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張:舊的加馬刀
第三張:病人準備躺到治療床上
.
進入醫學系後第一次來醫院見習
之前雖然跟過麻醉前評估門診
(所以理論上算第二次?嗎?)
但是這次是第一次跟刀
.
沒課的禮拜二,早上七點半
早起搭校車到醫學院,再走到對面的醫院
首先登入Zoom,看神經外科的線上晨會
(受疫情影響,很多東西都...
.
第二張:舊的加馬刀
第三張:病人準備躺到治療床上
.
進入醫學系後第一次來醫院見習
之前雖然跟過麻醉前評估門診
(所以理論上算第二次?嗎?)
但是這次是第一次跟刀
.
沒課的禮拜二,早上七點半
早起搭校車到醫學院,再走到對面的醫院
首先登入Zoom,看神經外科的線上晨會
(受疫情影響,很多東西都改遠距了)
不知道是住院醫師還是年輕主治報著paper
結束後,手上的早餐也正好吃完
幾個人一起上樓,來到加馬刀中心
.
加馬刀手術,Gamma Knife Radiosurgery
雖然聽起來很科幻,其實是一種不見血的手術
病人不需要全麻,只需要局部麻醉
麻醉的目的,也只是為了固定head frame
這個金屬架子有固定頭部跟定位的功能
加馬刀嚴格說起來算是一種放射線治療
用非常精準、集中的輻射線治療病灶
避免掉傳統放療常有的許多副作用
可以有效的處理腦部良性與惡性腫瘤
以及一些AVM(動靜脈畸形)等血管異常
.
在義大醫院,接受加馬刀手術的患者
大部分不是因為腦部惡性腫瘤而來
今天的病人就是患有三叉神經瘤的老先生
這通常是一種良性、生長緩慢的腫瘤
但因為會導致三叉神經痛,病人也會很困擾
.
首先,醫師將head frame固定到病人頭上
這個固定頭架的過程看似有點驚悚
因為就是用四根釘子把頭架「釘」在頭上
可是只會打到碰到頭骨,也會做局部麻醉
所以其實不需要太擔心
.
接下來,病人會做核磁共振或血管攝影
這個檢查有兩個目的
一是定位,二是了解病灶範圍
做完檢查後,醫師會用軟體制訂手術計畫
決定病灶的座標和治療劑量
.
病人真正被送到治療床後
其實醫師大部分的工作已經完成了
治療室裡有監測生命徵象的儀器
可以隨時確定病人的安全
治療時間大約45分鐘到一小時不等
結束後拆下頭架,貼上繃帶即可
如果沒有意外,隔天就可以出院了
不需要像傳統神經外科手術一樣
開顱手術後還要進加護病房觀察
.
比起開顱手術,加馬刀的副作用較少
也可以治療傳統手術無法深入的地方
但是它需要比較長的時間才能看到效果
越是良性的腫瘤,縮小的速度越慢
反而惡性腫瘤通常治療後消失得很快
而且加馬刀無法處理太大的腫瘤
所以是否適用還是要看個別的狀況
.
#醫學系 #醫學生 #加馬刀 #見習 #神經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