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assimilation意思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assimilation意思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assimilation意思產品中有1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2萬的網紅Amanda飨生活 in A style,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閱讀。心理學。謠言的基本歪曲模式》 我們常說「謠言四起」,以此來形容謠言的傳播速度之快、散步範圍之廣。 然而,你有沒有想過,謠言是怎麼產生的呢? 奧爾波特在《謠言心理學》一書中介紹了的謠言基本歪曲模式--簡化、強化、同化。 Gordon Willard Allport(1897- 1967...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assimilation意思 在 Amanda飨生活 in A style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閱讀。心理學。謠言的基本歪曲模式》
我們常說「謠言四起」,以此來形容謠言的傳播速度之快、散步範圍之廣。
然而,你有沒有想過,謠言是怎麼產生的呢?
奧爾波特在《謠言心理學》一書中介紹了的謠言基本歪曲模式--簡化、強化、同化。
Gordon Willard Allport(1897- 1967)24歲獲得哈佛心理學博士學位,從1930年起一直在哈佛大學工作。1939年當選為美國心理學會主席;1937-1949 年任《變態與社會心理學》雜誌編輯;並在1963 年獲美國心理學基金會授予的金質獎章。
Allport的研究顯示,謠言生成的原則在於「歪曲」,基本模式有三:
一是簡化(Leveling),謠言中省略了大量有助於瞭解事實真相的細節。
二是強化(Sharpening),當一些細節被刪去後,那些保留下來的細節就更為突出和重要。
三是同化(Assimilation),簡化和強化不會隨便產生,而只會在與謠言傳播者過去的經驗和現在的態度一致的情況下產生。
在這三個歪曲過程中,事實的原貌已經很難看到。
個人的動機情感都為這種歪曲提供了源頭,同化作用又同時決定了哪些被省略、哪些被強化。
這三種模式在奧爾波特的實驗中得到論證,又同時在日常生活中得到證實。人們按照自己的情感動機或過往的經驗在轉播和轉述事件中不斷簡化周邊信息、強化核心細節,從而使謠言更加合理。
為何謠言會大量轉發
我們為什麼會相信謠言?因為謠言的內容看上去就是可信的?並不是,很多謠言編造水平極低,稍加查證就能辨別真偽,那為什麼還有那麼多人相信呢?
是的,這當然和大腦有關,因為點轉發按鈕的雖然是手指,但下命令的還是大腦。
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的一個研究小組曾經針對該問題利用功能性腦部磁共振成像(fMRI)做了詳細的研究,研究論文發表在了美國科學文章網站Science Daily上。結論很簡單:「人們最喜歡轉發自己遭遇過的事、自己也有的煩惱、自己曾經的經驗等和閱讀者本身有關的內容,並相信別人也會遇到相同的問題,文章可以幫助他們。」
至於被轉發內容的真偽並不重要,這也是導致有些謠言和謊言被大量轉發的原因。這項研究告訴我們,很多讀者真的不在乎信息真偽,只在乎這個問題自己是否也遇到了,比如現在一些自媒體關於白頭髮、壯陽、癌症、美膚等內容的假信息被大量閱讀和轉發,就是這個原因。
所以,想要做到「不信謠」我們首先得克服上述問題,也就是在看見一些自己關心的內容的文章時,在看見自己也遇到過類似問題的文章時,我們需要格外謹慎地審視文章內容,因為此時我們的大腦極有可能衝動性的選擇相信文章內容。
轉發量越多越可信
有人可能會問,難道我相信並轉發了,其他人就會因為我的轉發而選擇也相信這篇文章麼?事實是殘酷的,的確會,而且甚至人們都沒什麼選擇權,因為一個謠言被轉發的越多,它看上去的「可信性」就會變得越高,也越容易讓其他人相信謠言。這是另一個大眾心理效應illusory truth effect,它簡稱truth effect,中文可稱為「真理效應」。
當時, Lynn Hasher、David Goldstein和Thomas Toppino三人通過一系列試驗發現了「真理效應」:假信息出現的次數越多,人們看到同一條假信息的次數越多,那認為該信息是真實的可能性就越高。簡單來說,就是中國俗語「三人成虎」的意思。
「真理效應」這個人性中的弱點,讓我們每個人都是謠言的受害者,卻又不自主的很容易變成助紂為劣者,恐怖的是,很多時候我們明明懷疑消息的真實性,卻還是忍不住將其當成真的去評論、去轉發。所以,當你選擇相信並轉發一個謠言時,就為增加謠言所謂的「可信性」添加了一塊磚。
·
你看到的只是你想看到的。當一個人內心充滿某種情緒時,心裡就會帶上強烈的個人偏好暗示,繼而會導致主體從客體中去佐證。
喜歡某個人或事物的時候,我們的心靈會讓自己在現實中搜尋印證,然後再用這些似是而非的印證,來佐證自己的心理預期,最終形成一種‘真是如此’心理定勢。若是憤怒、仇恨或是懷疑時,我們又會不斷尋找材料來強化自己的臆想,在偏執於憤怒、仇恨的情緒裏,讓暫時壓抑的情緒感得以宣洩。
#說話之前請經過大腦思考及判斷功能
#從輕易相信到凡事質疑裡面包含著理性之光然後從凡事不信到再次願意相信背後是見識和格局
#而人與人最大的差距就是見識與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