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告:病與詩——「疾病誌與再生詩」 #線上直播
📣 6/10 (四)13:00——15:30
(#報名網址、#線上直播網址 會放在 #限動,再請前往)
今年三月,收到癸雲老師的私訊,邀請我出席一場講談。當時,她便已向我介紹了主要脈絡:以人文醫學的角度切入,談詩的創作。我二話不說答應...
|💊預告:病與詩——「疾病誌與再生詩」 #線上直播
📣 6/10 (四)13:00——15:30
(#報名網址、#線上直播網址 會放在 #限動,再請前往)
今年三月,收到癸雲老師的私訊,邀請我出席一場講談。當時,她便已向我介紹了主要脈絡:以人文醫學的角度切入,談詩的創作。我二話不說答應了,原因並非我對「人文醫學」甚或「詩」有足夠的掌握——相對地,我見識淺薄,可能根本無法專業地去談論它——而是我覺得癸雲老師懂我。若是她主持的講談,我似乎可以完全放心地(腦袋空空地?)參與全程,也不用害怕自己有多麽渺小、微不足道。
走在創作路上(即使我是五、六年前才開始重新寫「詩」,但在那之前就已經不斷地在「寫」了——對吧?),我一直認為自己的作品入不了眼。它們雖產自於我心、我手,但永遠無法達到我心目中理想的狀態;我也許可以「愛」它們,但至今仍無法感到「滿意」。假使「文學圈」是一方不小也不大的池塘,那麼我就是一隻陸地上的螞蟻,隔著一層紗看望池塘、池裡的魚,要進入那裡、成為一隻魚,是下輩子才有機會實現的事。而癸雲老師不一樣,不可置否地,她屬於池子,並且有一個令人尊敬的位置,那不僅是愛與熱情可以達到的。
事實上,我從來不是癸雲老師的學生(我非科班出身),也未跟她熟識。我對她的景仰與信任說來有點唐突,但確確實實僅來自於一次《聯合文學》上的書評。去年的六月,是她寫了《#任性無為》的書評,刊在雜誌中屬於她的評書專欄(這專欄貌似非短期邀稿,而是每期由她親選兩本書來寫——但這都是後話了),且主題就談到了「#自我治癒」及「#以詩救贖」,並提及許多我在《#這裡沒有光》、《#結痂》時期的專訪。你們可以想像嗎?一隻螞蟻,要如何獲得來自那方池塘的目光?當螞蟻突然被看見了,心情會是怎樣?我驚喜萬分,更是醞釀了好幾個月的時間,才傳出第一封私訊給她,表達感謝之情。
那一晚,我跟老師說了很多(包括一些有的沒的XD),其中一段是謝謝她看見這樣一個渺小的、躲在角落裡的我。
老師答道:「妳真的不應該是角落的人,應該是讓大家看到的美麗風景。」
我想我會一直記得擁抱這一句話,因為我不得不。
在自我修復、縫補、拯救、對話、和解的漫漫旅途上,創作是我的武器,也是我的藥物,更是我的身體。生理上的、心理上的「病」也好,有醫師開立診斷證明的「真正的病」或是「假的病」也好,不管是哪種「病」,病在痛,文字也會跟著痛。身體與心,心與創作,是連在一起的。
我們週四見。
(抱歉昨天發的限動把星期打錯了,我已過到不知今夕是何夕哈哈)
#圖片有點難一次呈現所以就切割了一下🙏🏻
#總共有兩場喔希望大家有興趣也可以聽聽第二場🥰
▼ 詳 細 資 訊 ▼
【病與詩──「疾病誌與再生詩」創作與人文醫學工作坊(線上直播)】
⠀⠀⠀⠀⠀⠀⠀
報名表單:https://forms.gle/bWd119pZEUsnMKEC7
會議連結:meet.google.com/kkz-wpsk-xtg
⠀⠀⠀⠀⠀⠀⠀ ⠀⠀⠀⠀⠀⠀⠀
【詩的再生功能?──人文醫學座談會】
時間:2021年6月10日(四)13:30-15:30
⠀⠀⠀⠀⠀⠀⠀
🔸主持人:李癸雲(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教授)
⠀⠀⠀⠀⠀⠀⠀
🔸與談人:
⠀⠀⠀⠀⠀⠀⠀
#追奇
追奇, 摩羯座O型,高雄人。畢業於高雄女中、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寫字是為了拯救自己,或者更幸運地,也拯救他人;雖然到最後,可能誰都拯救不了。著有詩文集《這裡沒有光》,詩集《結痂》、《任性無為》。
⠀⠀⠀⠀⠀⠀⠀
#徐珮芬
徐珮芬,花蓮人,清華大學臺文所畢業,曾獲林榮三文學獎、清華大學月涵文學獎等。已出版詩集《還是要有傢俱才能活得不悲傷》、《在黑洞中我看見自己的眼睛》、《我只擔心雨會不會一直下到明天早上》、《夜行性動物》。
⠀⠀⠀⠀⠀⠀⠀
#宋尚緯
宋尚緯, 筆名苗林,臺灣詩人、國立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研究所創作組藝術碩士,著有《輪迴手札》、 《共生》、《鎮痛》、《孤島通信》、《比海還深的地方》、《好人》、《無蜜的蜂群》、《小結》等作品。
⠀⠀⠀⠀⠀⠀⠀
────休息(15:30-16:00)────
⠀⠀⠀⠀⠀⠀⠀
【讀「伊凡·伊里奇之死」──從醫學、心理和哲學觀點】
時間:2021年6月10日(四)16:00-17:00
⠀⠀⠀⠀⠀⠀⠀
🔹主持人:陳秀玲(明新科技大學通識中心兼任助理教授)
⠀⠀⠀⠀⠀⠀⠀
🔹演講者:
⠀⠀⠀⠀⠀⠀⠀
#張榮哲醫師
張榮哲,台南人,中山醫學大學醫學系學士、國立政治大學心理系臨床組碩士、天主教輔仁大學哲學系博士班。曾任新竹馬偕醫院主治醫師、清華大學附設診所負責醫師,現任柳營奇美醫院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
⠀⠀⠀⠀⠀⠀⠀
報名表單:https://forms.gle/bWd119pZEUsnMKEC7
會議連結:meet.google.com/kkz-wpsk-xtg
高雄醫學大學學士後醫學系 在 愛信任-劉世芳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中秋節過後甫聽到我們在高雄的龍頭大學 國立中山大學 National Sun Yat-sen University(NSYSU) 申請成立學士後醫學系再度失利,既不解又不捨!希望鄭校長及教授們秉持教育初衷和服務精神,繼續努力,不要輕言放棄!#我們都是中山大學的支持者!
三年前,鄭校長提出申請時,知識界及政學界皆深感敬佩,認為可以為長期處在南北失衡、偏鄉差距擴大的醫學資源注入一道活泉。也深深體會到這是一個充滿挑戰的計劃。
因此,中山大學除了規劃南部社會發展和專業的計劃外,結合高雄榮總劉院長、高雄市府 陳其邁 Chen Chi-Mai 市長,屏東縣府 潘孟安 縣長、澎湖縣府賴縣長、台東縣府饒縣長團隊的推介,並且獲得高屏澎東區所有在地立委的支持,向教育部提出申請書。
經過二次的申請後,才理解到中山大學不只要克服來自既得利益集團的阻礙及阻力,也需面對政府行政官僚體系的壓力。有醫院財團欲獨攬醫療資源,更在公開場合威脅中山大學籌備團隊及政府官員;也有評審委員從未實地查訪,甚至放棄投票。
再次呼籲教育部、衛福部,請查明是否公平的決策過程,莫讓會做事、想做事的政府蒙麈!
#平衡南北城鄉醫療資源
#支持中山大學申設學士後醫學系
https://news.ltn.com.tw/news/Kaohsiung/breakingnews/3680100
高雄醫學大學學士後醫學系 在 聯合報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台大後醫系只存在3年,全台剩下高雄有後醫系自費生! #會員
高雄醫學大學學士後醫學系 在 民意論壇:聯合報。世界日報。udn tv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頂尖名校合併醫學大學 才是正途
鄭丞傑/台北秀傳醫院執行院長、中山醫學大學董事(台北市)
行政院7月同意陽明大學與交通大學兩校合併案,兩校預計明年2月1日起合併為「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報系資料照
最近國內醫學教育的兩大新聞,應該是陽明和交大即將併校,另一則是清華、中山、中興、元智四所大學均申請新設學士後醫學系。
國內醫師人力是真的不足,還是問題在於分布不均而非不足,或是其實人力足夠,只是因為醫療環境欠佳而出走海外、出走他行、出走醫美,值得深入探討。如果問題不在人力不足,則增設再多的醫學系恐怕也無濟於事。
由於壽命延長和醫療科技進步,加上國內醫療照護品質提升,醫師人力需求增加是可以理解的。但另一方面,由於對抗新冠肺炎使得全民長期在公共場所戴口罩,意外造成今年普通感冒和流行性感冒都大幅減少,如果未來多數人養成在公共場合戴口罩的習慣,則新進兒科、耳鼻喉科醫師人數的增加是否需要管控更嚴?由於人工智慧的發展,未來影像醫學科、病理科,甚至有些臨床科醫師是否需要減少人力增加的速度?這些影響因素都值得主管醫學教育、醫療政策的公部門,和各專科醫學會深入討論。
另外,除了牙醫師外,台灣有五萬多西醫師,但是另外有七八千個中醫師,他們提供了許多民眾醫療的另類選擇,如果醫師與人口比例的計算不包括中醫師在內,則與實際狀況多少會有脫節。
醫學院教學設備昂貴,而國內的大學學費又長期偏低,如果只靠學生學費,全國的醫學院都是入不敷出的。為什麼大家一窩蜂搶呢?因為醫學相關系所就業率高,招生容易,抗少子化能力強。醫學研究論文影響係數高,可以大幅提升大學的國際排名。何況只要有附設醫院,日後自然會在經濟上回饋大學。
日前公布的下年度政府總預算,排名第一的國防預算比第二的教育預算多出一千多億。可以想見在國防預算極可能繼續攀升下,教育經費會日益捉襟見肘,因此繼續廣設醫學院是明智之舉嗎?一個小小的島國已經有十三所醫學大學或大學醫學院了,難道我們要重蹈過去廣設大學的覆轍嗎?
中國大陸在廿一世紀初,江澤民指示大學併校以提升國際競爭力,以上海為例,上海第一醫學院併入復旦大學,第二醫學院併入上海交通大學,兩所名校有了醫學院,學術論文馬上暴增一倍,高影響係數的論文増加更多,世界大學排名提升。另外一個好處是醫學院和其他學院的交流合作,產生許多新領域的論文和研發產品,學生選課當然也是更多元。
中山大學有意併高雄醫學大學至少十多年了,中興大學和中山醫學大學雙方都有強烈的合併意願,只要教育部鬆綁公私併的法規,兩案都有機會水到渠成,都是一加一大於二。清華和元智也可以嘗試找醫學大學併校。併校之後,這些頂尖大學的世界排名都會大幅提升,學術競爭力也更強。
如果國內醫師人力的確需要增加,那麼可以在辦學績效良好的大學每校適度增加十個錄取名額,在目前每年只收四五十個醫學生的慈濟、馬偕、輔大、義大,以及高醫大學士後醫學系,各多招收十至廿名,教育部再給予適當的補助,這樣不是比新設醫學院簡單有效多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