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 had no intention to share this but with the ongoing pandemic and the increasing cases of people committing suicide, I figured maybe putting this out...
I had no intention to share this but with the ongoing pandemic and the increasing cases of people committing suicide, I figured maybe putting this out may save lives.
I have CPTSD. I didn’t serve in the army but I’ve had a rough childhood that was filled with abusive and traumatic moments. I’ve been seeing a therapist consistently for 4 years now and what drove me to seek for help was to be free from the constant self harm, inability to maintain relationship with others, the volatility of my emotions, and the constant feeling of helplessness and depression. I was hurting others and myself.
I know I make a lot of terrible decisions in my life as you can see on Instagram but going to therapy was the best decision I’ve ever made in my life. I’ve learned lifelong mental tools to manage myself better and learning these has improved the quality of my life; my relationship with my loved ones, myself and work/career has improved vastly.
But then came the lowest point of my life, which was the beginning of this pandemic. I was sitting on the windows of my old training studio early last year, crying while contemplating suicide. I lost complete control of my body during that time because I was reliving the traumatic events of my past. Until Maggy called me and I eventually snapped out of it.
I finally went to see a psychiatrist and I was given Valdoxan; an antidepressant drug. It’s been a year since I was prescribed with it and along with my therapy sessions with my therapist, we’re finally tapering the medication off slowly.
I know this is often said but it’s okay to feel sad and helpless. Feeling shitty is feeling shitty. There is no “omg I should feel blessed because I still have a roof to live under and food and therefore I don’t have the right to feel helpless and sad.” You’re still allowed to feel sad and helpless despite your financial position and if you need help, it’s definitely okay to seek help. Whether it’s financial or emotional support, you’d be surprise the amount of good people who you would want to help you. Your life is precious, don’t forget that.
This is not propaganda. If anything, these people are clearly gaslighting our needs.
cptsd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最近在讀創傷的書籍,才赫然明白,有些時候憂鬱或焦慮是源自於背後的一個「長期、慢性的創傷」。這樣的創傷可能具有下面三個特色:
1.身體或心理受到強大的傷害或壓力
2.事發的時候幾乎無法或很難逃脫
3.形成創傷的事件持續一段很長的時間
常見的例子如:反覆被性侵、重複被虐待、在學校或公司被霸凌、主管超級惡毒的語言威脅、非常長時間的情緒勒索等等⋯⋯
相較於親人驟逝、出車禍等等「瞬間、單次性」的創傷事件,前述的那幾種創傷增加了一個獨特的地方是「延續一段時間」,這也意味著,當你的心靈還在震驚、需要療癒的時候,此時創傷事件仍然不斷地發生,久而久之你就會形成:
1.負面的自我概念:怎麼這種事情會反覆的發生在我身上?是我運氣不好還是我不好?(大部分的人會相信是自己不好,因為這樣想會比較有控制感)
2.過度警覺:覺得身邊的一草一木都有可能傷害你,所以吃不下也睡不好,而且很害怕睡覺,畢竟睡著了就會做惡夢⋯⋯
3.人際關係的影響:同時又懷抱著恐懼、對於人際的不信任,但又很渴望有安全的依靠,所以你會讓自己變得很矛盾,別人也會覺得你很難搞⋯⋯可是,你比誰都清楚,你也不想要這樣,所以會開始討厭自己(於是又回到了1.)
面對這樣的狀況,該怎麼辦呢? #金融 心理師在課堂上曾經分享一個重要的概念是:「增加安全感,減少恐懼」換句話說,只要能夠讓你增加安全感的事情都可以嘗試看看 。
截圖的這篇文章*,很詳細的描述了被霸凌的當事人內心發生了什麼事情,以及CPTSD的一些症狀,當你對症狀有更多的了解,至少會減少一些恐慌的感覺。
*大推這篇!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44433


cptsd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我有個朋友Mandy*大概在25歲的時候開始求助身心科,每天睡不好、經常覺得焦慮、盜汗,要靠抗焦慮劑跟安眠藥才能夠入睡,有些時候還會聽到一些幻聽,而這個幻聽是「來自走廊的那種腳步聲」,可是有些時候她根本就在大馬路上、或者是在捷運裡,在這些環境下,根本就不可能會有「走廊」。
就這樣過了一段時間,她終於選擇去諮商,她發現自己焦慮跟盜汗的感覺會在一個時間特別明顯,就是傍晚日落的時候,這件事情跟我所知的焦慮症患者有點不同,大部分的焦慮症患者(包含我在內)最焦慮最緊張的時候通常是早上起來還有晚上睡覺之前,日落這個時間非常特別,我就在想會不會是過往這個時候有什麼特殊的事情發生?所以「走廊的腳步聲」,某種程度上是記憶的再現?直到她告訴我她那年發生的事情。
小學六年級的時候,她有一次比較早回到家,,那天因為老師沒出什麼功課,再加上又是段考考完,所以她很開心回家把冰箱的蝦仁炒蛋熱了一熱,配白飯就自己吃了,可是大概吃到一半的時候,她聽到走廊有腳步聲,她家是那種小套房,很多間小套房雅房隔在一起的,她與媽媽住在其中一間套房裡面,所以經常可以聽得到走廊有人走動的聲音。一開始她也不以為意,可是慢慢地這個腳步聲越來越明顯,然後在門口突然停了下來。由於那時候的套房是木頭做的門(很簡單的喇叭鎖),她聽到門打開的聲音,以為是媽媽提早回來,很開心的起來去迎接,沒想到映入眼簾的是住在隔壁的李叔叔。李叔叔先去關心她怎麼一個人在家,然後說帶了禮物要給她;一開始她也不疑有他,畢竟李叔叔常常跟媽媽有說有笑,也經常會來家裡作客,有一陣子Mandy還在想媽媽是不是跟李叔叔在一起了,但後來李叔叔越坐越越靠近,甚至要求要和她一起坐到床上拆玩具,當她開始意識到有什麼不對勁的時候,百褶裙已經被脫下來了。看到這裡大家能終於可以把那個走廊的聲音,和一些東西連接在一起。
不過關於專有名詞的部分,我是到 #勵馨蒲公英諮商輔導中心舉辦的工作坊聽 #金融心理師介紹我才知道。Mandy所謂「在走廊有人走路的幻聽」,其實是一種複雜性創傷反應(CPTSD)當中的「情緒閃光燈」(emotional flashbacks),當事人雖然活在「現在」,但是會反覆因為一些身邊的情緒線索(例如被拋棄感、恐懼感、不安感),然後出現過去栩栩如生的畫面。
第一次出現的時候會有一種非常非常恐懼的感覺,覺得自己是不是精神異常,為什麼會出現幻聽跟幻覺,後來會開始越來越困擾,好像時不時就會掉入時光的黑洞,不知道這個感覺和聲音什麼時候會出現。失去身體跟情緒的控制感。
過往經歷被家暴、性侵、虐待、或者是有破碎童年的朋友,或許會有這樣的經驗,長久下來會形成很無力的感覺,覺得好像沒有辦法做任何事情來改變現狀,甚至會開始責備自己為什麼這麼沒有用?
那該怎麼辦呢?
否認這些聲音存在是一種做法,但是溫柔的接納這個存在本身是在「情緒上真實」的,才是真正讓你有力量的做法。沒錯,物理上的確是「沒有聽到」這些走廊的聲音,但是你的腦袋「有感覺到」,它提醒你過去發生了一些事情,如果你願意,可以開始面對了。
面對傷口,逃跑和否認往往都比直接看見它來得容易許多。可是這個「容易」,也可能會讓創傷反覆在你的血液裡棲居。試著用自己的步調,和身體的深處說說話,讓心疼在傷口的地方發芽。
*本案歷經當事人同意並大幅修改之後寫成。
#CPTSD #abuse #trauma
https://babyou.nownews.com/news/heart/300009153360
cptsd 在 社會心理,從他們到我們-林仁廷 諮商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6/21 恭喜 @卓映宇、@雪月野楓,兩位獲獎,請私訊收件人姓名、地址及手機,由出版社為你們寄書。
🤤【抽書活動】--《第一本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自我療癒聖經:在童年創傷中求生到茁壯的恢復指南》
#柿子文化
。
上一本書《遍體鱗傷長大的孩子,會自己恢復正常嗎?》作者談的是,他如何面對受創傷的兒童、青少年,他們受了什麼心理創傷,身為助人者又該怎麼與之相處,除了個別治療,友善環境及背後的家庭功能都很重要。他發現,這些心理創傷都源自早期的虐待(暴力或性侵)或被疏忽照顧(不回應情緒,類似遺棄),才衍生了發展後期的扭曲行為。
本書《第一本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自我療癒聖經》,談的則是「倖存至今的大人」。先問自己,是否曾因一件無關緊要的小過失,卻突然進入災難化的被遺棄感,陷入後無法自拔?而你還一頭霧水…
『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CPTSD,有五大常見的創傷症狀:
「情緒重現」:突發的、被痛苦的情緒影響,但不像PTSD有視覺重現現象,意思是只有痛苦,卻沒有畫面…。情緒主要是恐懼、焦慮、絕望、恐慌、羞愧、無助。「毒性羞恥」:覺得自己很爛、無價值、自我厭惡。有被拋棄感,自我批判認為不值得被幫助。其他三項為:「自我拋棄」、「惡性的內在批判」、「社交焦慮」
。
CPTSD是學習而來的反應,來自過去重要發展任務的失敗。各種成因交互構成,也影響了未來成人各種做自己的阻礙。
早期經驗被虐待或遺棄時,生理系統感覺到危險,孩子本能反應求生,共有四種型態:戰、逃、僵(類似解離)、討好對方,以求度過當時的威脅。但由於長期被威脅,於是本能反應成為「制約」,只要有相關的誘發物,情緒就會重現當時的恐懼,身心並自動反應(大腦當機中)出現連鎖反應,也就是我們常說「被杏仁核綁架」的意思。
正是這些不定時的地雷埋藏著,才會讓我們「感覺發展停滯」,人生混亂,常自我批評,關係經營困難。情緒上最明顯的是,會強迫性地逃避不被接受的負面情緒,或者乾脆壓抑情緒。
要療癒CPTSD,要從認知面、情緒面、靈性面及生理面四處著手。其中最重要的概念是,將之視為「一種依附關係的問題」,類似重新養育內在小孩一樣,稱為「治療性關係療癒」,在夠好的關係依附裡,重新被撫育,從大量的傾聽、滿足最初自戀性的要求、練習發表各種情緒感受、從助人者身上學習軟弱、修復衝突,到最後雙方逐漸像成人般平等地對話。
助人者要同時提供母育與父育(愛與保護)原則的平衡,讓案主的內在小孩繼續成長,並在關係中復原與成長。
。
CH8管理情緒重現
十三個具體步驟(如圖)。主要教導應對情緒重現時的自我接納與處理。例如要預前辨識自己正在被誘發:「找到無助、脆弱、自我批評或批判他人等現象」、「原因和反應不成比例」、「突然高漲的渴望」…有了前兆,就能預先為那個連鎖動作有所準備。
。
CH13以關係性的取向來療癒遺棄
與心理師的依附關係提供了「修復性的關係經驗」或「矯正性情緒經驗」:有人能提供反饋、認同和指導,有人夠安全讓他尋求安慰和幫助,想哭時有人找,需要保護、受傷或被背叛時有人能提供憐憫,有成就時有人可以替其驕傲,有人讓他練習親密關係怎麼建立…。
要特別留意的是,CPTSD會有信任感突然消失的狀況(試探),被情緒重現而關掉感受,心理師必須一再地安撫疑慮並修復信任。太多案主在療程中失望而離開,多是心理師被這現象而生氣案主為什麼不信任他們,結果開啟惡性循環,誤解加深而結案。
。
本書比較像是理論概念書,作者是過來人,會穿插自己的故事作說明。
我覺得本書所提的創傷概念很重要,可以讓我們明白情緒重現是其來有自的,因此不必自卑、自我批評,只是解鈴仍須繫鈴人,過去的關係、情感受傷,如果要治療,當然也是靠關係與情感重來一遍並成功發展,面對這類案主,助人者/心理師自己就必須涉水、以身示範,真心換感情,攜手共進。如果讀者非助人者,本書也有自我照顧的作法,也有如何與朋友培養類似的信任關係並請求協助,蠻實用的。
。
。
有興趣者可以參閱連結購買。目前79折。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47508
可以進去看更多簡介及目錄
。
♨贈書方式的三條件:
1️⃣『為心理師粉專粉絲』。不是的趕快去按讚👍️,這可能要調一下,設定公開,否則我看不到你按讚,抽中了也會喪失資格。
2️⃣『在此篇貼文下方按讚👍 + 轉分享(一定要設公開,看不到分享也失格喔)』
3️⃣留言:「關係性療癒:是同理心、真誠地展現脆弱、對話性,以及合作的關係修復。」
🤤🤤
。
活動日期:110/6/18(五)18:00~6/21(一)12:00截止喔,6/21(一)中午後公布 2 位幸運粉絲🙋♀️
⚠️中獎名單於貼文標題上公告
⚠️得獎者請私訊寄送地址,轉出版社為你寄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