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食物好吃佳句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食物好吃佳句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食物好吃佳句產品中有2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萬的網紅少女 A,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 後天性內向者 ] 熟識我的人,對我的印象通常是:「活潑外向」、「就算晚上 11 點臨時也約得出來」、「總是待到最後和 DJ 同時間收工的女人」。 但這幾年下來,我發現自己變得越來越「內向」,例如上個周末,我去參加一個兩天一夜的音樂節,現場有表演有美食有玩樂,熱鬧歡騰。但大半時間我是自己一...
食物好吃佳句 在 通勤看小說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7-11 09:09:16
吃飽就沒事了:吃貨們的求生心靈雞湯🍙 好看指數———————————80 療癒程度—————————70 啃書難易—20 大陸版吃貨的心靈雞湯。 來自陸籍青年作家#喵個不停,文風和用語飄著中國風,但不影響閱讀。 本書蒐集23道料理食譜,從這些料理為主題,延伸出23個小人物遇到...
食物好吃佳句 在 鴨子の食後感 | 偶爾寫寫字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0-05-11 00:31:52
#韓國 #釜山 . ᴥ 富平罐頭夜市(부평깡통야시장) . 「明白的人懂得放手,真情的人懂得犧牲,幸福的人懂得珍惜。(The wise ones let go, the sincere ones sacrifice, the happy ones cherish.)」/電影《姐姐的守護者》 ————...
食物好吃佳句 在 少女 A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後天性內向者 ]
熟識我的人,對我的印象通常是:「活潑外向」、「就算晚上 11 點臨時也約得出來」、「總是待到最後和 DJ 同時間收工的女人」。
但這幾年下來,我發現自己變得越來越「內向」,例如上個周末,我去參加一個兩天一夜的音樂節,現場有表演有美食有玩樂,熱鬧歡騰。但大半時間我是自己一個人,聽到不錯的節奏就下去跳一下,聞到好吃的食物就去排隊,遇到認識的人就停下來閒聊。不是在自導自演什麼孤獨主題的個人 MV,只是單純覺得這樣感覺很「舒服」。以前那種通宵達旦的狂歡,早就在這幾年縮減到半夜兩點前一定回家(兩點對「假日的我」來說很早),只有四海豆漿或深夜牛肉麵能稍微延長我的清醒。
我怎麼會從一個年輕氣盛、依靠吸食社交 Drama 之血常保青春的「外向者」,慢慢轉變成一個開始對室內盆栽與冥想感興趣的「後天性內向者」?
我最近讀作家 Hermann Hesse 的佳句時,看到這一段:
“We must become so alone, so utterly alone, that we withdraw into our innermost self. It is a way of bitter suffering. But then our solitude is overcome, we are no longer alone, for we find that our innermost self is the spirit, that it is God, the indivisible. And suddenly we find ourselves in the midst of the world, yet undisturbed by its multiplicity, for our innermost soul we know ourselves to be one with all being.”
恍然大悟,原來就是因為他說的這個。
我從前的「外向」,大部分是天性使然,也有大部分是我不懂得也不習慣獨處。從 18 歲開始我就沒有再單身過,平常不是和家人住就是和男友住,身邊總是充滿了人。第一次真的被迫獨處,是我前幾年在義大利的日子。
那段時間男友整天在忙,我獨自在人生地不熟的地方遊魂般晃蕩,失去了語言能力,進入不了陌生的生活背景,人只要像這樣一閒下來,就會開始胡思亂想。
沒有人事物分心,那時候我思考得特別用力,用力到最後開始撼動我曾經擁有的價值觀和信仰,導致原本自給自足的思想生態系開始崩解,懷疑一切,甚至懷疑懷疑,然後我進入了一個月的恐慌和憂鬱,躺在床上全身無力,思考著存在一類的事情,重新洗牌一切意義。
我沒去看心理醫生,也不知道那時候到底是在發什麼瘋,只是廢人狀態一個多月後的某天早晨,恍惚間腦中閃過一句話:「如果恐懼對你來說這麼真實,那麼同為人類情感的愛與快樂,也會是同等真實的。」
然後,一切突然撥雲見日,雲淡風輕。我就這麼「好了」。
從那之後,我才終於理解為什麼很多人說「孤獨」很重要。
隨著年紀漸長慢慢變成「後天性內向者」,不是因為變得害羞或不自信,而是我曾碰觸到 "innermost self” 那粗糙、狂烈、炙熱的質地,感知到那是探求我喜愛的藝術、詩意與真實的入口。
以前我總浪費大把時間去強求試探不對的關係,後來人見多了雷達也變得比較敏銳,現在聊個十分鐘就大概能知道兩個人適不適合當朋友。以前我也不介意揮霍精神心力去廣泛社交,但後來才體會,不用刻意去搏感情建立什麼「社交網」,只要本身有價值有能力,想做什麼自然有同等的人願意參與。過去我也常安排明知沒有未來的約會,只為了排遣無聊,後來才知道,浪費自己與別人的時間,是最劣等的調情。
對感情、生活的品質要求提升,生活的優先順序也必然改變。以前講到狂歡聚會我可能一個禮拜前就開始興奮,現在只想多花點時間在重要的人身上,還有讀書、看電影、玩音樂、旅遊、多睡點覺等等,對我來說,這些事情的重要性已經遠超過僅能提供短暫快感的社交。
結論是,「獨處」像是一塊擦拭布,心無旁鶩地把累積在鏡子上的塵埃雜質緩緩地擦去、磨亮,直到最後我們終於清楚看見自己的真面目,無論那是美麗還是醜陋,至少它閃爍的是純粹且誠實的光澤。
我還是那個外向的我,只是外向地比較不無腦,「內向」的特質自然衍生而出。
我想,隨著人的成長,每個人多少都會有這樣「後天性內向」的改變吧!
(其實只是年過 25,過去的體力大幅流失,只好寫這一長篇安慰自己)
最後想和大家分享,我替這粉專辦了一個 IG 帳號,以後會同步分享內容,限時動態會發佈一些旅途上有的沒有的東西,請大家追蹤 →→→ @urbananimalsabby
#後天性內向
食物好吃佳句 在 少女 A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後天性內向者 ]
熟識我的人,對我的印象通常是:「活潑外向」、「就算晚上 11 點臨時也約得出來」、「總是待到最後和 DJ 同時間收工的女人」。
但這幾年下來,我發現自己變得越來越「內向」,例如上個周末,我去參加一個兩天一夜的音樂節,現場有表演有美食有玩樂,熱鬧歡騰。但大半時間我是自己一個人,聽到不錯的節奏就下去跳一下,聞到好吃的食物就去排隊,遇到認識的人就停下來閒聊。不是在自導自演什麼孤獨主題的個人 MV,只是單純覺得這樣感覺很「舒服」。以前那種通宵達旦的狂歡,早就在這幾年縮減到半夜兩點前一定回家(兩點對「假日的我」來說很早),只有四海豆漿或深夜牛肉麵能稍微延長我的清醒。
我怎麼會從一個年輕氣盛、依靠吸食社交 Drama 之血常保青春的「外向者」,慢慢轉變成一個開始對室內盆栽與冥想感興趣的「後天性內向者」?
我最近讀作家 Hermann Hesse 的佳句時,看到這一段:
“We must become so alone, so utterly alone, that we withdraw into our innermost self. It is a way of bitter suffering. But then our solitude is overcome, we are no longer alone, for we find that our innermost self is the spirit, that it is God, the indivisible. And suddenly we find ourselves in the midst of the world, yet undisturbed by its multiplicity, for our innermost soul we know ourselves to be one with all being.”
恍然大悟,原來就是因為他說的這個。
我從前的「外向」,大部分是天性使然,也有大部分是我不懂得也不習慣獨處。從 18 歲開始我就沒有再單身過,平常不是和家人住就是和男友住,身邊總是充滿了人。第一次真的被迫獨處,是我前幾年在義大利的日子。
那段時間男友整天在忙,我獨自在人生地不熟的地方遊魂般晃蕩,失去了語言能力,進入不了陌生的生活背景,人只要像這樣一閒下來,就會開始胡思亂想。
沒有人事物分心,那時候我思考得特別用力,用力到最後開始撼動我曾經擁有的價值觀和信仰,導致原本自給自足的思想生態系開始崩解,懷疑一切,甚至懷疑懷疑,然後我進入了一個月的恐慌和憂鬱,躺在床上全身無力,思考著存在一類的事情,重新洗牌一切意義。
我沒去看心理醫生,也不知道那時候到底是在發什麼瘋,只是廢人狀態一個多月後的某天早晨,恍惚間腦中閃過一句話:「如果恐懼對你來說這麼真實,那麼同為人類情感的愛與快樂,也會是同等真實的。」
然後,一切突然撥雲見日,雲淡風輕。我就這麼「好了」。
從那之後,我才終於理解為什麼很多人說「孤獨」很重要。
隨著年紀漸長慢慢變成「後天性內向者」,不是因為變得害羞或不自信,而是我曾碰觸到 "innermost self” 那粗糙、狂烈、炙熱的質地,感知到那是探求我喜愛的藝術、詩意與真實的入口。
以前我總浪費大把時間去強求試探不對的關係,後來人見多了雷達也變得比較敏銳,現在聊個十分鐘就大概能知道兩個人適不適合當朋友。以前我也不介意揮霍精神心力去廣泛社交,但後來才體會,不用刻意去搏感情建立什麼「社交網」,只要本身有價值有能力,想做什麼自然有同等的人願意參與。過去我也常安排明知沒有未來的約會,只為了排遣無聊,後來才知道,浪費自己與別人的時間,是最劣等的調情。
對感情、生活的品質要求提升,生活的優先順序也必然改變。以前講到狂歡聚會我可能一個禮拜前就開始興奮,現在只想多花點時間在重要的人身上,還有讀書、看電影、玩音樂、旅遊、多睡點覺等等,對我來說,這些事情的重要性已經遠超過僅能提供短暫快感的社交。
結論是,「獨處」像是一塊擦拭布,心無旁鶩地把累積在鏡子上的塵埃雜質緩緩地擦去、磨亮,直到最後我們終於清楚看見自己的真面目,無論那是美麗還是醜陋,至少它閃爍的是純粹且誠實的光澤。
我還是那個外向的我,只是外向地比較不無腦,「內向」的特質自然衍生而出。
我想,隨著人的成長,每個人多少都會有這樣「後天性內向」的改變吧!
(其實只是年過 25,過去的體力大幅流失,只好寫這一長篇安慰自己)
最後想和大家分享,我替這粉專辦了一個 IG 帳號,以後會同步分享內容,限時動態會發佈一些旅途上有的沒有的東西,請大家追蹤 →→→ @urbananimalsabby
#後天性內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