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賴青的麻醉小教室💉
除了愛心外都可以按右下角的收藏
成為你未來臨床隨時的幫助💁🏻♀️
自費止痛神藥 千元有找
如果你要開刀還不買爆嗎?
記得某次上班 在手術室護理站
麻醫剛解釋完Dynastat 一個術後自費止痛神藥 NTD450-750不等
病人和家屬 卻猶豫了半天
我看著家屬身上背的...
歡迎來到賴青的麻醉小教室💉
除了愛心外都可以按右下角的收藏
成為你未來臨床隨時的幫助💁🏻♀️
自費止痛神藥 千元有找
如果你要開刀還不買爆嗎?
記得某次上班 在手術室護理站
麻醫剛解釋完Dynastat 一個術後自費止痛神藥 NTD450-750不等
病人和家屬 卻猶豫了半天
我看著家屬身上背的名牌包 心想10幾萬都噴了💸
生命其實更貴的😌
如果花幾百塊手術後有更好的恢復品質不是很好嗎?
(突然覺得台灣醫療被操控的好廉價啊..🥲)
當下只是心裡想想不好說什麼
畢竟每個人的價值觀不同😝
🧠人生名言:我就是要痛死 我也要把錢拿去買包(?)
這故事要從傳統止痛藥說起
非類固醇類抗發炎藥物
以下簡稱”NSAIDs“(Non- steroid anti-inflammation drugs)
就大家常常聽醫生說止痛藥傷胃的藥啦😆
其實不是所有止痛藥都傷胃(也有傷肝的XD)
術後注射型的止痛藥成分主要分為兩大類:
🖤NSAIDs
優點:周邊抗發炎,對運動時產生的疼痛有較好的止痛效果,對於手術的病人可以增加術後的活動度。
缺點:對中樞止痛效果較薄弱、傷胃。
傷胃的理由:
吃了NSAID會抑制COX-1及COX-2
COX-1通道本身是保護胃粘膜和抗血栓的作用(被抑制了就會傷胃即是副作用)
COX-2通道就是發炎、疼痛的作用,所以抑制了就達到我們要的目的,消炎止痛~(不算是副作用)
so當今天吃了NSAID會降低保護胃黏膜的前列腺素分泌
讓胃酸破壞胃部黏膜 抑制腸道前列腺素分泌
同時讓胃酸分泌增加 減少碳酸氫鹽分泌
讓保護性黏膜分泌減少而讓胃壁表皮黏膜萎縮
但上面說的是要服用後一段時間才會發生~~~
🖤鴉片類藥物(Opioids)
優點:對中樞止痛較強。
缺點:對手術傷口周圍組織並沒有抗發炎的作用(單純止痛的意思)。
只有止痛沒有對手術傷口消炎作用
副作用又很多的Opioids(噁心嘔吐 抑制腸蠕動)
那麼有沒有更神奇的藥出現呢???
答案是:有的!Dynastat🤍🤍🤍
它其實也是傳統NSAID
但是它選擇性COX-2抑制劑的作用機轉!
所幸不會太影響到COX-1
噁心嘔吐的副作用少
目前Dynastat是全世界唯一注射型COX-2選擇性抑制劑(未來不知道)
可在外科手術後短期使用但不宜超過四天
外科心頭好 麻醉科也尬藝!
On set :7-13mins
Duration:6-12hrs up
Dynastat 每vial可用2mL 0.9% NS 或 D5W溶解
配製後溶液於 25°C(還好不是105°C XDD)
可保存24小時
但要記得Heart failure、Renal failure避免使用(這部分麻醫通常都會幫忙把關)
今天的麻醉小教室💉就分享到這邊
歡迎留言告訴我 你們醫院Dynastat賣多少😂😂😂(開玩笑
🐻🐻🐻
#麻姐日常 #麻姐養成日記 #麻醉科 #外科 #外科醫生 #骨科 #醫療cp #護理系 #護理系日常 #醫院日常 #醫院人生 #刀房日常 #刀房護理師 #手術室 #止痛 #止痛藥人生 #止痛神藥 #dynastat #parecoxib #輝瑞 #輝瑞原廠 #麻醉護理師 #麻醉學員 #麻醉專科護理師 #麻醉小媳婦日記 #麻醉小教室💉
類固醇止吐機轉 在 吳文傑醫師的健康筆記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打嗝100次就會死」????
打嗝打不停,小心潛藏致命危機
https://tphhealthcare.blogspot.com/2020/05/100.html (有圖有真相)
卡通《櫻桃小丸子》某一集,敘述小丸子爺爺友藏因為一直打嗝備感恐懼,因為他聽過「如果打到100下就會死掉」的都市傳說。
在《蠟筆小新》裡也有類似橋段,事主是小新向日葵班同學正男。由於正男打嗝打不停,每個人把聽過的偏方全用上了,卻始止不住。最後正男打了第101次嗝,但沒有死掉。
「打嗝100次就會死」說法是誇張了點。不過,要是打嗝打不停千萬不能大意,這可能是身體發出的警訊,你的身體恐怕潛藏致命疾病。
-
案例一
某天一位年輕男性朋友打電話給我,他說他這幾天一直打嗝,好了一陣子,一不小心誘發,又一直打嗝,實在很困惱。電話裡我問了他其他生理狀況,他既沒有吃不下、想吐的問題,也沒失眠的問題。
我先提供幾個非藥物治療的方式給他參考,告訴他如果止不住,打嗝反覆發作,還是得來醫院一趟,我會幫他安排抽血跟胃鏡檢查。後來,他是用食指壓舌根催吐的方法,不到一分鐘打嗝就止住了。
案例二
多年前,遇過一位中年男性病患,他曾經因胃食道逆流就診,治療後狀況得到控制。有天,他突然跑來門診,說打嗝持續一周之久,去診所看兩次都沒改善,連睡覺都會被影響。於是,我幫他安排隔天做胃鏡和腹部超音波檢查,並開止嗝藥讓他回家吃,緩解不適。
沒想到半夜我就接到醫院急診室通知,說這位病患因吐血急診,而且有腎臟衰竭尿毒情形,需要洗腎。我趕緊趕去幫他做了緊急胃鏡,才知道他吐血原因是頻繁打嗝引發嚴重的胃食道逆流,導致食道潰瘍出血,由於患者本身腎功能不佳,凝血特差,所以才會血流不止。
我先用胃鏡幫他止血,腎臟科也為他安排住院緊急洗腎,後來順利出院了。根據腎臟科醫師調查發現,病人他很可能是服用來路不明的藥物或健康食品,導致腎臟急性衰竭引發尿毒。
-
▍為什麼人會打嗝?
打嗝可以適度紓解胃部壓力,是一種不自主的反射動作,也是身體的自我保護機制。其成因相當複雜,目前多半推測是橫膈膜神經與迷走神經受中樞神經影響而造成。
至於,打嗝會有聲音是由於橫膈膜收縮時,胃內氣體(或食物)受擠壓而往上衝,為避免氣體(或食物)不小心跑到氣管,進到肺部,聲帶會自然閉合。打嗝時,感到呼吸不順,也是這個緣故。
▍打嗝與胃食道逆流的關係
打嗝,讓賁門處於開啟狀態。一般人最能感受到賁門的開啟,除了吞嚥,就是打嗝。只是打嗝次數過於頻繁,導致賁門常處開啟狀態,還是會導致胃食道逆流發生或加重症狀。不過,若本身賁門的緊閉度、肌力、功能都正常,只要停止打嗝,症狀就會跟著消失。
▍打嗝是身體發出的警訊
│胃疾或脹氣│
打嗝最常是胃疾引起,且多和胃脹有關,這是因為橫膈膜下方的胃脹大,易壓迫並刺激到橫膈膜神經。胃脹原因很多,像吃太多、吃太快、飲用產氣或碳酸飲料,吃飯配話等,都可能讓打嗝發生。
│飲酒│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印象,影視節目裡扮演酒醉的人常有兩頰通紅、連續性打嗝等兩個主要特徵,現實生活中亦是如此。一方面是酒精飲品常含有大量氣體(如啤酒),另一方面是酒精會對神經造成刺激。
│心因性因素或壓力│
根據研究指出,心理壓力亦是打嗝的主因,容易緊張、焦慮、心神不靈、自律神經失調者或身心疾病患者,也是打嗝高危險群。
▍打嗝潛藏的致命危機
打嗝有時是相對致命的疾病造成,像是代謝問題導致的離子不平衡,低鉀、低鈉、低鈣、高血糖等皆會造成肌肉收縮異常。尿毒症病人因尿毒無法透過腎臟排出,累積體內後刺激到神經,與糖尿病導致的神經病變等,都可能透過持續打嗝來表現。
透過文獻報告指出,心肌梗塞或心包膜發炎可能會刺激迷走神經。此外,類固醇藥物、化療藥和無痛檢查使用的麻醉藥等,都可能引發打嗝。其中,部分化療藥物因具毒性,推判可能會刺激神經。麻醉藥引發的打嗝現象機轉仍無定論,但根據統計數據可知以男性、有胃食道逆流者居多。
▍非醫療級的止嗝方法
其實,確實有一些非醫療級的止嗝方式,可以嘗試看看。但如果以下方法都沒有效,還是去看醫生,做進一步檢查吧!
│催嘔│
這個方式診間臨床也常使用,醫生會用壓舌板壓舌根誘發嘔吐反射,在家裡則可用湯匙或食指指腹按壓舌根。通常三到五分鐘的刺激,打嗝會自然停止。
│大口喝水│
可以在五分鐘內連續且大口喝水(500ml)。目的是使口咽部附近的神經獲得刺激,以抑制打嗝。
│舌尖頂上顎│
這個動作可以降低打嗝的頻率,減緩持續打嗝產生的不適,亦能改善不自覺吞嚥口水,甚至清痰的習慣。
│按壓穴道│
嘗試按壓刺激鳩尾穴(胸骨最下端凹陷處),之前上廣播范瑞杰主持人分享的金手指治胃痛,就是用大拇指輕輕按壓這個穴道。此外,翳風穴(耳根部與耳垂後方的凹陷處)也是中醫常用的穴道。
照片,:膠囊胃鏡檢查新科技(台北中山醫院,膠囊內視鏡中心)
類固醇止吐機轉 在 薛宇哲老師醫學教育知識區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COVID-19 抗病毒藥物治療
(up to 04202020)
Remdesivir
作用機轉是抑制新冠病毒 RNA 依賴性 RNA 聚合酶 (RNA-dependent RNA polymerase; RdRp,讓新冠病毒 RNA 的轉錄與轉譯 被徹底終止) 最有希望,被認為可能是最有希望和有效的抗 COVID-19 病毒治療劑。
自 2020 年 3 月 起,remdesivir 已經開始進行第 3 期的人體試驗 。分別針對重度和中等程度的成人 COVID-19 病例進行實驗:
開立劑量:第 1 天 200 mg,然後從第 2 天起,每天 100 mg),來評估對於 COVID-19 感染的治療效果。
然而,在臨床上 COVID-19 病人的治療中,目前初步報告顯示,有些已接受 remdesivir 治療的病人,出現了藥物相關的不良反應 (噁心,嘔吐,直腸出血和肝毒性等),和臨床療效可能的不確定性的問題。
Favipiravir
是一種RdRp 抑制劑 favipiravir 對於 oseltamivir 有抗藥性的 A,B 型流感病毒,有很好的實驗室內抑制病毒結果。
目前推薦的 favipiravir 抗流感病毒劑量:
第 1 天每天口服 1600 mg BID,然後在第 2-5 天每天口服 600 mg BID。
Chloroquine (奎寧)
已被證實會有效地提高病毒基因/宿主細胞融合的 endosome 內的 pH 值,並 可干擾 SARS-CoV 細胞受器的糖基化 (glycosylation)。
但是,從安全性的考量 (對血液,肝和腎器官 系統的不良影響,和 QTc 延長所併發的心室性心律不整),目前不建議過度廣泛使用奎寧來治療 COVID- 19病人。
相較之下,hydroxychloroquine(羥基奎寧) 在體外實驗的結果,顯示比奎寧有更顯著的冠狀病毒抑制效果 ,並且對藥物的交互作用也更少一些。
台灣疾管署於 2020 年 3 月 26 日已經將羥基奎寧,列為重要的治療 COVID-19 感染的藥物。台灣疾管署對於羥基奎寧的治療建議劑量為:
第一天 400 mg BID,
緊接著第二天至第五天,200 mg 每天BID。
但需要注意的是,病人如果有視網膜病變,葡萄糖-6-磷酸酶缺乏症 (G-6-PD),心電圖上有 QTc 延 長,是孕婦身份或正在哺育母乳,都是接受羥基奎寧治療的禁忌。
此外,在最近的臨床實驗中,使用 azithromycin (第 1 天給予 500 mg,然後在第二天至第五天,每天給予 250 mg) 被證明可顯著地增強羥 基奎寧 (實驗中病人,接受 200 mg,每天 3 次,共 10 天的劑量) 在治療中國 20 例嚴重 COVID-19 病 人的療效。儘管如此,azithromycin 也有造成 QTc 延長的副作用,故而在合併羥基奎寧治療 COVID- 19 的病人時,更需要密切監測心室性心律不整發生的可能性。
Teicoplanin 可以有效地阻止實驗型假型包膜的伊波拉病毒進入 細胞質,並且使用低劑量的狀況下,即可達成抑制病毒顆粒的複製效果 (IC50,330 Nm)。
Teicoplanin 的主要抑制病毒複製的作用微機轉,乃是藉著抑制宿主細胞內的 cathepsin 酶,讓病毒基因無法順利地 被釋放出來。此一抗細菌抗生素,其實在臨床上很常被開立,安全性高,只是尚無相關的病毒治療臨床效果。
使用非類固醇性抗發炎藥品 (NSAID),如 ibuprofen,可能會誘導人體內 ACE2 受器數目的增加。13 所以,對於發燒的 COVID-19 重症成人病人,退燒藥物的選擇上,使用對乙酰氨基 酚 (acetaminophen) 應該是比 NSAID 更安全的選擇。
Lopinavir/Ritonavir(LPV/RTV)
是蛋白酶抑制劑的複方藥物,單獨用來治療 COVID-19 病人上,被證實無法提供比支持性治療更多的療效。
參考資料:
台灣版 ~2020-04-16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 (COVID-19)重症照護暫行共識
COVID-19 Taiwan Critical Care Consensus
http://www.tsccm.org.tw/File/index/COVID_19_1090417new.pdf
類固醇止吐機轉 在 臨床筆記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COVID-19 抗病毒藥物治療
(up to 04202020)
Remdesivir
作用機轉是抑制新冠病毒 RNA 依賴性 RNA 聚合酶 (RNA-dependent RNA polymerase; RdRp,讓新冠病毒 RNA 的轉錄與轉譯 被徹底終止) 最有希望,被認為可能是最有希望和有效的抗 COVID-19 病毒治療劑。
自 2020 年 3 月 起,remdesivir 已經開始進行第 3 期的人體試驗 。分別針對重度和中等程度的成人 COVID-19 病例進行實驗:
開立劑量:第 1 天 200 mg,然後從第 2 天起,每天 100 mg),來評估對於 COVID-19 感染的治療效果。
然而,在臨床上 COVID-19 病人的治療中,目前初步報告顯示,有些已接受 remdesivir 治療的病人,出現了藥物相關的不良反應 (噁心,嘔吐,直腸出血和肝毒性等),和臨床療效可能的不確定性的問題。
Favipiravir
是一種RdRp 抑制劑 favipiravir 對於 oseltamivir 有抗藥性的 A,B 型流感病毒,有很好的實驗室內抑制病毒結果。
目前推薦的 favipiravir 抗流感病毒劑量:
第 1 天每天口服 1600 mg BID,然後在第 2-5 天每天口服 600 mg BID。
Chloroquine (奎寧)
已被證實會有效地提高病毒基因/宿主細胞融合的 endosome 內的 pH 值,並 可干擾 SARS-CoV 細胞受器的糖基化 (glycosylation)。
但是,從安全性的考量 (對血液,肝和腎器官 系統的不良影響,和 QTc 延長所併發的心室性心律不整),目前不建議過度廣泛使用奎寧來治療 COVID- 19病人。
相較之下,hydroxychloroquine(羥基奎寧) 在體外實驗的結果,顯示比奎寧有更顯著的冠狀病毒抑制效果 ,並且對藥物的交互作用也更少一些。
台灣疾管署於 2020 年 3 月 26 日已經將羥基奎寧,列為重要的治療 COVID-19 感染的藥物。台灣疾管署對於羥基奎寧的治療建議劑量為:
第一天 400 mg BID,
緊接著第二天至第五天,200 mg 每天BID。
但需要注意的是,病人如果有視網膜病變,葡萄糖-6-磷酸酶缺乏症 (G-6-PD),心電圖上有 QTc 延 長,是孕婦身份或正在哺育母乳,都是接受羥基奎寧治療的禁忌。
此外,在最近的臨床實驗中,使用 azithromycin (第 1 天給予 500 mg,然後在第二天至第五天,每天給予 250 mg) 被證明可顯著地增強羥 基奎寧 (實驗中病人,接受 200 mg,每天 3 次,共 10 天的劑量) 在治療中國 20 例嚴重 COVID-19 病 人的療效。儘管如此,azithromycin 也有造成 QTc 延長的副作用,故而在合併羥基奎寧治療 COVID- 19 的病人時,更需要密切監測心室性心律不整發生的可能性。
Teicoplanin 可以有效地阻止實驗型假型包膜的伊波拉病毒進入 細胞質,並且使用低劑量的狀況下,即可達成抑制病毒顆粒的複製效果 (IC50,330 Nm)。
Teicoplanin 的主要抑制病毒複製的作用微機轉,乃是藉著抑制宿主細胞內的 cathepsin 酶,讓病毒基因無法順利地 被釋放出來。此一抗細菌抗生素,其實在臨床上很常被開立,安全性高,只是尚無相關的病毒治療臨床效果。
使用非類固醇性抗發炎藥品 (NSAID),如 ibuprofen,可能會誘導人體內 ACE2 受器數目的增加。13 所以,對於發燒的 COVID-19 重症成人病人,退燒藥物的選擇上,使用對乙酰氨基 酚 (acetaminophen) 應該是比 NSAID 更安全的選擇。
Lopinavir/Ritonavir(LPV/RTV)
是蛋白酶抑制劑的複方藥物,單獨用來治療 COVID-19 病人上,被證實無法提供比支持性治療更多的療效。
參考資料:
台灣版 ~2020-04-16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 (COVID-19)重症照護暫行共識
COVID-19 Taiwan Critical Care Consensus
http://www.tsccm.org.tw/File/index/COVID_19_1090417new.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