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的主題是學生戀愛Q&A!
我從大家的問題中挑出了一些常見的問題
那今天就以我的經驗來幫大家「解惑」!
當然我的回答也不一定能夠套用在每個人身上
更何況愛情本來就不是非黑即白的事物
所以大家可以做個參考 希望能幫到大家!
.
Q:如何在學習和戀愛間取得平衡?
A:我覺得如果遇到需要權衡時間分配...
🤍
今天的主題是學生戀愛Q&A!
我從大家的問題中挑出了一些常見的問題
那今天就以我的經驗來幫大家「解惑」!
當然我的回答也不一定能夠套用在每個人身上
更何況愛情本來就不是非黑即白的事物
所以大家可以做個參考 希望能幫到大家!
.
Q:如何在學習和戀愛間取得平衡?
A:我覺得如果遇到需要權衡時間分配,請一定以學業為優先,畢竟學生的本分還是學習,如果為了戀愛而必須荒廢學業,那很遺憾的告訴你,這對你來說不會是一段好的關係ㄛ!
我的做法是:把所有空閒時間都拿來和對方一起讀書!但要確保有效率,不能一直聊天,要真的有讀到才行。所以我會建議有這個問題的同學們可以一起去圖書館讀書,安靜的環境和氛圍能幫助你們好好學習,在休息時間可以去圖書館外晃個十分鐘,聊聊天轉換心情,也很甜蜜!
也可以去對方家中讀書(在對方家長都能隨時看到的空間),有人盯著(尤其是對方家長)的時候效率也會提高!
.
Q:和對方即將上不同的高中,怎麼辦…沒有安全感…好擔心對方被新認識的人搶走
A:環境的變動本來就是學生戀愛很常見的一個大關卡!我問了我身邊遇到這樣問題的學妹,我統整了她的回答後列出了以下五點:
1.要對自己有信心!
只要覺得自己很讚,就會覺得那些競爭者都沒有機會!
2.信任對方!
3.增加互動機會!
可以是放學後去找對方,或是在中午時間去送午餐給對方
4.可以拓展在對方學校的人脈,請朋友「盯著對方」
能更詳細了解對方的一舉一動,也增加了安全感!
5.確保對方身邊的人都知道「他是非單身」
能夠減少一些誤會和紛爭!
(以下是他們兩個建立安全感的對話
不想看的可以直接跳過 但我學妹堅持要放)
🐨(學妹):你會怕我被別人搶走嗎?
💩(男友):不會啊
🐨:為什麼??我的雙下巴明明那麼誘人
💩:因為妳變胖了 沒有人要搶
.
Q:要如何讓家長知道/同意?
A:¹告訴家長:可以先稍微試探一下 譬如跟爸媽說自己的哪兩個朋友開始交往了!然後看看爸媽的反應是「喔這樣啊,還不錯」還是「這種年紀談什麼戀愛?」然後再決定要怎麼向爸媽坦白噢🥺
²讓家長同意:如果家長比較傳統,或許可以用「成績絕對不會往下掉」作為擔保,並讓爸媽看到你即使談戀愛仍然認真向學的一面!(可以是你在約會回家後花更多時間讀書,或是直接帶對方到家裡讀書,或是直接和爸媽說兩人要一起去圖書館讀書)畢竟爸媽應該都最希望也最重視孩子的學習不要被耽誤!
.
Q:我的高中是女(男)校,怎麼認識異性?
A:¹聯誼:聯誼超尷尬 很難真正認識一個朋友,更遑論成為男女朋友ㄌ!
²社團:在高一的時候加入社團,學長姊如果有和友社聯合辦活動就很容易認識異性!然後高二如果有上幹的話,認識異性的機會會更多ㄛ!畢竟參與活動和籌辦活動相比,後者需要更長時間和更多的合作~
³其他:有些特殊班級會有聯合迎新或是對班,也有機會認識異性!
.
Q:談戀愛會影響成績嗎?
A:因人而異,如果兩人很常花時間聊天/吵架或是把對方看得太重,那成績勢必會受影響,只要盡量把「只談戀愛」的時間減少,把「一起讀書/各自努力讀書」的時間增多,甚至會因為談戀愛,想成為更好的人,而順勢讓成績提升,這樣的例子也是不勝枚舉!
.
Q:疫情讓我們變成遠距了…該怎麼維持?
A:我的做法是在讀書時開視訊,關掉麥克風避免聊天,就會有一起讀書的感覺了~然後也可以在每天晚上做完正事後打電話聊聊天!然後請暫時忍耐不要見面…現在的防疫都是為了以後的正常生活!
.
Q:我和他(她)的成績差距很大,該怎麼辦?
A:我詢問了我們班的同學!她表示兩人對這方面蠻有共識的,男朋友是高職的學生,但兩人有約定好哪些時間要讀書,哪些時間再休息,她的男朋友也會陪著她在該讀書的時候讀書!但她同時也說到男友常常會自卑,覺得兩人不該在一起…她覺得通常可能是條件較差的一方會覺得自卑,但其實另一方真的沒有把這樣的「差距」放在心上,她放在心上的也只有他而已
畢竟所愛的都是這個人本身,而不是他的成績他的制服他的頭銜!
所以建議有這個困擾的朋朋可以明確的協調讀書時間,並理性的表達出自己心中的不平衡,相信兩位能夠弭平這個「差距」的!
.
Q:女校的同性戀很多嗎/在女校看到同性戀是什麼感覺?
A:我覺得 進了女校我是有看到較多的同性戀情侶沒錯!但也不能歸因說是因為在女校所以被「掰彎」啦,一個人的性向本來就不是說在哪個群體就會快速轉變的~我覺得性別只是用來分廁所的,不是用來分愛情的!所以我覺得大家就都只是普通的情侶而已ㄛ,我一樣也會祝她們幸福!
.
Q:戀愛是高中必修學分嗎?
A:否 絕對否!
曾幾何時「青春=青澀初戀」這樣的公式就像「30歲=結婚生子」「80歲=含飴弄孫」一樣刻在我們的腦海中,於是我們開始害怕,害怕在最美好的年紀,遇不到最好的你。害怕自己虛度了二八年華,擔心這樣的青春會讓老年的自己悔不當初。但其實我覺得每段緣分在何時出現都有它的意義和使命,每一個你在6歲,16歲甚至66歲的決定和行為,都不該至於讓自己後悔,畢竟那都是你,那都是你在那樣的年齡和狀態所做的最佳決定。從來沒有什麼官方訂定的人生指南,告訴我們幾歲該遇見誰,人生一直都是自己只有一次的義無反顧,也沒有那麼多的「應該」,只要做決定的是你,你的選擇都不會是錯誤。
(留言還有一點點內文ㄛ)
#學生戀愛
高職必修被當 在 PhD Backpacker - 旅博士媽咪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意外的三語寶寶養成
影片為超可愛娜娜葡文不專業教學❤️
話說語言教育,大概是來英國前很重要的興趣。在家裡都是台語跟阿嬤溝通,去市場買東西也都講台語,國台雙聲,澎湖人必備。大學時期師範學院教育學主修、英語教學輔修,在台灣教很多年的英文,但還是不足,畢竟只是一個非母語人士在台灣學的英文(還是在澎湖學習條件資源不足下學的英文)。
插播:高中時我代表學校區參加全國高中生社會科學研習營,遇到當時男朋友,被他媽媽看不起說我馬公高中高攀中一中,結果我學測還考贏他,現在想一想覺得好笑。😂 這告訴我們高中學歷不能挑啊,我都一路唸到博士了。(誤)PS澎湖也只有一所高中
話說回來,雖然自己的媽媽是高師大英語系畢業的高職英文老師,但她完全無法教我,因為她總覺得我資質駑鈍,我也是老是被巴頭😂 每次都搞得一把鼻涕一把眼淚,人家說自己的小孩最難教,我想我們母女應該都深深體會,國二我才去補習班學英文(結果我媽把我送去她同事家補習)這對母女根本歡喜冤家。
後來我突然迷上安室奈美惠(透露年齡)整個愛上日文世界,高中修了兩年日文,還拿了日文演講全校第一,當時只要背稿演出即可,我drama Queen 一塊蛋糕。後來我考上公費生名額所以以為跟我的外語之夢掰掰了,沒想到因為旅遊(還有豔遇)因緣際會下開啟西文之路,大四更卯起來上德文、法文,研究所必修拉丁文。
的確學過八國語言,也四種能流利使用,我在學語言的道路上,功能性和目的性都超強!不過來英國後反而忙創業忙論文忙育兒,沒辦法有很多時間去培養興趣,要不我的夢想是德法西都考到B2(只有西文考到)哈哈哈。
不過在語言學習路上遇到很多好朋友,也遇到超多神人等級的多國語言達人,不過因為我興趣太廣泛,一下熱彈琴、一下熱繪畫、一下瘋國標舞蹈,其實不專業的Street Smart 學習心得就是,語言不是拿來鑽研的,就是拿來用的,能講能用能達到我要的目的就是好的語言能力,不是字彙文法句型,而是「語言」「溝通」還有「溝通想達成目的」的功能。
對於娜娜的語言教育,我也想採取跟我一樣「輕鬆」達到溝通目的的方法,她每天就玩玩玩,我們都是大量的對話和大量的音樂刺激。主要是培養她『聽』『辨識聲音』的能力,最近媽媽自己亂教五線譜和DoReMi,但完全沒有任何壓力她要亂唱亂彈亂畫亂說,我都超開心,娜娜還在自己發明一連串奇怪的語言和文字,每次我都要跟保母確認到底是不是中英葡其中一語,不是的話就是她自己的外星語。
分享那麼多,其實就是昨天發現跟保母對話在六月底傳來的影片,發現娜娜雖然封城中文突飛猛進,但最近葡文也開始穩健成長,加上英文有系統的學習一天15分鐘,可以充當爸媽和保母的中葡翻譯了。
多年前雜誌採訪我的報導:(不過服務單位被誤植了)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OA0032/226030/web/index.html
#三語寶寶養成
#娜娜中文十萬個為什麼
#最近講到媽媽覺得需要安靜一下
#影片中為兩歲九個月
高職必修被當 在 葉大華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建教生權益保障法立院修法提案:台少盟觀點】
#鎖定問題
#辨識優先族群
#勞動教育促進法
長期關注與推動《建教生權益保障法》立法保障建教生權益的台少盟秘書長葉大華表示,「立委的提案應是考量到現行青少年半工半讀打工的比例日漸增多,但因年齡及學歷經驗不足,易於職場受到勞動權益侵害或剝削,如:長工時、低薪資、被詐騙、無保險及高職災率等,因此想透過提案借鏡某些縣市已有推動應屆畢業高中職學生接受勞動教育課程之經驗,盼落實提升青少年勞動權益意識,故作此提案。」
然而對於這個草案,葉秘書長也認為有所不足,她提到,「只將勞動權益基礎課程增加於建教生權益專法「階梯式」制度中,在階梯式建教生於三年級進職場見習前,於一、二年級時實施勞動權益必修課程。葉大華認為,修法意旨如旨在針對全體高中職學生推動勞動權益必修課程,以近年來階梯式建教生佔總體建教生佔比不到20%,約千餘名學生,修法實益相當有限。」
對於如何推動勞動教育課程,葉秘書長則是認為,「應從最需要的族群優先推動起,包含進修部學生、全體建教生,不該只有針對少數的階梯式建教生。以 2019 年台少盟與教育部合作之「全國進修部18歲以下學生校外勞動調查」,調查顯示進修部學生中有6成學生有經濟需求、75% 每天工作5-8小時,93% 在16歲就已經有第一份工作,他們也多半認為勞動教育課程應從高一起開始實施。」
此外,其實第九屆立法院劉建國委員等人即已提出《勞動教育促進法草案》,對於勞動教育的實施與意識促進有全面性的促進保障措施,然因該法對於勞動教育實施主政機關究竟為教育部或勞動部仍有歧見,故遲未通過,葉大華認為,「劉委員應續提《勞動教育促進法》,方能全面性提升全體青少年學生的勞動權益意識。」
高職必修被當 在 廖小花的隱性台灣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慢飛天使需要你--參訪杏誠早療中心》
#認識杜醫師
早期療育,在臺灣是指針發展遲緩兒童的治療計畫,是我臺灣社會探索時觸碰到的對自己來說較為生僻的課題之一,會接觸到早療,是受一門必修課的啟發。
任課老師希望作為大學生的我們,接觸體現關懷和社會責任感的報告主題,因此,我便有機會跟著大家一起參訪了臺北的杏誠早療中心。
當受訪者杜婉茹治療師瞭解到同組有我,和另一位來自四川的交換生時,她便更詳細耐心地向我們介紹:
「關於判斷小朋友是否應做早療這件事,每位臺灣家長都會在孩子出生後拿到一本發展手冊,可在政府機構架設的網站內對照小朋友的無論是精細或粗大的動作,判斷他們的認知發展情況。若較同年齡的孩子反應比較慢的,其實都是需要接受早期療育的族群。」
臺灣在近二十年中,已經通過衛生、教育、社會三個面向包括健康檢查、預防注射、教育宣導等使得本土早療事業突飛猛進,取得了卓越的成績。
另一方面,目前臺灣社會中,早療兒童被標籤化的情況依然存在,家長與社會大眾仍需提高對早療的認識;而早療相關醫務人員人數不足、地區醫療條件差異甚遠等問題也迫切需要解決。
杜醫師表示,臺灣早療的持續進步需要我們向社會傳達更多的聲浪。
在正式採訪中,組員問了很多專業的問題,也獲得了來自專業人士的權威解答,但我並不是要再寫一篇早療論文呀,而是想要記錄有關一名普通早療醫師的工作日常心路歷程。
#送你一朵花
杜醫師帶我們四處參觀,走廊的盡頭舖了天藍色泡沫軟墊、塗著暖色油漆、地上撒滿玩具、裝潢得春意盎然的,是「兒童物理診療室」。
我問:這是什麼年齡段的人群在使用呢?杜醫師回答:12歲以下孩童。「那他們喜歡嗎?」她猶豫了一下才點頭。
「可以跟我分享與孩子們互動具體場景的例子嗎?」
她說,「嗯,像有自閉傾向的孩子,比較難以對外在環境有所感知,缺乏對他人面部表情和語言內涵的理解能力,例如你皺眉,他不知道你在擔心、在生氣。再比方說,他們會認為自己看到的就是他人看到的,你說你要他手上的花,他會把這朵花放到自己的面前,而不是給你,因為他認為自己大腦中出現的小花成像,也同樣出現在你那裏。」
雖然被稱之為「自閉」,但我總覺得,他們的世界裏並沒有自私自利的概念,聽起來,他們更像是模糊了自己與他人的感受,只有自私的人,才會有清楚的界線才對。
「那你們會怎樣幫助孩子們呢?」我的意思其實是治療手段是什麼,但聽了上面的那番話,我已經開始避免使用這個詞。
「謝謝你。我們目前有職能治療,物理治療跟語言治療,還有寵物治療、音樂治療。方式是會設計很多具體的情境,來引導他們。例如我會嘗試告訴他我今天的心情,讓他閱讀我的情緒。在我向他要東西的時候,我會把他的手慢慢地拉到我的面前,這是告訴他,給予的時候,要放在對方而不是自己的面前,讓他體會他是他,我是我。」
聽起來簡單的過程,醫師們卻要通過大量而漫長的重複性實驗,來製造刺激以扭轉孩子們的固化認知,「修正」原本的行爲。這要求每一位服務者巨大的耐心與毅力。
#理智與情感博弈中的自我定位:演員
疲憊似乎無處不在,這份工作並不只是要求邏輯、理性與專業能力,更考驗對人性的共情和共鳴。
我向醫師分享自己「去育幼院做義工,結果同理心泛濫哭個沒完」的雷人經歷,並請教她在工作過程中如何情緒管理呢?
她沒有直接回答這個問題,而是說其實自己更像一個「演員」,設定不同的情境,扮演不同的角色,讓孩子們進行模擬體驗。而自閉孩童對情緒感知能力較低,這就要求他們在表達任何事物上,都極力地誇大自己的情緒、語氣、動作,來吸引他們的注意。
如果小朋友主動對自己笑,主動把花給你,或達到某一象徵性進步的時候,你的角色還會是演員嗎?有沒有什麼高光時刻呢?
「唔,當孩子們做到的時候,我會打從心底為他們高興,這時便毫不掩飾自己的正向情緒,因為孩子其實很需要被不斷肯定,需要我們給他補足信心。將喜悅自然流露,也是對他們的鼓勵。」
#我們就像一把鑰匙
哪一個孩子是你印象最深、
讓你有成就感的呢?
杜醫師開始回憶,她第一份工作期間接觸過的一個孩子,一個自閉男孩,最後,在男孩自己、家人支持和早療系統三者共同努力下,他進步得出乎意料,甚至可以說發生了蛻變。現在那個孩子於高職就讀,和普通的孩子沒什麼兩樣了,還因數學天賦異稟,代表臺灣參加國際競賽,拿了第一名回來。
我想起自己曾認識的一位有亞斯伯格傾向的學長,他就沒那麼幸運,他沒有得到及時和完整的幫助⋯
杜醫師卻告訴我:「其實早晚並不是最重要的。臺灣的定義是六歲之前是治療黃金期,但如你所見,我們這裏有年紀更大得多的孩子。對於他們來說,我們就像一把無形的鑰匙,任何時候,只要找到了每個孩子心中的鎖,轉動鑰匙,就能夠打開他們塵封已久的世界。」
哇,像埋在地下的寶藏那樣嗎?
轟隆隆地重見天日...
#家人
我們在走廊裏遇到一位成年男子,他表情不自然歪斜,肢體難以自持,正在大家的輔助下做邁步訓練。家人在前,醫師在後,他被守護得很好。
看到這個場景,我問醫師,你們會關注家人的情緒嗎?對大部分家庭來說,承擔這一切的,除了本人,還有他們的家人,尤其是父母。
「是的,像這位先生因突發車禍轟然倒下,媽媽在整個過程中悉心照料,無怨無悔,很是辛苦。我們會關照家人心理健康,因為家人才是最常和孩子直接接觸的人,是與他們朝夕相處的人,家人潛意識中的態度和行為會影響孩子,對療程產生很大的作用。」
所以為了孩子盡早康復,對家人的心理調適和強度建設是十分重要且必要的。
「是的,早療兒童在成長過程中,需要家長樹立正確認知。有的家長認為早療是孩子生病了、不正常、不如人,這都不利於孩子的恢復。我認為現代社會中沒有所謂的正常或不正常,只有二者的線性關係,看站在哪一條線的哪一位置上罷了。」
#會堅定不移地走下去
「那當初為什麼會選擇這份工作呢?」
她坦言,一開始當然是因為考上了沒得選,但正式入職後,才真正瞭解行業所要求的專業素養和職業精神為何,才熱愛這一份工作,才發現臺灣的早療發展還任重道遠,而她,願意為之盡自己的最大努力。
她說其實自己很喜歡這份工作,和孩子們相遇,彼此介入生命,在形形色色的故事裏對人生有了更深刻的體悟。
「那您會一直做下去嗎?」
杜醫師沒有絲毫的猶豫:「會啊!」
我被她明朗又堅定的笑容打動了。
我很羨慕。因為這份事業不只是讓自己安身立命,更是服務社會大眾、給無數孩子和家長帶來希望。
杜醫師在最後表示,其實我們還做得還遠遠不夠。由於經濟各縣市的差異,某些地區的早療發展相比臺北還有諸多不足,例如缺乏具專業的醫師和健全的設備等。而她相信,冰山融化的第一步,便是社會大眾願意主動瞭解早療,形成對早療的正確認知,方能不耽誤孩子、不二次傷害孩子,讓他們可以在友善的環境下成長。
杏誠復健診所為孩子們設計的「兒童治療日記本」的封面,有這樣一句話:「讓我們一起為孩子的成長加油!」我很高興,能在此次輕鬆的訪問過程中,感受到臺灣社會對少數族群的關懷和友善。
參訪結束以後,我們小組利用搜集的資料和拍攝的影像內容製作了一個時長為三分鐘的早療科普短片,學期末時,為老師和同學進行了完整的報告,引發了大家的思考。
希望借由杜醫師的經驗分享,讓更多的人願意瞭解早療師的職業,在未來能夠投身其中,像她一樣,在打開一把一把心鎖的同時,找到自己人生的寶藏。
2019.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