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1930年代法國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1930年代法國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1930年代法國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1930年代法國產品中有184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2萬的網紅Auctioneer拍賣師古董市集,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璀璨的巴黎噴泉~ 【1930年代法國冰柱水晶吊燈】6燈,直徑42cm,燈體高80cm,中小型尺寸,可點綴任何空間,簡潔的冰柱水晶,優雅的流蘇造型,宛如美泉般,散發耀眼的光芒~ 【拍賣師古董市集】台北市信義區吳興街156巷71號1F(近101捷運站2號出口) 周(一)~周(五)12:00-19:00 ...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510的網紅顏慶賢Ching-Shyan Yen,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Henri Tomasi:Ballade pour Saxophone et Orchestre ou Piano 亨利·托馬西 <敘事曲>給薩氏管和管弦樂團或鋼琴 亨利・托馬西(Henri Tomasi),生於1901年(1901-1971),為法國著名作曲家及指揮家。他於1921年進入巴黎音樂...

  • 1930年代法國 在 Auctioneer拍賣師古董市集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9-28 18:09:40
    有 286 人按讚

    璀璨的巴黎噴泉~
    【1930年代法國冰柱水晶吊燈】6燈,直徑42cm,燈體高80cm,中小型尺寸,可點綴任何空間,簡潔的冰柱水晶,優雅的流蘇造型,宛如美泉般,散發耀眼的光芒~
    【拍賣師古董市集】台北市信義區吳興街156巷71號1F(近101捷運站2號出口) 周(一)~周(五)12:00-19:00 <預約制> (02)27325226
    #歐式水晶燈 #歐洲古董家俱 #法式家俱 #台北歐洲古董 #歐洲古董水晶燈 #巴黎公寓

  • 1930年代法國 在 Auctioneer拍賣師古董市集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9-13 19:24:48
    有 286 人按讚

    一點奢華,一點浪漫的溫度~
    【1930年代法國巴卡拉水晶壁燈】2燈,寬28cm,燈體高46cm,優雅的植物銅雕曲線搭配時尚的巴卡拉造型水晶,為平凡的牆面創造不平凡的溫度~http://www.auctioneer888.com/product_d.php?lang=tw&tb=2&id=4794&cid=10

    【拍賣師古董市集】台北市信義區吳興街156巷71號1F(近101捷運站2號出口) 周(一)~周(五)12:00-19:00 <預約制> (02)27325226
    #歐式水晶燈 #水晶桌燈 #歐洲古董家俱 #法式家俱 #Baccarat #巴卡拉水晶 #壁燈 #路易十五 #巴黎公寓

  • 1930年代法國 在 Auctioneer拍賣師古董市集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9-03 17:10:07
    有 244 人按讚

    給自己一個閃耀的美好人生~
    【1930年代法國巴卡拉水晶吊燈】 6燈,直徑59cm,燈體高58cm,很適合一般摟高的空間,細緻的銅雕骨架,優雅時尚的巴卡拉造型水晶,宛如美泉般,散發璀燦的光芒~http://www.auctioneer888.com/product_d.php?lang=tw&tb=2&id=4782&cid=10

    【拍賣師古董市集】台北市信義區吳興街156巷71號1F(近101捷運站2號出口) 周(一)~周(五)12:00-19:00 <預約制> (02)27325226
    #歐式水晶燈 #水晶桌燈 #歐洲古董家俱 #法式家俱 #Baccarat #巴卡拉水晶

  • 1930年代法國 在 顏慶賢Ching-Shyan Yen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20-04-06 04:09:46

    Henri Tomasi:Ballade pour Saxophone et Orchestre ou Piano
    亨利·托馬西 <敘事曲>給薩氏管和管弦樂團或鋼琴

    亨利・托馬西(Henri Tomasi),生於1901年(1901-1971),為法國著名作曲家及指揮家。他於1921年進入巴黎音樂院就讀,並向著名長笛作曲家 Philippe Gaubert、Vincent d’Indy及Paul Vidal學習作曲,並在1927 年獲得羅馬大獎。
    在1930年代,他與幾位重要作曲家(如普羅高菲夫、米堯、普朗克等)在巴黎共同組成一個名為Triton的現代音樂組織。他們的創作受到拉威爾、德布西的影響,而他也曾為長笛、單簧管、小號、長號等創作許多協奏曲。
    此曲原為薩氏管和管絃樂團的敘事曲,由作曲家亨利•托馬西於1939年所作,最初的構思是為管樂團所設計,但卻立刻被作曲家本人改編為管絃樂團版本,而現在為您演奏的為薩氏管與鋼琴的版本。

    本曲擁有單樂章協奏曲的長度,題材取自十四世紀的吟遊詩人的敘事歌,因受地方音樂影響,而擁有不同的音樂風格、涵蓋了不一樣的特色,包括:憂傷抒情小行板、活潑的吉格舞曲與憂鬱的藍調,讓曲子的色彩更豐盛。
    這首曲子所強烈散發的浪漫特性,為亨利•托馬西先生所慣用的曲風,而原作中還附有詩人Suzanne Malard因聆聽動人樂聲而激發靈感所作之簡短法文詩句,正好為本曲下了最完美的註解:
    On an old English theme, long, thin and phlegmatic like him.
    A clown tells his melancholy tale to the night.
    The shadow of his fate, the length of the zigzagging quays and the taste.
    Of the fag-end that in his mouth has taken up old jests makes him mad.
    To get away from his coat, too big, and his dull flesh while only being,
    Between joy and sorrow, a saxophone hesitating!
    His despair, to the bottom of a sounding pool sinks right down.
    And the clown resigns himself again to making the public laugh.
    中譯
    一個古老的英國旋律,悠悠的,細緻的,幽靜的,就像這個故事:
    在一個夜晚,小丑憂鬱的敘述著他的故事,命運的影子投射在彎曲的河岸旁,沉重的煙蒂已落在老舊的煙袋上。他寬鬆的服裝及不加修飾的面容正在不斷的消逝著,憂柔的薩氏管樂音傳遞著喜悅或悲傷的音符。他的絕望,就猶如水塘中停滯流動的水般的無奈,雖然如此,小丑還是堅強的微笑著,面對自己,娛樂大家。

    全曲以一段英國古老曲調作為開頭,並以薩氏管溫柔優美的音色來抒發情感,也象徵著美好的人生。隨後,開始一段生動的蘇格蘭「吉格」舞蹈,瘋狂跳躍的旋律,猶如小丑在舞台上賣力演出,觸動觀眾的心情起伏,有別於前段的平靜。
    這首詩的兩個關鍵詞――「喜悅和悲傷」,即是此曲發展的重要關鍵因素,而薩氏管的多元變化恰好能詮釋詩篇中小丑多愁善感的喜怒哀樂。
    綜觀小丑的一生,悲棲與歡愉交錯,無常的世間,撲朔迷離的命運,是丑角的故事,更是每個人的縮影。

  • 1930年代法國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18-02-05 10:45:26

    本集主題:「一個人的生活」好書介紹
     
    專訪編輯:何喬
      
    內容簡介:
    一個人住,不代表孤單,而是快樂自在的象徵!
      
    以前普遍認為,「獨居者」是離群索居的怪人,一提到單身、獨居等字眼,甚至給人的都是「形單影隻」、「孤苦無依」之類負面印象。不過,時至今日,隨著個人生活方式的多樣化,再加上家庭型態的轉變,一個人住的獨居生活蔚為風潮!
      
    根據主計處資料統計,2010年台灣的一人戶近163萬戶,占全台家戶數比重的22%。話句話說,全台獨居戶超過5分之1!更驚人的是,獨居者不再是傳統認定的年輕未婚者、學生或剛出社會的小資族,反而是中壯年跟高齡族群居多,徹底顛覆以往「獨居,是因為結不了婚」的剩男剩女刻板印象。
      
    本書標榜「即使有一點點寂寞,仍然欲罷不能的獨居女性樂活方式」,內容取材自不同領域而有所成就的獨居女性,有美食家、漫畫家、設計師、攝影師、作家等,她們分屬不同年齡層,各自因為不同的理由,過著一個人的生活。同樣的是,她們都懷抱對生命的熱情、對生活品味的堅持,用自己所領悟的方式安排生活。雖然偶爾會有孤單、不安的情緒襲來,可是,她們異口同聲表示「不受打擾的自由時間、一個人獨享的自在空間,再再難以被取代」。
      
    當你想到今後都得自己一個人過日子,或者將來會變成「獨居佳人」時,也許會忍不住心慌和茫然。此時此刻的你,相信因為有了本書的陪伴,能帶給你積極的勇氣,稍微減緩這些負面情緒,甚至於正向看待與自己相處的時光。
         
    作者簡介:
    平野由希子-
    料理研究家。遠赴法國學習廚藝與甜點製作,著作豐富。2015年獲頒法國農業貢獻騎士勳章。
         
    谷島聖子-
    料理研究家。1947年生,婚前曾任空姐、口譯人員。婚後育有二子。五十多歲以後過著獨居生活。不只活躍於烹飪教室,出版食譜書、擔任多家餐廳的顧問,更是一位精通各國料理的美食家。
         
    小波田艾瑪-
    漫畫家、插畫家。尚在設計事務所打工時,即以發表散文漫畫出道。以令人會心一笑的生活體驗,和平易近人的畫風深獲好評。作品廣見於各大雜誌、廣告、網路。與土井善晴合著有《漫畫・料理再發現!》作品散見各大雜誌、廣告、網站等。
         
    容子露易絲-
    平面設計師、商品設計師。1955年出生,大學設計系畢業,曾擔任商品企劃總監,將禮物包裝的觀念引進日本。29歲赴美,先任職於舊金山的設計師事務所,後自行成立工作室,從事生活用品及商品行銷包裝的設計。
         
    阿部絢子-
    生活研究家。1945年生,取得藥劑師執照,進入清潔劑大廠工作。之後又取得消費生活諮商師資格,從事消費諮詢工作,以提供科學化之合理生活提案的生活研究家活躍至今,作品發表可見於報章雜誌。
         
    佐伯千實-
    美容師。1943年生於滿州國,日本撤退後成長於滋賀縣。嫁給投影(planetarium)製造技師,婚後服務於克莉絲汀・迪奧公司。2003年退休後,獨立開設美容沙龍,活躍於各界的演講活動,並且在大學擔任客座講師、投入東北震災後的復興運動等。
         
    澀澤幸子-
    作家、土耳其研究家。生於1930年代,曾經擔任過雜誌社的編輯,現為作家。1981年以來陸續發表土耳其相關遊記、歷史故事、評論等。哥哥是法國文學家,同時也是作家的澀澤龍彥。

  • 1930年代法國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17-09-30 08:00:00

    聖德肋撒堂(英語:St. Teresa's Church)是一座天主教教堂,位於香港九龍九龍塘太子道258號,於1932年12月18日舉行祝聖典禮。依照香港政府的規定,聖德肋撒堂是獲准舉行婚配聖事的天主教聖堂之一。九龍區第二大教堂聖德肋撒天主堂是教香港教區在,亦是全港最多人舉行婚禮的教堂。聖德肋撒堂已被列為香港一級歷史建築。聖德肋撒堂區今時服務範圍包括何文田和太子道西等地區。為方便教友參與宗教活動,除了聖德肋撒堂外,堂區更包括以下的教堂和中心:1.教區傷殘人士牧民中心(英語:Diocesan Pastoral Centre For the Disabled),位於九龍何文田公主道81號。中心於2003年建立。2..聖依納爵小堂(英語:St. Ignatius Chapel),位於九龍窩打老道516號(九龍華仁書院)。於1959年建立,1964年至1988年屬聖德肋撒堂區,1989年至1990年屬黃大仙聖雲先堂區,1991年屬聖德肋撒堂區。3.聖若瑟小堂(英語:St. Joseph’s Chapel),位於九龍九龍塘義本道8至10號涵碧別墅二座。於1992年屬聖德肋撒堂區。在聖德肋撒堂建成之前,九龍塘區的信徒要參與彌撒就需要前往尖沙咀的玫瑰堂或者牛池灣聖若瑟安老院內的聖堂。而兩處的彌撒禮儀都是由玫瑰堂的神父主持。在1923年時,由於九龍的人口增長,天主教會開始尋找地點去興建一座新的聖堂。在1924年2月11日,一群有影響力的天主教徒寫信予當時的宗座代牧師多敏主教,表示願為新聖堂籌募經費,並促請成立籌備委員會。但不巧的是,師主教卻在數天後,即同年2月20日去世。在師主教於2月24日的追悼會上,布力架先生(Mr. J.P. Braga)重新提出建新堂的計劃。當時的天主教會在柯士甸道已購了一塊土地,但實在太近已有的玫瑰堂了。而同時計劃在深水埗興建的寶血女修會總會院又會附設小堂方便教友,所以,教會的考慮便放了在正發展龐大的屋宇計劃的九龍塘,其時有不少的葡籍家庭被其吸引。1928年11月13日,位於太子道與窩打老道交界,而積76,500平方呎的第二號土地以底價港幣38,250元出售,為期75年,年租則為港幣526元。結果,師多敏主教的繼任人恩理覺主教的代理人在沒有競爭者的情況下以底價投得該地。在確定投得該片土地後,恩主教找來自荷蘭的本篤會士格寧神父(Adalbert Gresnigt O.S.B.)籌劃建築事宜。格寧神父的作品除了在美國和巴西等地外,北京的輔仁大學的中國式校舍以及香港黃竹坑的華南總修院的四合院建築也是出自他的設計。恩主教去信當時身在北京的格寧神父,希望他能建一座紀念聖女小德蘭(聖德肋撒)的中國式聖堂。但另一方面,恩主教也在信中表示中國式的設計在香港未必會為人所接受。在1928年11月22日舉行的傳教區議會會議上,決定了聖堂會在1929年1月發動了公開贊助時才動工,並正式選定聖女小德蘭為聖堂主保。在1929年1月25日,格寧神父在不知土地確實面積的情況下寄來了堂區辦事處和神父宿舍的初步圖樣。籌款委員會則在同年6月24日發起了募捐,同時,恩主教起先主張的中國式建築如他所料地不太受歡迎,格寧神父於是揉合了其他兩位建築師(A.H. Basto 和 M. Van Wylick)的心思,將聖德肋撒建成一座有圓頂和尖塔的拜占庭式教堂。其實在1930年代,香港天主教教會的經濟經營艱苦,但由於有德若翰神父(Rev. Spada, Giovanni M. PIME)的積極經營,教會方面終於在1931年9月21日與美安建築公司簽約,並隨即開始工程。1932年4月23日,恩主教到臨聖德肋撒堂主持奠基典儀式,並在聖堂中已完成的主要建築內舉行了第一台彌撒。而於在同年12月18日,恩主教到臨主持了祝聖典禮。在聖誕前夕,艾國安神父(Fr. U. Galbiati)主持了子夜彌撒後,聖德肋撒堂再度封閉以作最後階段的裝修。其後,聖堂正式開幕,第一任主任司鐸為顏思回神父(Rev. GRANELLI, Andrew PIME),為九龍塘區的天主教徒提供彌撒的地點。其後,聖德肋撒堂在1934年升格為準堂區,並於1949年正式升格為堂區。多年來,聖德肋撒堂在崇拜、教育、醫療和社會服務都扮演了相當的角色,以致在和靈導神父(Rev. ORLANDO, Carmelo PIME)以及黃德祥神父(Rev. WONG, Tak-Cheung Francis)服務該堂期間,在神職人員間常笑指聖德肋撒堂的主任司鐸為「九龍區主教」。聖德肋撒堂於2007年 慶祝建堂75週年,維修工作主要集中在下列三方面:聖體祭台的全面改建、約12隻玻璃窗重新彩色設計以及主祭台雲石的維修。此外,聖德肋撒堂購入了新製的洗禮池,並於2007年的復活彌撒首次使用。由於聖堂要預留地方以便內部的維修,故於2007年1月至8月暫停開放給舉行婚禮之用。由格寧神父設計的聖德肋撒堂是一座帶有圓頂和尖塔的拜占庭式教堂。它的形狀成一拉丁十字架,並採用了羅馬式圓勻意念的設計,側廊採用了圓拱為主題。堂內的石柱則是採用科林斯式。頂樑的材料為三合土和鋼筋,但仍採用了中國宮廷建築的方式建成。聖德肋撒堂的鐘樓可說是聖德肋撒堂的標記,但當中的銅鐘在大戰期間被賣掉。不過根據教友的憶述,教堂的鐘聲在1960年代時仍有依時鳴響。聖德肋撒堂共有三塊具有歷史價值的石碑,第一塊位於聖堂右方鐘樓底部,是立於1932年的奠基紀念碑;另一塊石碑則是在祭衣房洗滌聖物去水盆的上方,立於1950年,為了紀念祭衣房的重建,以及紀念聖母升天於同年被宣布為信理。最後的一塊石碑在教堂大門入口的右側,列有捐款建堂的施主,但奇怪的是在石碑的最後一行刻了墨索里尼的名字——這名字與碑上其他施主的名字的字體和嵌鑿方式都不一樣,似是後期加上。對香港教區歷史素有研究的夏其龍神父亦未能找出此名字出現在碑上的因由。聖德肋撒堂除了在祭壇右方供有聖女小德肋撒的聖像外,在祭壇左方亦供有花地瑪聖母的聖像。這聖像是在花地瑪聖母於1917年相傳在花地瑪顯現後第一批從葡萄牙運來的。在聖堂的祭壇之後,聖體櫃之上另有一組雲石製聖像是法國里修加爾默羅修會聖堂中的聖像的複製品,由聖瑪利書院的學生捐贈。聖女小德肋撒呈跪下的姿態,在她的面前是抱著嬰兒耶穌的聖母。在背後的十字架亦有三位小天使向小德肋撒灑下玫瑰花,象徵上主的恩寵。聖堂中亦有耶穌聖心、聖方濟各•沙勿略、聖安多尼、聖猶達、聖大若瑟等的聖像。在聖堂正門的左角圍牆邊亦供有交通的主保聖人——聖基多福(St. Christopher)的聖像而對著太子道。以前在每年的7月25日舉行汽車祝聖儀式。有些信徒甚至帶了自己的單車來參與。在聖德肋撒堂的外部建有一小屋,是九龍第13旅的童軍所使用的童軍室。在教堂的後方建有九龍聖德肋撒英文學校的三層高校舍。此外,在聖德肋撒堂的西面建有九龍明愛中心,於1967年建成。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