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黑格爾辯證法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黑格爾辯證法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黑格爾辯證法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黑格爾辯證法產品中有7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研究哲學 2 年的感悟:做一個理性的人,他更靠近超人】  #陳果,她是上海復旦大學知名哲學教授,總能以深入淺出的方式傳授哲學,將學問結合現代人最容易感到迷惘的愛情、生死、孤獨等議題,步步引導學生進行反思。  課堂上,陳果經常率性地單手插口袋,一手拿粉筆,滔滔不絕地從蘇格拉底聊到孔子,從聖經...

 同時也有5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萬的網紅超級歪 SuperY,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獲取Surfshark VPN: https://surfshark.deals/SuperY 👍輸入折扣碼SuperY 可獲得83%的折扣和3個月的免費試用期! - 牛津通識書籍優惠購:https://activity.sanmin.com.tw/promotions/oxford/0626/...

黑格爾辯證法 在 奶媽 Naima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4-04 14:01:02

【研究哲學 2 年的感悟:做一個理性的人,他更靠近超人】  #陳果,她是上海復旦大學知名哲學教授,總能以深入淺出的方式傳授哲學,將學問結合現代人最容易感到迷惘的愛情、生死、孤獨等議題,步步引導學生進行反思。  課堂上,陳果經常率性地單手插口袋,一手拿粉筆,滔滔不絕地從蘇格拉底聊到孔子,從聖經...

  • 黑格爾辯證法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2-05 14:16:58
    有 404 人按讚

    【研究哲學 2 年的感悟:做一個理性的人,他更靠近超人】
    
    #陳果,她是上海復旦大學知名哲學教授,總能以深入淺出的方式傳授哲學,將學問結合現代人最容易感到迷惘的愛情、生死、孤獨等議題,步步引導學生進行反思。
    
    課堂上,陳果經常率性地單手插口袋,一手拿粉筆,滔滔不絕地從蘇格拉底聊到孔子,從聖經貫穿佛經,彙整出一套屬於她的思想體系。
    
    縱使她有些道理你不見得認同,但你不得不承認,自己確實會被陳果極具邏輯的敘事所吸引。
    
    /
    
    每當陳果開課,現場座無虛席,被復旦大學學生們尊稱:「復旦女神教授,專門一語驚醒夢中人」。
    
    陳果是復旦大學哲學系博士畢業,曾代表中國前往加拿大溫哥華的 UBC 大學 Regent College 做訪問學者。
    
    她出版過多本講述哲學的書籍如《懂你—論道德教育的語言藝術》《黑格爾辯證法的起點與秘密—青年黑格爾的哲學思想》《好的愛情》《好的孤獨》等等。
    
    認真做學問的「論文型」書籍,抑或用哲學延伸當代文明病的「雞湯型」書籍,陳果顯然頗有一套。
    
    陳果的爆紅,默默意味著學問不該成為象牙塔頂端的專利,而是要帶進人群;知識本來就該普及化,而非高人一等的徽章。
    
    因此,誰能夠把最難懂的學問說得越白話、越有感染力,注定會在現世成為一個指標性人物。
    
    /
    
    這 2 年研究哲學有感,關於「哲學」(Philosophy),這門學問真心不好讀,在於它結合歷史、宗教、心理學和文學,且各個哲學家的文本內容主要就是「探索一切能夠探索的事」。
    
    從入世的愛情、友誼、倫理學到出世的形上學,都是哲學家們討論分析的目標,讀起來就是得花時間。
    
    況且,哲學家們都不是光坐在那邊空想,而是透過有邏輯的敘事,配合自身經驗、觀察旁人和社會現狀、過往歷史、自己讀過的書籍做彙整,繼而佐證他們的論點是「合理的」。
    
    當研究的哲學文本越多,你就越會發現每個人都是不同個體,不過是根據他們的經驗說出各自脈絡。
    
    然而,如果你本身是個沒想法、人家說什麼就是什麼的人,你很容易就會變成某種「虛無主義」,覺得世界上沒有誰對誰錯,什麼都樣樣好。
    
    會說出世界上沒有「絕對對錯」的人,其實是不切實際,因為你必然會根據你己身經驗和觀察,選擇你願意信奉的價值觀與道德判準去站隊,這是潛意識會做的事情。
    
    如果一個人真心誠意認為世界上沒有對錯,那麼他就會願意接受他人的冒犯,反正對方「又沒有錯」嘛。
    
    換言之,如果自己被殺了或是被強姦輪暴,都是不能怪罪對方的,因為對方有他的歷史脈絡,對方沒有錯。
    
    如果你覺得自己或心愛的人被強暴、被凌虐、被殺死都沒關係,你再來跟我講世界上沒有對錯,我願意認同你的立場,我甚至還會欽佩你,你身體力行地實踐了你的立場。
    
    /
    
    我覺得讀哲學的用意,旨在認識和你擁有不同觀點的人,是站隊自身觀點的同時,同時可以理解對方觀點。
    
    但我認為,理解對方觀點跟贊同對方觀點,真的是兩碼子事情。
    
    另外閱讀哲學時,你會更有感當人類極致開發腦力潛能、學習理智判斷和有邏輯跟證據的分析,那簡直是充滿生命力與神性。
    
    我是屬於人文主義那派,我相信人類跟動物不一樣的地方,是我們擁有「理性」。
    
    如果一個人凡事都用「生物性」來解釋,將很多情緒化的傷人行為都歸結是動物本能,那我只能說,你就是低估了自己的身而為人的潛力。
    
    想一想,衝動做事誰不會呀?如果現在沒有法律管束,大家其實大可以做一個茹毛飲血的野人。
    
    但我們現在應該不是野人吧?
    
    起碼我經營專頁至今,我發現讀者是非常喜歡研究一些心理學跟形而上學的,既然大家都這麼喜歡做一個「有智慧」的人,那麼請試想:一個有智慧的人,他真的會放任自己毫無節制的發展自己的動物性嗎?
    
    拿佛學或神學來講好了,我們都說佛無欲無求,神一切平等,能夠做到這種境界,追根結底,不都是要從「理性」開始嗎?
    
    塔羅牌有一張牌叫做「節制」,我現在非常喜歡這張牌,因為它就是在強調當一個人類願意拿出理性「平衡」自己的感性,就會產生無窮的潛力。
    
    看看世界上每一個發明家,他們每個人都有靈感,但最終還是得靠「理性」將靈感按部就班實現,繼而美夢成真。
    
    懂得節制之人,是我心中理想的「超人」,因為他跨越尼采所言的人類從駱駝到獅子的階段,將理性與感性做出完美的結合。
    
    回到陳果的演講,哪怕她老是被其他學術派取笑是「心靈雞湯」。
    
    但,哲學的存在本來就是心靈雞湯啊!
    
    差別僅在於我們研究的是古人寫的雞湯、以及這些雞湯本身都具有縝密思考、強烈共情力與觀察力,最後則是廣博學識做基底,而不是光講些冠冕堂皇、沒有邏輯跟佐證的空話。
    
    原文刊載:
    https://www.adaymag.com/2021/01/24/chen-guo-quotes.html

  • 黑格爾辯證法 在 作者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19-08-16 02:27:11
    有 342 人按讚


    #不分化,關於這個問題,大家可以看看以下舊文。巴黎黃背心示威,過了第10個禮拜後,就出現自己人打自己人的場面。我哋都不想這種情況在香港發生,才有這句口號,提醒大家幾唔妥對方都好,都要忍一時意氣。

    然而,不分化亦漸漸成為Team Killer一面免屌金牌:我哋做錯,你屌我哋,即係你搞分化,破壞團結,所以你錯。槍口一致對外,你怎能槍殺那些殺你隊友的隊友呢?

    「認清呢啲人,佢哋專搞分化㗎!」說這句話的人不都在搞分化嗎?

    一黨專政最不分化。

    中共有個概念叫「統戰」,意思是在面對共同敵人的時候,可令不同立場和派系的次要敵人統一起來,共禦外侮。他們當年正正利用日軍侵華這個機會,逼迫國民黨停止剿匪,槍口對外。赤壁之戰,孫劉結盟,一到擊退曹兵,就輪到荊南爭奪戰了。

    不分化只是暫時,是特定時空的產物,齊物不是永恆的真理。我們只能拖得一時,卻不能禁它一世。不立大台,其中一個好處是免卻了「反大台」的出現,因為凡有一立,必生一反。

    分化是時間問題,你沒法同時擁抱戴耀廷的雷動,又支持陳雲的城邦。道不同不相為謀,這是政治現實。怒海翻江時,吳越可以同舟,但不能為了和平,強行將以巴合併。這種道理有這麼難明嗎?

    不是不明白,只是我們暫且擱置這種次要問題而已。不過請你記住,內在矛盾從來沒有消失過,它等待着浮面。

    邁向民主,本來愈分化愈好——不同的政治光譜,涵蓋不同主張的選民,令每一個人都找得到心儀對象可投,各自找到代議士,而這些代議士之間又無可避免地展開一場政治路線的鬥爭,最後總會演變成兩派對立(另加滑頭主義的中間派)。可怕的辯證,每每想到這裡,我都想掉頭就走。這叫做自欺。

    //然而,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莫過於一份學術報告,說明小灰鼠和褐鼠像人類一樣也進行過一場總體戰,結果以小灰鼠的全面勝利而告終,但戰後小灰鼠立即分化爲兩群,兩個灰鼠宗派,兩個有組織的灰鼠團體,此刻它們正在布拉格地下所有的下水道和陰溝中進行着你死我活的戰爭,一場聲勢浩大的鼠戰,哪一方取勝,它便有權佔有下水道中流經波德巴巴的全部廢物和排洩物。我從這些受過高等教育的掏溝工口中得知,這場戰爭一結束,取勝的一方又將立刻合乎辯證法地分裂爲兩個陣營,正如瓦斯、金屬以及世界上一切有生命的東西要分裂一樣,使生命通過鬥爭向前發展,然後通過尋求解決矛盾的願望而取得一分鐘又一分鐘的平衡。因此從整體上看,世界一秒鐘也不曾跛了一條腿。

    我於是看到了蘭波說得多麽正確:精神鬥爭之可怕決不亞於任何一場戰爭,我也領悟了耶稣那句冷酷的話語是甚麽意義:我來不是送和平,而是劍。每當我去過這類地下室,看過下水道、陰溝和波德巴巴污水處理場之後,我的心就平靜了,由於我的學識是在無意中獲得的,黑格爾的話曾使我吃驚,黑格爾教導我說:世界上惟一可怕的事情是僵化,是板結、垂死的形態,惟一可喜的是以下這種狀況,個人以至人類社會通過一場鬥爭來恢復青春,通過新的形式爭取新生的權利。

    當我走在布拉格的街道上,走回自己的地下室時,我的眼睛像X光一樣,通過透明的人行道我看到了下水道和陰溝裏的灰鼠總參謀部正在同自己的戰鬥部隊製訂作戰計劃,將軍們用無線通話器發布戰令,指出哪塊前沿陣地需要加強火力。我朝前走着,鞋底下灰鼠鋒利的牙齒在嘎嘎地咬,我一邊走一邊想,一個永無休止地構築着的世界令人沮喪。//

    我較喜歡「各自爬山,各自修行」。愛說「五嶽劍派,同氣連枝」的,一個叫左冷禪,一個叫岳不羣。

    在和平的年代,好戰者攻擊自己。睇睇片段,黃背心打黃背心,你無從得知他們如何分成兩幫打起上來。他們穿着一式一樣的黃背心,如何憑肉眼識別對方是敵是友呢?

    後來有人講解,一幫人是極右,另一幫人是極左。法國反政府示威來到第十二周,他們才後知後覺發現身邊這個跟我穿着同樣制服、喊着同樣口號的盟友,竟然是長久以來我所最為反對的另一幫人。小小的爭拗,令大家認清誰是同路誰不是,反抗者開始像細胞般分裂,他們投擲雜物和煙火,就像繫住染色體的紡綞絲從左右漸遠的兩端向中軸散開。

    馬克龍已在稅策上向示威者妥協,但一切沒有因此停下來的跡象。法國記者在街頭任意訪問一些大學生,他們都沒有提及初衷所反對的稅項;被問到有甚麼訴求,他們全都含糊其詞,甚至不諱言沒有明確目標,拋出「社會權利在法國很重要」、「要政府聽到人民的聲音」之類慷慨而無涵的凜言。

    別忘記,對上一次大選,他們不選擇菲永,不選擇瑪琳勒龐,而折中推舉了一個形象討好的小白臉。大國民主制罕有地成功擺脫兩黨政治,步入下一階段。但社會,似乎沒有因此而改善,政府仍然面不改容地推出新的苛政。賭徒以為洗牌過後手氣會變好,結果墮入同一樣的千局。

    力量找不到排放口,就轉而向內橫衝,內訌就是持久示威的必然結果。人民攻擊不了政府,就去攻擊人民,馬克龍笑着心想:我終於等到這一幕了。

    作家赫拉巴爾在《沒有煩囂的孤獨》中,談到人類的爭鬥,提到一個關於布拉格地下老鼠的科學研究:

    「我最喜歡去的地下室是暖氣房,那兒有一些人受過高等教育,他們讓工作緊緊拴在那裏,猶如家犬拴在自己的窩裏。他們撰寫當代歷史,彷彿寫一份社會學的調查報告。在這個地下室,我知道了第四種人如何數量下降,工人們怎樣從底層進入上層建築,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怎樣像工人一樣在勞動。我尤其喜歡同兩位掏溝工交談,兩位科學院院士,他們在那裏幹活,同時撰寫一本有關布拉格地下縱橫交錯的下水道的著作,從這裏我才知道星期天流入波德巴巴污水處理場的污水同星期一的完全不一樣,每個工作日的污水都各有特點,因此可以繪製一張污水流量圖,根據避孕藥的流量確定布拉格哪些市區性關係多,哪些市區少一些。

    然而,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莫過於一份學術報告,說明小灰鼠和褐鼠像人類一樣也進行過一場總體戰,結果以小灰鼠的全面勝利而告終,但戰後小灰鼠立即分化爲兩群,兩個灰鼠宗派,兩個有組織的灰鼠團體,此刻它們正在布拉格地下所有的下水道和陰溝中進行着你死我活的戰爭,一場聲勢浩大的鼠戰,哪一方取勝,它便有權佔有下水道中流經波德巴巴的全部廢物和排洩物。我從這些受過高等教育的掏溝工口中得知,這場戰爭一結束,取勝的一方又將立刻合乎辯證法地分裂爲兩個陣營,正如瓦斯、金屬以及世界上一切有生命的東西要分裂一樣,使生命通過鬥爭向前發展,然後通過尋求解決矛盾的願望而取得一分鐘又一分鐘的平衡。因此從整體上看,世界一秒鐘也不曾跛了一條腿。

    我於是看到了蘭波說得多麽正確:精神鬥爭之可怕決不亞於任何一場戰爭,我也領悟了耶稣那句冷酷的話語是甚麽意義:我來不是送和平,而是劍。每當我去過這類地下室,看過下水道、陰溝和波德巴巴污水處理場之後,我的心就平靜了,由於我的學識是在無意中獲得的,黑格爾的話曾使我吃驚,黑格爾教導我說:世界上惟一可怕的事情是僵化,是板結、垂死的形態,惟一可喜的是以下這種狀況,個人以至人類社會通過一場鬥爭來恢復青春,通過新的形式爭取新生的權利。

    當我走在布拉格的街道上,走回自己的地下室時,我的眼睛像X光一樣,通過透明的人行道我看到了下水道和陰溝裏的灰鼠總參謀部正在同自己的戰鬥部隊製訂作戰計劃,將軍們用無線通話器發布戰令,指出哪塊前沿陣地需要加強火力。我朝前走着,鞋底下灰鼠鋒利的牙齒在嘎嘎地咬,我一邊走一邊想,一個永無休止地構築着的世界令人沮喪。」

    這就是所謂的「鬥爭哲學」,透過黑格爾辯證法「正反立」的統一分裂再統一的過程中,人類體驗進步、前途、生命力和不竭的青春;只有永無休止的鬥爭可讓文明長生不老。在鬥爭為本的哲學下,一切意識形態或理據都顯得次要,它們只是鬥爭的藉口、對立的條件。赫拉巴爾從腳底下的灰鼠戰爭參透了人類文明的未來,看似生機不息,卻又令人絕望。黃背心出現,到紅領巾,到紅筆,也許把家中所有日常用品輪替一次,鬥爭還沒有完結——人們爭取的,不是爭取成功;不斷地爭取,那才算是更大的成功——法國青年不分左右所擁戴的,就是這一種精神。

    鬥爭者總怪他人置身事外,旁觀者總怪鬥爭者不肯罷休,單單是這個對立,已足夠人類文明再玩多幾個世紀。但我們的的人生,只有一次,幾十年而已。在奮鬥和無爭之間,我們只看到自己無能為力,看見再無理也要繼續下去……所謂繼續下去,儼如永無休止的停滯……

    作者

    ===========

    最新小說《捉姦》已於序言書室和三聯商務書店有售。首作《地球另一端》可inbox網購。

  • 黑格爾辯證法 在 作者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19-02-11 10:04:45
    有 189 人按讚

    在和平的年代,好戰者攻擊自己。睇睇片段,黃背心打黃背心,你無從得知他們如何分成兩幫打起上來。他們穿着一式一樣的黃背心,如何憑肉眼識別對方是敵是友呢?

    後來有人講解,一幫人是極右,另一幫人是極左。法國反政府示威來到第十二周,他們才後知後覺發現身邊這個跟我穿着同樣制服、喊着同樣口號的盟友,竟然是長久以來我所最為反對的另一幫人。小小的爭拗,令大家認清誰是同路誰不是,反抗者開始像細胞般分裂,他們投擲雜物和煙火,就像繫住染色體的紡綞絲從左右漸遠的兩端向中軸散開。

    馬克龍已在稅策上向示威者妥協,但一切沒有因此停下來的跡象。法國記者在街頭任意訪問一些大學生,他們都沒有提及初衷所反對的稅項;被問到有甚麼訴求,他們全都含糊其詞,甚至不諱言沒有明確目標,拋出「社會權利在法國很重要」、「要政府聽到人民的聲音」之類慷慨而無涵的凜言。

    別忘記,對上一次大選,他們不選擇菲永,不選擇瑪琳勒龐,而折中推舉了一個形象討好的小白臉。大國民主制罕有地成功擺脫兩黨政治,步入下一階段。但社會,似乎沒有因此而改善,政府仍然面不改容地推出新的苛政。賭徒以為洗牌過後手氣會變好,結果墮入同一樣的千局。

    力量找不到排放口,就轉而向內橫衝,內訌就是持久示威的必然結果。人民攻擊不了政府,就去攻擊人民,馬克龍笑着心想:我終於等到這一幕了。

    作家赫拉巴爾在《沒有煩囂的孤獨》中,談到人類的爭鬥,提到一個關於布拉格地下老鼠的科學研究:

    「我最喜歡去的地下室是暖氣房,那兒有一些人受過高等教育,他們讓工作緊緊拴在那裏,猶如家犬拴在自己的窩裏。他們撰寫當代歷史,彷彿寫一份社會學的調查報告。在這個地下室,我知道了第四種人如何數量下降,工人們怎樣從底層進入上層建築,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怎樣像工人一樣在勞動。我尤其喜歡同兩位掏溝工交談,兩位科學院院士,他們在那裏幹活,同時撰寫一本有關布拉格地下縱橫交錯的下水道的著作,從這裏我才知道星期天流入波德巴巴污水處理場的污水同星期一的完全不一樣,每個工作日的污水都各有特點,因此可以繪製一張污水流量圖,根據避孕藥的流量確定布拉格哪些市區性關係多,哪些市區少一些。

    然而,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莫過於一份學術報告,說明小灰鼠和褐鼠像人類一樣也進行過一場總體戰,結果以小灰鼠的全面勝利而告終,但戰後小灰鼠立即分化爲兩群,兩個灰鼠宗派,兩個有組織的灰鼠團體,此刻它們正在布拉格地下所有的下水道和陰溝中進行着你死我活的戰爭,一場聲勢浩大的鼠戰,哪一方取勝,它便有權佔有下水道中流經波德巴巴的全部廢物和排洩物。我從這些受過高等教育的掏溝工口中得知,這場戰爭一結束,取勝的一方又將立刻合乎辯證法地分裂爲兩個陣營,正如瓦斯、金屬以及世界上一切有生命的東西要分裂一樣,使生命通過鬥爭向前發展,然後通過尋求解決矛盾的願望而取得一分鐘又一分鐘的平衡。因此從整體上看,世界一秒鐘也不曾跛了一條腿。

    我於是看到了蘭波說得多麽正確:精神鬥爭之可怕決不亞於任何一場戰爭,我也領悟了耶稣那句冷酷的話語是甚麽意義:我來不是送和平,而是劍。每當我去過這類地下室,看過下水道、陰溝和波德巴巴污水處理場之後,我的心就平靜了,由於我的學識是在無意中獲得的,黑格爾的話曾使我吃驚,黑格爾教導我說:世界上惟一可怕的事情是僵化,是板結、垂死的形態,惟一可喜的是以下這種狀況,個人以至人類社會通過一場鬥爭來恢復青春,通過新的形式爭取新生的權利。

    當我走在布拉格的街道上,走回自己的地下室時,我的眼睛像X光一樣,通過透明的人行道我看到了下水道和陰溝裏的灰鼠總參謀部正在同自己的戰鬥部隊製訂作戰計劃,將軍們用無線通話器發布戰令,指出哪塊前沿陣地需要加強火力。我朝前走着,鞋底下灰鼠鋒利的牙齒在嘎嘎地咬,我一邊走一邊想,一個永無休止地構築着的世界令人沮喪。」

    這就是所謂的「鬥爭哲學」,透過黑格爾辯證法「正反立」的統一分裂再統一的過程中,人類體驗進步、前途、生命力和不竭的青春;只有永無休止的鬥爭可讓文明長生不老。在鬥爭為本的哲學下,一切意識形態或理據都顯得次要,它們只是鬥爭的藉口、對立的條件。赫拉巴爾從腳底下的灰鼠戰爭參透了人類文明的未來,看似生機不息,卻又令人絕望。黃背心出現,到紅領巾,到紅筆,也許把家中所有日常用品輪替一次,鬥爭還沒有完結——人們爭取的,不是爭取成功;不斷地爭取,那才算是更大的成功——法國青年不分左右所擁戴的,就是這一種精神。

    鬥爭者總怪他人置身事外,旁觀者總怪鬥爭者不肯罷休,單單是這個對立,已足夠人類文明再玩多幾個世紀。但我們的的人生,只有一次,幾十年而已。在奮鬥和無爭之間,我們只看到自己無能為力,看見再無理也要繼續下去……所謂繼續下去,儼如永無休止的停滯……

    作者

    ===========

    最新小說《捉姦》已於序言書室和三聯商務書店有售。首作《地球另一端》可inbox網購。

  • 黑格爾辯證法 在 超級歪 SuperY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2021-06-26 19:30:11

    👀獲取Surfshark VPN: https://surfshark.deals/SuperY
    👍輸入折扣碼SuperY 可獲得83%的折扣和3個月的免費試用期!
    -
    牛津通識書籍優惠購:https://activity.sanmin.com.tw/promotions/oxford/0626/index
    📣留言加分享本影片貼文 https://www.facebook.com/Mr.SuperY/posts/1995254147294910 就有機會抽《牛津通識:蘇格拉底》一本。
    🎉參加抽獎活動時間為期一週:2021.6.26 - 2021.7.3
    👍感謝 香港牛津大學出版 提供5本贈書
    -
    ►本集語錄:
    「離別的時候到了。我們各走各的路─我去死,你們去活。哪一條路更好,只有老天知道。」-《辯護篇》
    「未經檢視的人生不值得活。」-《辯護篇》
    -
    ►本集關鍵字:智者派 | 相對主義 | 懷疑主義 | Protagoras | Gorgias | 蘇格拉底式對話 | 精神助產術 | 知識即德性 | John Mill | 雅典民主 | Asclepius | 黑格爾 | 齊克果 | 尼采
    -
    ►本集推薦書目:
    C. C. W. Taylor《【牛津通識】蘇格拉底》
    Aviezer Tucker《如果你遇見我的朋友蘇格拉底》
    Karl Jaspers《四大聖哲》
    Christopher Phillips《蘇格拉底咖啡館》

  • 黑格爾辯證法 在 伊格言Egoyan Zheng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20-10-14 22:30:11

    ☞〈世界的盡頭,最終的隱喻〉全文連結: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200918-culture-tenet-yee-geyan-review/
    全文首發於香港「端傳媒」,超過8000字,本系列影片至少會有5集
    ☞IG:https://www.instagram.com/egoyanzheng/
    ☞FB:https://www.facebook.com/EgoyanZheng
    ☞請記得按讚、留言、分享、訂閱、小鈴鐺喔。
    ☞請記得按讚、留言、分享、訂閱、小鈴鐺喔。
    #天能 #影評 #深度解析 #信条 #諾蘭
    ─────
    你看過《天能》了嗎?你知道《天能》中除了祖父悖論之外,還隱藏一個並未明說的「鞋帶悖論」嗎?你知道那其實就是Neil和天能組織的核心思想嗎?
    這是本集的主題,來自伊格言的文章〈世界的盡頭,最終的隱喻〉。你可以在影片下方的頻道資料處找到全文連結。在我們正式開始前,也請記得七字訣:訂閱、分享、小鈴鐺喔。

    本系列前三集裡,藉由《天能》中情節與對話的蛛絲馬跡,我們論證了幾個作者諾蘭暗示的觀點,包括**(線性)時間並不存在**、**因果律的崩毀**、**自由意志的重要**;並且比較了大魔王薩托以及《黑暗騎士》中小丑的兩種虛無。
    簡而言之,時間很可能並不存在,事件發生的絕對先後次序也並不可靠;而這樣的概念則破壞,或說解放了原先我們習以為常的,對因果律的預設,從而將薩托的哲學導向了虛無。
    這是《天能》前半段的思想辯證。但話又說回來了:因果律真的就這樣被破壞殆盡了嗎?

    其實也沒有。伊格言分析,針對這「線性時間中因果律被削弱」的結果,《天能》中的未來人分為兩派,暗示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應對態度。
    其中之一,是我們在上一集中提及的反派薩托,以及薩托的未來盟友。我們姑且將之稱為「薩托─未來人」派。薩托受到個人心靈創傷與私慾的驅使,自甘成為此派未來人的報復工具;而「薩托─未來人」派的核心思想,約略就是「沒有核心思想」──
    一種無底線的虛無。
    他們的對立面,當然就是天能組織了。

    但天能組織(Tenet)的「信條」(tenet)又是什麼呢?這就是我們現在要來討論的事。而這就得從組織代表人物,亦即是未來人Neil的行事原則──「發生的就是發生了」說起。
    這句一再出現的口頭禪到底是什麼意思呢?粗疏地說,那正是他一再提及的**宿命論**哲學。正因為「發生的就已經發生了」,Neil顯然認為逆行回到過去無法改變史實;而他的信念和最終行動則體現了「自由意志」和宿命論的有機結合──
    對,如同他在電影終局所言,「已知的結局並不構成袖手旁觀的藉口」。Neil知道結局已定,無法改變;但他依舊有事要做。
    一邊是「結局已定」的宿命論,另一邊則是「有事要做」的自由意志,二者以一種特殊的方式彼此結合在一起。
    相較之下,《天能》主角的態度則曖昧許多。這也導致了主角與夥伴Neil的價值衝突──為了救治於塔林慘遭逆轉子彈所傷的凱特,一行三人決定逆行回到奧斯陸自由港,去使用該處逆轉機把凱特的傷再「逆轉」回來。
    而路程中,Neil首次向主角與凱特提及「祖父悖論」──如果你回到過去殺了你的祖父,那麼你就不會存在;但你不存在,又如何可能回到過去殺了祖父?

    這早已眾所皆知的**時光旅行祖父悖論**想必讀者們已然熟悉;也完全明白它在邏輯上無法解決。當然,「多重宇宙假設」可輕易擊潰此一悖論;但這是另一大題,我們照例沒時間講(?)。
    對《天能》而言,更關鍵處其實是劇情中未曾直接提及的「鞋帶悖論」(Bootstrap Paradox)。此悖論因美國科幻名家海萊因(Robert Heinlein)的科幻短篇〈By His Bootstraps〉而得名,我們在此簡述如下......
    ─────
    伊格言,小說家、詩人,《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8月號封面人物。
    著有《噬夢人》、《與孤寂等輕》、《你是穿入我瞳孔的光》、《拜訪糖果阿姨》、《零地點GroundZero》、《幻事錄:伊格言的現代小說經典十六講》、《甕中人》等書。

    2021年5月即將於台灣(麥田)與中國(中信)同步出版最新長篇小說《零度分離》。

    作品已譯為多國文字,並於日本白水社、韓國Alma、中國世紀文景等出版社出版。
    曾獲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自由時報林榮三文學獎、吳濁流文學獎長篇小說獎、華文科幻星雲獎長篇小說獎、中央社台灣十大潛力人物等;並入圍英仕曼亞洲文學獎(Man Asian Literary Prize)、歐康納國際小說獎(Frank O'Connor International Short Story Award)、台灣文學獎長篇小說金典獎、台北國際書展大獎、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小說家等獎項。

    獲選《聯合文學》雜誌「20位40歲以下最受期待的華文小說家」;著作亦曾獲《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度之書、2010、2011、2013博客來網路書店華文創作百大排行榜等殊榮。
    曾任德國柏林文學協會(Literarisches Colloquium Berlin)駐會作家、香港浸會大學國際作家工作坊(IWW)訪問作家、中興大學駐校作家、成功大學駐校藝術家、元智大學駐校作家等。

    ──────
    ☞ Readmoo專訪1:如果在YouTube,一個小說家
    https://news.readmoo.com/2020/01/07/200107-interview-with-egoyan/
    ☞ Readmoo專訪2:那些關於孤寂的問題,以及......
    https://news.readmoo.com/2019/03/21/190321-lonelieness/
    ☞ 香港文匯報報導:棄醫從文 伊格言闖進精神世界
    http://paper.wenweipo.com/2019/09/02/OT1909020001.htm
    ☞ 關鍵評論網專訪:透過YouTube頻道展示文學,我的小說虛構其實是把刀子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33126?fbclid=IwAR05NUrcGYIO3CsGLtBwld1XzR2nRnADvGqidEEJzqqpytThgaI2-lABsGc
    ☞ 神性之人,無邊之愛:伊格言的失戀講座
    https://www.commabooks.com.tw/article/378

    ────
    小說是什麼?我認為,好的小說是一則猜想──像數學上「哥德巴赫的猜想」那樣的猜想。猜想什麼?猜想一則符號系統(於此,是文字符號系統)中的可能真理。這真理的解釋範圍或許很小,甚至有可能終究無法被證明(哥德爾的不完備定理早就告訴我們這件事);但藝術求的從來便不是白紙黑字的嚴密證明,是我們閱讀此則猜想,從而無限逼近那則真理時的智性愉悅。如若一篇小說無法給我們這樣的智性,那麼,它就不會是最好的小說。
    是之謂小說的智性。───伊格言

  • 黑格爾辯證法 在 伊格言Egoyan Zheng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2020-03-25 22:00:10

    ☞艾莉絲‧孟若作品
    https://rebrand.ly/d93a7
    ☞伊格言作品
    https://rebrand.ly/rg2brg
    ─────
    ☞〈與上帝討價還價的後果──艾莉絲‧孟若〈柱和樑〉〉全文連結:https://www.egoyanzheng.com/single-post/2020/03/07/%E8%88%87%E4%B8%8A%E5%B8%9D%E8%A8%8E%E5%83%B9%E9%82%84%E5%83%B9%E7%9A%84%E5%BE%8C%E6%9E%9C%E2%94%80%E2%94%80%E8%89%BE%E8%8E%89%E7%B5%B2%E2%80%A7%E5%AD%9F%E8%8B%A5%E3%80%88%E6%9F%B1%E5%92%8C%E6%A8%91%E3%80%89
    ☞IG:https://www.instagram.com/egoyanzheng/
    ☞請記得按讚、留言、分享、訂閱、小鈴鐺喔。
    #孟若 #小說 #諾貝爾文學獎
    ────
    上一集我們講述了艾莉絲.孟若的小說〈浮橋〉,尼爾和金妮這對夫妻陷入了緊張關係,尼爾將太太獨自留在車上;
    而金妮突然有了尿意,躲進玉米田小解,回來後遇到一位小鮮肉瑞克。瑞克開始與金妮攀談。
    這對初次邂逅的男女,討論了一件奇怪的事:

    「是嗎?」他說:「我也不戴錶。我從沒見過也不戴錶的人。」
    她說:「對,從來不戴。」
    「我也是。從來就不戴。我不知道為什麼。從來不想戴。就像,我好像本來就知道時間。差個一兩分鐘上下。頂多五分鐘。有時餐館顧客問我,你知道幾點嗎,我就告訴他們。他們根本沒注意到我沒戴錶。廚房有鐘,我一有空就去查看。從沒一次我得進去跟他們更正的。」
    「我也曾經能那樣,偶爾。」金妮說:「我猜若從不戴錶,你會發展出一種感覺來。」
    「是啊,真的會。」
    「那你說現在幾點了?」

    他們討論手錶?當然不是。他們在討論時間?討論現在幾點?可能也不是。
    他們真正在討論的,絕非時間本身,而是一種「特異功能」:對自然韻律的感知。
    他們這種人自有其「體內時計」,這種器械不是規範日常作息的鐘錶,而是向自然敞開、向人的本性敞開。
    伊格言說,他們「心跳同於自然」。
    於是當金妮的丈夫把她留在車內,獨自到屋內作客(他們正在屋內算命),
    他不會知道屋外也正發生一場命定的,未曾預料的意外──金妮和瑞克的邂逅。
    對,尼爾當然不會知道,因為尼爾並不是這種「心跳同於自然」的人。
    然後在屋外,瑞克將金妮帶上車,開車前往他自己的秘密私房景點,一座橫跨於沼澤上的浮橋:

    橋身輕微移動讓她想像所有這些樹和蘆葦田都都安在淺碟子上的土裡,而路是條漂浮的土絲帶,下面都是水。水彷彿這麼靜止,但又不可能是靜止的,因為如果你拿眼盯住一顆星的水影,就看得出那星是怎麼眨動變形又溜出視線。然後又回來了──但可能不是同一顆。
    直到這時她才發現沒有了帽子。她下車小便時沒戴,還有她和瑞克講話時也沒戴。麥特講笑話時,她坐在車裡頭靠椅背眼睛閉上也沒戴。她一定把帽子掉在玉米田裡,而慌張中就把它留在那裡了。

    伊格言分析,被丟失的帽子顯然隱喻著金妮過去那循規蹈矩的人生、正常無比的文明生活──但這隱喻的威力或許還不如在它之前段那關乎水流與星群的描述。
    暗夜中,黑暗正被更巨大的黑暗吞噬,而浮橋邊,沼澤水面恍若靜止,但不盡然。
    當你凝視著水面上的星星,那星星可能在難以察覺的極細微波動中移動或隱沒,而後復現──但可能不是同一顆。
    伊格言如此形容:

    這是一段奇異的述寫。如同海面上漂流的瓶中信,這鏡頭顯然極其安靜,但其內容物又如此「有戲」,如此喧嘩,充滿張力。那「不知是否是同一顆星星」的想法(一段小小的哲思,一段微縮的辯證)投射出某種虛幻感,而「水面搖盪中的星群」之實景,同樣予人虛幻之感。那不是星星本身,那只是星光稍縱即逝的倒影;那不僅僅是虛幻,那是雙重的虛幻。幻視之中,一切實存之物皆彷彿蜃影。讀者與小說主角老婦金妮在此結伴步上了浮橋,意外的旅途;而正是這神秘時刻的初現預示了下一個神秘時刻:一個吻。夜裡浮橋上,男孩與老婦的深情一吻......
    ─────
    伊格言,小說家、詩人,《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8月號封面人物。
    著有《噬夢人》、《與孤寂等輕》、《你是穿入我瞳孔的光》、《拜訪糖果阿姨》、《零地點GroundZero》、《幻事錄:伊格言的現代小說經典十六講》、《甕中人》等書。

    作品已譯為多國文字,並於日本白水社、韓國Alma、中國世紀文景等出版社出版。
    曾獲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自由時報林榮三文學獎、吳濁流文學獎長篇小說獎、華文科幻星雲獎長篇小說獎、中央社台灣十大潛力人物等;並入圍英仕曼亞洲文學獎(Man Asian Literary Prize)、歐康納國際小說獎(Frank O'Connor International Short Story Award)、台灣文學獎長篇小說金典獎、台北國際書展大獎、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小說家等獎項。
    獲選《聯合文學》雜誌「20位40歲以下最受期待的華文小說家」;著作亦曾獲《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度之書、2010、2011、2013博客來網路書店華文創作百大排行榜等殊榮。
    曾任德國柏林文學協會(Literarisches Colloquium Berlin)駐會作家、香港浸會大學國際作家工作坊(IWW)訪問作家、中興大學駐校作家、成功大學駐校藝術家、元智大學駐校作家等。

    Readmoo專訪1:如果在YouTube,一個小說家
    https://news.readmoo.com/2020/01/07/200107-interview-with-egoyan/
    Readmoo專訪2:那些關於孤寂的問題,以及......
    https://news.readmoo.com/2019/03/21/190321-lonelieness/
    ────
    小說是什麼?我認為,好的小說是一則猜想──像數學上「哥德巴赫的猜想」那樣的猜想。猜想什麼?猜想一則符號系統(於此,是文字符號系統)中的可能真理。這真理的解釋範圍或許很小,甚至有可能終究無法被證明(哥德爾的不完備定理早就告訴我們這件事);但藝術求的從來便不是白紙黑字的嚴密證明,是我們閱讀此則猜想,從而無限逼近那則真理時的智性愉悅。如若一篇小說無法給我們這樣的智性,那麼,它就不會是最好的小說。
    是之謂小說的智性。───伊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