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這篇顧客導向例子鄉民發文收入到精華區:因為在顧客導向例子這個討論話題中,有許多相關的文章在討論,這篇最有參考價值!作者chanyuyu (對時間的態度要好一點~!!)看板Management標題[情報] 杜邦科技長...
杜邦科技長 從此改名叫顧客長
揚棄產品導向路線的組織變革
製造業這幾乎僵固的組織結構與高層管理團隊,如何做到「顧客至上」?全球共有六萬名
員工,堪稱是大鯨魚的杜邦,竟能靈巧的朝向理想的顧客導向型組織轉身。
文/盧怡安
發表玉米纖維作成的風衣、宣布與豐田汽車合作的愛知汽車電子中心,將科技長(Chief
Technology Officer)職銜改為顧客長(Chief Customer Officer)。
杜邦公司(DuPont)在今年五月及六月陸續完成的這三項動作,看起來毫不相干,但透過
杜邦第十八任總裁賀利得(Chad Holliday)的一席話可以發現,背後的核心策略只有一
個,就是以顧客需求為出發點,拋棄現有產品線的侷限、打破不同事業群的藩籬。
創立已逾兩百年的杜邦,這次要以與產品導向完全相反的思考路線,挑戰第三個世紀的成
長。
在日本愛知縣萬國博覽會舉行記者會的賀利得指著簡報表示,杜邦從Gun Powder Mills河
邊一個小磨坊開始,到成長為一家六萬名員工的大企業,已經邁入第三個世紀,技術的開
發、產品的推出當然很重要,例如杜邦去年一年就推出了八百項新產品。
但是,他加強了語氣說:「未來如果不能應用來滿足顧客的需求(put science to work
),技術本身就失去了價值。」
這是賀利得認為未來最重要的趨勢。他看到這個趨勢之後,發現過去杜邦以產品線區分不
同的事業群,是為了專注技術的開發,但顧客的需求是多元的,往往不侷限於與單一事業
群往來。
因此,他提出「一個杜邦」的概念。也就是說,事業群的分野不再重要,因應以顧客為中
心所提出的產品與應用,才是重點。今年六月,玉米纖維、汽車電子中心於是應運而生。
滿足衣商 玉米纖維,現身博覽會
所謂一個杜邦,是指先以顧客的需求出發,不管能夠滿足其需求的技術,是來自杜邦的農
業與營養、塗料與顏料技術事業群,或是來自電子與通訊、高性能材料、安全與保護等五
大核心中任何一個事業群,都要漸漸簡化成同一個窗口,來自不同背景的杜邦人員互相搭
配,與顧客共同開發市場真正想要的產品。
被譽為「行銷之父」的西北大學凱洛格學院教授科特勒(Kotler)在《行銷是什麼》中提
到:「太多公司都是產品導向,而非顧客導向。」他們的思考模式是,先有資產,投入,
有了產品後透過通路送到顧客手中。但是由於對個別的顧客了解不深,所以無法有效的交
叉銷售。在科特勒眼中,理想的行銷方式應該是先了解顧客需求,才有通路、產品等等策
略,最後才是投入與資產。
難得的是,杜邦公司以其全球六萬名員工、五大事業群的龐大組織,利用與特定的幾家大
客戶合作為起點,竟靈巧的開始朝科特勒口中顧客導向的結構轉向。
玉米纖維這項產品就是一個開端。當石油產量只剩四十年,尼龍織品面臨原料短缺的情況
下,服裝生產廠商無不積極重新尋找,能夠源源不斷供給的纖維原料,且同時具有尼龍的
強韌特性。
在杜邦,原本農業與營養事業群生產的除草劑,能夠成功的讓玉米豐收,降低成本;高性
能材料事業群,則默默專注於利用化學成分製造人工高分子聚合物與纖維的技術。
支援豐田 汽車電子界,開闢疆土
原本風馬牛不相及的兩項技術,杜邦研發中心副總裁喬德麗(Chowdhry)表示,透過顧客
提出的需求,杜邦反過頭找尋內部的資源,成功的結合這兩者的長處,發展出利用成本低
廉的玉米,抽出高分子聚合物,繼而能夠抽絲成為織品纖維的新產品。
目前,日本知名平價生活商品廠商無印良品,已經採納杜邦的這項新技術,將於二○○六
年合作推出玉米纖維風衣,這項新產品的樣本,已經原原本本的在愛知博覽會中呈現給世
人。
因應豐田汽車發展汽車電子的需求,成立愛知汽車電子中心,則是另一個例子。由於汽車
電子可以發展出什麼樣的新商機,初期仍混沌未明,杜邦將會有橫跨五大事業群的六十位
員工駐守愛知。他們其中有的來自電子與通訊事業群,熟悉電子零件的特性以及其供應商
;有的來自塗料與顏料技術事業群,是豐田汽車原本就熟悉的合作對象。
而對安全性要求特別高的汽車產業,自然不能少了來自杜邦全球知名安全與保護事業群人
員的支援。總共有來自五十四個不同子部門的杜邦人,會共同協助豐田開展未來可望當紅
的汽車電子疆土。
很明顯的,這是杜邦開創第三個世紀的新商業模式。如果杜邦五大事業群各自忙著除草劑
、人工纖維的生意,或是各自侷限在現有的產品之中,就不可能滿足無印良品、豐田等大
型企業客戶;杜邦這個龐大的組織,恐怕未來也無法繼續成長了。
不僅是將組織逐步整合、轉向,破除事業群間的隔閡,五月份,賀利得早將原任科技長職
務的資深副總裁韓森(Hodgson),改任顧客長,專心致志於顧客服務的品質提升,而非
技術。此舉無非是宣誓顧客需求,已經凌駕技術之上。就連賀利得自己,每週都至少要拜
訪一家主要客戶,不論他們是在美國德州、日本豐田市,或德國漢諾威,他的行程排得滿
滿的。
一位董事長何以週週出差而非坐鎮大本營?因為他認為,傾聽顧客是他最重要的工作。
回應快速 台虹發聲,副總裁親訪
與杜邦往來多年的台灣台虹科技董事長孫達汶印象深刻的說,台虹不過是一家資本額還不
到十億台幣的公司,但當他最近向杜邦提出,想要參與杜邦更多電子新產品的開發時,中
心研發副總裁就親自來到公司拜訪他。
這樣的態度及回應速度,足以使得杜邦擊敗日廠更為先進的技術。同時與美、日不同供應
商合作的孫達汶指出,在材料這一行,事實上,日本廠商的研發較快,但是,「日本人一
碰到問題,就先縮回去,躲到有方向才出來。」甚至連業務人員也不敢來拜訪客戶。杜邦
即使技術暫時未及,一定先派人來,了解台虹下一步發展的需求。對孫達汶來說,雖然日
廠最後總能交差,但給客戶的觀感,不言可喻。
對賀利得來說,杜邦足以經營兩個世紀不墜的答案,只有一個:「傾聽顧客的聲音。」不
管怎麼問,他總是不斷重複這句話,聽起來並不新鮮,甚至讓外界對杜邦神奇妙方的期待
有所落空。但是,能夠依循這樣理念,而不僅是口號,落實到組織的調整,才是杜邦真正
讓人可學習之處。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8.175.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