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頭部外傷後遺症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頭部外傷後遺症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頭部外傷後遺症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頭部外傷後遺症產品中有15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2萬的網紅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認識長照程咬金:老人跌倒後遺症與嚴重性」 每天夜裡,許奶奶都要經歷一段冒險。今年72歲、患有糖尿病的她,夜裡總要摸黑下床、扶著牆壁尋找一個個電燈的開關、穿過廚房……上洗手間。去年初,許奶奶在廁所裡跌倒撞到馬桶,額頭到眉骨之間腫了好幾個星期,所幸沒有造成嚴重的傷害。 三個月前,她又被路邊攤販...

  • 頭部外傷後遺症 在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0-10-30 07:30:00
    有 57 人按讚

    「認識長照程咬金:老人跌倒後遺症與嚴重性」 
    每天夜裡,許奶奶都要經歷一段冒險。今年72歲、患有糖尿病的她,夜裡總要摸黑下床、扶著牆壁尋找一個個電燈的開關、穿過廚房……上洗手間。去年初,許奶奶在廁所裡跌倒撞到馬桶,額頭到眉骨之間腫了好幾個星期,所幸沒有造成嚴重的傷害。
      
    三個月前,她又被路邊攤販的傘架絆住跌倒了,這次左手臂骨折,痛得吃不下飯、睡不好覺、血糖值起起伏伏…到現在還沒有復元。
      
    根據美國的統計,跌倒是65歲以上老人意外死亡的最主要原因,台灣則是第二大死亡原因。綜合國內外的研究結果,每年老人跌倒的發生率約為15~40%,並且隨著年齡增加而升高。
      
    由於老人常有高盛行率的共存疾病(Comorbid Diseases),例如:骨質疏鬆症、器官功能退化,即使輕微的跌倒也可能造成很大的危險。國外的研究指出,老年人的跌倒每十次就有一次會造成嚴重的傷害,包括髖關節骨折、其他部位骨折、硬腦膜下出血、軟組織傷害或頭部外傷。另外,有些老人會因為害怕再次跌倒,而限制自我活動,漸漸失去了獨立活動的能力,使得身體功能愈來愈差,也造成家人的負擔。(資料來源:【註1】)
      
    跌倒往往造成骨折、頭部創傷,就以髖關節骨折而言,根據榮總高齡醫學中心資料,有2成會在一年內死亡,3成造成永久失能,4成無法獨力行走,高達8成至少會失去一項生活自理能力(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ctivity of Daily Living Scale,ADL)。
      
    難怪骨折是失能的主要成因之一,說得更直白一點,骨折長者往往是「失能預備軍」。因此很多醫生會一再叮嚀「保命防跌」,其實想保命要防跌,想避免被「長照」更要防跌。(資料來源:【註2】)
      
    ■每6個老人,就有1位在一年內有跌倒的經驗
    107年死因統計中,跌倒高居65歲以上事故傷害死亡原因第二位(每十萬人25.7人)。根據國民健康署106年「國民健康訪問調查」3,280位65歲以上老人中,自述過去一年曾跌倒者有495人(15.5%)。
      
    依據上述統計資料,也就是說每6個老人,就有1位在一年內有跌倒的經驗。嚴重跌倒可能會造成長期臥床甚至死亡,「國民健康署」呼籲長者,防跌要從生活小細節做起,切勿輕忽跌倒的傷害,規律運動、維持居家環境及用藥安全,都是防跌的好方法。
      
    ■跌倒是銀髮族第二大日常風險
    歷年來國民健康訪問調查資料發現,跌倒為造成老人事故傷害死亡的第二大原因,根據2013年的調查,65歲以上老人自述過去一年跌倒比率為16.5%,而老人發生跌傷的地點54.5%在住處,41.8%在室內。根據相關研究顯示,最常在自宅發生跌倒的地點,第一名是浴室/廁所,發生機率為26.6%,第二名是客廳,有22.9%的發生機率,第三名則是臥室(13.7%),其他地點包含天井/庭院(13.5%)、樓梯(6.1%)、廚房(5.4%)、餐廳(1.2%)、其他(10.6%)。(資料來源:【註5、6】)
      
    ■國民健康署提出防跌三招
    針對長者跌傷的地點及原因,因應天氣逐漸轉涼且清晨、黃昏視線較不明,國民健康署提出防跌三招,呼籲長者規律運動、維持居家環境及用藥安全。
    第1招:規律運動不能少 遵循醫囑來用藥
    第2招:居家環境要注意 照明、防滑要小心
    第3招:起身、外出要留意反光標誌 馬路行走不要急
    (資料來源:【註3】)
      
    ■12招預防老人跌倒
    1. 適當的照明
    經常協助規劃年長者居住環境的台大醫院醫療復健輔具中心職能治療師紀宙認為,「充足的照明是最基本的要求,」因為老年人的視力漸漸退化,對於光線的調節能力不如當年。所以,在年長者的活動範圍內保持明亮的光線,是預防跌倒的第一步。
      
    2. 淨空的動線
    銀髮族環境布置的基本原則就是「空間規劃愈簡單愈好」,紀宙提醒規劃前要先了解老人家的生活作息,然後針對平常的動線範圍「清空所有障礙物」,包括門檻、堆放的雜物、家具、電線,因為老人家的動作比較不靈活,再加上視力不好,很容易被障礙物絆倒。
      
    3. 明顯的標示
    「當障礙物無法清除時,就加上明顯的標示,」紀宙多年的經驗發現「顏色比文字容易辨別」,建議在障礙物(例如門檻、階梯)貼上顏色鮮豔或強烈對比的膠帶(或塗油漆),有助於提醒。
      
    4. 防滑的地板
    可參考長庚養生文化村的設計,在起居室的地板全面鋪上粗糙面的塑膠地磚,浴室地板也使用抓地力好、無拋光的材質。
      
    5. 穩固的扶手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急診部醫師梁偉成等人在「社區老人跌倒機轉與傷害嚴重度」一文中表示,走道、樓梯及洗手間,均應設有扶手,若跌倒時老人即時抓住扶手,可以減緩跌落時的衝力,避免嚴重的傷害。
      
    另外,在椅子、馬桶及床邊加裝扶手,可以幫助老人家起身及坐下,減輕腿部的負擔;在門檻及浴缸旁加裝扶手,幫助單腳抬起時保持身體的平衡。
      
    6. 貼心的浴室:
    浴室是最容易濕滑的地點,也是預防老人跌倒的重點,止滑的地面及必要的扶手是基本的要求。
      
    7. 友善的樓梯
    研究統計,70%以上的跌倒發生在家中,而其中約10%是在樓梯間,尤其是下樓梯時。
    當樓梯是不可避免的設計時,馬偕醫院物理治療師李映琪呼籲,「老年人居家的樓梯設計必須達到『階面踩得穩』、『階高抬得高』、『扶手抓得牢』的目標。」
      
    8. 合適的家具
    太低、太軟的椅子(例如沙潑)並不適合老年人,「因為起立、坐下對老人而言是比較困難的動作,」紀宙表示,最好有扶手的設計。
    為了減輕跌倒時的傷害,可以在家具的尖銳處加上防撞條或泡綿。
      
    9. 合身的衣著
    林頌凱醫師認為,太長或太寬的衣服褲子、鞋子老舊或磨損嚴重、鞋子的防滑能力太差,都可能造成老人跌倒的風險。
    為家中長輩選購一雙合腳且具有防滑功能的鞋子,就像為他的每一個步伐都加了保險。
      
    10. 適當的室溫
    一般人在攝氏29.4~32.2度時是處於最機警的狀態,當室溫低於攝氏12.8度則精神運動性活動將會發生障礙。
      
    11. 安全的用藥
    林頌凱指出有些藥物可能會引起頭昏眼花的副作用,而增加跌倒的風險,例如降血壓藥、鎮靜劑、安眠藥、肌肉放鬆劑、利尿劑、感冒藥、抗組織胺……等。
      
    12. 增強腿力的運動
    美國運動醫學會(AmericanCollegeofSportsMedicine,ACSM)在1998年的聲明中指出,平衡訓練、阻力運動、走路以及重心轉移的綜合性運動,有助於降低跌倒的風險。
    (資料來源:【註1】)
      
    跌倒引起的身體傷害,重則骨折或頭部外傷,會增加罹病率和死亡率,有些長輩因有跌倒經驗而害怕再跌倒,因此自我限制行動,導致功能和活動能力逐漸喪失。國民健康署呼籲長者防跌要從生活小細節做起,居家環境、規律運動及用藥,都是可以預防的方法,切勿輕忽跌倒的傷害,也千萬別因噎廢食!(資料來源:【註4】)
      
    【Reference】
    1. 來源
    ➤➤資料
    ∎【註1】
    天下雜誌「12招預防老人跌倒」:https://bit.ly/3d4bkqc
      
    ∎【註2】
    元氣網「長照有五大元兇,其中一種會在瞬間毀掉畢生所學」:https://bit.ly/30FjwrU
      
    ∎【註3】
    衛生福利部「每6人就有1位老人曾跌倒 國健署傳授防跌妙招」:https://bit.ly/3leQOG4
      
    ∎【註4】
    衛生福利部「驚!1/6的老人有跌倒經驗;防跌從日常生活做起」:https://bit.ly/34vV25t
      
    ∎【註5】
    Philips lighting「改善居家照明對長者之影響」:https://www.smart-lighting.com.tw/csr/report.htm
      
    ∎【註6】
    蔡益堅、葉純志、藍祚運、張文瓊、曾德運(2007年)
    1999 年與2005 年台灣地區老人跌倒狀況之比較。
    https://www.hpa.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6541/File_521.pdf
      
    ➤➤照片
    ∎【註5】
      
    ∎ 衛生福利部- 健康九九網站「長者防跌海報」:https://bit.ly/3jAynv4
      
    2. 【國衛院論壇出版品 免費閱覽】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出版品-電子書(PDF)-線上閱覽: https://forum.nhri.org.tw/publications/
      
    3. 【國衛院論壇學術活動】
    https://forum.nhri.org.tw/events/
      
    #國家衛生研究院 #國衛院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國衛院論壇 #衛生福利部 #國民健康署
    #老人防跌 #老人 #銀髮族 #跌倒
      
    衛生福利部 / 國民健康署 /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 頭部外傷後遺症 在 Dr. E 小兒急診室日誌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0-09-07 00:22:06
    有 1,687 人按讚

    常有家長私訊問我,孩子已經確定有熱痙攣體質,這次發燒又短暫痙攣發作但很快停止,現在睡得很熟、呼吸平穩,需要馬上帶孩子到小兒急診室看診嗎?

    我建議只要有疑似熱痙攣發作,馬上帶孩子到兒童急診給醫師檢查和留觀,原因是無法確定這次的痙攣發作是單純的熱痙攣還是其他原因造成的痙攣發作。

    熱痙攣是排除診斷,基本上沒有檢驗可以確定診斷熱痙攣,必須先排除其他所有可能造成痙攣發作的原因,再配合病人年齡 (小於 6歲)和臨床症狀,才能診斷這次痙攣發作是單純的熱痙攣發作。除了熱痙攣體質外,其他可能造成痙攣發作的原因有:頭部外傷、低血糖、電解質不平衡、一氧化碳中毒、腦炎腦膜炎、腦瘤、或癲癇等。

    我曾經遇過,原本以為是熱痙攣,檢查後才發現有低血糖,詳細詢問病史才知道病人偷吃家中長輩的糖尿病藥物;也遇過孩子發燒痙攣後,看似熟睡,但怎麼叫都叫不醒,接著生命跡象急劇惡化,檢查後才知道根本不是熱痙攣,而是快速進展的急性腦炎;更遇過不到一歲的嬰兒腸胃炎發燒,突然痙攣發作,抽血後發現鈉離子極低,追問家長才知道因為腸胃炎不敢給寶寶吃正常的配方奶和副食品,只餵寶寶白開水,嘔吐和腹瀉本來就會流失鈉離子,加上大量白開水稀釋,造成血液中鈉離子濃度極低,導致水中毒。

    因此,即使已經確定有熱痙攣體質,每次發燒痙攣還是需要當作新發生的事件,馬上帶孩子到小兒急診室給醫師檢查,確定痙攣發作的原因,因為除了屬於良性疾病的單純熱痙攣外,其他造成痙攣發作的原因若沒有馬上立即處理、治療,可能留下神經學後遺症,甚至死亡。

  • 頭部外傷後遺症 在 林志豪醫師 腦神經內科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19-11-28 17:49:26
    有 244 人按讚


    #秋冬病毒活躍 #留意顏面神經麻痺
    想像你早上睡醒,突然發現半邊臉整個麻木,嘴巴歪斜、口水流出、眼睛也閉不緊,這時你一定會心想,我是中風了嗎? 還是面癱了😱

    相信大家最近很常看到關於 #顏面神經麻痺 的報導新聞,它是屬於一種急性神經發炎,國內外有不少名人,像是蘇貞昌、蔡康永、安潔莉娜裘莉也都曾經得過此疾病。顏面神經麻痺要認真介紹的話,可能又會落落長🤣這次就用簡單的QA方式來告訴大家!

    Q1.#什麼樣的人會顏面神經麻痺❓

    不論男女、年紀、每個人都可能得到顏面神經麻痺❗造成顏面神經麻痺有很多種原因,主要又分為 #中樞型 和 #周邊型,兩者最簡單的分辨方法就是 #看有沒有抬頭紋,中樞型通常只會是下半臉麻痺,仍會出現抬頭紋,而周邊型的則沒有抬頭紋,眼睛會有不同程度的閉合困難👁。

    📍中樞型:多和腦中風、腦部腫瘤、頭部外傷等等有關。
    📍周邊型:是屬於比較常見的顏面神經麻痺,主要和 #病毒感染 顏面神經有關,因此在秋冬病毒活躍、容易感冒🤧免疫力變差的時候就要特別留意。另外像是帶狀皰疹、急性中耳炎等疾病也會導致出現顏面神經麻痺。

    Q2.#顏面神經麻痺的症狀❓

    主要會出現臉部肌肉無力,像是嘴角下垂,無法正常微笑,另外也會出現麻木感,眼睛、嘴巴無法閉緊,甚至會有唾液外流、味覺遲鈍、耳後疼痛👂的症狀。

    Q3.#顏面神經麻痺會好嗎❓

    如果有及時就醫治療的話,大約有七到八成的顏面神經麻痺患者能在一到三個月內恢復👌少數比較嚴重,或是拖延病情太晚就醫的患者,恢復的時間可能就會長達一到兩年,而且可能會留下後遺症。在治療上除了用類固醇治療外,也會透過 #肌肉電刺激、#紅外線、#按摩 等物理治療來幫助促進臉部血液循環,減緩肌肉萎縮,幫助維持肌肉彈性。

    💬最後想強調的一點是,顏面神經麻痺通常來的很突然,如果發現臉部出現這些症狀,就建議要馬上治療,在 #黃金治療期72小時 之內就醫,先辨別是中風還是顏面神經麻痺,再進行後續的治療。及早治療,才能夠縮短恢復期,同時也能減少後遺症。

    最近天氣變化大,大家也務必記得注重保暖🧣多運動增強抵抗力⛹‍♂另外也一定要維持正常的作息,避免過度勞累喔!