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這篇Zwift 武嶺 課表鄉民發文收入到精華區:因為在Zwift 武嶺 課表這個討論話題中,有許多相關的文章在討論,這篇最有參考價值!作者langrisser19 (lan)看板bicycle標題[心得] 騎完zwift-build ...
上個禮拜終於把這個十二周的課表給騎完了
除了最後一周休息周直接進新的 4wk FTP Booster以外
其他每周就是按表操課,全部課程跑過一次,每堂課的星星都有拿到
開始前的ramp test,測出來 ftp => 238, w/kg => 3.7
最後的5+20 ftp test,測出來 ftp => 266, w/kg => 4.1
https://imgur.com/EGJGYhK
背景是今年要滿42,過往就是單純跑步,月跑量在200出頭
21K 105分,10K 45分
一開始騎車比較像是休息日做交叉訓練,就買了一台最低階的scr2
一周兩天河濱,陸陸續續騎了一年大約2000多公里
去年冬天開始比較想要認真騎車
就換了一台tcr,也開始去騎北市的郊山
但北部實在很容易下雨,跨年的時候就買了一台kickr,開始在家當倉鼠
搭配zwift課表,第一個月完成了一個初學者課表
後面就開始接這個12周的課表
https://whatsonzwift.com/workouts/build-me-up#build-me-up
可以看它的結構,就是三個循環,每三周搭配一個減量周,強度慢慢增加
TSS看起來沒有很高,除了測驗前一周(11wk)有超過500以外
其他就是從300慢慢增加到400
時間分配大約一周4~5天
周間大約三天一小時,搭上周末的一次到兩次1.5~2小時
時間分配蠻適合上班族的,我都是早上起來騎一騎剛好去上班
相比版上其它大大都是500~600tss,其實感覺起來輕鬆不少(看起來啦)
所以我中間的休息日就還是照常跑步,強度維持跟以前一樣,但不超過一小時
就是維持TSB不超過-30,每天都有動的狀況
騎著騎著,搭配網路查到的訓練資料,就有了一些心得
但也是新手,就提出來跟大家分享,有錯也請大家指正
我自己覺得這個課表其實蠻適合要進階的人來踩
雖然看起來tss沒很高,但其實蠻全面的
頭一個循環蠻多zone3的時間
也著重在轉速變換與維持的基本功練習
好比要求你維持瓦數在zone3 @95rpm
然後接一段加強瓦數,要你改成站姿把轉速降到70(模擬遇到坡的抽車
或是zone3接zone5 @110rpm 30sec,再回zone3多個循環,來練短衝刺的回血
像是第一輪的最後一課
https://whatsonzwift.com/workouts/build-me-up/week-4-purple-unicorn
通常能撐過第一輪四周,我覺得後面就會相對簡單
騎完這一輪,我自己也習慣在zone3~4維持95rpm,算是我覺得最舒服的區間
可能是經過purple unicorn
第二輪我覺得比第一輪輕鬆
除了前面提到的踩踏技巧跟練回血以外
增加較多zone4的時間,來鍛鍊乳酸區間的能力
https://whatsonzwift.com/workouts/build-me-up/week-7-cucumber
https://whatsonzwift.com/workouts/build-me-up/week-7-kirizuma
連續zone4中間插一個30秒衝刺,再回到zone4,這樣幾個循環
最後再接5*1min vo2max
比起穩定功率的騎乘,這種功率迴轉速一值變換的課程其實比較有趣
(會一直看還要撐多久,心裡默默倒數計時)
也可以鍛鍊到自己回血的能力,對台灣這種丘陵偏多的騎乘環境其實很有用
像第八周的最後兩堂
https://whatsonzwift.com/workouts/build-me-up/week-8-hang-ten
https://whatsonzwift.com/workouts/build-me-up/week-8-bricolage
就是更多的轉速,騎姿變換,可以抓出自己在不同狀況下適合的踩法
像是覺得很累,又遇到坡需要高瓦數,想要節省體力,怎樣的姿勢迴轉速最舒服
最後一輪就是比較多間歇
在有了前面的基礎後,有了好的有氧能力,開始加強vo2max以及無氧
常見的30/30, 40/20間歇, 也有這種綜合
https://whatsonzwift.com/workouts/build-me-up/week-11-aspire
衝完、回血、衝完、回血,最後連續衝刺
整個長度是2h,我自己覺得難度比sst 2hr高
(固定功率長時間在訓練台的難度應該是心理吧,那個倒數時間很讓人絕望... = =)
雖然上面那個2h才150 tss
不過就像trainer road一篇文章上說的
https://reurl.cc/vd5NWe
For instance, consider two workouts within a sweet spot training plan. A
workout with 2x 20-minute intervals can result in the same TSS as a workout
with a single 40-minute effort.
TSS from rides with repeated surges often seems lower than expected.
所以整個12周看起來tss沒有很高
但涵蓋了很全面的課程,而不是只固定功率在某個區間的鍛鍊
在整個鍛鍊中,也可以找出自己缺少的是哪個方向
所以如果自己一開始找不到適合的課表
從這邊開始應該是個不錯的開始
而每四周的休息周我是都沒休息啦,就都會接著小測驗
像是跑中社測cp10(np 300),風櫃嘴cp20(np280)
也去跑一次虛擬武嶺從霧社到鳶峰(np 240)
跑出來的功率算是蠻符合自己的預期
基本上只要TSB不超過-30跟體感正常,我就是照常動(但不建議大家這樣就是)
最後...
我自己是在第十二周的休息就直接接4wk ftp booster(中間測了一次5+20 ftp)
https://whatsonzwift.com/workouts/4wk-ftp-booster#week-2
剛騎完第二周一半
相比之下
我覺得ftp booster的課程更著重在z4 & 無氧能力
時間雖然都在一小時,但強度蠻高的
建議完成前面12周,更新一下ftp
再接著補這四周,應該是可以把劍磨得更亮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1.251.157.162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icycle/M.1650959535.A.A0A.html
我自己的最大心跳是183
從心律去看,我跑半馬的時候平均心跳是155,就算是10K也大約是165(後5K超過170)
但測5+20的時候,在20分的測試區間心跳平均是超過170的
所以體感上來說,騎車對我比較難...Orz
至於全馬最後一次跑已經六年前,有接近三小時,但現在大概也跑不出來了
如果要比較,我覺得騎車的型態是很大的關鍵
因為跑步就是維持一個穩定的配速跟心律,然後看狀況去微幅調整
通常不會出現衝刺...休一段...衝刺...休一段這樣的間歇
(練習因為要加強無氧能力當然會間歇,但比賽看有氧當然就不會啊)
騎車的話或許武嶺這種長爬坡可以用跑步替換
不過如果是丘陵這種的比賽,短坡大家都在看間歇能力
這跟長跑的型態就有很大的差異了
像4wk ftp booster有一堂課
中間有一個六趟間歇
45秒的推力接近8,然後休4分鐘
看起來好像很容易,也不過衝45秒,後面可以休4分鐘,但這半小時的tss是60
然後踩完這六趟馬上後面接ftp 110% 8分鐘
加上熱身整個課程只有一小時,tss80,幾乎就等於一小時sst
但可以踩踩看,絕對比一小時sst痛苦很多
而這種型態對身體的要求也比較複雜
間歇的時候可以踩多強看的是你的無氧能力
後面的回血看的是有氧
你有氧能力不夠,中間休息沒辦法讓乳酸代謝
人家間歇幾次,你就開了跟不上
這也是我覺得長跑跟騎車最大的差異
所以雖然板上有板友一直推滾筒
但滾筒很難做到這樣的練習,或許可以定著功率踩
只是這樣練出來的結果,遇到比賽,是不是有用我自己是打問號啦
※ 編輯: langrisser19 (123.194.153.28 臺灣), 04/27/2022 17:58:23
因為原本的ftp是238,所以zwift的ftp test在5 min vo2max只會定在260
現在測完以後再回去看,這五分鐘就變成要用290去騎了
不過都測完了,就先用這組數字來跑接下來的課表
如果高估了,新課表就知道痛苦了...
但嚴格說來ftp也只是一個維度,目的都只是為了幫助訓練跟比賽配瓦
踩高踩低,出來的值還是要拿到後面的訓練用
像trainerRoad就會改成測四維度,除了ftp還有無氧能力等等
都只是為了幫助訓練更有效率...
※ 編輯: langrisser19 (123.194.153.28 臺灣), 04/28/2022 23:54: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