够根据临终病人的行为来判断临终病人。我们需要连接他们渴望的部分而且以更适合的方式帮助他们实现他们所渴望的。我们必须了解:任何行为背后都至少拥有一个积极的功能和积极的出发点。

    6. 辅导员必须了解临终病人的渴望永远都无法被满足,而产生了身心的痛苦。辅导员可以试着了解临终病人的内在状况,促使了解身心的痛苦所带给他们的冲击进而改变内在状况。

    7. 在临终病人还未转化他们的负面思维以及感觉,我们需要帮助临终病人意识到负面思维以及感觉的存在。为了转化负面思维以及感觉,我们需要临终病人的改变意愿、改变能力还有准备好改变的态度。

    8. 我们可以协助临终病人为自己的想法而负责任。而且珍惜自己所拥有的想法。疗愈真正发生是当临终病人知道自己有内在决定的选择。当这个发生的时候,临终病人就可以表里一致,做出更好的决定。辅导需要运用自己,示范如何表里一致,进而带动临终病人改变。


    (待续)。

  • bereavement意思 在 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2021-10-01 13:19:08

  • bereavement意思 在 大象中醫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21-10-01 13:10:45

  • bereavement意思 在 大象中醫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2021-10-01 13:09:56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