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香港中學生功課量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香港中學生功課量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香港中學生功課量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香港中學生功課量產品中有21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294的網紅Hong Kong Mami,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EDUCATION】紙仔在課室除了可以傳,亦可以加點創意用來粉飾布置開心學習環境。香港學生於2020年因疫情持續而不斷停課或轉為上實時網課,有小一生甚至連同班同學的樣貎也未能完全認清,印象中就只有一張張戴著口罩的面孔。 幸而隨著疫情緩和,學校終於局部恢復面授課。3M香港和鮮魚行學校合作舉辦「等...

 同時也有4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5萬的網紅港。故 kongguhk,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你有無諗過死?」 在防止自殺志願機構「撒瑪利亞會」當了義工十三年、有份接聽防止自殺熱線的賴美芳(May)表示,機構會向每一通來電的求助者問這問題。對於一個想自尋短見的人來說,再談死亡不是應該要有顧忌嗎? 「當然唔係要推佢去自殺,而係話畀佢知我洞悉到呢件事,我明白你內心感受。如果呢句說話放嘅位置...

香港中學生功課量 在 Hong Kong Mami |香港媽咪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3-14 02:55:48

【#EDUCATION】紙仔在課室除了可以傳,亦可以加點創意用來粉飾布置開心學習環境。香港學生於2020年因疫情持續而不斷停課或轉為上實時網課,有小一生甚至連同班同學的樣貎也未能完全認清,印象中就只有一張張戴著口罩的面孔。 幸而隨著疫情緩和,學校終於局部恢復面授課。3M香港和鮮魚行學校合作舉辦「等...

香港中學生功課量 在 羊格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2-04 03:01:49

- #一個精神病人的現代都市生活 在松鼠同學一班的課堂上面,我主動提起昨天的事,我向他們道歉。「昨天是我說話太重,我不應該這樣說話。」可是他們沉默着,只有零星幾個人四目交投,然後反個白眼。他們以為我看不見,但我其實都看得見。 昨天我在課堂上面罵他們弱智,現在回想起來,也覺得羞愧。他們只不過是一群...

香港中學生功課量 在 游大東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0-12-03 15:54:50

【 私珍藏/蘭茜夫人劇場小說 】 _ 知道久未露面的蘭茜今日(16/11)晨咁早返回娘家叱咤903《雲妮鍾情》開咪,瞓到黃朝百晏的我,食完飯,立即坐定定用手機收聽。我明白為何主持Vani會那麼激動,開咪期間又喊又笑,因為蘭茜的聲綫一下子令我們回到美好的過去。90年代,本地三家廣播電台仍然處於百家爭鳴...

  • 香港中學生功課量 在 Hong Kong Mami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3-11 18:38:26
    有 0 人按讚

    【#EDUCATION】紙仔在課室除了可以傳,亦可以加點創意用來粉飾布置開心學習環境。香港學生於2020年因疫情持續而不斷停課或轉為上實時網課,有小一生甚至連同班同學的樣貎也未能完全認清,印象中就只有一張張戴著口罩的面孔。

    幸而隨著疫情緩和,學校終於局部恢復面授課。3M香港和鮮魚行學校合作舉辦「等你哋返嚟」計劃,以紙花藝術把一年級課室布置成大自然繽紛花園一樣,歡迎莘莘學子重返校園,拾回開心笑臉。  
     
    #愉快校園概念_鼓勵學生添色彩增投入感 

    對於鮮魚行學校被家長們推選為Happy School,校長表示其學校的功課量和其他學校的差不多,學習無疑是辛苦的,校方於是想營造一個愉快的校園環境,引導學生很輕鬆,很放鬆地學習,在艱辛過程中,感受到回校上課其實是充滿歡樂的,這就是他們愉快校園的理念。

    校方不會訂立太多規矩,但會教學生明白他們也有自己的責任,如:上課前校長會在校門鼓勵家長讓一二年級學生自己背書包,學會自立。校長總覺得學校並不屬於校方,而是屬於所有學生的。為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愉快校園概念,校園的外牆、樓梯、走廊、門和椅子都有很多畫作,均由學生參與繪畫。他認為當學生用自己的童真去創作,投入學生心聲,整件事就變得不一樣,學生步入校門就如回到家一樣,這個七彩繽紛的家是個屬於他們的世界。而在愉快的學習過程當中,學生們自然有更大動力做好自己,這就是最大得著。 
     
    #稱未來領袖寄予希望_築舞台讓每位學生發光熱 

    校長演說時常以「各位老師、各位家長、各位未來領袖們,早晨!」作開場白,目的是給予學生們希望,熏陶他們建立自信,將來成為各行業各的領袖。學校舉辦很多不同類型的活動和獎勵計劃,以提升學生的開心指數。獎勵計劃五花八門,如:「品德之星」和「進步之星」,幫助別人的可獲「導學之星」。學校認為並不只是考獲第一名的學生才叫優越,每位學生都有自己的才能。

    校長更語重心長道:「作為基層學校,我們希望讓學生明白,他們回到學校就需清楚自己要做什麼,無論能力如何,讀書成績高或低,這裏就是一個舞台,一個給他們發光發熱的地方,而學校要想想怎樣築好舞台讓他們好好展現自己。」所以學校在頒獎典禮中往往讓大部分學生有機會上台領奬,在疫情未爆發前,校方更邀請家長上台和學生一同分享喜悅。目的除了製造歡樂氣氛,更重要的是讓小朋友在成長過程中學會體諒和包容別人。學校給予的不只是片面的喜悅,更深層次是希望透過連串獎勵計劃,讓學生塑造自己的精采人生。 
     
    #壞電腦促成參加機械人比賽機會_啟發科研精神創造不可能 

    小息往往是這位富親和力的校長和學生溝通的歡樂時光,施校長鼓勵學生小息時給他看功課,然後可選校長室內的任何禮物,他們大都喜歡挑選食物。令校長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曾經有位學生竟指著壞了的手提電腦問校長可否給他,原來他想拆開來研究,下一次,他又選了雪櫃,找爸爸來搬走。兩年後他升讀六年級,成為該校首位帶領五年級同學們一同參加機械人比賽的學生,雖然最終因賽道突然改動而敗北,但校長非常欣賞他沒有放棄。校長解釋基層學校的學生因未能負擔昂貴的零件,很少有機會參加這類比賽,但這位學生肯踏出這一步,那份科研精神和堅毅,直令校長感動,深深體會到:「原來只要給他們機會,他們或會創造一些不可能,這是件值得鼓舞的事。」校長認為禮物雖大同小異,但這獎勵過程帶出來的背後意義卻是強而有力的。 
     
    #疫情造就心智成長_校長寄語 

    在疫情下久別重逢,除了體型變大了,變肥了,校長認為學生最大的轉變,是心智成長了,但笑言他們要重新適應已忘掉的習慣。校長寄語學生和老師面對疫境的一句鼓勵:「你哋一定得嘅!只要肯嘗試,就一定得!」 


    ———

    ╭─────────────╮
    【#香港媽咪HongKongMami】
    ╞ FB : Hong Kong Mami
    ╞ IG : @hongkongmami
    ╰─────────────╯

  • 香港中學生功課量 在 瑜錄 The O Dora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0-10-16 08:25:57
    有 10 人按讚

    功課越多,學生成績越好?

    對於這個問題,不同人有不同看法,我會選擇看學者研究。要討論功課與學業成績的關係,不得不提一位權威學者、Duke University心理學及神經學系系的Prof. Harris Cooper。

    Prof. Cooper與他的團隊就「功課是否有助改善學業成績」以及「如功課有用,多少功課量才謂適合」研究(Cooper, Robinson, & Patall, 2006),檢視了長達16年(1987-2003)的不同研究項目,有以下重要發現︰
    1. 對幼稚園至小六的學生來說,功課與學業成績沒有或只有極少關係;
    2. 對中學生來說,做功課有助學業成績。
    然而,多少功課量才是適當的呢?

    Prof. Cooper的研究發現,對小六或以下學生,功課的作用應在於幫助學生建立其學習習慣,故小量功課已足夠。研究亦發現,對初中學生來說,每天90分鐘的功課已是極限,90分鐘後功課的功效趨向消失。而對高中學生來說,功課的效用在首90分鐘不斷上升,而在90分鐘至150分鐘之間會漸漸消失,視乎功課內容及科目。(Cooper, 1989; Cooper, Robinson, & Patall, 2006)

    對於功課政策,社會出現兩極看法。Prof. Cooper在其文章中建議(SEDL Letter Volume XX, Number 2, August 2008, Afterschool, Family, and Community),大家應該回歸科學,按研究結果所得而進行功課政策。他亦提醒,我們應給予空間學校與老師,讓他們按其學生及家庭實質情況作出適切的功課量調整,千萬別走向任何一個極端。

    Prof. Cooper的研究結果很值得我們參考,我亦將會致函訪問他,希望學習更多,以助推動香港家長及教育工作者對香港的功課政策的反思及改革。

    參考資料:
    1. Does homework improve academic achievement? A synthesis of research, 1987–2003.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76(1), 1–62. Cooper, H., Robinson, J. C., & Patall, E. A., 2006
    2. Synthesis of Research on Homework, Cooper, H. 1989

    #功課 #功課政策 #功課量 #波叔叔 #教育改革 #Cooper #寫於2015

  • 香港中學生功課量 在 GuMa.illustration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0-05-15 12:36:34
    有 7 人按讚

    #菇獁放負
    ―――――*☼*―――――
    #讀者們的負能量
    編號:0006

    小學好恐怖,有冇人願意救下我

    我依家係一個中學生,但係係小學嘅時候所發生嘅事即使過咗好耐,我都會諗返之前嗰啲好恐怖嘅事。

    我係小五嘅時候,因為係插班生,同其他人都唔係好熟,而班上面就有一個女仔對我好好,又唔介意我係新嘅同學,而且興趣都好夾,但係其他同學都同我有啲距離,可能因為我本身都唔係一個外向嘅女仔,我都唔係好知點同人相處,係班上面有一個女仔有啲似係嗰種大佬,好有氣勢嘅,過嚟搵我話要唔要放學之後同佢地一齊去行街,咁我就因為冇答到佢,佢就以為我係個啲囂張之類嘅女仔,跟住我嘅惡夢就開始左。

    每日欺凌已經習慣晒,掉野,打我,寫嘢係我隻手度,剪我啲校服,倒啲水落功課度,困住我係廁所,一大堆嘅欺凌足足困擾左我成兩個學期,去到後來我就同左社工講,但係就因為其中一個女仔,係唔知訓導主任定係唔知邊個老師嘅外甥女,所以成件事就咁不了了之,而且佢哋知道我有講俾社工之後,「懲罰」就越嚟越嚴重。

    大概直至到我係六年級嘅時候轉校,先至停止左呢件事,真係好恐怖,好恐怖,冇人救我,全部人好似見唔到咁,點解,我只係內向姐⋯⋯

    ―――――*☼*―――――
    今次有幸請到治療系插畫師 @fattypugdiary 一齊放負
    ―――――*☼*―――――
    菇獁日常 @guma.pig
    漁絵師 @tsurieshi.shop
    ―――――*☼*―――――
    #852 #hongkong #HKIG #插畫 #插圖 #畫 #畫畫 #日常 #情侶 #香港插畫 #原創 #落書き #電繪 #絵 #イラスト #hkdraw #hkart #illustration #drawing #語錄 #愛情

  • 香港中學生功課量 在 港。故 kongguhk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19-03-23 10:26:19

    「你有無諗過死?」

    在防止自殺志願機構「撒瑪利亞會」當了義工十三年、有份接聽防止自殺熱線的賴美芳(May)表示,機構會向每一通來電的求助者問這問題。對於一個想自尋短見的人來說,再談死亡不是應該要有顧忌嗎?

    「當然唔係要推佢去自殺,而係話畀佢知我洞悉到呢件事,我明白你內心感受。如果呢句說話放嘅位置啱,來電者會覺得有人明白佢,會將心入面嘅感受話晒你聽。」May解釋說。

    義工一直短缺

    May直言,雖然義工招募的成績不俗,但當中不少人在訓練後,都因不認同這處理求助者的手法而選擇離開,令接聽熱線的義工數量一直不足;加上不少義工做了四、五年,亦會因抵受不住壓力而離開,May估計要維持熱線中心24小時服務,需要超過200人,但現時恆常義工卻只有約80名。

    她承認,當接線義工的確不是優差,形容是承載別人的眼淚,「因為有同理心,起初做其實唔慣,人哋喊我又一齊喊。」May用了約兩年時間才能調整心態,「每日生活壓力已經咁重,返嚟又要聽啲沉重嘅嘢。」但她覺得事情有意思,因此不會輕言放棄,「生有好多人做,但死就好多人忌諱而唔做,正正係無人做,我有一種感動想繼續行落去。」

    有自殺念頭不是錯事

    回望最初,May記得自己加入是因為身邊要好的朋友,在毫無先兆下自殺離開,令她一度自責。她想起當時自己對自殺的想法也是「咁使唔使死?」,但成為義工後,逐漸覺得自殺並不是傻事,「我會多咗一份體諒去明白啲有自殺傾向嘅人,有自殺念頭唔係錯嘅事,而係點樣同信任嘅人講。」

    社會高壓氣氛造成負面情緒

    聽了多年熱線,May粗略估計10個來電中,有7個是要情緒支援多於危急狀況,她認為是與社會高壓氣氛有關,「社會上謾罵聲音太犀利,好多時我哋撳低唔開心嘅情緒,因為好多人話有負面情緒係唔啱,但其實唔係。」

    她又留意到社會對青少年的期望大了很多,「譬如一個青年人一定要有用。」學生選科時揀選一些科目會被大人批評「搵唔到食」,而批判則造成壓力,認為青少年壓力問題值得關注。

    校園的「守望者」

    於是機構2010年起走入校園,招募中學生成為「守望者」,透過教授辨識抑鬱症、自毁自殺傾向徵兆及聆聽技巧等,希望學生之間可以互相關注情緒問題,從而減少自殺機會。負責統籌活動的May表示,接觸過不少的學生,都面臨巨大的學業壓力,有些更對她說因為功課實在太多,有時候真的抑壓了自己的情緒,沒有時間去想。

    May期望社會正視青少年情緒問題,如投放更多資源讓青少年去認識自已與情緒,「例如要認識自己有無講唔出、埋藏心底嘅情緒,而唔係最後先爆發出嚟。」又冀自殺議題早些讓青少年知道,「其實愈傾訴,愈唔會催促自殺。」

    聆聽重於提供意見

    她寄語學校要給予青少年空間,「無論點樣,聽咗先,我唔會好快要佢哋(青少年)聽唔同嘅意見,因為佢唔係要活出我嗰一套,佢要自己去搵自己要行嘅路。」

    陪伴與聆聽,非常重要,對學生如是,對來電求助者也如是。

    今集《港。故》說說義工在通往自殺路途上的救人故事。

    -------------
    《港。故》:東網每周專題習作,講故事、講香港人的故事。
    FB:http://bit.ly/oncckonggu_FB 
    IG:http://bit.ly/oncckonggu_IG 
    Youtube:http://bit.ly/oncckonggu_Youtube

  • 香港中學生功課量 在 港。故 kongguhk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18-07-08 17:18:59

    「你有無諗過死?」

    在防止自殺志願機構「撒瑪利亞會」當了義工十三年、有份接聽防止自殺熱線的賴美芳(May)表示,機構會向每一通來電的求助者問這問題。對於一個想自尋短見的人來說,再談死亡不是應該要有顧忌嗎?

    「當然唔係要推佢去自殺,而係話畀佢知我洞悉到呢件事,我明白你內心感受。如果呢句說話放嘅位置啱,來電者會覺得有人明白佢,會將心入面嘅感受話晒你聽。」May解釋說。

    義工一直短缺

    May直言,雖然義工招募的成績不俗,但當中不少人在訓練後,都因不認同這處理求助者的手法而選擇離開,令接聽熱線的義工數量一直不足;加上不少義工做了四、五年,亦會因抵受不住壓力而離開,May估計要維持熱線中心24小時服務,需要超過200人,但現時恆常義工卻只有約80名。

    她承認,當接線義工的確不是優差,形容是承載別人的眼淚,「因為有同理心,起初做其實唔慣,人哋喊我又一齊喊。」May用了約兩年時間才能調整心態,「每日生活壓力已經咁重,返嚟又要聽啲沉重嘅嘢。」但她覺得事情有意思,因此不會輕言放棄,「生有好多人做,但死就好多人忌諱而唔做,正正係無人做,我有一種感動想繼續行落去。」

    有自殺念頭不是錯事

    回望最初,May記得自己加入是因為身邊要好的朋友,在毫無先兆下自殺離開,令她一度自責。她想起當時自己對自殺的想法也是「咁使唔使死?」,但成為義工後,逐漸覺得自殺並不是傻事,「我會多咗一份體諒去明白啲有自殺傾向嘅人,有自殺念頭唔係錯嘅事,而係點樣同信任嘅人講。」

    社會高壓氣氛造成負面情緒

    聽了多年熱線,May粗略估計10個來電中,有7個是要情緒支援多於危急狀況,她認為是與社會高壓氣氛有關,「社會上謾罵聲音太犀利,好多時我哋撳低唔開心嘅情緒,因為好多人話有負面情緒係唔啱,但其實唔係。」

    她又留意到社會對青少年的期望大了很多,「譬如一個青年人一定要有用。」學生選科時揀選一些科目會被大人批評「搵唔到食」,而批判則造成壓力,認為青少年壓力問題值得關注。

    校園的「守望者」

    於是機構2010年起走入校園,招募中學生成為「守望者」,透過教授辨識抑鬱症、自毁自殺傾向徵兆及聆聽技巧等,希望學生之間可以互相關注情緒問題,從而減少自殺機會。負責統籌活動的May表示,接觸過不少的學生,都面臨巨大的學業壓力,有些更對她說因為功課實在太多,有時候真的抑壓了自己的情緒,沒有時間去想。

    May期望社會正視青少年情緒問題,如投放更多資源讓青少年去認識自已與情緒,「例如要認識自己有無講唔出、埋藏心底嘅情緒,而唔係最後先爆發出嚟。」又冀自殺議題早些讓青少年知道,「其實愈傾訴,愈唔會催促自殺。」

    聆聽重於提供意見

    她寄語學校要給予青少年空間,「無論點樣,聽咗先,我唔會好快要佢哋(青少年)聽唔同嘅意見,因為佢唔係要活出我嗰一套,佢要自己去搵自己要行嘅路。」

    陪伴與聆聽,非常重要,對學生如是,對來電求助者也如是。

    今集《港。故》用七分鐘,說說義工在通往自殺路途上的救人故事。

    -------------
    《港。故》:東網每周專題習作,講故事、講香港人的故事,請關注《港。故》fb:https://bit.ly/oncckonggufb

  • 香港中學生功課量 在 POPA Channel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2016-05-24 09:19:41

    本地有調查發現,香港55%的小學生每天平均有七份功課或以上。換言之,就算小朋友課餘不參加興趣班,也難逃成為「繁忙兒童」的命運。作為家長,我們有否認真思考過,如此繁重的功課到底有何意義?是不否真能鞏固知識?

    參考資料

    Cooper, H. (1989). Synthesis of Research on Homework. Educational Leadership, 47(3), 85.

    Cooper, H., Robinson, J., & Patall, E. (2006). Does Homework Improve Academic Achievement? A Synthesis of Research, 1987–2003.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76(1), 1-62.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