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23
展望理論——為什麼得到以後反而沒那麼開心?
/
我妹、我弟偶爾愛吃個泡麵,但是他們總說,第二碗沒有第一碗好吃;我爸老喜歡買張彩券,雖然經歷無數次「損失慘重」,可是他對於飛走的錢錢好像越來越不在意;我們經常會送壽星禮物,特別是一個他好喜歡、好想要許久的東西,結果呢,大夥兒不約而同...
2020.10.23
展望理論——為什麼得到以後反而沒那麼開心?
/
我妹、我弟偶爾愛吃個泡麵,但是他們總說,第二碗沒有第一碗好吃;我爸老喜歡買張彩券,雖然經歷無數次「損失慘重」,可是他對於飛走的錢錢好像越來越不在意;我們經常會送壽星禮物,特別是一個他好喜歡、好想要許久的東西,結果呢,大夥兒不約而同買了同一件禮物,拆開第一個時,壽星的反應是歡呼尖叫再給出大抱抱,第二個、第三個、第四個,呃,就那樣了……。
各位看官們,你或身邊的家人、朋友也有類似的感受嗎?好啦!重點來了!Why???我們今天就來看看「展望理論」能告訴我們一些什麼吧!
/
❖展望理論
展望理論其實更常用在經濟學,但是它原本是由心理學家Kahneman 跟Tverskey提出來的呢!相比傳統的經濟學理論,展望理論並不假定「人是理性」的,將個人主觀價值納入考量,更加貼近人類在做決策時的心理思維。
展望理論是這麼說的:
❶我們會以目前自己的狀況作為決策參考點
例如:繁星放榜的那一天,上榜的同學們都很高興,我雖然也考上了頂大,卻沒有很開心,對我而言,就是如同預料之中(往年落點),沒什麼感覺。但是假若我當時填的是不太可能會上的第一志願,結果意外上榜,那我可能會高興傻了吧!
❷損失嫌惡
我們對於「失去」的敏感度大於「得到」,也就是說即使客觀上失去的量跟得到的量是一樣的,心理感受上我們會覺得的失去的比較多。
例如:爸爸媽媽給我一百塊零用錢,開心值可能是+100,但是如果在路上弄丟一百元,傷心值可能是-500了。
❸得失都有邊際效益遞減
如果客觀量值跟心理價值成線性正比關係,我們想要的東西當然越多越滿足,損失的東西越多當然越難受,但是,展望理論認為,每多得到一份東西,增加的心理價值是越來越少的;每失去一份東西,增加的心理難受程度也會越來越少。簡單來說,就是到頂了,心理感受的改變程度趨於平緩,這就是所謂的「邊際效益遞減」。
例如:我很喜歡吃甜點,如果麻麻買一塊蛋糕給我,我會覺得開心值+100,但是如果她持續塞了十塊蛋糕給我跟我吃,第十塊蛋糕的開心值可能只有+0.5吧。
例如:現在夾娃娃機像是雨後春筍冒出來,各式各樣、不同價位的超級多。有可能你第一次夾不到想要的產品損失了100元,覺得心痛值是-100,但是不甘心的你又繼續夾了好幾次,這時候夾一次還是損失100元,但是你的痛苦值減少到幾乎沒有了,可能不眨一下眼睛,就會投入硬幣。
▋[同場加映]三個可以用展望理論解釋的有趣現象
●既付成本效應
為了彌補慘重損失,傾向做出較冒險的決策。
例如:先前提到的彩券、夾娃娃,人們之所以傾向繼續挑戰,可以說和既付成本效應很有關連。這也是為什麼賭博的人,經常在連續多局損失之後,可能反而傾向投入更多成本、孤注一擲的原因。
●稟賦效應
持有一件物品時,心理的主觀價值大於未持有之時。
例如:某學校可能不是我的第一志願,在沒考上之前在我心中的地位可能就是一般般,但是考上以後呢,我感覺這間學校環境特別好、學生素質高、生活機能佳、學習資源多……,感覺自己的學校特別棒。
●框架效應
因訊息呈現的方式不同,而對相同的事情做出不一致的決策。
例如:一樣產品特價100元,一位推銷員告訴你「每件五折」,另一位推銷員跟你說「第二件免費」,想買兩件產品的你會選擇跟誰買?(其實總消費額都是100元)
#心理的祕密 密 #展望 #經濟
#價值 #精神疾患 #躁鬱症 #焦慮症 #憂鬱症 #恐慌 #ptsd #解離 #選擇性緘默症 #心理學 #心理学 #以病為師 #海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