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1994年民國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1994年民國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1994年民國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1994年民國產品中有5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萬的網紅黃健豪-北屯漸好,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民之所欲,長在我心-李登輝,1995。 在我這個年齡層,對李登輝的印象或理解,都只能是前輩或媒體的隻字片語,我們未曾真實經過他呼風喚雨的那些年。 李登輝逝世,的確會是我國歷史的一頁,那一頁的描述,可以寫上民主先生,但也同時該寫上黑金政治。這兩個描述看起來都是事實,也對民主化以後的台灣社會,產生深...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5萬的網紅Meck大叔,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店名:淡水老牌阿給 電話:02 2621-1785 地址:新北市淡水區真理街6之1號 營業時間:am05:00 - pm14:00(賣完提早打烊) 公休日:星期一 關於: 【阿給的由來】 「阿給」是台灣淡水老街鼎鼎有名的小吃,是道地的平民美食,得名於它的食材:油豆腐(板豆腐經高溫油炸),日語叫「あぶ...

  • 1994年民國 在 黃健豪-北屯漸好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0-07-31 16:48:16
    有 203 人按讚

    民之所欲,長在我心-李登輝,1995。

    在我這個年齡層,對李登輝的印象或理解,都只能是前輩或媒體的隻字片語,我們未曾真實經過他呼風喚雨的那些年。

    李登輝逝世,的確會是我國歷史的一頁,那一頁的描述,可以寫上民主先生,但也同時該寫上黑金政治。這兩個描述看起來都是事實,也對民主化以後的台灣社會,產生深遠的影響,至今餘波盪漾。

    緬懷他的功,不能刻意避提他的過。



    蔣經國1987年解除戒嚴,李登輝則因蔣經國1988年逝世而接任總統,並接續啟動修憲工程,進而開啟了國會改選、凍省、國大代表虛級化等實質民主進程;但同時,也是藉由修憲,將總統職位擴權,行政院長成為總統的防火牆,行政院長有責無權,總統有權無責,在憲政體制上,沒有人可以牽制總統的權力。

    而藉由修憲工程,也以憲法條文明定,我們與中共的關係,是國家統一前的關係。

    擁有實際治權的台澎金馬,在李登輝啟動的修憲工程中,第一條就是中華民國自由地區,就算過了30年,這項憲法條文及其後衍伸出的九二共識,都實實在在左右了我國的政治格局及發展。

    1990年,李登輝總統成立國家統一委員會,1992年8月,李登輝總統擔任主委的國統會通過「關於一個中國的涵義」,「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但雙方所賦與的涵義有所不同。……我方認為『一個中國』應指1912年成立迄今之中華民國,其主權及於整個中國,但目前之治權,則僅及於台澎金馬。台灣固為中國之一部份,但大陸亦為中國之一部份。」

    追憶、緬懷李登輝的政治人物,都不能夠迴避李前總統當年留下的這些國家認同問題。

    走到1996年的總統直選,在飛彈危機中,李登輝成為我國史上第一位民選總統,而與此同時,因啞巴彈事件犧牲了我們佈建在中共軍方高層的情報網。



    而談到黑金,我查閱了我能力所及最早的出處,是聯合報的社論。

    時間拉到1994年,民國83年,李登輝不僅是名義上的國民黨黨主席及總統,也是國民黨內最具實權的政治領袖,一邊頌讚他推動修憲和民主,我想也不能切割他與當時的國民黨。

    那一年三月,選出各縣市議員及議長,同年也舉行第一次(唯一一次)省長直選,及第一次直轄市長直選,及省議員、省議會議長主席的選舉

    而查閱當年的報導,我節錄聯合知識庫內的社論片段:

    -國民黨與地方派系、財團金牛長期共存共利的結構,是國內賄選暴力的主要因素之一-1994.03.05

    -以「政黨輪替」取代「朝代興亡」,是民主之可貴,但如都脫不出黑與金的宰制,則朝野輪替對百姓又殊-1994.03.05

    -值得注意的是,對於「金錢介入政治」及「暴力介入選舉」的問題,表示嚴重或非常嚴重的選民都已突破75%的「共識水準」比率,幾乎成為全民一致的看法,政府及執政的國民黨亟須檢討這種現象,謀求改進之道-1994.03.28

    -國民黨中央卻採取了明顯「逆勢操作」的手法,將地方派系和財團力量拉抬到黨中央和國會裡,並大量提攜這些地方上的金權、黑道人物,藉以鞏固黨的領導核心,作為其打擊與黨中央持不同理念、或屬不同派系者的「人頭部隊」。過去幾年間,國民黨高層的派系鬥爭,即是此種以「台灣化」與「本土化」為外貌,卻以「金權化」、乃至「黑金化」為其實質的一種反淘汰過程-1994.12.21

    逝者已矣,他對台灣有功,對台灣也有過。

  • 1994年民國 在 張哲生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0-06-06 13:51:41
    有 407 人按讚

    2020年6月6日,舉行畢業典禮的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張哲生 攝)

    昔日去逛光華橋下的光華商場時,常會經過臺北工專(北科大的前身)的新生南路側校舍,當時它的校門在新生南路上,現在在忠孝東路則出現一個更大的校門,校址為臺北市忠孝東路三段1號。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之校史:

    1912年(明治45年)7月5日,日本臺灣總督府於臺北廳大加蚋堡大安庄(即北科大現址)設立民政局學務部附屬工業講習所,隈本繁吉先生擔任所長,所內分設「木工」與「金工及電工」兩科,為臺灣工業教育之肇端。

    1914年(大正3年)6月23日,民政局學務部附屬工業講習所改名為臺灣總督府工業講習所。

    1918年(大正7年)7月18日,增設臺灣總督府工業學校五年制,並設機械、應化、土木三科,專收日籍學生。

    1919年(大正9年)4月1日,臺灣總督府工業講習所改名為臺灣公立臺北工業學校。

    1921年(大正10年)4月1日,臺灣總督府工業學校改名為臺北州立臺北第一工業學校,以日籍學生為對象;而原臺灣公立臺北工業學校,則更名為臺北州立臺北第二工業學校,以臺籍學生為對象。二者在同一校舍上課。

    1923年(大正12年)4月1日,臺北州立第一工業學校及臺北州立第二工業學校合併,改稱為臺北州立臺北工業學校,增設電氣科、建築科及應用化學科、機械科、土木科共五科。

    1937年(昭和12年)4月1日,臺北州立臺北工業學校增設採礦科。

    1939年(昭和14年)4月8日,臺灣總督府於本校另設工業技術練習生養成所,採夜間授課。

    1945年(民國34年)12月31日,校名在二戰後更改為臺灣省立臺北工業職業學校,分初級部、高級部,設機械、電機、土木、建築、化學、採礦六科。杜德三先生為第一任校長。

    1946年(民國35年)1月,成立臺灣省立臺北工業職業學校附設一年制中級技術生養成所。同年9月1日,王石安先生接任校長。同年10月1日,簡卓堅先生接任校長。

    1948年(民國37年)8月,奉令升格為臺灣省立臺北工業專科學校,初設五年制機械、電機兩科。原臺灣省立臺北工業職業學校附設一年制中級技術生養成所改稱為臺灣省立臺北第一工業技術練習生養成所。同年11月1日,開學上課,此日定為校慶紀念日。同年12月,成立臺北工業專科學校機械科附屬技工訓練班。

    1949年(民國38年)7月25日,顧柏岩先生接任校長。同年8月,增設五年制化學及礦冶兩科,增設三年制電機科電力及電訊兩組,電訊組後併入電子科。同年10月,原臺灣省立臺北第一工業技術練習生養成所改稱為臺灣省立第一工業職業補習學校。

    1950年(民國39年)9月,增設五年制土木工程科。

    1951年(民國40年)9月,增設二專土木科。

    1952年(民國41年),增設二專化學科。同年12月4日,宋希尚先生接任校長。

    1953年(民國42年),二專停招,增設三專機械科、電機科、紡織科。同年5月11日,康代光先生接任校長。

    1954年(民國43年)8月1日,增設三專土木工程科、化學工程科。

    1957年(民國46年),原臺北工業專科學校機械科附屬技工訓練班改稱為臺北第一工業職業補習學校附屬技工訓練班。

    1958年(民國47年)2月10日,張丹先生接任校長。

    1961年(民國50年)7月7日,增設二專機械工程科及電子工程科。

    1963年(民國52年)8月,增設二專電機工程科。

    1965年(民國54年)2月18日,趙國華先生接任校長。同年8月1日,成立夜間部。

    1966年(民國55年),增設三專工業工程科。增設二專工業工程科及工業設計科。同年8月,土木工程科工業設計組建築組併入工業設計科。

    1967年(民國56年)6月13日,增設三專礦冶工程科及電子工程科。

    1971年(民國60年)3月1日,成立電子計算機中心。同年8月1日,紡織工程科更名為纖維工程科。同年12月30日,唐智先生接任校長。

    1972年(民國61年),增設二專電機科工業訓練組一班。成立空中高工補習學校,設機工、電工二科。成立臺灣省臺北工業專科學校附設建教合作中心。

    1973年(民國62年)2月1日,與臺灣電信局合作,辦理電訊專科班。

    1975年(民國64年),增設三專工業設計科。

    1977年(民國66年)7月20日,奉准設立臺灣省立臺北工業專科進修補習學校,設機械、電機、化工、工業工程四科。

    1979年(民國68年)8月1日,纖維工程科紡織組、化纖組分別更名為紡織工業科紡織工程組及紡織化學組。

    1980年(民國69年)10月,頒發畢業證書編列第一號予俞石獅校友。

    1981年(民國70年)7月,臺灣省立臺北工業專科學校改名為國立臺北工業專科學校。

    1983年(民國72年),增設臺灣第一所二專核能工程科,為建教合作專科。

    1984年(民國73年)12月31日,張文雄先生接任校長。

    1987年(民國76年),增設三專建築設計科。工業工程科更名為工業工程與管理科。二月,本校實習輔導室 成立校友聯絡中心。同年8月,工業設計科建築設計組獨立為建築設計科。

    1988年(民國77年)7月31日,礦冶工程科更名為材料及資源工程科。

    1989年(民國78年)8月1日,張天津先生接任校長。

    1990年(民國79年)8月8日,奉教育部核准成立改制技術學院籌備規劃小組,並成立五個工作小組積極推動改制工作。

    1991年(民國80年)6月,成立自動化科技中心,主要任務在整合本校機械、電機、電子及工工等各系有關自動化方面之人才設備。

    1992年(民國81年)1月25日,教育部同意國立臺北工專以台北縣萬里鄉中萬里加投段及基隆市安樂區大武崙段等部份土地作為第二校區預定地。同年8月,增設光電科技中心。

    1994年(民國83年)8月1日,國立臺北工專改制為國立臺北技術學院,設立機械工程、電機工程、化學工程、材料及資源工程、土木工程、紡織工程、電子工程、工業工程、工業設計、建築設計等十個技術系。停招二專及三專,五專學制繼續招生。

    1995年(民國84年)5月1日,成立校內第一個研究所-機電整合研究所。同年8月1日,校內共同學科成立七組教學研究會,設主任一人。同年8月,首次藉由遴選制度產生11位系主任。設置進修推廣部。

    1996年(民國85年)9月29日,臺北縣萬里第二校區正式獲撥用。

    1997年(民國86年)4月25日,國立臺北技術學院獲頒八十五年度服務貢獻、辦學績優、行政考核優良、師資考核優良及視導評鑑優良等五個獎項。

    1997年(民國86年)8月1日,國立臺北技術學院更名為國立臺北科技大學,設立機電、工程、設計、管理四大學院,並增設電腦通訊與控制研究所、土木與防災技術研究所、生產系統工程與管理研究所。同時增設車輛工程技術系及冷凍空調技術系。同年11月1日,北科大首度校慶,副總統連戰先生蒞臨賀勉。

    1998年(民國87年)7月,附設專科進修補習學校奉准升格改制為進修補習學院,為二技3年學制,改招專科畢業生修業學生。同年8月1日,停招五專。同年8月19日,增設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電力與能源技術研究所、材料及資源工程研究所、商業自動化與管理研究所。

    1999年(民國88年)7月,國立臺北科技大學附設進修補習學院更名為國立臺北科技大學附設進修學院。同年7月15日,成立創新育成中心。同年8月1日,增設製造科技研究所、冷凍與低溫科技研究所、光電技術研究所、生化與程序工程研究所、有機高分子研究所、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增設經營管理系(二技)、應用英文系(二技)。

    2000年(民國89年)2月,為提昇行政效率,加強服務品質,成立「ISO 9001品質驗證推動小組」,積極推動取得國際驗證工作。成立水環境研究中心。同年3月3日,迎千禧年共同宣言紀念碑於校內紅樓前揭幕,由張天津校長及各級主管和師生代表數百人參加,鐫刻嚴文方副校長題撰之千禧宣言碑文-「人類科技文明的發展,我們曾經參與,從兩千年起,我們更要共同努力追求卓越。」同年8月1日,增設車輛工程研究所、資訊工程研究所、自動化科技研究所、環境規劃與管理研究所、創新設計研究所、化學工程研究所。增設工業工程技術系。

    2001年(民國90年)5月15至18日,慶祝90週年校慶系列活動:一同走過從前校園影展暨座談活動,敬邀孫運璿資政、法務部長陳定南及台北市副市長歐晉德共同參與。同年8月1日,增設工程科技研究所博士班、二技資訊工程系、光電科技系。

    2002年(民國91年),成立奈米矽元件研發中心。增設分子科學與工程系。

    2003年(民國92年)8月1日,增設電機工程系博士班、電腦通訊與控制研究所博士班。同年12月19日,成立奈米光電磁材料技術研發中心。

    2004年(民國93年)2月2日,李祖添先生接任校長。同年8月1日,設立四年制資訊工程系、光電工程系、經營管理系,二技學制停招。增設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博士班、光電工程系博士班。同年10月1日,甘比亞石油專班開學典禮,該班為北科大與西非甘比亞共和國合作而開設之四年制學士專班,亦為國內與西非建教合作之首創。

    2005年(民國94年)2月1日,成立藝文中心。同年8月1日,增設資訊工程系博士班、工商管理研究所博士班及電資碩士在職專班。

    2006年(民國95年)8月1日,成立電資學院。成立校友聯絡中心。增設設計研究所博士班、資源工程研究所碩士班、大學部四年制機電、電資、工程科技、創意設計等四學士班。

    2007年(民國96年),成立北區技專校院教學資源中心。增設能源與冷凍空調工程系博士班、有機高分子研究所博士班。同年9月,增設甘比亞電資專班。

    2008年(民國97年)8月1日,增設應用英文系碩士班、工業工程與管理系博士班、甘比亞土木專班。

    2009年(民國98年),增設材料科學與工程研究所博士班、化學工程與生物科技研究所博士班。增設互動媒體設計研究所碩士班、資訊與運籌管理研究所碩士班。

  • 1994年民國 在 歷史時空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19-12-15 18:40:52
    有 409 人按讚

    1927年民國 九十三年前 民國經典默片〔西廂記〕片段夢
    導演侯矅自導自演在香港拍攝〔海角詩人〕另一揚威國際,在民國大受歡迎默片!
    《西廂記》(英語:Romance of the Western Chamber)中國無聲黑白電影,導演和編劇是侯曜,主演何敏莊、林楚楚(黎姿祖母,中國第一位女明星)、李旦旦。
    改編自元朝王實甫《西廂記》。
    1928年夏天,該片在法國巴黎首映,1929年在英國倫敦愛文利戲院上映。
    中國電影資料館收藏有《西廂記》的影片拷貝,但僅能放映40分鍾。1994年,香港第十八屆國際電影節,征集到來自歐洲當年公映的法文字幕拷貝,但仍是殘本,經修復後能夠放映約50分鍾,是最全的一個版本。

    林楚楚(Cho-cho Lam,1904年-1979年),林楚楚是著名香港演員黎姿的祖母,原名林美意。廣東新會人,生於加拿大溫哥華,曾在當地華僑學校讀書。1919年嫁給香港最早的電影企業家黎民偉,是影星黎姿的祖母。香港第一部故事片《胭脂》公映後,賣座很好,林楚楚由此成為中國第一代女明星。
    林楚楚在加拿大維多利亞金福源長大。其祖父林萬發,在維多利亞開金源米鋪及雜貨店,她三歲喪父,八歲入中華會館學中文,又在喬治學院習西文。九歲時,她母親鄭麗娟因病返國休養。到了十二歲,林楚楚獨自一人赴港會母,入香港英華書院及湘文專塾習中西文。經黎民偉的侄女黎灼灼介紹與黎民偉夫婦相遇相識,後成黎民偉平妻。

    #歷史時空

  • 1994年民國 在 Meck大叔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2020-03-08 14:01:36

    店名:淡水老牌阿給
    電話:02 2621-1785
    地址:新北市淡水區真理街6之1號
    營業時間:am05:00 - pm14:00(賣完提早打烊)
    公休日:星期一
    關於:
    【阿給的由來】
    「阿給」是台灣淡水老街鼎鼎有名的小吃,是道地的平民美食,得名於它的食材:油豆腐(板豆腐經高溫油炸),日語叫「あぶらあげ」,簡稱「あげ」,國語音譯為「阿布拉阿給」,簡稱「阿給」。
    在1965年,受日本教育的楊鄭錦文女士,無意間看見日本人用油豆腐包食物來吃的靈感,又不想浪費所剩餘的食物,進而發明這奇特又受歡迎的平民小吃。
    楊鄭錦文女士(楊樹根之妻)是淡水著名小吃「阿給」的發明人。據稱,楊鄭錦文與丈夫楊樹根早年在淡水中學大門的海關宿舍旁,以販賣炒飯、炒麵、炒米粉與刨冰等小吃維生。
    1965年(民國54年)一個偶然的機會,為了不想浪費賣剩的食材,而想出將油豆腐由中間切開,填進已調味過的肉燥冬粉,並用混和紅蘿蔔絲的新鮮魚漿封口蒸熟這種特殊的料理方式,最後再淋上楊樹根先生自製的辣醬,就成了現在大家耳熟能詳的阿給。
    1994年(民國83年)退休後,阿給事業才交由女兒楊惠珠接掌。
    淡水阿給,是台灣新北市淡水區有名的小吃之一。
    阿給(日語:揚げ(あげ))的做法是將油豆腐的中間挖空,然後填充炒過的冬粉(有些店家使用的是沒有炒過的冬粉)、浸泡過滷汁,以魚漿封口,加以蒸熟,食用前淋上甜辣醬或其他特殊醬汁。
    材料:油豆腐、冬粉、肉燥、魚漿、醬汁
    作法:將油豆腐切開,冬粉與肉燥炒到入味,將冬粉填入豆腐包中,以魚漿封口。
    口感:層次分明、醬汁獨特。
    #淡水老牌阿給#阿給#あぶらあげ

    .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