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鼓勵病人家屬的話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鼓勵病人家屬的話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鼓勵病人家屬的話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鼓勵病人家屬的話產品中有193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428的網紅劉南琦臨床心理師,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上集未完本集續) 為什麼心理師要鼓勵符合資格的病人辦身心障礙手冊?不想辦不行嗎?辦了別人會知道我辦嗎? 這是個大哉問。心理師什麼都強迫不了你,要做什麼不要做什麼都是自己的選擇,想自殺也是,但我可以說說我的理由。 精神病患有很多艱難,明明已經做不到的事情自己卻以為(欺騙)自己可以做到,他們的家...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060的網紅Jason's Life,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土豪哥與太后的匪類人生:https://goo.gl/xFyRcT Jason's Life:https://goo.gl/Kca5qX youtube:https://goo.gl/rCcM5h Telegram:https://t.me/tohowfun IG:https://goo.gl/qz...

鼓勵病人家屬的話 在 Jamie醫學日記|讀書×學習×生活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8-02 13:05:01

. 【大二見習:一般外科】 . 我們算是比較早開始見實習的醫學系。大一的時候就自由跟診過幾次(心得之前有寫過,放在導覽~),而大二開始全部的人都要到醫院去跟著病房護理師見習。為什麼是護理師呢?主要是因為護理人員將來都是醫師的好夥伴,所以學校希望我們能夠提早到醫院去了解他們每天的工作內容,不要變成對護...

鼓勵病人家屬的話 在 李佩瑾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9-10 23:18:48

#用故事突破同溫層 感謝 @onepunchmed 的邀請響應 疫情成為民眾和醫療的ㄧ道牆 每天只能透過記者會冰冷的數字 試圖找到那麼一絲的安全感 但人才是醫療關注的本質 故事才能乘載人與人之間的溫度 — 六年前剛畢業 初入職場的自己選了神經外科病房 神外病人很多都是腦出血、動脈瘤、腦中...

鼓勵病人家屬的話 在 嘉凱 Jack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6-16 00:32:40

#Covid19重症病房醫師的一天 ⠀ “ …肺炎重症的病人到後面最可怕的事情是,很可能家屬沒有辦法好好跟他說再見...這非常可怕,因為你的家屬通常也被關起來 ,那個狀態上我們是沒有辦法,讓家屬好好陪伴他最後一程,這點我的衝擊其實滿大的。 ” ⠀ “ 過去我們加護病房,通常病人會離開在離開過程中,我...

  • 鼓勵病人家屬的話 在 劉南琦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9-05 10:17:03
    有 35 人按讚

    (上集未完本集續)

    為什麼心理師要鼓勵符合資格的病人辦身心障礙手冊?不想辦不行嗎?辦了別人會知道我辦嗎?

    這是個大哉問。心理師什麼都強迫不了你,要做什麼不要做什麼都是自己的選擇,想自殺也是,但我可以說說我的理由。

    精神病患有很多艱難,明明已經做不到的事情自己卻以為(欺騙)自己可以做到,他們的家屬更是這樣想,無法建立現實感,常常做出看起來很誇張,其實就病情來說很合理的事。

    例如,很多馬路三寶,在我看來就是一堆需要就醫吃藥拿證明的人,過馬路不看紅綠燈完全沒在走斑馬線,逆向當順向,他可能還有力氣騎車,但反應能力與定向感就不行了;也許他的記憶也時有時無,出來的時候還記得要買菜,人到目的地就忘了要幹嘛甚至連家都不記得要怎麼回了。

    例如防疫戴口罩,這誰都知道。但對於一個本科的病人來說那就不一定了。

    他跟別人聊天看似沒問題,表面看起來也好好的,但理解力與衝動控制出了問題,想做什麼就直接做了,一點都不懂得踩煞車。

    可能本來口罩戴得好好的,一講話就把口罩拉下來,說是「講話要脫掉口罩比較有禮貌」,但這種簡單事情每天都已經提醒他八百遍了。

    又例如,他們隨時會被坑被騙,不一定要智能障礙的人才會被騙,精神或情緒生病的人,也會拖垮原有的認知能力,讓他在面對詐騙集團的時候就像個肥羊。

    我服務的一個病患因為常跟周遭的人借錢,幾十塊雖然不多,但他明明每天都有零用錢啊。當他被我碎念時委屈的說,因為我沒錢吃飯啊。為什麼沒錢吃飯?因為我繳完手機費用就沒錢了啊。

    為什麼繳完手機錢就沒錢?我只好抽絲剝繭的問。他根本連網路都不會用,竟然每個月要繳個一千多,原來是被某業務誘騙辦了一問三不知的專案,我只好拎著他到最近的門市問個清楚,還好社會處處有溫暖,當我表明身分時,門市人員幫我們改了契約,換最低門檻的方案一個月不到四百塊。

    想想看,有類似上述問題的人,如果沒有受到妥善的治療與服務,你猜會怎樣?對,他就會成為社會新聞的那種~~像笨蛋的詐騙受害者,明知故犯違反防疫規定的人,可惡的馬路三寶,以及讓八卦新聞看笑話的人。

    *
    如果他辦了身心障礙手冊;

    還在就學的人,可以接受學校特教資源,接受定期輔導,不管是人際技巧,情緒調適,或者重點學科可以量身設計的學習。

    在職場中,有為身心障礙者管道的就業機會,職訓課程,政府甚至設有身心障礙特考。至少這樣管道的就業,可以避免嚴重的霸凌解與歧視,不至於讓他們想工作處處碰壁,反而加重了病情。

    在法律上,也可以保障他們不受弱勢角色的危害。也許被騙的錢拿不回來,但至少有人不會落井下石說他們活該。(若要進一步爭取權益的話可以再辦理輔助宣告或監護宣告)

    如果沒有這張證明,上面提到的那些資源你通通沒資格用。

    不要問那種「難道領有手冊犯罪就可以不必負責」這種泛泛論點,我從來沒說過精神病患犯罪不必負責這種話,而且想藉由裝病規避刑責的人,其實沒那麼簡單可以達到目的,我們不是吃素的,至少有基本的看破手腳的功力。

    倒是要提醒我們相關從業人員,麻煩對民眾手冊的申請好好把關,別讓企圖佔社福便宜的人濫用資源。

  • 鼓勵病人家屬的話 在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9-01 07:30:12
    有 71 人按讚

    【常常心情不好算是憂鬱症嗎?】
    —憂鬱症普遍性比想像還要高!不只心情低落,任何徵兆都應警覺!
     
    知名網紅阿滴以經營英文教學YouTube頻道日前突然在臉書及YouTube發布貼文及影片坦承,自己罹患憂鬱症近1年。
     
    在外界眼中事業成功、有這麼多朋友跟可愛妹妹,一向給人正向樂觀印象的阿滴,怎麼會得憂鬱症?阿滴表示自己從2020年在紐時刊登廣告「Who Can Help ? Taiwan」後就開始有一些憂鬱傾向了。「常常會覺得自己很爛、對工作表現很焦慮、睡眠障礙很嚴重、會很害怕網路上的批評、也會無故地悲傷哭泣。」
     
    阿滴表示,狀況最糟的時候,他喪失了所有動力跟精力,做什麼都無法開心,連微笑都做不到,情緒只剩下焦慮跟憂鬱,甚至連龍貓這種超無害的動畫都會無法連續看15分鐘。「每天都非常的痛苦,光是活著就用盡力氣了。」阿滴希望藉由自己的經歷跟康復的過程,能幫助一些正在憂鬱症中掙扎的朋友。
     
    很多人會覺得憂鬱症患者就是草莓玻璃心,一點點壓力就受不了,其實這個說法是有偏誤的,精神科醫師陳嬿伊分析,通常壓力過大的感受很常見於憂鬱症病發前的狀況,但壓力絕對不是直接引起憂鬱症的病因,事實上,很多患者往往是因為太ㄍㄧㄥ才會發病[1]。
     
    ■WHO:「憂鬱症」是所有造成失能疾病的第1名
    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WHO)說,在2020年全世界有3大疾病需要重視,包括:「心血管疾病、憂鬱症與愛滋病」。
     
    WHO將憂鬱症列為2020年世界第2大疾病。根據國內統計,憂鬱症的盛行率占8.9%,換算下來,超過200萬人罹患憂鬱症[2]。
     
    「憂鬱症」會造成嚴重的社會經濟負擔,在所有疾病中排名第2,僅次於心血管疾病,「憂鬱症」也是所有造成失能疾病的第1名。這幾年可以由媒體報導看到許多影視名人得了憂鬱症,也看到國內的自殺率一直上升,這其中有相當比例都與「憂鬱症」有關。
     
    ■憂鬱症與身心疾病的共病
    「憂鬱症」很可能會合併各種身體疾病。許多慢性疾病或嚴重身體疾病都可能合併有憂鬱症,像是糖尿病、高血壓、洗腎患者,甚至癌症合併憂鬱症的比例都達1/3-1/4。合併憂鬱症常會惡化身體疾病的症狀與處理,許多憂鬱症患者的頭痛與身體不明原因的不舒服增加,生活品質也因而下降。
     
    但是多數醫師只注意到身體疾病的治療,而忽略了伴隨著的憂鬱的處理。另外憂鬱症也容易合併其他的精神疾病,超過50%的憂鬱症合併至少一種焦慮症,很多的焦慮症甚至物質濫用最後皆會併生憂鬱症。一旦合併憂鬱症會加重了原有疾病的治療[3]。
     
    ■憂鬱症如同心靈的感冒
    有的人說憂鬱症如同「心靈的感冒」,巧妙比喻著憂鬱症的普遍常見,彷彿像感冒病毒一般,當我們先天脆弱性高、後天抵抗力不足,此時再加上吹風受凍時則很有可能患病。而憂鬱症確實也是受到生理、心理、環境社會等多重因素下相互影響的結果,當個人的心理功能失調,無法面對生活壓力時,所產生的情感型疾病。
     
    ■憂鬱症若缺乏治療很難自行康復
    值得注意的是,憂鬱症如此普遍,根據衛生福利部的推估,全台約有200萬人罹患憂鬱症,但在台灣許多人不願承認自己有憂鬱症,也抗拒治療。只有五分之一的憂鬱症患者有去求助,還有五分之四沒有求任何治療。因此當我們周遭親友向我們求援時,千萬正視與尊重對方的求助訊號,避免憾事發生[4]。
     
    ■我的家人會是憂鬱症嗎?以青少年為例
    青少年的憂鬱症,很容易被簡化為「叛逆期」,此時的孩子內在性賀爾蒙大量變動、外在人際與親密關係也容易卡關的階段,情緒起伏大,不一定是終日悶悶不樂,反而可能是以暴躁易怒、自殘自傷的方式呈現。除了負面情緒外,可觀察孩子是否有下列變化:
    ▪ 對以前喜歡的活動、食物等失去興趣。
    ▪ 對於學習、打理自己等感到疲累、懶散。
    ▪ 體重突然短時間內明顯增加或減少,暴飲暴食或不吃不喝。
    ▪ 睡眠困擾,展現出失眠或是嗜睡。
    ▪ 有自殺想法或透露出活著沒意義等語言。
     
    此時的孩子需要更多關心與耐心,除了上述五點供參考外,學校的輔導室也是可用的資源。如有疑慮可直接就醫交由專業醫師診斷,部分身心科診所特有青少年門診,坊間心理諮商所所提供的親子或個人諮商,也能協助孩子們抒發身心壓力,促進親子關係。
     
    ■我的家人會是憂鬱症嗎?以老年人為例
    60歲以上老年人同樣面臨身心與生活的劇烈變化,包含身體老化、退休、子女空巢期、甚至喪親喪偶等哀傷失落。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的數據,老年人如出現自殺想法,實際執行的自殺成功率比青少年還要高出許多。董氏基金會整理對於老年憂鬱常見的症狀:
    ▪ 出現類似被害妄想,或悲觀的想法強烈。
    ▪ 焦慮不安與社交推縮,好像難以平靜下來,也不想與人交談。
    ▪ 呈現判斷力遲鈍或記憶力衰退等情況(非失智所造成)。
     
    除了上述三點外,林皇吉醫師(2006)指出老年人較難表達憂鬱情緒,較常展現抱怨身體不適、頭痛、焦躁易怒…等非典型憂鬱症狀展現,因此高達 50% 的老年憂鬱在內科或家庭醫學科門診被遺漏掉。如家中長輩抗拒前往精神科就診,坊間心理諮商所也有老人個別諮商或團體服務,藉由專業人士的協助轉介,可多一份助力,鼓勵長輩就診[5]。
     
    當心愛的人有憂鬱症,我該如何面對?是要小心翼翼地談話,然後不要提到任何關於憂鬱症的敏感話題?或是都不理他,讓他一個人靜一靜?還是應該鼓勵他多正向思考?
     
    ■面對憂鬱症患者時,可參考「3不守則」與「6個正確觀念」
    「不鼓勵,不責備,不反駁」
    1. 不鼓勵:不要一直對患者說要加油要正向思考等話語。
    2. 不責備:不要責備患者說都是他的錯,或是有病就什麼事都做不好等等。
    3. 不反駁:面對患者沮喪的話語,傾聽就好,不要一直反駁對方說的都是錯的。
     
    除了3不守則之外,一起來看看6個面對憂鬱症患者的正確觀念
    1. 關心
    如果你身邊有人有憂鬱症,你一定會被一定程度的影響。最重要第一件事可以鼓勵或陪伴她就醫,並且盡力陪伴他完成療程,或是在他不適應原本療程時陪伴他尋找他法。不過也要時時注意不要讓自己過度沉浸在朋友罹患憂鬱症的情緒中。
     
    2. 傾聽
    傾聽憂鬱症患者時,要讓他了解事情現在不好,但不代表未來會不好。
     
    3. 不要不理他
    即使病患拒絕,也要要伸出援手,患者的孤單感很強,會拒絕與人接觸,但千萬不要這樣就不理他。
     
    4. 說出來
    在患者談起自殺念頭的時候,坦率地與他們談論自殺的話題,並且告訴他們的醫師或是心理師。
     
    5. 一起出去玩
    可以適時地邀請他一起出門運動或是參加一些輕鬆的活動,但千萬不要強迫他們。
     
    6. 鼓勵就醫
    周圍的人要積極鼓勵她就醫,用它自身的個性說服他就醫。讓他知道療程不會永遠持續下去,因為當療程結束,他將會好轉很多[6]。
     
    ■憂鬱症的治療:主要分為「心理治療」和「藥物治療」兩個部分
    一、心理治療:主要有認知行為、精神分析、人際方面等三大類的心理治療。
    1.認知行為治療
    憂鬱症患者常有自責、無助、罪惡感等負面想法;認知行為治療是幫助病人能自我覺察負面認知,發展新的思考模式,積極練習調整在不同情境下,應該有怎樣合宜的情緒和行為反應。 
     
    2.精神分析取向心理治療
    精神分析取向的心理治療,藉著分析探討過去經驗對自己現在的影響,促進自我覺察和重新建構患者的人格及自我認同感,達到改善憂鬱症狀及防範復發的目標。
     
    3. 人際方面的心理治療
    人際取向的心理治療為避免憂鬱症引發的人際障礙,探討適應不良的人際關係,並學習溝通和社交能力,建立人際互動的信任感、親密感和應付能力,達到改善憂鬱症狀。
     
    二、藥物治療:由醫生開立抗憂鬱藥物,幫助對抗憂鬱症,一般的療程是三至六個月(根據國內報告指出,穩定服藥超過三個月,快速復發的比例只有5%)。副作用可能為無法集中注意力或嗜睡。新一代的抗憂鬱藥物,具有調節大腦血清或調節正腎上腺素的功能。如:百憂解(Prozac)、克憂果(Seroxat)、無鬱寧(Luvox)、速悅(Efexor)等副作用已經減少,大多服用1-2週能改善心情,3-4週情緒可讓情平穩。
     
    ▪ 輕度憂鬱可以自我調適壓力或作紓壓放鬆的活動來調整。
    ▪ 中、重度以上等級的的憂鬱症則建議以藥物治療為主,心理治療為輔,可見其功效。
     
    若是治療部完全或是放棄治療,則會使憂鬱症復發或加重病症。憂鬱症是可以治療的,期盼憂鬱症家屬及病者本身,能用正確的心態,一起面對憂鬱症,才是解決問題之道[5]。
     
    ■憂鬱症污名化:你是不是有神經病阿?
    衛福部2018年統計,台灣憂鬱症確診人數突破兩百萬。你我身邊都有許多「隱性」憂鬱症患者,只是大家都為了某些原因閉口不談,才讓這項疾患看似距離遙遠、遠到彷彿事不關己。「憂鬱症在台灣有點像個禁忌話題。患者不會主動告訴身邊的人自己有憂鬱症,尤其在工作場合,根本不會有人敢以憂鬱症發病為由請假。」
     
    小鬱亂入創作者林妤恒說道。「老一輩可能還會說,你是不是神經病阿?是不是抗壓性很差?一旦讓別人知道患病事實,就會被貼上很多負面標籤。」
     
    ■「不敢說、不知道怎麼說、不知道去哪求助」因此成為許多自覺需要幫助的人心上說不出口的痛:林妤恒說,小鬱亂入專題完成後,粉專一下子湧入許多深陷憂鬱,卻連傾訴對象都沒有的網友。「他們都在問『你可以幫助我嗎?』因為他們不知道現實生活中有誰可以幫助他們,他們不知道可以去哪裡看醫生,他們不敢跟親朋好友講,所以只能找我們訴說。」
     
    聽來哀傷,但這卻是台灣憂鬱症患者不得不練習面對的課題:「憂鬱症污名化」。這不單是指要學著和親人溝通,或要面對身邊親友的詢問、關心,汙名化無所不在,舉凡茶水間裡同事無心調侃,報章媒體為追點閱信手寫下的聳動標題。台灣社會給「憂鬱症」貼上的負面標籤,常一不小心就竄入患者視野之中[7]。
      
      
    【Reference】
    1.來源
    ➤➤資料
    [1](今周刊)「精神科醫師:大家都搞錯了!就是因為抗壓性太好,才容易得憂鬱症」: https://bit.ly/3BFCW0I
    [2](美麗佳人 Marie Claire Taiwan)「女性憂鬱症高2倍!身旁親友有「這些症狀」逾2周是求救訊號,4大良方幫你遠離憂鬱」:https://www.marieclaire.com.tw/beauty/health-fitness/44104?atcr=297ad1
    [3](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正視憂鬱症造成的社會經濟負擔」: http://www.depression.org.tw/knowledge/info.asp?/70.html
    [4](今健康)「憂鬱症普遍性比想像還要高!不只心情低落,任何徵兆都應警覺!」:https://gooddoctorweb.com/post/952
    [5](Heho健康)「家人長期心情不好?別忽略了青少年和老年人的憂鬱症狀」:https://heho.com.tw/archives/180574
    [6](小鬱亂入Depressy Trouble )「如何面對憂鬱症患者:5件你可以做的事」:https://depressytrouble.tw/index.php/portfolio/how_to_face_patient/
    [7](風傳媒)「面對他的憂鬱,我還能做些什麼?當最親的人憂鬱纏身,這些「看似善意」陪伴方式千萬別再用」:https://www.storm.mg/lifestyle/1863566?mode=whole
      
    ➤➤照片
    [2] 圖說:女性不但憂鬱症的比例較高,且產生自殺的企圖也是男性的2倍
      
    2. 【國衛院論壇出版品 免費閱覽】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出版品(電子書免費線上閱覽)
    https://forum.nhri.edu.tw/publications/
      
    3. 【國衛院論壇學術活動】
    https://forum.nhri.org.tw/events/
      
    #衛生福利部 #國家衛生研究院 #國衛院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國衛院論壇 #國民健康署 #憂鬱症 #憂鬱症污名化  
     
    小鬱亂入Depressy Trouble / 衛生福利部 / 國民健康署 /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今周刊 / 美麗佳人 Marie Claire Taiwan
    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 / 今健康
    Heho健康 / 小鬱亂入Depressy Trouble
    風傳媒

  • 鼓勵病人家屬的話 在 傅志遠 Peter Fu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8-25 20:17:03
    有 1,282 人按讚

    「早知道我應該聽你的。」某種程度,這句話應該算是一種肯定。可是那天,我一點開心的感覺也沒有。

    有一個老伯伯,多年前因為腸阻塞讓我幫他開過刀,這些年一直在我的門診追蹤。

    我記得當年那台刀非常困難。

    在遇到我之前,他因為腫瘤問題接受過多次腹部手術,結果再度發生腸阻塞後,先在某家醫院接受治療,甚至又開刀進去,主刀的醫師發現處理不了,只好把傷口關起來轉診醫學中心。

    當天我是值班醫師,對於眼前這個一定超級困難的案例,我也沒辦法拒絕。果然肚子裡跟倒了醬糊一樣黏成一團,我花了好幾個小時,才從一整團打結的腸子中理出頭緒。

    當時雖然把病人從腹膜炎與敗血症中拉回來,可惜後來仍然產生併發症,術後住了好幾個月才出院。後續的腸道廔管與傷口癒合不良,反反覆覆時好時壞。

    這些年偶爾會需要住院個幾天,使用抗生素治療,或者打些營養針,但至少不需要再開刀(應該說,也無刀可開了~)

    「最好的狀況就是這樣了。能吃、能拉、能睡,雖然傷口偶爾會有分泌物,但至少過得去,而且生活品質影響不大。」病人每一次門診,我總是這樣鼓勵他,也希望他能理解這已經是最好的結果。「醫療未必能夠追求完美,病人能從鬼門關前走回來,已屬難得」這是我常傳達給每位病人與家屬的觀念。

    老伯的幾個兒子真的孝順,很努力扛起長期照護的工作。每次來門診時,傷口的照護品質不輸給專業的護理師。其實有很多次,傷口幾乎已經完全癒合,病人也可以正常飲食生活。

    「醫生,你覺得我父親的問題,什麼時候會好?」某次門診回診時,傷口又冒出一些分泌物,病人的兒子皺了皺眉頭,趁他老爸離開診間後私下問我。

    「不會完全好,或者說『好好壞壞』會是常態,這件事我已經講過很多年了。」

    「有沒有可能,再開一次刀,把壞掉的腸子徹底切掉?」

    「我認為很困難,至少以我幾年前幫你父親開刀的經驗來說,幾乎是不可能的事。」

    我真心覺得,這是最好的狀況。病人不需要承受再次手術的風險,又可以在生活品質可接受的情況下活著。更重要的是,我不認為再開刀會比較好,我的手術技術雖然沒多好,但也不相信有哪個高手可以克服。

    「可不可以再幫我爸拚一次?」

    「這不是『願不願意』的問題,而是我的專業認為手術不是最好的選擇。」雖然家屬的期待很殷切,可是我仍然拒絕他們。

    開刀對我來說,就只是開刀而已,對病人來說是一條命。我向來不是為了開刀而開刀,也不是為了不開而不開。這時候我不是「不想開」,而是我認為「不能開」。

    某天我在病房看病人,好像瞄到病人的兒子,可是當時他父親並不是我的住院病人。問了護理人員才知道,他們後來去我一位同事的門診,提出手術的要求,同事就讓他住院安排手術。

    同事的決定與專業我當然尊重,如果能幫上病人,也是好事一件。

    據說手術開了很久,術後的恢復也不順利,又再度進入敗血症與死神拉扯的循環。為了避免尷尬,我盡量不去打聽那個病人的後續。

    某天我離開加護病房時,與病人的兒子擦肩而過,他主動叫住我:「早知道我應該聽你的。」

    「會熬過去的,加油!」我只能這麼跟他說。

    離去時,我並沒有因為這句話而有高興的感覺,只是覺得遺憾。

  • 鼓勵病人家屬的話 在 Jason's Life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2020-08-20 11:53:52

    土豪哥與太后的匪類人生:https://goo.gl/xFyRcT
    Jason's Life:https://goo.gl/Kca5qX
    youtube:https://goo.gl/rCcM5h
    Telegram:https://t.me/tohowfun
    IG:https://goo.gl/qzUhyU
    ----------------------------------------
    #澄清綜合醫院 #健康促進 #友善職場
    澄清綜合醫院
    官網:www.ccgh.com.tw
    地址:台中市中區平等街139號
    電話:04-24632000

    團隊夥伴的身心都健康,醫療的品質才有保障。
    健康促進不只是一個口號
    而是從職場進化成友善職場的重要關鍵
    「Always for you」是本院推動健康促進的核心價值
    「評估員工需求、設計有感體驗、激勵團隊參與、鼓勵員眷加入」
    是設計每一個活動的核心概念
    從靜態的課程體驗到動態的各種戶外活動
    都以「心理被療癒、身體越動越有趣」為目標
    登山、健行、植栽、料理、野餐、露營,甚至是打漆彈
    動靜都有,趣味無比。
    健康促進活動對外讓病人甚至家屬有更多走向健康的選擇
    對內讓員工甚至員眷有更多療癒放鬆的機會
    一個好政策同時滿足內部與外部顧客的需求
    我們的病人家屬說「健康促進 好處數不盡」
    對我們來說「健康促進 讓健康和歡樂多種願望一次滿足」!
    健康促進 讓生活與工作越來越有勁,你也一起加入吧!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