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2002年民國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2002年民國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2002年民國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2002年民國產品中有5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3萬的網紅新《番薯藤》國防軍事網,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摘錄:國防部發言人臉書指出 T91戰鬥步槍的全名為「5.56公厘T91戰鬥步槍」口徑5.56公厘,使用5.56x45公厘子彈,彈夾容量30發,2002年(民國91年問市),全長88公分、含空彈夾重3.3公斤。與前代T65K2步槍相較,T91步槍有3大變革,傳動機構模組化機件少、結構簡單利於清潔...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 三義丫箱寶觀光工廠介紹 湯堯聖專訪 雙峰木鴨工廠創立於西元1963年 (民國52年) 原為生產木彫人像、木鴨、水鳥等產品,外銷美、日、歐洲等國,產品甚獲好評,近年來因環境及時空之變遷,自西元2002年 (民國91年) 起改變經營方針,並由國內知名的觀樹教育基金會的大力協助及規劃...

2002年民國 在 鯤腹腳史蹟-張鎧臣de台南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9-17 18:21:22

【里港藍家古厝③】210823 —續上篇— ◆藍雲錦 是藍鼎元六個兒子中的老大,在藍鼎元平定朱一貴後被安排來臺開墾,被視為里港藍家的「來臺定居第一代開基祖」,生平曾任福建水師提標,乾隆年間逝後更名為「國祥」,安葬在旗山鎮新光里中寮山下的「嶗碡坑」(平埔族語,意為野豬出沒處),同治年間後代重修墓園,...

2002年民國 在 BusinessFocus | 商業、投資、創科平台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9-16 11:09:04

【@businessfocus.io】中國海歸人才熱潮 清華大學十年間 過半出國校友已回國 . 清華大學6日舉辦了2021級研究生新生開學典禮,校長邱勇在開學第一課的演講中指出,「人生追求只有同國家的需要和人民的利益相一致才有意義」。他還表示,過去十年出國的清華畢業生,已有超半數的人回到中國工作...

2002年民國 在 鯤腹腳史蹟-張鎧臣de台南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9-17 19:36:13

. 【鹿港辜家-鹿港民俗文物館】 【鹿港興安宮】 【鹿港石廈街復興宮】 【鹿港車站】 【鹿港甕牆】 【鹿港老街】161203.170517 ∫高二畢旅系列∫ ◆鹿港民俗文物館,原為臺灣五大家族之一的鹿港辜家辜顯榮的宅邸,1915年啟建,1919年竣工,因當時辜顯榮的貿易商行名為「大和行」,故大眾亦...

  • 2002年民國 在 新《番薯藤》國防軍事網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0-12-06 12:42:38
    有 556 人按讚

    ✅➡️摘錄:國防部發言人臉書指出
    T91戰鬥步槍的全名為「5.56公厘T91戰鬥步槍」口徑5.56公厘,使用5.56x45公厘子彈,彈夾容量30發,2002年(民國91年問市),全長88公分、含空彈夾重3.3公斤。與前代T65K2步槍相較,T91步槍有3大變革,傳動機構模組化機件少、結構簡單利於清潔保養;槍托伸縮操作便於人員攜帶及進出戰(甲)車;多用途戰術滑軌可結合光學瞄準鏡或夜視鏡,提高命中率或夜戰能力。

    T91步槍為國軍主要制式步槍,用於汰換T65步槍,除國軍各單位使使用外,國安局特勤中心也採購T91S步槍作為配槍,T91S步槍將T91戰鬥步槍的傳統防火帽改良成近戰格鬥型防火帽,以便於近戰接敵格鬥時使用。
    ▫️
    ------
    新《番薯藤》國防軍事網
    https://www.facebook.com/military.idv.tw/
    #專業軍事評析 #關心台灣國防
    ------

  • 2002年民國 在 張哲生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0-06-06 13:51:41
    有 407 人按讚

    2020年6月6日,舉行畢業典禮的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張哲生 攝)

    昔日去逛光華橋下的光華商場時,常會經過臺北工專(北科大的前身)的新生南路側校舍,當時它的校門在新生南路上,現在在忠孝東路則出現一個更大的校門,校址為臺北市忠孝東路三段1號。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之校史:

    1912年(明治45年)7月5日,日本臺灣總督府於臺北廳大加蚋堡大安庄(即北科大現址)設立民政局學務部附屬工業講習所,隈本繁吉先生擔任所長,所內分設「木工」與「金工及電工」兩科,為臺灣工業教育之肇端。

    1914年(大正3年)6月23日,民政局學務部附屬工業講習所改名為臺灣總督府工業講習所。

    1918年(大正7年)7月18日,增設臺灣總督府工業學校五年制,並設機械、應化、土木三科,專收日籍學生。

    1919年(大正9年)4月1日,臺灣總督府工業講習所改名為臺灣公立臺北工業學校。

    1921年(大正10年)4月1日,臺灣總督府工業學校改名為臺北州立臺北第一工業學校,以日籍學生為對象;而原臺灣公立臺北工業學校,則更名為臺北州立臺北第二工業學校,以臺籍學生為對象。二者在同一校舍上課。

    1923年(大正12年)4月1日,臺北州立第一工業學校及臺北州立第二工業學校合併,改稱為臺北州立臺北工業學校,增設電氣科、建築科及應用化學科、機械科、土木科共五科。

    1937年(昭和12年)4月1日,臺北州立臺北工業學校增設採礦科。

    1939年(昭和14年)4月8日,臺灣總督府於本校另設工業技術練習生養成所,採夜間授課。

    1945年(民國34年)12月31日,校名在二戰後更改為臺灣省立臺北工業職業學校,分初級部、高級部,設機械、電機、土木、建築、化學、採礦六科。杜德三先生為第一任校長。

    1946年(民國35年)1月,成立臺灣省立臺北工業職業學校附設一年制中級技術生養成所。同年9月1日,王石安先生接任校長。同年10月1日,簡卓堅先生接任校長。

    1948年(民國37年)8月,奉令升格為臺灣省立臺北工業專科學校,初設五年制機械、電機兩科。原臺灣省立臺北工業職業學校附設一年制中級技術生養成所改稱為臺灣省立臺北第一工業技術練習生養成所。同年11月1日,開學上課,此日定為校慶紀念日。同年12月,成立臺北工業專科學校機械科附屬技工訓練班。

    1949年(民國38年)7月25日,顧柏岩先生接任校長。同年8月,增設五年制化學及礦冶兩科,增設三年制電機科電力及電訊兩組,電訊組後併入電子科。同年10月,原臺灣省立臺北第一工業技術練習生養成所改稱為臺灣省立第一工業職業補習學校。

    1950年(民國39年)9月,增設五年制土木工程科。

    1951年(民國40年)9月,增設二專土木科。

    1952年(民國41年),增設二專化學科。同年12月4日,宋希尚先生接任校長。

    1953年(民國42年),二專停招,增設三專機械科、電機科、紡織科。同年5月11日,康代光先生接任校長。

    1954年(民國43年)8月1日,增設三專土木工程科、化學工程科。

    1957年(民國46年),原臺北工業專科學校機械科附屬技工訓練班改稱為臺北第一工業職業補習學校附屬技工訓練班。

    1958年(民國47年)2月10日,張丹先生接任校長。

    1961年(民國50年)7月7日,增設二專機械工程科及電子工程科。

    1963年(民國52年)8月,增設二專電機工程科。

    1965年(民國54年)2月18日,趙國華先生接任校長。同年8月1日,成立夜間部。

    1966年(民國55年),增設三專工業工程科。增設二專工業工程科及工業設計科。同年8月,土木工程科工業設計組建築組併入工業設計科。

    1967年(民國56年)6月13日,增設三專礦冶工程科及電子工程科。

    1971年(民國60年)3月1日,成立電子計算機中心。同年8月1日,紡織工程科更名為纖維工程科。同年12月30日,唐智先生接任校長。

    1972年(民國61年),增設二專電機科工業訓練組一班。成立空中高工補習學校,設機工、電工二科。成立臺灣省臺北工業專科學校附設建教合作中心。

    1973年(民國62年)2月1日,與臺灣電信局合作,辦理電訊專科班。

    1975年(民國64年),增設三專工業設計科。

    1977年(民國66年)7月20日,奉准設立臺灣省立臺北工業專科進修補習學校,設機械、電機、化工、工業工程四科。

    1979年(民國68年)8月1日,纖維工程科紡織組、化纖組分別更名為紡織工業科紡織工程組及紡織化學組。

    1980年(民國69年)10月,頒發畢業證書編列第一號予俞石獅校友。

    1981年(民國70年)7月,臺灣省立臺北工業專科學校改名為國立臺北工業專科學校。

    1983年(民國72年),增設臺灣第一所二專核能工程科,為建教合作專科。

    1984年(民國73年)12月31日,張文雄先生接任校長。

    1987年(民國76年),增設三專建築設計科。工業工程科更名為工業工程與管理科。二月,本校實習輔導室 成立校友聯絡中心。同年8月,工業設計科建築設計組獨立為建築設計科。

    1988年(民國77年)7月31日,礦冶工程科更名為材料及資源工程科。

    1989年(民國78年)8月1日,張天津先生接任校長。

    1990年(民國79年)8月8日,奉教育部核准成立改制技術學院籌備規劃小組,並成立五個工作小組積極推動改制工作。

    1991年(民國80年)6月,成立自動化科技中心,主要任務在整合本校機械、電機、電子及工工等各系有關自動化方面之人才設備。

    1992年(民國81年)1月25日,教育部同意國立臺北工專以台北縣萬里鄉中萬里加投段及基隆市安樂區大武崙段等部份土地作為第二校區預定地。同年8月,增設光電科技中心。

    1994年(民國83年)8月1日,國立臺北工專改制為國立臺北技術學院,設立機械工程、電機工程、化學工程、材料及資源工程、土木工程、紡織工程、電子工程、工業工程、工業設計、建築設計等十個技術系。停招二專及三專,五專學制繼續招生。

    1995年(民國84年)5月1日,成立校內第一個研究所-機電整合研究所。同年8月1日,校內共同學科成立七組教學研究會,設主任一人。同年8月,首次藉由遴選制度產生11位系主任。設置進修推廣部。

    1996年(民國85年)9月29日,臺北縣萬里第二校區正式獲撥用。

    1997年(民國86年)4月25日,國立臺北技術學院獲頒八十五年度服務貢獻、辦學績優、行政考核優良、師資考核優良及視導評鑑優良等五個獎項。

    1997年(民國86年)8月1日,國立臺北技術學院更名為國立臺北科技大學,設立機電、工程、設計、管理四大學院,並增設電腦通訊與控制研究所、土木與防災技術研究所、生產系統工程與管理研究所。同時增設車輛工程技術系及冷凍空調技術系。同年11月1日,北科大首度校慶,副總統連戰先生蒞臨賀勉。

    1998年(民國87年)7月,附設專科進修補習學校奉准升格改制為進修補習學院,為二技3年學制,改招專科畢業生修業學生。同年8月1日,停招五專。同年8月19日,增設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電力與能源技術研究所、材料及資源工程研究所、商業自動化與管理研究所。

    1999年(民國88年)7月,國立臺北科技大學附設進修補習學院更名為國立臺北科技大學附設進修學院。同年7月15日,成立創新育成中心。同年8月1日,增設製造科技研究所、冷凍與低溫科技研究所、光電技術研究所、生化與程序工程研究所、有機高分子研究所、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增設經營管理系(二技)、應用英文系(二技)。

    2000年(民國89年)2月,為提昇行政效率,加強服務品質,成立「ISO 9001品質驗證推動小組」,積極推動取得國際驗證工作。成立水環境研究中心。同年3月3日,迎千禧年共同宣言紀念碑於校內紅樓前揭幕,由張天津校長及各級主管和師生代表數百人參加,鐫刻嚴文方副校長題撰之千禧宣言碑文-「人類科技文明的發展,我們曾經參與,從兩千年起,我們更要共同努力追求卓越。」同年8月1日,增設車輛工程研究所、資訊工程研究所、自動化科技研究所、環境規劃與管理研究所、創新設計研究所、化學工程研究所。增設工業工程技術系。

    2001年(民國90年)5月15至18日,慶祝90週年校慶系列活動:一同走過從前校園影展暨座談活動,敬邀孫運璿資政、法務部長陳定南及台北市副市長歐晉德共同參與。同年8月1日,增設工程科技研究所博士班、二技資訊工程系、光電科技系。

    2002年(民國91年),成立奈米矽元件研發中心。增設分子科學與工程系。

    2003年(民國92年)8月1日,增設電機工程系博士班、電腦通訊與控制研究所博士班。同年12月19日,成立奈米光電磁材料技術研發中心。

    2004年(民國93年)2月2日,李祖添先生接任校長。同年8月1日,設立四年制資訊工程系、光電工程系、經營管理系,二技學制停招。增設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博士班、光電工程系博士班。同年10月1日,甘比亞石油專班開學典禮,該班為北科大與西非甘比亞共和國合作而開設之四年制學士專班,亦為國內與西非建教合作之首創。

    2005年(民國94年)2月1日,成立藝文中心。同年8月1日,增設資訊工程系博士班、工商管理研究所博士班及電資碩士在職專班。

    2006年(民國95年)8月1日,成立電資學院。成立校友聯絡中心。增設設計研究所博士班、資源工程研究所碩士班、大學部四年制機電、電資、工程科技、創意設計等四學士班。

    2007年(民國96年),成立北區技專校院教學資源中心。增設能源與冷凍空調工程系博士班、有機高分子研究所博士班。同年9月,增設甘比亞電資專班。

    2008年(民國97年)8月1日,增設應用英文系碩士班、工業工程與管理系博士班、甘比亞土木專班。

    2009年(民國98年),增設材料科學與工程研究所博士班、化學工程與生物科技研究所博士班。增設互動媒體設計研究所碩士班、資訊與運籌管理研究所碩士班。

  • 2002年民國 在 許毓仁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19-08-06 15:31:06
    有 686 人按讚


    【即刻推動尊嚴善終法】

    今年六月,我以 #安樂死 相關問題,質詢大法官被提名人呂太郎司法院秘書長。呂秘書長表示未來若是推動安樂死合法化,應該要設置一部嚴謹的「特別法」。安樂死不能把減輕醫療負擔作為重點,反而應從 #人性尊嚴 的觀點來看。

    臺灣有沒有安樂死合法化的需求?依據行政院主計總處發布統計指出,2016年(民國105年)國人健康平均餘命為71.2歲,不健康的存活年數是8.8年。國家發展委員會推估2018至2030年間老年人口增加216萬人。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於2017年發布「安樂死合法化相關議題看法調查」問卷,結果顯示超過九成(92%)表態支持台灣通過安樂死合法化。由上述統計資料可以得知善終議題迫在眉睫,且現行《安寧緩和醫療條例》及《病人自主權立法》尚未能符合部分重症病人之需求。

    因此,我決定推動《 #尊嚴善終法》來實現個人的 #善終自主權,維護我們的尊嚴直到生命的最後一課。本法所稱 #尊嚴善終,是指依病人自願之請求,由醫師終止病人的生命,或由醫師提供終止生命的協助,而由病人自行終止其生命。換句話說,「尊嚴善終」實際上包含了「#自願積極安樂死(Voluntary Active Euthanasia)」及「#協助自殺(Assisted Suicide)」兩種行為。基於國情考量,而選擇以「尊嚴善終」作為法案的名稱。但是法案條文的撰寫可能是合法化之路上最簡單的一件事,而真正困難與挑戰在於凝聚社會共識。

    雖然我們都知道安樂死這個議題的重要性,但在忌諱談死的文化下,社會大眾、專業人士及政府尚未能展開充分的公共討論。為什麼這樣的公共討論在安樂死合法化的路上是必經之路?觀察國外的立法經驗,便能窺知一二。

    #荷蘭 是 #世界上第一個安樂死合法化的國家 ,在2002年即通過《請求終止生命及協助自殺(審查程序)法(TERMINATION OF LIFE ON REQUEST AND ASSISTED SUICIDE (REVIEW PROCEDURES) ACT)》。然而,荷蘭這部關於安樂死及協助自殺的法律規範,並非單純透過立法或是法院判決促成其合法化。而是透過醫療專業(特別是「醫學協會(the Medical Association)」)、利益團體(特別是「自願安樂死協會(Association for Voluntary Euthanasia)」)、政府、國會、衛生理事會(the Health Council)、國家安樂死委員會(the State Commission)、「雷門林克委員會(Remmelink Commission)」(被指派執行關於安樂死與相關實踐的經驗研究)、專家學者、司法部、檢察機關、醫學懲戒仲裁機關(the Medical Diciplinary Tribunals)、醫學稽查團(the Medical Inspectorate)、政黨、社會與宗教組織、媒體及大眾共同的參與。

    荷蘭花了多久的時間才完成立法?多少的努力才成為極度尊重個人醫療自主權的國家?早在1952年一位恩荷芬(Eindhoven)的醫生因為他飽受結核病末期折磨的兄弟要求,而協助結束他的生命。地方法院基於刑法第293條受囑託殺人罪,判決該醫生有罪並判處一年緩刑。當時,這個案件並未造成引起太多的關注。接著,一連串類似的案件持續進入法院審判,而法院的見解漸漸的開啟安樂死合法化的大門,也逐步形成了有效的公共討論空間。1986至1997年的期間,各界便致力於將關於安樂死的既有法律見解與醫療實踐編纂成法案,而直至2002年才終於完成立法。由此可見,安樂死合法化並非一蹴可幾,而是需要一步一腳印的堅持。

    從現在開始,我會努力搭建 #尊嚴善終公共討論平台,期望能讓社會大眾及各界專業人士充分的對話。但是這項任務需要每一位臺灣人民的參與,請大家將善終議題列入 #人生必思辨 的清單中。接下來,我會持續發表尊嚴善終的系列文章,請大家協助分享給身邊的親朋好友,如果能坐下來聊聊彼此的看法,那就再好不過了!

    #為了尊嚴不畏艱難
    #即刻開始投入作戰
    #和許毓仁一起推動尊嚴善終法

    https://udn.com/news/story/6656/3894219

  • 2002年民國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17-03-15 18:44:54

    本集主題: 三義丫箱寶觀光工廠介紹 湯堯聖專訪 
     
      雙峰木鴨工廠創立於西元1963年 (民國52年) 原為生產木彫人像、木鴨、水鳥等產品,外銷美、日、歐洲等國,產品甚獲好評,近年來因環境及時空之變遷,自西元2002年 (民國91年) 起改變經營方針,並由國內知名的觀樹教育基金會的大力協助及規劃下將佔地約二千五百坪的廠地予以整理,重新出發,優雅的環境可作為機關、團體休閒、親子活動、彩繪木雕及學生校外教學之優良場所或民眾參訪三義木雕的景點之一。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